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体系的理论创新,必须实现“四个现代化”_科学论文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体系的理论创新,必须实现“四个现代化”_科学论文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体系的理论创新必须实现“四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教育学论文,范畴论文,四化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科学都是作为体系而存在的,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就是凌乱的、片面的东西,就可能或是偶然的堆积,或是机械的拼凑。科学的任务,在于探索对象的一般规律,从而形成该学科的一系列概念、范畴的严密结构的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是思想内容与逻辑结构的统一。思想内容为逻辑结构提供最基本的逻辑构架的依据、基础,逻辑结构则是思想内容的升华,是思想内容有血有肉的丰满的理论形态。一门科学应有自己的严密的逻辑结构,这是这门科学完善程度的标志和表现,也是它的科学本性所决定的。同任何一门堪称科学的学科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不待言地在理论形态上要求有一个各个范畴和原理之间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极其严密的逻辑结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只有具有这样的结构,才能有效地避免人们理解、运用和发展中的主观随意性、偶然性、片面性,也使它本身更富有逻辑力量,更富有理论上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任务推到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面前。整理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研究和建构系统化、规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是加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由此可见,明确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体系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体系进行理论创新,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这里绝没有要把它书斋化、纯思辨化的问题,也不意味着追求终极真理的体系,实质在于怎样使它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完善。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不仅会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已有范畴的内容,而且会提出和增加新的范畴,丰富其范畴理论的宝库。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体系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造或提升一些新的范畴,从而不断完善其体系。笔者认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体系的理论创新,必须实现“四化”,即学科化、科学化、现代化和民族化。

一、学科化

实现学科化,就是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概括、创造和提升新的范畴。换言之,这些创造或提升的新范畴必须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的研究领域是什么呢?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学并不研究人的社会属性的所有方面,只研究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的研究领域。对人的这一方面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要摸清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的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的思想向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方向变化,进而促成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学科化,一方面,创造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范畴,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也都应具有反映自己特定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特定概念、范畴和原理。即使用同一个名词表达的概念,由于在不同的学科中反映的研究对象不尽相同,涵义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哲学中的“价值”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价值”概念就大相径庭。在哲学中,所谓价值,就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尺度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主体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相一致、相适应、相接近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主体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尤其是精神文明的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1]。每个学科的概念、范畴,都只能在自己特定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而不应在其他学科中简单照搬过来。只有从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的范畴,才是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也只有这样的范畴才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并用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

另一方面,创造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范畴,要广泛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同其他任何一门新兴科学一样,是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提炼中升华而成的一门应用科学。尽管如此,它仍将在新世纪继续发展。其发展既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又是日益突破和超越学科自身边界的束缚,不断吸收和运用哲学、管理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社会学等等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促进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它将以其新兴的横向学科的生机与活力,赢得重要的学术地位,跻身于当代科学之林。因而,学科横向发展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从科学进步的内在逻辑来看,超越学科边界,综合多学科的知识,进行跨学科的探索,不仅对学术的繁荣,而且对科学文化的发展都将起到促进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多门学科既综合又分化的结果,是在多门学科的结合部、交界处产生的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只有超越学科边界束缚,不断汲取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才能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时俱进,保持生机与活力。当前,要着重吸收和借鉴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政治学、人才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先进科学理论,以不断丰富和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近些年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通过对伦理学主要内容的掌握、美学基础知识的汲取、管理学一般原理的融合、教育学基本规律的遵循以及西方行为科学若干观点的批判借鉴等等,而日益科学和完善,充分显示出其生机勃勃的横向学科的生命力。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学通过借鉴、吸收相关学科的“机制”范畴,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这一新的重要范畴。机制又称机理,本来是机械学上的概念,意指机器的内部构造、运转过程中各零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工作原理,现已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研究。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中,机制用以表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运行过程及其形成的综合效应或社会组织、机构的内部结构及其运行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主要涵义是:其一,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各构成要素的总和;其二,它的功能是各相关因素功能的耦合,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衔接、协调运转,依赖于各类要素功能的健全;其三,它是一个按一定方式有规律地运行着的动态过程[2]。当然,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不能代替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特性和关系的科学分析和抽象概括。当我们需要通过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营养时,必须通过自己的消化分解,使其中对本学科有益的成分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畴和原理中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畴和原理的有机构成因素,而不能简单照搬照套,也不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简单“焊接”。

又如,思想政治教育学通过学习、借鉴社会哲学、社会学及伦理学的“个人与社会”这对范畴,将“个人与社会”提升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对此,有的同志可能提出质疑:这样不是直接违背了学科标准吗?个人与社会难道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独有而不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所共有的基本范畴吗?诚然,个人与社会这对范畴所包含的并不只是一个问题,它是一个由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内容所构成的“问题集”。其中既有属于社会哲学层次的问题,也包含着属于具体社会科学层次的问题。从涉及的方面看,既有属于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方面的问题,也有属于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历史学乃至宗教学等方面的问题。这正是一定的社会哲学与相应的具体社会科学之间之所以相互联系的内在逻辑,即,它们都要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各自角度作出回答。

从社会哲学的层次上看,个人与社会这对范畴所包含的认识问题有:是个人造就了社会,还是社会造就了个人?社会的本质是什么?个人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可以感知到社会的存在?可以说,西方哲学史上“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两种社会观的对立,就是人们在探索并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论,即个人通过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的交互作用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又构成对个人之间的进一步交互作用过程具有制约作用的因素。两者处在一种“前者推动后者,后者制约前者”的相互作用之中。

另外,再从具体社会科学的层次上看,个人与社会这对范畴所包含的问题有:个人是怎样从社会中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是由个人决定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由社会来决定;社会若要保持起码的秩序,它将通过怎样的方式约束或强制个人的行为;社会能不能鼓励个人以自觉的方式来顺应社会的要求,个人有多大的可能性会顺应社会的要求;社会的文化和权力是如何通过个人得以延续的;个人是通过结成哪些具体关系组成为社会的;个人结成各种具体社会关系的过程分别是怎样的;各种具体社会关系的特征、内容和运动发展过程分别是怎样的;社会有哪些具体的实体形态;个人通过什么具体形式受到来自社会的作用;社会是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对个人发生作用的;社会作用于个人的各种方式之间有什么不同,其具体过程分别是怎样的;社会的稳定或者混乱与个人的社会行为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辩证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个体思想社会化与社会思想个体化的辩证关系;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机制时,如何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这一特殊矛盾;等等。

很显然,上述这样一些问题,绝不是哪一门具体社会科学能够全部回答的。它们涉及了人们在经济、政治、法律、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等等各种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中所结成的各种具体社会关系和具体社会过程。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分别研究才可能予以完整的回答。笔者认为,正是对于这些内容不同的问题的回答,区分了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导引着不同学科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特殊的研究对象。例如,政治学是围绕着“统治权力:专制或民主”的角度展开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相关内容的。法学、伦理学是从“公正、公平:共同生活的秩序和规范”的角度展开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相关内容的。管理学是从“协作与效率:组织结构的合理与目标行动的有效”的角度展开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相关内容的。社会学是从“社会结构的整合过程:个体的互动行为与制度、规范的调适作用”的角度展开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相关内容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从“个体思想社会化与社会思想个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这一特殊矛盾”这个特定角度来展开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相关内容的研究的。个人与社会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就是:个人与社会是如何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如何辩证统一的;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辩证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个体思想社会化与社会思想个体化的辩证关系;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机制时,如何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这一特殊矛盾;等等。综上所述,把个人与社会提升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又广泛吸收了社会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因而,是完全符合上述学科化标准的。

二、科学化

实现科学化,就是要按照精确化、规范化的标准来创造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新范畴。范畴精确化、规范化,是任何一门学科的起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当然也不能例外;否则,就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科学。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承认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科学,其范畴不够精确、不够规范,其结构不够合理、层次不够清晰、体系不够严密,是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具体说来,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体系的主要缺陷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存在着浅和散的问题。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是各个知识领域概念和范畴的体系;每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都应是一整套科学的概念和范畴构成的有机整体。但到目前为止,在我们发表的思想政治教育论著中,有许多概念和范畴是从日常概念和具体经验中直接搬来的,尚未经过科学的抽象和加工提炼,使之上升为科学概念。许多论著是根据日常的习惯性理解来解释和运用这些概念的,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含混性。而在使用和解释这些概念时,很少对它进行严格、科学的逻辑论证。至于专门围绕某一概念的科学涵义展开争鸣的理论文章就更少见了。甚至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哪几对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的统一认识,我们也尚未对其作出严格、明确、能为理论界所公认的科学界定和解释。而且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学专著、教材中,对某些范畴特别是基本范畴,只是孤立地、静态地进行考察,而不是联系地、动态地加以探讨,因而这些范畴和基本范畴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人弄不清各种范畴及范畴之间运行和发展、联系和转化的历史链条。另一方面,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倾向。近几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出现了一种吸收新学科知识热,这本是好事,也很有必要。因为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作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各门科学也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可以互相借鉴。问题是有些同志把这种互相借鉴简单化了,出现了脱离实际、机械照搬其他学科的现成术语、概念和原理的倾向。一些同志无论写文章还是著书,一说增强理论性,就到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和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中去找名词、概念和原理,照搬过来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事例对号、挂钩,或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名词概念“焊接”起来,组成一些新概念、新范畴、新原理。这样的概念、范畴和原理,由于不是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而也很难使人联系实际领会它,更难以用来说明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事实上,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每个学科的概念、范畴、原理,只有在自己特定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才有科学价值。实现科学化,一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研究。要把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在内的基础理论研究搞上去,必须提高认识,端正领导思想和研究思想,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党的领导机关必须深刻认识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真正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建设,摆到战略地位,给予应有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一样,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抽象逻辑思维活动,进行这项工作需要具有浓厚的理论兴趣,养成理论思维的习惯,善于运用学者特定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用学者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理论研究,就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运用现成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上,而要力求通过对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科学分析来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注意追求理论观点的独创性、新颖性、开拓性;所形成的范畴不能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表面现象的感性概括,而必须是经过严格地提炼和界定的、准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概括;必须严格地运用本专业通用的专业术语来思考和表达问题,切实按照精确化、规范化的标准来创造、提升和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二是要始终坚持面向实际,研究实际,实事求是,把研究风气搞好。理论来源于实践,为实践服务,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学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尤其不能脱离实际而闭门造车,为写文章而写文章,一味在提法上求新,在概念上兜圈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而浩繁的理论工程,尚需要我们抱定认真、严谨、求实的态度,付出大量的艰苦的劳动,才能有所建树,来不得半点的侥幸和庸俗化、简单化。否则,只会败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声誉,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进程。因此,我们的理论研究一定要面向实际,实事求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真探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种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找出本质,揭示规律,建构和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体系。三是要充分考虑现代科学发展的新事实,把握科学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前进方向,建构多层次、开放式、立体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在现代科学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汇流的趋势已成定势。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显示了越来越鲜明的层次性,交叉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的出现,使得本来越来越细的分化却表现为越来越高的综合。科学发展的分化和综合的统一,不仅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更新,也一定会影响到其体系的建构。科学的发展从无顶峰可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永无止境,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也不能是封闭的、建构起来就不可移易的。因此,我们无论建构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都应当确立这样的思想基点:使它具有吐故纳新的功能,成为稳定性和开放性的统一体、完整性和严密性的结合部。

三、现代化

实现现代化,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体系的理论创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活头源水,存在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之中。只有适应时代的进步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发展,才能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时俱进,保持生机与活力。我们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体系的理论创新时,要在开拓进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理性分析和理论解答,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出新的揭示和预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出新的理性升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体系理论创新的突出特点,就是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独立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实现现代化,一是在范畴提炼上,要从发展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出发,并以此为检验标准,对前人创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或基本原理,在充分肯定和继承的基础上,以新的观点、范畴、理论原则等形式,作出新的补充、丰富或新的论证和发挥,对其中错误的成分加以批评纠正,陈旧的成分加以扬弃。也就是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和基本原理,是前人已经初步建构和创立的,而且是基本正确的,现在所做的创新性工作,就是根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学科的发展,在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以新的观点、新的范畴、新的原则加以补充、丰富,或者作出新的论证和发挥等等。二是在体系构造上,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不断更新,其体系不仅要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而且要具有适应时代发展、能够容纳今后科学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的开放性构架。三是在理论内容上,要加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和分支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的研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各个领域的历史成果和新成果要进一步提炼,使之上升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新范畴和基本范畴,从而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

四、民族化

实现民族化,就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概括、创造和提升新的范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也呈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是信息全球化的产物,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将日益频繁,这就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国情,保持和发扬自身特点,又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和开放意识,积极吸纳并充分利用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更不会代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民族化;相反,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加快,民族化的发展也在强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化发展强化的重要标志是以民族凝聚力为核心的文化发展,民族主义的广泛兴起,民族国家文化的张扬,其实质是民族国家的利益仍然代表着国家民众的利益,世界上还没有代表人类共同利益的国家和机构。所以,各国都在强化和发展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强调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根据现代思想文化的国际化与民族化并存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民族性,这是毫无疑问的。只要产生民族性土壤的差异存在,只要各民族的实际生活过程有所不同,只要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价值观念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就始终带有它鲜明的民族印记,并以本民族特有的形式与内容,为民族的崛起和腾飞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题中之义。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有特定的时代内涵和阶级烙印。实现民族化,一是要体现中国特色。今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发展,无疑仍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我国的国情相结合,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同时代特征相结合,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要寻求更多的对外交流的课题,吸取国外现代化大生产中激发人们精神动力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理论成果,为我所用。比如,在吸取借鉴目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精神激励与权变理论、学习型组织等理论中,都应当在与我国实际紧密结合中使之中国化、本土化,并从中提炼和概括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范畴。二是要认真研究和正确处理继承和借鉴之间的辩证关系。任何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不能脱离自己的传统根基和本民族的文化土壤,这是它的继承性所决定的;同时,一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与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而存在的,它的发展又需要不断吸收和利用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成果,这是它的借鉴性决定的。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搞好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借鉴的关系。如果只是固守旧有的传统,不注意吸收和借鉴外来的先进文明成果,即使是最优秀的文明传统也难以在新的形势下发扬光大;同样,吸收和借鉴外来的文明成果,如果不与中华民族优良的文明传统相融合,即使是最先进的文化思想,也难以被国人所接受。这是近百年来的中外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怎样把继承与借鉴有机统一起来呢?最根本的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继承与借鉴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鉴别,吸收其积极有益的因素,抛弃其消极落后的部分,然后在新的原则基础上将二者加以整合:给继承的内容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使之具有现代价值;给借鉴的内容注入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使之具有中国特色。纵观当今世界的道德教育,一方面是西方国家在所谓“现代社会病”的危机意识驱动下,出现了道德教育的回归;另一方面是东方道德价值观特别是中国儒家伦理正日益受到重新评价,为西方道德教育所认同。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出现了东西交汇和中外互补的态势,在21世纪,这种趋势将会更加明显。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更应顺应这种发展趋势,走古今相承、中西交汇、综合创新的道路,可以说这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成功之路。

总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既不是包罗万象的、最终完成的、固定的理论框架,也不是亘古不得更改的“绝对真理”,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需要一代一代地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因此,对于这个体系不能静止地去把握,不能教条式地去把握,而只能从动态上去把握,辩证地去把握。因为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永恒发展将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以充实自己的范畴体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在完善自身时,总要抛弃原有的某些过时的结论,并不断吸取相关学科某些合理的成分以丰富自己,因此,它毫无宗派气息或定于一尊的武断。一个范畴体系,如果能不断听取来自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呼声,不断吸取其他相关学科范畴体系的有价值的成果,从而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那么这个范畴体系就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这样一个开放的范畴体系。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来说,它的开放性,就在于对人类的思想成果并不是兼收并蓄,而是吸取人类认识中一切优秀的思想成果。对这些优秀成果也不是简单的包容,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哲学的高度去总结和概括,并整合到自己的范畴体系中。

标签:;  ;  ;  ;  ;  ;  ;  ;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体系的理论创新,必须实现“四个现代化”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