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把握好五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把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新的成就,需要把握好五个关系。
首先,要把握好“软任务”与硬指标的关系。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把精神文明建设视为“软任务”,觉得“软任务”不好衡量,不同于经济发展是硬任务。其实,精神文明建设关乎到社会主义全局,它同样也是硬任务,硬任务就有硬指标,硬指标就会有硬约束。在现代社会,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科学技术和国民教育,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和重要保障。我们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懂得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法。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人类生存的两个最基本的领域,只重视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是违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只有二者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所以,要使“软任务”真正硬起来,就必须有相应的工作规范、领导体制、评估考核措施来作保证,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体制、制度、措施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就。
第二,要把握好因势利导与兴利除弊的关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从多方面作出努力,而把握好因势利导和兴利除弊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有效方法之一。因势利导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发现和总结人民群众的好经验,加以引导和推动。近年来,不少地方从本地实际出发,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各级领导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势利导,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科学的工作态度,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组织、发动、引导人民群众,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市场的弱点和消极现象必然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因此,要使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不仅需要因势利导,而且还必须兴利除弊。兴利,要有韧劲,要持之以恒;除弊,要有狠劲,要扶正祛邪。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有利的事情,就要大力倡导和兴办;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有害的东西,就要坚决制止和革除。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态势,从根本上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要把握好“三个特性”和“三个到位”的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三个特性”。一是潜在性,精神文明建设不像物质文明建设那样显而易见,容易测定,许多工作及其成效难以用数字来评估;二是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是做人的教育、改造和转化工作,是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三是渐进性,精神文明建设要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其效益的展现也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不能靠突击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身特征,决定了建设精神文明的难度,而克服这一难度的重要条件是各级党组织工作的决心和抓落实的力度。力度大,难度就变小,力度小,难度就会大。那么,怎样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力度呢?就要在“三个到位”上下功夫。一是认识到位,即决心要大。二是工作到位,即各项工作要落到实处。三是督促到位,即动力和压力要足。抓工作的力度不在于叫得多响,而在于把各项工作落实好,工作要抓准、抓紧,坚持“两手抓”,一抓到底。要建立可行的检查监督激励机制,通过检查评比,表扬先进,批评后进,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在新的实践中加大力度,在抓落实上狠下功夫,从而使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第四,要把握好求实效与讲实干的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要求和基本任务,是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立足实干,通过卓有成效地工作,才能收到实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针对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千差万别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目标和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把上级的精神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既要全面、整体推进,又要明确不同时期的重点。实干要立足实效,讲实干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得实效。讲实干就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以立为本,虚功实做,要把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加以解决,以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在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广泛而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使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第五,要把握好长期性与紧迫性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精神文明建设得不到切实加强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得不到重视,一种是得不到坚持。得不到重视的主要原因是,以长期性为借口,看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以致在工作中缺乏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得不到坚持的主要原因是,看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工作上急功近利,只想“毕其功于一役”。因此,要使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必须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与紧迫性的关系有一个统一的辩证的认识。精神文明建设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个人内在素质的提高和文明素质的升华,这要通过自我认知来实现,不能靠外在力量去强制,要靠长期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反复的宣传、示范、引导、教育,这就决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长期性中蕴含着紧迫性,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认真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和新办法,正确处理好精神文明建设中长期性与紧迫性的关系。在制定和实施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规划时,抓住当前的突出问题,从解决现实的紧迫问题着手,使今天的每一项工作都成为长期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质量和成效。
总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积极探索建设精神文明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在方法上着眼于双管齐下,形态上着眼于“软”、“硬”并重,力量上着眼于干群互补,进程上着眼于远近结合,内容上着眼于协调发展,认识上着眼于把握关系,并要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作指导,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