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提升合肥市创新引领带动能力的思考
舒小琴
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 合肥 230000
摘要: 文章阐述了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构成,总结了合肥市创新引领带动能力现状,利用科技创新指标,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三个方面对合肥市创新态势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分析合肥市加快提升创新引领带动能力面临的问题,从部分领域重点突破、加强源头创新能力、优化产业功能布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等方面提出加快提升合肥市创新引领带动能力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 创新驱动;评价体系;现状及问题;建议措施
引言
在当前经济增长结构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形势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步来提高质量和效益是大势所趋。贯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对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也是加快创新型城市经济建设步伐、实现城市信息化智能化的迫切需要[1]。
系统的实施方案是必要的全局性文件。但是在团队实施先期中,须以顺畅达意为原则,不要过分拘泥于还未稳定、有待商榷、须和服务对象沟通的部分,留出后续更新的空间,以短小精悍的操作文档,确保各流程快速动转,力争使得BIM成果保持最佳时效。
长三角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最具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首位经济圈,龙头城市上海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作为副中心的合肥,是一座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城市,是目前中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2]。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象征,随着经济的发展,合肥已快速成为了长江经济带的区域中心城市[3]。
合肥如何衡量创新驱动发展的进度、如何客观评价创新驱动发展的水平、如何正确地选择创新战略,并不断健全和完善创新驱动路径是政府科技决策的当务之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构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评价体系[4]。
本文采用以上所述装置来验证理论分析的可行性.利用压电陶瓷位移驱动器以20 μm的步长、1 Hz的频率的连续驱动球面反射镜,进而改变F-P腔腔长,以模拟AFM工作时微悬臂随样品表面起伏而发生微小偏移.采用示波器来观察探测器得到的反射光信号如图10.其中通道4为探测器2探测得到的光强信号曲线,通道3为背景噪音,M则由光强信号曲线扣除掉背景噪音得到.读取示波器电压数据转换成光强-腔长关系,对其作归一化处理,并将其与由Matlab仿真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如图11所示,两者能够较好拟合到一起,说明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在科技创新评价方面,国内学者对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城市科技创新评价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构建了适用于各自城市的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探讨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并进行了实证研究。例如,赵绍娟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环境支撑和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等选取14个具体指标,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模型,对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和江苏省十三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予以定量评价,并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最后从科技创新投入、成果转化等七个方面对徐州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给出了建设性建议。高天惠、王昱斐以安徽省16个城市为例,建立了产出导向DEA模型,重点分析各城市科技创新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针对非DEA有效的城市作了投影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科技创新效率不高,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为完善城市科技创新系统,提升创新效率提出了相关建议[5-6]。张莉莉等选取2011年、2013年和2015年河南省各省辖市科技创新的相关指标数据,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河南省各省辖市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科技创新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7]。
1 合肥创新驱动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价
1.1 指标评价体系的构成
本文参考国内外科技创新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借鉴其他省市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考虑指标数据的可得性,本着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构建了合肥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及14项二级指标,详见表1。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是影响创新驱动发展水平的三要素,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也必须围绕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设计和实现。
表1 合肥科技创新评价指标列表
1.1.1 创新环境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存空间
优良的创新环境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保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必须的支撑平台和生存空间。创新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实现创新驱动,首先要保障硬件环境基础条件,它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一系列基础及配套设施构成,是保证创新驱动发展的各环节顺利实施的物理条件。其次,软件环境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证优良的软件环境,在一系列政府支持政策的保障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实现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创新驱动战略才能顺利实施并充分发挥其高效性。本文选择的指标中,同时考虑了软硬两方面的创新环境指标,以高新技术企业表征创业主体环境,以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表征创新区域自然环境,以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就业人员表征创新人才基础环境,以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表征创新城市信息化基础条件。
同时,在工作保障方面,区工商联完善商会调解工作体系,提高维权服务水平,成功调解债权债务纠纷150余件;积极引导非公经济人士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投身光彩事业,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共组织公益活动50余次,捐款、捐物合计1500余万元;积极参政议政,向各级人大、政协组织推荐代表委员13人,提交提案150余件;开展微型企业培育工程,累计为1400余人发放贷款9000余万元,带动就业4000余人。
1.1.2 创新投入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保障
对于商业慕课的企业,向社会学习者开放其所开发的课程,同事对学习者也收取适当费用并设定学习基础等条件,使得商业慕课在面向学校销售课程的同时,也获得了校外众多学习者,开发的优质课程使得更多学习者受益。
创新投入是指各种资源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的投入情况,是保证创新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一般包括创新人才资源投入和创新经费的投入。创新驱动的本质是创新人才驱动,因为创新人才掌握着创新科学技术。由此可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证创新人才资源的投入是最重要的环节。创新人才资源是首要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直接、最积极、最活跃、最有效的因素。创新经费的投入是创新投入中的另一个根本保障,只有保证充足的创新经费投入,才能保证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才能保证创新人才、领军人才的引进,从而迅速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提高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在本文创新投入的指标选择中,同样考虑了上述因素,全社会R&D经费支出(亿元)来表征城市的研发投入,以科技财政支出(万元)来代表政府对于科技创新发展的物质支持力度,以R&D人力投入(人年)来表征人才对于创新指标的投入,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表征企业这一科技创新主体的。
1.1.3 创新产出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优良的创新环境下,在充分的创新投入下,是否能获得预期的创新产出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创新产出是衡量创新驱动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体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的重要标志。在优良的创新环境和充分的创新投入前提下,获得突出的创新产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期望目标。创新产出的质量和数量直接体现出创新驱动发展水平的高低,反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效。创新产出的最主要形式就是创新成果,创新成果是实施创新过程各环节中产出的各级各类成果,利用和充分转化这些成果,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经济增值,从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整体而言,创新成果作为评价和考核创新产出的重要影响因子,是后续调整和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策略的重要依据。在创新产出的指标设置中,从创新链上下游的角度考虑,将应用产出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进行考虑,国家级高新区内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百万美元)、技术市场输出技术成交合同金额(亿元)三项直接经济产出作为指标,表征创新经济的产出和带动效应,以发明专利申请量(件)和发明专利授权数(件)表征知识产权的产出和效益。
1.2 指标评价方法
1.2.1 熵权重法
本文中我们设计的适用于体域网平台的区块链身份认证系统框架,将传感器、路由器和可信中心构成一个区块网络,如图2所示。由于传感器的资源受限,无法进行数据的计算工作,因此传感器只参与数据的简单加密和传输。然后把数据作为数据交易块发送给路由器,路由器使用验证机制对接受到的数据进行验证。最后,将数据发送给可信中心,可信中心根据共识机制将数据记入帐本。
在国家、省、市政策支持下,合肥市营造了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2004年,合肥市被批准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2010年,合肥市成为国家科技部、发改委确定的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2016年,合肥市成为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核心城市。2010—2015年,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从347家增长至1000家以上(图3),而到了2018年,合肥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10家,较上年净增加444家,增幅达到26.7%,占全省总数的39.1%。
Y=16.92684+0.46505X2+0.01757X3-0.24287X4+0.44454X5-2.59299X6
2.2.1 创新基础
基于标准化后的指标值,利用用户设定的权重值,与标准化后的权重进行乘积运算,得到该项指标的得分。其计算方法如公式(2)所示:
上式中代表某个城市i第j项指标最后得到评价分值,而Wj 则代表其权重值。
对于一个城市将其所有指标进行标准化和权重计算的指标进行加和,则可以得到某一城市最终的评价得分。如公式(3)所示,最终求和项即为某一城市的科技创新评价得分。
面批面改,教师一定要涉及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对象按需重点指导,这样不仅有利于克服教师 “时间不足”等问题,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是因为:
本文以合肥周边主要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及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为评价对象,选择合肥市、南京市、杭州市、武汉市、济南市、青岛市、郑州市、宁波市、无锡市、苏州市、常州市共11座城市2011-2015年相应指标数据进行创新得分计算,包括指标归一代,信息熵及熵权重计算,指标归一化结果如表1所示,信息熵及熵权重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1.2.2 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一二级指标设置权重之和必须为100分,以保证指标评价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表1 归一化指数计算结果
表2 信息熵及归一化指标值
2 评价结果分析
2.1 合肥市创新引领带动能力现状
2.1.1 经济和产业基础实力雄厚
以现有指标数据来看,从2011—2015年合肥市GDP不断增长,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图1)。2018年,合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22.9亿元,增速超过11个百分点,位居省会城市第15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82亿元。
2.1.2 科教和人才资源优势明显
创新基础是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撑,从周边省会城市的创新基础历年变化对比来看,合肥市创新基础所展示的增长趋势持续(图5),但其基础本身与其他省会城市有一定的历史差距,杭州、南京等城市的历史发展较早,且其产业发展积淀深厚,以GDP为例,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合肥市在这两方面与其他省会城市差距较大(图6)。
图1 合肥市2011-2015年度GDP增长趋势
图2 合肥市2011-2015年度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增长趋势
2.1.3 创新和创业环境优良
首先从长三角及合肥市周边主要城市的指标得分排名信息来看(图4),合肥市从2010—2015年指名不断上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同一指标体系下,其排名领先于郑州市、济南市以及副省级城市宁波市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常州市。
对于某一个城市,系统需要计算其与其他城市的比较值,因此对于同类型指标,首先根据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Min-Max Normalization标准化方法),其计算方法如公式(1)所示:
2.2 与周边城市的对比合
纳入标准:(1)查体、X线片、MRI、CT和ECT骨扫描检查符合脊柱转移性肿瘤;(2)出现顽固性背痛,尤其在夜间及身体活动时疼痛严重;(3)疼痛造成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正常休息,导致睡眠状况不佳;(4)采取药物等其他保守治疗措施后没有明显好转;(5)对其进行Tomita评分,分值4~7分。排除标准:(1)成骨性转移;(2)肿瘤侵犯椎管产生神经压迫症状;(3)椎弓根破坏严重;(4)椎体塌陷超过75%;(5)穿刺部位感染;(6)不能耐受俯卧位;(7)凝血功能异常;(8)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图3 合肥市2011-2015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趋势
图4 各城市创新排名
但是从整体来看,相比较于合肥市所在的长三角城市群的主要城市,其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从指标计算结果来看,在长三角城市群的主要城市中,苏州市、杭州市、南京市、无锡市要领先于合肥市,而做为安徽省省会及长三角城市副中心的定位,从历史数据分析来看,合肥市在科技创新方面与苏州、无锡、南京和杭州等长江下游城市还有一定差距。
本文以南京市、杭州市、武汉市这三个合肥市周边主要省会城市与其作对比,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进一步分析如下。
式中Ii ,j 代表第i个城市的第j项指标原始值,Ij ,Max 代表指标最大值,Ij ,Min 代表指标最小值,Istd(i ,j) 代表标准化后的指标值。
合肥市拥有高等院校60所,其中不乏国内知名高校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2011-2015年在校生人数由40万人增长至52万余人(图2),2018年末在校学生数达63.59万人。此外,合肥市成立了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协会,完善了人才引进和留用政策。截至2018年底,合肥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包括274名“千人计划”人才、106名“万人计划”人才;建立了63家院士工作站,使得合肥市的“两院”院士总数达到123名;设立了11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市拥有各级各类人才173万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86万人,占比49.7%,为提升创新引领带动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储备了大量人才。
图5 主要省会城市创新基础得分对比
图6 主要省会城市GDP总量得分对比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的各类产业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如产业链较短、产业结构较单一、产业空间布局缺乏多元化、产业引领功能不突出等等。近几年,随着合肥市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更替,可供使用的产业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外迁现象屡见不鲜。
2.2.2 创新投入
从创新投入的得分来看,合肥市与其他城市同样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图7),但其差距同样明显。从创新经费的投入力度来看,合肥市全社会R&D研发经费支出总量虽然增加,但与其他周边省会城市的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图8)。
1988年4月,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当前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三放一联”的新的改革措施:放弃承包,搞活国有书店;放开批发渠道,搞活图书市场;放开购销形式和发行折扣,搞活购销机制;推行横向经济联合,发展各种出版发行企业群体和企业团体。由此进一步打破了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局面,催生了以民营力量为主的“二渠道”。 “三放一联”政策极大地促进了非国有发行力量的迅猛发展。
图7 主要省会创新投入得分对比
图8 主要省会城市全社会R&D经费支出得分对比
更进一步,结合实际工作从科技研发的形式来看,企业科技研发形式大多是自研发自获利,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尖端科技产品,很多前沿科技和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2.2.3 创新产出
④溃坝破坏的主要原因为漫顶的179例,占溃坝总数的58.5%;质量问题的100例,占溃坝总数的32.7%;管理不当的7例,占溃坝总数的2.3%;其他原因20例,占溃坝总数的6.5%。结果表明,溃坝对象、溃坝破坏原因比例与历史统计结果相近。漫顶溃坝案例表明,小型水库防洪标准存在不足。我国小型水库多集中于长江、淮河及珠江流域,位于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小型水库洪水计算多依据图集查算,而图集是以历史暴雨资料为基础的,新图集往往滞后,伴随人类活动的增加,水库流域下垫面条件正在发生较明显的变化,近年南方强降雨也有多发迹象,汛期漫顶破坏及漫顶险情时有发生,开展暴雨洪水研究十分必要。
创新产出的趋势与创新基础和创新投入的变化趋势相同(图9),但是从二级指标来看,创新产出中,代表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得分,合肥市与其他城市的差距较大(图10)。从高校科研院所的数量及高校在校学生数来看,合肥的实力并不低,但是从研究成果转化的角度来看,其技术应用型研究产出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3 结论与建议
3.1 重视培育独角兽企业夯实创新基础
合肥市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成果,坚持以市场新需求为导向,遴选部分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催生独角兽企业并将其打造成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合肥市的创新发展应该重视独角兽企业的重要引领作用,这方面有一批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如“武汉光谷”、“硅谷IT”、“杭州互联网”等知名品牌。建议合肥市基于较高的产出成熟度,突出的科技创新成果,培育一批以人工智能为发展契机的独角兽高新技术产业。依托量子通信技术,建设量子产业园区;依托质子医疗技术,建立质子医疗产业园区;基于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尖端技术,打造“中国声谷”产业集群;通过家电“智造”的不断改造升级,做国内家电产业的领跑者。同时,可以利用“中国声谷”为引领样板,打造“合肥量子谷”、“合肥智造谷”等产业品牌。
刘向逝后,刘歆继续整理典籍,并把《别录》各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把著录的书籍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部,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七略》是我国分类目录学的奠基之作,其始用的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分类法。
图9 主要省会城市创新产出得分对比
图10 主要省会城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得分对比
3.2 加强创新投入,提升原创能力
掌握了核心技术就是把握了创新发展的命脉,合肥市要成功打造世界智能家电制造中心,加强源头创新能力是关键。通过突破核心技术难关,以提升合肥市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话语权。知识产权是加强源头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证,已逐渐成为提升科学技术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科技成果推荐给合适的企业,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从而提高成果转化率。建议针对知识产权管理出台相应政策,充分利用市内高校人才资源,在高校内设置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开展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的创造力,出台配套的鼓励政策和奖励措施,最大化实现技术转移。通过政府牵线搭桥,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建各类产学研合作基地,针对不同层级的合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
3.3 优化产业功能布局,突出高新区辐射带动效应
合肥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成为创新发展的领跑者,但是目前的空间利用能力有限,能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作用日益严重。当前,充分发挥自身扩散效应和网络外溢效应已成为推进高新区持续发展的新途径。针对同类问题,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采用“统筹管理”的模式,将其他区县也归为高新区;武汉东湖、江苏南京采用“委托管理”的模式,将辖区外的某些领域纳入高新区管理。合肥市可以参考先发地区的“一区多园”的模式,围绕合肥国家高新区,充分整合基础良好的创新发展区域,将其升级为合肥市创新引领带动的发展空间。立足合肥国家高新区,发挥其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各园区凭借自身优势、突出自身产业集群特色,形成梯度有序、功能交错的创新发展新格局。
3.4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汇聚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是实施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为营造优良的就业创业生态环境,各地都根据人才需求出台新的政策来吸引外来人才和留住本地人才。2018年,杭州发布了《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各种类型的就业创业,取得了较好成效;南京市推出的“宁聚计划”已为4.5万名大学生发放了7800万元住房租赁补贴,举办了34场招聘会,提供了3万多个就业岗位;武汉市推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政策,留汉大学生可以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购买住房;福州市针对应届研究生,提供高达15万元的住房补贴,并出台了购买人才公寓可七折优惠的政策。合肥市可以加大对用人企业在人才引进、优化使用和有效激励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建立引才成本分担和奖励制度;建立海外人才储备库;出台合理的兼职兼薪办法,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支持在职离岗创业等。建立长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创造更优良的生活环境,确保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旭辉,郑丽琳,程静静.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驱动发展动态评价体系研究——基于二次加权动态评价方法[J]. 华东经济管理,2019(3):79-85.
[2]焦欢,王礼鹏.对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的测评[J]. 国家治理,2017(39):3-18.
[3]成鹏飞,周向红. 湖南制造强省战略的主要问题、发展路径与对策[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2(1):175-184.
[4]宋宏. 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效与思考[J].安徽科技,2018(5):10-13.
[5]刘斌,张倩,倪玲连,等. 杭州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基础、面临形势与发展建议[J]. 科技通报,2017,33(12):274-278.
[6]傅德仁. 推动杭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规划策略: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C]. 广东东莞,2017.
[7]李国平,张杰斐. 首都经济转型特征、动力机制及对策 [J]. 中国流通经济,2015,29(8):40-46.
Thinking on Accelerating the Promotion of Innovation and Leadership in Hefei City
SHU Xiaoqin
Service Management Center of Anhui Innovation Center,Anhui,Hefei,230000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level,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led ability in Hefei City.Using the index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is paper analyses and evaluates the innovation situation of Hefei City from three aspects: innovation environment,innovation input and innovation outpu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faced by Hefei City in speeding up the promotion of innovation-leading abilit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for speeding up the promotion of innovationleading ability in Hefei City from the aspects of key breakthroughs in some areas,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t the source,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industrial functions,and increasing the introduction of talents,etc.
Keywords: Innovation drive; evaluation system;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G322
基金项目: 加快提升合肥市创新引领带动能力研究(SKQT18-08)。
作者简介: 舒小琴(1972-),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交流合作、技术转移、创新平台建设管理;E-mail:274852751@qq.com。
doi: 10.3772/j.issn.2095-915x.2019.04.011
开放科学
(资源服务)
标识码
(OSID)
标签:创新驱动论文; 评价体系论文; 现状及问题论文; 建议措施论文; 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