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造与中国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结构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元经济模型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点而提出的理论。它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独特经济结构的分析,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受到各种障碍和约束条件的限制,经常处在不平衡之中。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我们不应照搬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而应从本国的经济结构出发,逐步克服经济中的不均衡现象,从而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
(一)
刘易斯于1954年在《曼彻斯特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著名论文,提出了他的二元经济模型,这样就使二元结构的动态分析盛行起来,出现了众多的二元论。虽然各种二元论的侧重点不同,且在二元性概念上存在着差异,但可以认为,生产技术及由此而引起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是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存在各种社会经济差异的原因,同时这种社会经济的差异又反作用于生产技术改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因此,只有克服二元经济结构才能促使经济的发展。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由一个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一个强大的传统部门组成。前者以工业为代表,后者以农业为代表,这种经济结构的二元性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共性,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所谓经济发展就是要通过工业部门的扩张,吸收农业中的过剩劳动力,从而达到消除经济中工农业之间,及其内部所存在的各种结构失衡的目的。因此,这两个部门间劳动力转移就构成了经济发展的模式。
按照刘易斯的观点,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内部,大量使用的是土地等非再生产性资源。因此,持续大量增加的人口势必对它们形成巨大的压力,使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非常低下,甚至降低到零。如果从这一部门减少劳动力,对于总产量没有任何影响。在这种条件下,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很低,仅够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而在现代工业部门内部,大量使用的是厂房、设备等再生产性资源,雇佣劳动力为利润而生产,其规模随生产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而不断扩大,而扩大的速度又可以超过人口的增长。因此它有可能吸收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在这样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工业部门工人的工资不是由工人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来确定,而是由传统农业部门农民的平均收入来决定。一般来说,工人的工资水平略高于农民的平均收入,这样,当工业部门以现行工资率增雇工人时,就会有大量的劳动力流入。由于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很大,并存在大量的边际生产力接近于零的剩余劳动力,他们的流出,对于农业中的总产量并没有影响。因此,工业部门就能在现有的工资水平下得到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刘易斯把他的二元经济模型称作“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在这个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关键的因素是对资本主义剩余劳动的利用。因为工人工资很低,仅够糊口,储蓄很少。假定资本家的利润全部用于储蓄,这样,通过利润的再投资增加了新的资本和吸收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一过程反复进行,直到工业部门的扩张将剩余劳动力吸收干净,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就会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收入也相应增加,工业部门要想获得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工资水平。这样,整个经济就摆脱了低水平均衡的陷阱,而转变成为一个稳定增长的经济。即传统部门潜藏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使现代部门有可能在较低的工资条件下,依靠利润积累资本而扩张,现代部门的扩张也使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逐步被吸收,从而传统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直至与现代部门相一致,从而实现二元经济的一元化转变。
(二)
刘易斯模型以现代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不变和传统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为假定,把现代部门的资本积累和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出路统一起来,勾画了一幅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美妙蓝图。然而,第三世界国家现实的经济发展却并不如此美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进展不仅未能给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出路,相反城市也承受着严重失业的压力;不仅二元结构未能向一元化方向发展,相反出现了二元结构的次级化,即城市现代部门与非正式部门并存,乡村现代化大农场与传统小农经济并存,形成所谓“双二元结构”;由于过份强调快速发展工业而使农业因被过分榨取而停滞、萎缩,使得许多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发生了严重贫困和饥荒,从而使得南北差距越来越大。
尽管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式存在着忽视农业的严重缺陷,并因此遭到众多的批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二元性或多元性。正如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代表先进生产技术的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和代表落后生产技术的农村传统农业的并存及其所引起的城乡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占人口绝大多数比重的农业人口与极其有限的耕地,不可避免地对农业技术进步产生压力,为了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人口必须实现非农化转移。因此,二元结构的改造和农业人口的非农化转移,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这是无可争论的。而如何改造二元结构以及如何实现农业人口非农化转移,则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更有一点值得注意,即在实现这一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决不能忽视农业的发展,相反,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对于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经济的二元性或多元性不仅体现在部门关系上,而且也体现在地区关系上。经济的发展必须改造这种地区结构,缩小地区之间的生产力差距及其所引起的经济和社会的悬殊距离。再从发达国家过去的发展历史看,产业革命之前,发达国家原先也是占绝对优势的农业与微小的非农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社会,而这种二元性又是从传统农业这种低一元经济发展而来的。产业革命之后,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其与传统商业相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形成农、工、商并存的三元结构或较为高极的农业、非农业二元结构。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又为传统农业和商业的改造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引起农业和商业的革命,使经济结构进一步向高级化转变。因此,西方发达国家过去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历史,也是一种二元结构改造和不断升级的历史。
由此看来,经济的发展是一种结构的转变,是一种由低一元的静态社会向低二元的动态社会转化,并使这种二元结构不断得到改造和高级化的过程,在极限点上,社会经济才可能趋于一元化。而且,部门关系上看的这种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在地区关系的变动上,这对于幅员广阔的大国而言,尤其如此。经济发展的二元性或多元性是有其内在原因的,这种二元性或多元性体现在部门结构或地区结构上,从而也会反映在就业于该部门和该地区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上。进而会对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产生重要影响。也就是说,从起源上看,经济发展的二元性或多元性,首先是技术的和经济的,其次才是社会的和制度的。但从某一时点起的发展来看,过去历史形成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观念制度和组织结构,不可避免地会促进阻碍经济的二元性或多元性发展。因此,今天我们研究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的改造和高级化的发展问题,就不能陷入单纯经济决定论,而必须同时考虑社会文化和制度组织等更深层的问题。因此在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需要伴随着组织制度和社会文化相应的变革。
(三)
第三世界国家人口相对于经济的过快增长,不可避免地给这些国家二元经济的高级化改造带来巨大的困难。可以想象,过快的人口增长,在城市现代工业吸收劳动力有限,农村耕地固定不变甚至趋于减少的情况下,劳动力不是公开失业于城市,就是在有限的城市部门和农村中就业不足,从而导致低的劳动生产率。从农业来看,人口增长过快和耕地资源固定或下降的格局,在单位耕地面积产出不可能快速增长的条件下,严重地限制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保证总产出适当增长的条件下,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较快增长,是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的高级化改造所必须采取的重大措施。当今第三世界国家,既有人口压力过大的问题,又有传统农业积累资金能力有限,难以迅速积累工业化所需大量资金的问题。在这种不利条件下,如何实现快速发展,确属难题。很多人只注意到“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在于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替代,而没有注意到其前期进口替代,特别是重化学工业的发展对其后期出口导向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事实上,如果所有发展中国家都不走进口替代工业化道路,也就不可能有少数发展中国家出口导向政策的成功。
就中国而言,建国初期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选择,是实现经济独立,从而保证政权稳固的必然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一个是农村中的农业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另一个则是农村中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意义更为重大。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工业化及其它非农产业,走农村工业化这条路子,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他们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在改革开放中走出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早在总结资本主义发展经验教训时就提出过在农村发展工业的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原始的家庭纽带,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撕断了”,形成农业和工业的对立,必须使工业和农业实现“新的更高级的综合”才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21页。 )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也曾说过:“如果说公社土地是农民生存的第一个基本条件,那么工副业则是第二个基本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9页。)他还说,“要使这些被排挤出农业的人不致没有工作,或不会被迫集结城市,必须使他们在农村中从事工业劳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69页。)由此可见,在农村中发展工业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作出的天才预见。
中国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对实现农村工业化,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对弥补二元经济之间的巨大差异,起到了一个重要的支撑点的作用。同时也就预示着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可以构造一种有利于经济结构升级改造的城市大工业、乡镇企业和农业三元结构发展的新的工业化道路。在这种三元结构的高级化改造的发展过程中,乡镇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城市工业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乡镇企业这一元的生成和成长,缓解了二元之间的技术、劳动生产率等巨大差异。其次,乡镇企业的生成和发展,对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这不仅有中国乡镇企业三分天下的现实证明,更可以从乡镇企业经过改革和产业转向以后健康发展的前景去预计。最后,中国乡镇企业的集中发展必然是未来中国人口新城镇化的手段,这种新城镇化也必然带来乡村基础设施和生活质量的较大改善,给农业的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创造优良的条件。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初步城镇化,将在未来中国经济结构的高级化改造过程中,发挥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综上所述,要改造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现代化,应当吸取发达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将在城市进行的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城镇化,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改造二元经济结构,使之高级化,实现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收稿日期:1999—04—20。
标签:二元经济结构论文; 经济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二元结构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劳动生产率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刘易斯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