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的发展、产业化与高校的现实选择_高等学校论文

高技术的发展、产业化与高校的现实选择_高等学校论文

高技术发展及产业化与高校的现实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技术论文,化与论文,现实论文,高校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物理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其它自然科学领域也相继发生了一连串的重要变革,从而使众多自然科学从经典形态发展到现代形态,为后来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到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建立在现代基本粒子物理、天体物理、核物理、电子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数理逻辑和各种系列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基础上的高新技术研究陆续实现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六大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高新技术的发展不仅仅只是表现为一种单纯的技术现象,它的迅速产业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对社会的产业结构的巨大冲击,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在高新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大批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应运而生,并得以飞速成长。近二十年来,电子信息产业、航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工程产业、海洋工程产业等一系列新兴高技术产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世界各地,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也在日趋上升,促使产业结构的重心由传统产业向新兴高技术产业迅速转移。例如,据日本科技政策研究所预测,随着微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子产业将持续以超过传统产业的增长率迅速发展。预计到2000年,全世界电子产业的市场总额便可望达到二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支柱产业。①

其二是,促使某些传统产业逐渐走向衰落,并为众多传统产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其建立在现代最新科学技术基础之上。所谓传统产业,一般是指农业以及工业革命后陆续发展起来的采矿业、冶炼业、纺织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部门。在过去二百多年中,这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文明社会的强大支柱。但进入本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在高新技术发展的冲击下,某些传统产业由于替代技术的出现而逐渐消亡;某些则由于需求的减少及缺少同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而日趋衰减。例如,美国传统的木箱行业便由于新材料制品的出现而逐渐走向淘汰,电子管工业除少数几种产品外,总的来说,也因为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而渐趋萎缩。由于光学纤维的发展和对铜线需求的减少,金属采矿冶炼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这种弃旧纳新,可以保证社会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有利的。

在某些传统产业日趋衰落的同时,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却借助高技术的发展而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大受裨益。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学、生物工程、材料科学等高技术广泛地渗透到传统工业部门,发达国家掀起了一股运用高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的“重新工业化”(Reindustrialization)浪潮,众多传统工业部门的知识与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劳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这些传统产业部门也因此在现代国民经济发展中再立新功。例如,西方国家的机床业进入六七十年代后本已处于逐渐衰落之中,但在将微机处理技术引入机床工业后,产生了新的高精密度的数控机床,产品性能及市场竞争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在世界机床市场占有的份额也随之迅速扩大。作为美国经济三大支柱之一的汽车工业,现在也正朝着高新技术工业的方向迈进,其改造与发展的重点就是利用微电子技术和机器人等最新技术装备生产线,使生产过程实现高质高效并降低能耗物耗。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这一古老的传统产业也展示出了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应用遗传工程通过切割和重组遗传密码,可以大幅度提高作物的固氮能力和光合效率,缩短农作物生成周期。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甚至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的植物品种。这对于提高农业产量、降低农业成本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今天的世界上,高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成为提高经济竞争能力的主要手段与决定因素,对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对比产生着巨大的决定性影响,各国在高技术领域的竞争也由此而愈演愈烈。谁在高技术领域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谁就掌握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制高点”,取得了的主动权。因而,无论是那一个国家,不论社会意识形态,也不论国力强弱,都在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面对全球性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领域激烈竞争与角逐的形势,作为促进科技、生产和经济发展重要力量的高等学校,如何有效地发掘和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与潜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新技术人才,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直接作出应有的贡献,已成为一个严峻课题。放眼当今的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之下,也正处于新的改革进程之中。毫无疑问,我国也必须审时度势地加快高等学校的改革步伐,使高等学校能够在激烈的国际高新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的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一)密切注视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加快高等学校专业与学科的“新陈代谢”。

高等学校要能够卓有成效地为生产服务,成为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助推器,必须密切反映产业结构的要求,根据产业结构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地增设与新兴产业对口的专业与学科,削减和淘汰与某些衰退产业和行业对口的专业与学科。必须在科学地预测未来产业结构发展与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走在产业结构变革的前头,率先设置一些新的专业与新的学科,积极主动地为未来新兴产业的崛起作好准备。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使人类社会由手工劳动转变为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动力型”生产劳动。与之相适应的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科工程教育的专业与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围绕机器工业生产的需要而设置和建立起来的。随着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以智力密集为特点的高技术产业的全面崛起,生产过程现在普遍地由“动力型”向“智能型”的方向发展和转化,要适应生产过程日益高技术化的需要,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科教育必须将新技术革命的理性认识、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融于教学过程之中,设置和建立起一批崭新的专业和崭新的学科,以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从传统的“动力型”向现代的“智能型”转化,从而与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相吻合。从我国高等学校的现状来看,高技术专业与学科所占的比例,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必须有较快的增长,若干高技术专业与学科领域的空白必须尽快地予以填补。同时,必须对一批传统的专业与学科进行必要的改造与更新,以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专业与学科的“高技术化”和“高级化”。

(二)遵循现代科技发展规律,加快建立与高新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学科和跨学专业。

几乎所有的新兴科学技术都是建立在整体性综合性的基础之上,它们往往在多种不同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与边缘线上开花结果。例如,数理逻辑与电子学的结合,产生了计算机技术;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的结合,产生了生物工程技术等等。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不存在孤立封闭的领域,任何重大科技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种科学技术的通力合作,每一门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只有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整体存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现代科学技术必须联合众多学科,才能取得重大成就。

从高新技术发展的整体、综合化这一特征出发,必须对我国高等学校现有的学科和专业体系作出较大幅度的调整。必须彻底打破五十年代沿用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后形成的比较单一的学科与专业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学科与专业普遍划分过细,严重忽略了各学科和专业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不仅导致学生知识面与适应范围的狭窄,影响到现代科技发展所需的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碍和制约了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与进步。要使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体系与高技术发展的综合特征相适应,就必须尽快建立一批与高技术发展息息相关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和一批跨学科专业,并在实际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大力促进各个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之间的协作,这对促进高技术发展及其人才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优势与潜力,直接参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高等学校由于具有的一系列优势,决定了它们在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中应该而且能够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首先,由于高等学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覆盖了当代科学技术的绝大部分领域,因而有利于各门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与协作,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科学思想和新的技术成果。其次,高校有着大批学识丰富的专家教授和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与大学生,各种层次的人才配套,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智力结构,这种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也为高校开展高技术研究与开发提供了重要保证。此外,校内较为先进完备的实验设备与手段以及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对发展高技术也是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

纵观高新技术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高等学校一直是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的诞生地与发源地。例如,美国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主要依靠的就是大学。高等学校在使美国处于高新技术的领先地位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很多高等学校面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瞄准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努力攻关,也取得了一批引人瞩目的成果。如北京大学的“激光照排印刷系统”、清华大学的“低温核供热堆”、山东大学的“功能晶体材料”等。但是,毋庸置疑,我国高等学校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已经取得成果与其所具备的优势仍是很不相称的,巨大潜力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掘。

要进一步推动和促进高等学校的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当前除了应当十分重视建设一支高水平、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队伍外,还必须努力增加投入,添置和更新必要的仪器设备。此外,要制订出适应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需要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创造有利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高校在直接参与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过程中,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各自的基础条件、研究实力、学科与专业优势以及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国情因素等,对研究开发工作进行全面规划和合理安排,确定优先和重点开发的项目,力争在若干有优势的项目上尽早快推出新的成果。

(四)强化高等学校的技术辐射功能,促进产学合作。

在高新技术发展及其迅速产业化的过程中,高等学校要把自身的技术研究同生产和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就必须积极地向产业界进行技术辐射,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的辐射,使高校不仅成为教学中心、科研中心,而且成为高新技术辐射中心。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力量的配置的严重失调,大批研究机构包括高校的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之外,而很多工厂企业开发和吸纳科技成果的能力相当薄弱,结果导致在科研与生产、技术与市场之间出现了一个“断层”,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利用率相当低。例如全国高校理工农医学科每年开展的研究课题约70000项,每年完成的鉴定成果约7000项,其中可应用成果占70%,但真正推广应用到生产过程并产生明显经济效益的只占可推广成果的15%②。大批的科技成果包括高技术成果“空守闺房、难以出嫁”。因此,强化高等学校的技术辐身功能,促进高校高新科技成果向企业生产过程的转化,就显得十分必要。这既是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在实现四化建设战略目标中高校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

高校向产业界的科学技术辐射包括人才、知识、智力和高新技术成果的辐射。其核心是高新技术成果的辐射。辐射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有技术转让、技术合作、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参加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参与创办的科技园区、孵化或创办高校技术企业等等。

高等学校通过向产业界的技术辐射,不仅可以把诞生于高校实验室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适合企业需要的大生产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扩大高校在社会的影响,赢得社会对高校的更多支持。而且,通过向产业界的技术辐射,高校可以直接获取大量的各种信息,及时地了解高校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此作为学校调整学科与专业设备、更新教学内容的可靠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的高新技术辐射能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新的支撑点。此外,随着高校技术辐射功能的发挥,高校的科研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填补了科研与生产、技术与市场之间的断层,使高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技术推广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形成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新机制。这将有助于高校与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之间建立起一个具有正向反馈机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系统。

(五)积极拓展在高校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

当代高新技术发展已经把整个世界编织成了一个紧密的网络。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能指望置身于这一网络之外,在封闭孤立的环境中去享受现代高新技术的全部赐予。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必须在这一网络中本着取长补短、互助互利、共同研究、共同开发、共同受益的精神,才能分享高新技术国际合作的丰硕之果。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近年来世界各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步伐有了明显的加快,出现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趋势。例如,一项查明人体全部基因的全球计划已经实施了两年,美、英、德、日等许多国家都参与并提供了大量资金,预计这项计划在今后15年中将耗资30亿美元。这项庞大的计划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少数几个研究机构、少数几所高校难以全部承担的。

高等学校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是国际间高新技术合作的一条重要渠道,它有着广泛的范围和众多的方式。从双边合作到多边合作、从互访取经到合作研究、从互派专家教授到交换科技资料、从共同开发到共同生产、从校际合作到产校合作、从分工到协作以及从协作到分工等等不胜枚举,可以依据双方或多方的条件和意愿而定。在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高新技术研究被资金缺乏、信息闭塞等因素困扰的情况下,大力拓展国际合作将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注释:

①参见《中国科学报》1993年10月25日第3版:《二十世纪将是高科技世纪》。

②参见《科技日报》1993年10月18日第3版《产学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标签:;  ;  

高技术的发展、产业化与高校的现实选择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