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_可持续发展论文

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_可持续发展论文

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矿产资源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探讨了我国的矿产资源形势和现状、发展战略与方针,研究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与目标,指出中国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后提出了确保我国矿产资源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和对策。

关键局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 F062.1

1 矿产资源及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1.1 现状与形势

1.1.1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探明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已发现矿产163种,几乎全世界所有的矿种,在我国都已经找到。现有探明储量的矿产149种,矿区1.6万处。其中20多种重要矿产储量居于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区域分布广泛、配套齐,较好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1.1.2 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均占有的矿产资源量很小。在14种最重要能源和金属矿产中,除煤和锑外,我国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总的人均占有量不及美国的1/10。钾盐、金刚石、铜、铬铁矿等矿产都是贫矿多,富矿少。并且,多数矿产的矿石组分复杂,增加了回收利用的难度。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大型、超大型矿床较少。部分矿产的区域分布不均衡,集中与短缺并存,增加了开发成本。这些特点使得我国的矿产资源相对于经济发展的压力来说,显得不足。

1.1.3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建立了完整的矿业生产体系,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年产矿石量57.2亿t(其中:砖瓦粘土13.6亿t,建筑用砂石7.2亿t,其它矿产25.4亿t),石油1.4亿t,天然气160.28亿m[3,]。按重量计,我国的煤炭、水泥产量居世界第1位,化肥、化纤产量居世界第3位,钢产量居世界第4位,石油产量居世界第5位,黄金产量居世界第6位。矿产资源开发成了很多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我国有300多个城镇是由于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开发而发展起来的。

1.1.4 通过多年建设,我国矿产资源从勘查、开发到管理,建立了一支数量较大、素质较好的队伍。目前,我国共有8个部委从事地勘工作,从业人员112万。截止1994年底,国营矿山企业8232个,乡镇集体和个体矿山企业28万多个,从业人员约有2000万人。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地质矿产管理机构,使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的监督管理工作走上正轨。正是由于矿产勘查、开发利用和管理体制的建立和专业队伍的组成,保证了矿业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目前,《矿产资源法(修正案)》已经颁布,从1997年1月1日开始施行,这对我国矿业的对外开放、监督管理和健康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1.2 战略与方针

1.2.1 矿业属于基础产业。我国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必须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的需要;资源开发必须有利于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资源开发必须提供进口替代所需外汇的部分来源。另外,在我国广大的落后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必须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1.2.2 资源、环境、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战略。矿产资源开发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产生大量污染,破坏环境,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危害。我国的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相对发展的需求压力大。因此,必须走一条集约型的开发利用道路,促使资源、环境、经济持续协调发展。通过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调整,达到以较小的资源及环境代价取得较大的发展目标,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能够长久持续下去。

1.2.3 矿产资源总体战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完善,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传统的自主型矿产资源战略已不能满足需要。1991年我国钢产量7099万t,而自产成品铁矿只有8877万t,尚需进口21.4%以满足需要。由于国内需求激增和储量与产量增长缓慢,使得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更多地利用国外矿产资源以满足国内需求,要求从传统的自主型矿产资源战略转到开放的多元化资源战略,并且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逐步确立我国的全球矿产资源战略。

1.2.4 保护矿产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是我国的一条基本国策。为了确保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根据我国矿产资源特点,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挖掘资源潜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体制。开源就是增加资源储备和有效供给,要求切实增加勘查投入,充分利用贫矿,搞好综合勘查、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寻求相关矿产的代用品。节流就是要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消耗资源少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严格规划和限制资源密集型及高污染产业的发展,降低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刺激新兴产业的发展。

2 走向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必然选择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即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具体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人类发展经济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一部探索并选择适合自然与社会结合的特点,能够支持人类社会顺利和有效发展道路的历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是人类社会对发展经济道路的正确选择。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到本世纪60年代,许多国家,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提出了著名的《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向人们提出了生态环境方面的警告。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及时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讨论了当代的环境问题,探讨了保护全球环境的战略,广泛提高了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之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认识逐步形成。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向联合国42届大会提交的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持续发展提出了定义,即“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明确把发展与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响亮地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将之付诸于全球的行动中。

我国总结建国以来自身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正反两个方面经验,并借鉴吸收世界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历史成就,也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并根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精神,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并把它与我国已有的至下个世纪中叶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密切结合起来。明确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提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国民经济放在第一位,当前要保持国民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8%~9%的速度增长,同时要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以便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的制定和优先项目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经济从非持续发展走向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它将引导我国社会经济走上一个新的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3 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3.1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

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合理配置利用自然资源。而我国的一些重要自然资源,其存量和利用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这就给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增加了难度。首先我国的人口众多,按人平均的自然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据1989年的统计,我国人均耕地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32%,森林占14%,草地占32%,淡水占28%,资源存量相对不足。其次,我国45年来在迅速发展经济和盲目追求速度的错误思想影响下,自然资源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既表现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上,也表现在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上。目前,我国缺水的城市已经达到300多个,日缺水量600万m[3,]以上;农业每年因灌溉水不足减产粮食500万t左右,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受到很大限制(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这就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切实发挥合理配置并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我国的自然资源利用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机制和活力。同时它也给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当前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需要研究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在实现自然资源合理配置的情况下,避免过去旧计划体制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各种浪费和破坏;同时要研究市场经济本身在促进资源利用中的某些不足,加强宏观调控,确保我国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目标的实现。实现这一要求,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全面、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中的作用(包括充分发挥其本身具有的积极作用和避免由于其本身的局限可能带来的某些消极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促进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应该包括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这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共同组成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合理配置资源作用机制的统一整体,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3.2.1 在所有制结构上,由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在利用自然资源上就由一个积极性变为多个积极性。它们通过市场竞争,可以更有效、更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且把某些过去在单一公有制条件下不能利用的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3.2.2 在收入分配上,由过去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这就使自然资源可以以原材料等形式作为资本的一个要素进入分配领域,直接参加收入分配。因而就能推动人们重视自然资源利用的成本—资源分析,促进它们的节约利用与合理开发利用。

3.2.3 在经济运行上,由过去基本单一的计划机制转变为计划与市场两种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并广泛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就推动了我国全面经济核算制(考虑资源和环境成本)的建立,使自然资源从过去的无偿使用变为有偿使用,从而也就有利于推动自然资源的节约、综合开发与替代利用,使之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3.2.4 在经济决策上,由过去主要是中央集中决策转变为中央统一领导下的中央、地方、企业、个人的多层次经济决策。这也就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更为灵活并更能接近实际。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在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 确保资源永续利用的方案及对策

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主要行动包括加强可持续发展影响的管理和研究活动,培训人才,争取国际合作和援助。针对矿产资源,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方案和对策。

3.3.1 把矿产资源战略列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矿产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目前,矿产勘查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矿产开发管理起步晚,还没有一套稳定的权威的监督管理办法和组织保证。矿产资源涉及方方面面,必须从国家宏观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3.3.2 加强勘查投入,以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查明我国矿产资源仍是今后面临的艰巨任务。加强勘查投入,主要是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地勘工作,提高资金利用率;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找矿效率;把勘查工作纳入市场机制,提高勘查的经济效益。利用多种方式如贸易,勘查开发,合作投资,充分利用国外资源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国际市场原料价格长期不振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地区集团化趋势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使我们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国外资源。

3.3.3 提高二次资源利用率,推广使用替代产品。回收利用二次资源,成本低,污染少,是缓解资源紧缺的有效办法。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有色金属的二次使用量占其整个消费量的一半左右。1988年,我国回收利用的二次废杂铜、铝、锌金属量分别为20.06万t,3.54万t,2.35万t,只占同期铜产量的38.2%,精炼铜产量的14.7%,锌产量的5.5%,铝的回收率更低,约占同年产量的1%,说明我国二次资源的利用潜力很大。另外,推广使用替代品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总的原则是,利用成本低的或者性能更好的材料替代高成本的老产品。总的方向是以非金属替代金属,如以陶瓷替代钢铁;以黑色金属替代有色金属;以贱金属替代贵金属;以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以非矿产资源替代矿产资源;以人造原料替代天然原料等。

3.3.4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及开发利用水平。我国矿产资源贫矿、难选矿、多组分矿多,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就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这个工作做得好,可使小矿变大矿,呆矿变活矿,一矿变多矿。我国矿产资源的回收利用率比较低,比一般发达国家低10%~20%,铁矿采选回收率为65%~69%,考虑储量设计利用率和冶炼加工利用率,则铁矿资源总利用率只有36.7%。主要有色金属采选回收率为50%~60%,考虑储量设计利用率和后续冶炼加工利用率,则总的资源利用率只有25%左右。非金属矿的总回收率为20%~60%。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也有待提高,据抽查全国1845个矿山,综合利用率为50%的矿山不及总数的1/5;70%的矿山综合利用率不到1/4。

3.3.5 建立新的勘查和开发利用体制。在过去多年的计划体制下,我国的矿产勘查和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基本满足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这一体制下,矿产资源及其产品价格严重扭曲,矿产勘查、开发利用的产业链条被人为切断。一方面造成勘查工作盲目性大,造成资金及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后续的矿冶及加工部门又后备资源不足,造成生产效益低下,资源整体效益不高。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必要的机制,掠夺性的开采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并且造成资源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利用市场力量实现有效的矿产勘查开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了前提条件。在新的体制下,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将走上市场调节、宏观调控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轨道上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短缺可由价格杠杆来调控。市场机制便于同国际经济接轨,促进矿产品贸易和矿业投资,有利于“全球资源战略”的实施。市场机制要求改革现有的矿产体制,通过利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宏观调控)手段理顺矿产勘查、开发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形成矿产资源的良性循环,把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标签:;  ;  ;  ;  

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