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镇河道存在的问题与整治修复论文_刘俊亚

论城镇河道存在的问题与整治修复论文_刘俊亚

佛山市顺德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佛山 528300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生态环境理念的重视越来越深。生态理念是指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观念,与人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生态理念下,城镇河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希望为城市河道的生态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河道整治;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城镇河道

现阶段我囯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其中城镇河流的水环境不断遭受各种污染源的侵蚀,城市河道的生态平衡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些问题都在时时刻刻的危害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城市河道生态治理问题以及环境修复问题开始成为热点性话题,这就要求对于城市河道进行修复,为城市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城镇河道存在的问题

1.1行洪能力下降

随着城镇化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因城镇居住面积有限而导致河两边岸坡面积不断被侵占,河流断面空间逐渐萎缩,河道过水面积减少,河流底部泥土淤积情况严重。城镇人口的增加以及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改变了城镇水文环境,主要表现为道路下垫面硬化以及城镇排水系统压力过大,地表降雨径流量增大导致积水洪涝灾害频发和降雨径流量超过河道防洪标准。

1.2水土污染

城镇河道是降雨和城镇地表水的汇集区,而人类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将会随着地表径流水或降雨汇入河道,对水体造成污染。并且由于对人类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工业废水处理不达标甚至未经处理就排放进入河道,该类污染是引起水环境破坏的关键因素。垃圾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各种污染物汇入河道将导致河道流动能力变差,径流运输和扩散功能减弱,对水环境系统自清洁净化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水体自净化能力降低。

1.3生态环境退化

河道径流面面积减少引起河流行洪排泄能力较差,河道底部污染物逐渐积累导致水质变差,且水体受污染物影响其氧溶解量显著减少,水体中生物数量和生物类型将因含氧量不足而逐渐减少。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类活动破坏了河道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致使湿地消失,河道硬化阻止了水体与土壤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联系,河岸和滨河动植物栖息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物群减少或转移,最终导致河道整体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丧失[1]。

2.城镇河道整治与环境修复

2.1概念简介

生态水利建设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系统为基础进行的遵循生态平衡的水利工程建设,目的是建设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水利体系,以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河道理念是以城镇建设中人类活动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对生态环境新型良性改造。所以河道生态恢复是河道治理与修复工作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工作,可通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降低人类活动对河道的侵占,提高河道径流面积,提高河道自净化能力,实现城镇河道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改善。

2.2基本原则

城镇生态河道治理与修复工程首先应以河道功能修复为基本原则,在保证河道防洪防涝、排水减灾、通航运行以及生态环保的基础上,提高生物物种多样性。河流水陆空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河道治理工程过程中首先提高河岸及河流中生物栖息地的完整性,以实现完整的生物系统。因此,减少人为设施建设并扩大河道流域面积和河岸边坡空间等举措是维护河道及河岸生物群落生存空间的重点。结合本地绿色植物的适应性,并增加河岸植被的多样性增大植被覆盖率,创造良好的群落生物活动空间是恢复河道生物群落的必要条件。另外,还应注意加大植物和湿地的保护力度,建立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制度,增强河道水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河流水面空间面积是保证空气流通的关键因素,而径流河道水体容量则是保证泄水排涝、航运通行的主要因素。因此,还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河道水流径流面积,减少岸坡硬质结构,增强土壤和水流之间的介质交换,改善生物物种生存条件,恢复生物物种多样性,实现在小系统内水流气候的自我平衡调节。文化景观和生态河道相结合是治理并恢复河道生态功能的最后一项原则,城镇建设特点和历史文化底蕴是制定河道生态与河道规划方案的参考依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城镇河道整治与环境修复方案设计

3.1河道线型设计

河道走向布设特征是进行河道线型布置的主要依据,应尽可能地保存天然河道原有轮廓,并结合城镇发展和市政功能规划进行适当调整。道路与河流交叉处应对河道线型进行调整,其设计原则不仅考虑河岸两边与堤线协调性,并且在河道转弯处余留一定的半径范围,使河流形成一道光滑的曲线。该方法虽然可以增强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扬尘和噪音的影响,但破坏了河道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故应慎重考虑。

3.2断岸与护坡

复式断面和梯形断面是断面设计的主要形式,其中复式断面一般用于占地面积较大区域,有利于两栖动物以水生物为生存,如沿河滩地可充分发挥河道生态和景观效应,建设景观休闲区。梯形断面因其占地面积较小,其适用范围较广,可在设计时减少岸坡坡度以增大两岸植被覆盖率实现河道生态效益。自然生态护岸和人工生态护岸是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的两种方法,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是利用种植根系比较发达的植被实现改善生态环境并减少水土流失,而人工生态护岸主要是以解决河岸坍塌、保证航运通行为目的。河道生态综合治理过程中应首先选择自然生态护岸,充分利用植被对污染物进行分解、固化、吸收作用减少河道污染物排放量。

3.3生态环境修复

生态环境设计一般包括空间设计和物种的选择。可根据不同水深布置不同的植被生物,如结合不同生物生长所需布设深水、浮水和挺水植物,水面植物布设应结合航运通行和排洪行洪的需求综合考虑。物种类型选择要以本地物种为优先考虑物种,并且物种应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对水体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和美观欣赏价值。在河道岸坡宜选择自然生命力较为旺盛的植被,同时恢复保留湿地、浅滩和河湾等区域,不仅具有一定的绿化环境功能,而且可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繁衍空间,为植被、鸟类和鱼类的繁衍和栖息提供位置空间条件[2]。

3.4景观设计

城镇河道治理不仅应与景观设计密切相关,而且与当地文化特色紧密相连,河道整治要因地制宜,不仅要构建滨河景观带与休闲风景区,而且要打造城镇河道水资源生态名片。在结合城镇河情水情的基础上,将河道景观设计与布局同城镇整体情况相统一,实现景观设计完全充分地融入城镇文化精髓之中。

4.对策研究

城镇河道水流中氧溶解量的大幅减少是影响河道水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因素,应采取人工增氧措施。故可通过修建跌水、水车、瀑布以及喷泉等措施增强水体与空气之间的流动交换,提高水流中氧溶解量,以此改善城镇河道植被生物数量和物种多样性。在满足河流域内的城镇河道防涝泄洪、排水通航等基本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修复人工湿地完善生物栖息生存环境对提高生物物种多样性和生物数量具有积极促进意义。人工挖填堆土、修筑水陆过渡区技术措施等不仅在净化水体、储调洪水和改善局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对生物栖息环境和提高河道流域生物多样性发挥重要作用[1]。

在河流域内的城镇河道内实施生物调控技术如放养鱼、螺、虾、贝等水生物,充分利用不同水生物的食取和吸收作用,可减少水体中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含量,改善水体生物物种生存环境,修复水体生态环境、净化水质。

由于河流域内的城镇人口较为密集,需水量较大,故可通过跨区域水资源调配来补充城镇河道水流量,在同等环境污染程度下稀释河流水体中污染物含量比例,提高水体自修复清洁功能。河道水流量补充措施不仅可提高河流中水体氧溶解量,而且有利于河流及岸边动植物的繁殖和生长,提高了水体污染物的溶解和吸收能力。

河流域内的河道修复方案的措施和选择功能性指标较多,在对城镇河道整治与修复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时,应同时考虑方案的可适用性和多目标共同实现的可能性。为提高评价方案的准确性和可适用性,应将评价结果的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对模糊性指标进行筛选排查,以此提高城镇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措施的适用性和效率。

5.结论

综上所述,城镇河道在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抗洪排涝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对城镇河道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城镇河道实施整治与环境修复,采取合适的方案,从而实现环境的生态发展,保持河道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协调城镇发展与环境发展相互统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丽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7,29(5):56-57.

[2]潘加纵.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3).

[3]石焱.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J].江西建材,2016(11):118-118.

论文作者:刘俊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0

标签:;  ;  ;  ;  ;  ;  ;  ;  

论城镇河道存在的问题与整治修复论文_刘俊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