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族文化保护的彝族节日文化研究论文_李勤勤,秦雪情,李金双,陈雨嘉,陈婷婷,张 倩

基于民族文化保护的彝族节日文化研究论文_李勤勤,秦雪情,李金双,陈雨嘉,陈婷婷,张 倩

李勤勤 秦雪情 李金双 陈雨嘉 陈婷婷 张 倩

六盘水师范学院 贵州六盘水 553004

摘要:作为中国六大少数民族之一的彝族,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彝族的节日文化,最具代表性。彝族有许多各具特色的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火把节和彝族年,火把节是彝族的一个重大节日,彝族年就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本文对彝族节日文化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民族节日;文化保护;传承

彝族主要分布在西南三省,彝族方言区主要分为六个: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和东南部,民族语言为彝语,所用历法为《十月太阳历》。彝族的很多节日都是通过《十月太阳历》计算出来的,如彝族年、火把节等。本文以彝族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为主题,对彝族节日文化进行发现探讨。

一.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的一个重大节日,关于它的起源传说主要有两个:传说一、天神与地神之间的斗争,人们用火把烧死害虫帮助地神战胜天神。传说二、相传是在远古的时候,白天有六个太阳,受着烈日的暴晒,晚上有七个月亮,强光照耀,土地荒芜,世间万物面临着灭亡之时。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掉了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但是,统治天地万物的天神恩体古孜知道了此事,大发雷庭,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彝族英雄便在农历六月二十四那天,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烧了三天三夜才把蝗虫烧死烧完……。每年火把节的时候,彝族各个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体现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规律、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火把节作为彝族的传统节日,为当地民族文化添加了色彩,展示了民族特色文化的魅力,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的交流;火把节的对外开放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带动饮食文化以及服饰和彝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发展。

二.彝族年

按照彝族的太阳历,一年中要过两次年。彝族太阳历将一年分为10个月,每月36天,一年360天,剩下五或六天为过年日,不计算在10个月之内。大年在每年夏至日,过三天,第一天为接祖日,第二天为祭祖日,第三天是送祖日。小年在冬至日,只过两天,一天接祖,一天送祖。彝族人过年时会全家团聚,杀猪或者杀鸡,庆贺当年人丁兴旺、来年吉祥安康等。彝族过年一般是以村寨为单位,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毕摩择定。具体选定哪天,要根据彝历计算,其性质就同汉族的春节一样,是一个庆丰收、分享劳动果实和亲朋好友相聚的节日,热闹非凡。

三.其他彝族节日文化

彝族传统节日很多,呈现出多姿多彩之势,除了火把节、彝族年之外,还有赛装节、插花节、三尖山歌会等等。

(一)插花节,又称为马缨花节、高峰花会等,是源于对自然崇拜的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昙华山上举行的“插花节”,便是一家人用马缨花纪念抗暴除恶、祈求幸福吉祥的节日。插花节有一个民间起源传说:在很久以前,全世界都被洪水淹没,世间只剩下了两个兄妹,在金龟老人的劝说下,为了“传人种”,两兄妹结为夫妻,不久便诞下一个肉球,金龟老人用刀劈开肉球,出现了五十六个男童和五十六个女童。包着人种的肉丝被老人用剑甩在了一颗树上,从此这棵树就开出了马缨花,因而后人以马缨花为图腾,每到此日举行祭祀活动,祭拜祖先,祈求幸福吉祥。

(二)赛装节,盛行于楚雄彝州,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和三月二十八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赛装节的起缘》中讲到:在很久以前,有两兄弟,在一次外出打猎中,偶然觅得一处肥沃的土地以及三粒种子,此后,两兄弟精心管理并收获了很多粮食,带领乡亲迁到这里,开垦了大量土地,当地的老人认为两兄弟开发此地有功,想为他们娶得称心如意的女子,但姑娘们都想与他二人相爱,争执不下,最后,人们便以穿着服装为条件,谁穿着服装最好看,谁就成为二人的妻子,于是姑娘们便精心缝制服装,在二人的挑选下,都娶得了称心的女子。在赛装节当天,当地的彝族女性会穿上自己精心准备的的服装参加赛装节,显示自己精巧的手艺和学习她人的手艺。

(三)三尖山歌会,目的是为了纪念三个彝族姑娘。三尖山歌会是源于先民对太阳神崇拜,是人类最原始的信仰。传说民间故事中讲到:在远古以前,天上有七个太阳,庄稼一年七熟,人们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但是有个怕太阳的夜猫精,生性喜欢黑暗,便射下了六个太阳,第七个太阳也因害怕而躲了起来,于是人们就生活在了黑暗之中,派了很多人去寻找都无果而归,这时有三个彝族姑娘烧死了夜猫精,又历经苦难找回了太阳,最终也因劳累过度死去,化成了三座山峰,就是三尖山。人们为了庆贺找回太阳和纪念三位彝族姑娘,便在每年的二月十五日在三尖山举行盛大的集会,至今不衰。三尖山歌会这一天,彝族会举行祭天仪式,会烧香烧油和歌舞娱神。

四.保护和传承方式

传统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民族文化和文明发展的标志,它反映了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等。彝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养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民族节日灿烂多姿。此外,他们还有着独特的饮食、起居、服饰。彝族传统文化在其悠久的演变进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精华,有糟粕,有进步,有落后,如何在发展中传承和保护节日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彝族文化的保护方式和传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静态保护,二是动态保护。

静态保护传承。在彝族文化的发展长河里,为了使自己民族的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彝族祖先们对语言的创造和对彝族节日文化的贡献大多都记录在册。不论是名扬四海的十月太阳历,还是独具特色的彝族文字;不论是开天辟地的创世史诗《梅葛》、《查姆》,还是悠扬婉转荡气回肠的情歌酒歌;不论是神圣的毕摩文化,还是各种各样的民族节日。这些都由彝族重要人物编辑在录并保存在彝族博物馆,经过岁月洗涤的。这些无不彰显着彝族人民高超的智慧,创新创造的精神。

动态保护传承。民族节日的举行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对彝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彝族人民在举行祭奠祖先的仪式时家家户户都会把今年丰收的美食进贡给祖先,感谢祖先的恩赐。彝族人民也像有些少数民族一样有唱情歌和酒歌的活动,彝族成年的女子和男子会在坡上对唱情歌,相中了手牵手约会,在喝酒前也会唱唱歌助助兴,这种豪迈的思想、独具一格的民风、感谢大自然赐予风调雨顺的感恩精神和团结奉献精神在他们的生活和节日文化中无不彰显。在保护和传承自己本民族文化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继承好自己的文字,说好自己本民族语言。语言文字是民族的重要标志,没有了语言文字,民族文化就无法保留,其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节日文化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消退。

五.结语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不管是彝族,还是其他民族,其文化都应该被有力的继承和发扬。如果说文字是书的载体,那么节日文化就是民族的支撑。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饮水思源,我们要主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根基不断融入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陶陶.艺术如何介入生活[M].大众文艺出版社.2012.

[2]张跃等.中国节庆文化丛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

[3]贺渊.浅议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2.6.

作者简介:李勤勤(1996.05-),女,汉族,贵州遵义人,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本科在读学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创新创业项目: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8521035)。

论文作者:李勤勤,秦雪情,李金双,陈雨嘉,陈婷婷,张 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9

标签:;  ;  ;  ;  ;  ;  ;  ;  

基于民族文化保护的彝族节日文化研究论文_李勤勤,秦雪情,李金双,陈雨嘉,陈婷婷,张 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