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专班带产业发展快论文

工作专班带 产业发展快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马红梅 安通 胡彪 郑洁 华姝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专班化推动产业加速发展。全省各地干部群众立足实际,鼓足干劲,层层抓具体抓深入,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婚礼简单并且热闹。厨子跳起欢快的舞蹈,花匠将宅院装扮成花的海洋,保安为他们高歌一曲,女佣祝他们白头偕老。

助农增收 “茶”有实据

“今年我们总共向周边村寨招募了8000多个村民前来采茶,但村里7000多亩茶园需要的劳动力远不止8000人,明年我们将扩大招募,争取招募采茶村民1万人以上。”提及当前村里茶产业的发展情况,余庆县花山乡回龙村乌江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冯廷刚说,“省级层面专班化推进茶产业,我们发展的信心更足,决心更大。”

回龙村种植白茶的历史悠久,2010年以前只有200亩,自从省里出台一系列政策助推茶产业发展以后,2013年后村里的白茶种植规模逐年递增,目前已达7000多亩。

7000多亩白茶为回龙村以及周边村民扩宽了致富道路,全村30岁以上的村民无一人在外务工,村民逐渐过上幸福生活。

在余庆,通过茶产业助推村民增收致富的村寨还有很多。

与回龙村相隔约50公里的松烟镇二龙村,茶叶种植面积达1万亩,群众收入由过去的4800元,增加到现在的1万元左右,解决劳动力就业8000余人。

在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高田村高标准蔬菜示范区里,一边是忙碌的农户,正忙着施肥、松土、种蔬菜,一边是“突突”运转的机器在田间地头开展耕作。

在决战脱贫攻坚过程中,贵州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茶产业已成为茶区经济崛起和农民增收的一大

亮点。

目前,贵州建成茶园面积752万亩,茶叶产量9.17万吨,全省形成黔东北、黔西北、黔东南、黔中、黔西南五大产业带。

多年来,贵州大力推动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茶产业已成为茶区经济崛起和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图为村民在余庆县松烟镇二龙茶园采摘春茶。(杨润兰 / 摄)

小小菌菇 撑着“金伞”

5月23日,位于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三江村的14个食用菌大棚内不时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

“她们是三江村村民,目前在大棚里采摘香菇和木耳,工作间隙会聊天开玩笑,相处得很愉快。”三江村村委会副主任陈贵告诉记者。

“村里有了产业,我们实现了就近就业,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36岁的村民葛成菊告诉记者,此前由于家里两个孩子无人照管,她不得不当起了全职妈妈,一家人的生活就靠丈夫一个人打工。现在她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家里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感谢党的好政策”。

2017年11月,为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实现脱贫,三江村村干部带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了包含33户贫困户和低收入困难户在内的70多户农户加入合作社。

2018年1月,村里流转土地建起了50亩食用菌基地。

目前,三江村食用菌基地累计用工已超过300人次,累计发放工资10多万元。

近年来,乌当结合各乡镇产业优势,全力推动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CCtalk平台中日语比较受欢迎的几位老师都有着以下几个共同点:(1)有较好的与日语相关的教育或留学背景或工作经历,专业能力比较强;(2)语速居中或较快,没有过多语气词的停顿;(3)说话方式温和平易近人,授课有激情;(4)教授内容多为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法单词能力考等等,简单易懂,成体系。

台江县方召镇巫梭村干部与村民在食用菌基地查看木耳长势。(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郑洁 / 摄)

2019年,乌当区食用菌种植目标任务为1000万棒,产量0.6万吨,产值0.7亿元。截至目前,乌当完成食用菌播种544.5万棒,占任务55%,产量1437吨,产值1867.5万元。

2016年以来,贵州食用菌产业连续两年实现翻番,取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2019年一季度,全省食用菌累计种植达8.62亿棒(万亩),产量22.84万吨,产值20.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15%、52.78%、57.27%,带动农户6.17万人,完成了一季度目标任务,实现了开门红。

绿色蔬菜 做成品牌

目前余庆已形成“村村有茶园、镇镇有基地”的茶产业发展格局,茶园面积达18.2万亩,规模茶场146个,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高达96.1%,形成了以乌江流域为主的苦丁茶产业带,以江北为引领的绿茶产业带。

2018年10月以前,邓世琴一直在家带孙子,平日种些传统农作物,一年收入不超过2000元,但现在农闲时她到天龙村的太子参基地务工,一个月的收入就超过了2000元。

平坝区正在加快建设1475亩先行区,利用现代化种植方式种植大白菜、芥蓝等蔬菜,力争实现半年见成效。“经反复调研,平坝区按照136模式进行建设,即1000亩先行区、3000亩核心区、6000亩示范区,计划用两年时间创建1万亩高标准蔬菜示范园区。”平坝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关岭牛作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78个地方畜禽品种之一和中国“五大名牛”之一,一直以来以出肉率高、氨基酸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繁殖率高、脂肪含量低等闻名。

随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对两化融合相关投入的重视程度越高,两化融合的扩大器和倍增器作用将越明显。具体来看,我国处于起步建设和单项覆盖阶段的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平均为0.24%,但在突破综合集成达到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中,该比例平均达到0.28%。同时,较两化融合其他阶段的企业,集成提升以上阶段企业的两化融合绩效平均高出10%以上。具体来看,在集成提升及以上阶段的企业和单项覆盖及以下阶段的企业中,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为56.4万元和41.3万元。由此可见,信息化投入的小幅增长(0.04%)可带动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升(36.6%)。

村民在平坝区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务工。(平坝区委宣传部供图)

建设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旨在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为统筹协调推进全省蔬菜产业发展,贵州成立了农村产业革命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蔬菜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1年)》,通过大力发展夏秋蔬菜、突出发展优势单品等十三项重点工作,确保到2021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000万吨,综合产值达820亿元。建成规模化、标准化蔬菜基地300万亩,健全产业链,打造公共品牌和特色品牌。

养关岭牛 奔致富路

当听说上海市民吃到鲜嫩、口感极好的牛肉连连称赞的时候,关岭牛养殖基地的农户开心不已。

在这条产业链上,一头是山区养殖户,一头是都市消费者。

5月21日,记者走进关岭牛养殖基地,零距离感受关岭牛的生长环境。在养殖基地内,牛“哞”声此起彼伏,工人忙着抛撒草料。

3.切实解决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充分利用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的成果,掌握污染源底数,依法加大惩处力度。对偷排污染物和屡次整改无效的环境违法行为实施重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把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作为工作的重点,当公众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围绕500亩以上坝区建设,除了在贵阳本地建设2.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外,贵州省还在平坝区、长顺县、印江自治县等地同步建设2.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

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县一业”的决策部署,关岭自治县把关岭牛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民生工程和支柱产业来抓,围绕种、养、加、销全过程,逐步构建了关岭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产业链。到2020年,关岭将建成规模化肉牛养殖示范场60个以上,扶持360户饲养规模达20头的养殖户,实现人均养牛收入达8000元。

今年以来,贵州省成立生态畜禽产业专班,组织专家团队细致研判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今后两年重点发展生猪、肉牛、肉羊和肉(蛋)鸡产业的思路,制定推出《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肉牛产业发展推进方案》《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肉羊产业发展推进方案》《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生猪产业发展推进方案》《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肉(蛋)鸡产业发展推进方案》等系列方案,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产加销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石斛“上树” 收益增高

近年来,贵州充分利用适宜石斛生长的自然优势,结合长期积淀的产业优势,全力推进石斛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这里的大树小树,棵棵都是‘发财树’。”5月22日,在安龙县者贵村石斛基地里,村民陈健笑着告诉记者,自从树上种上铁皮石斛,守了几十年的青山立马变成了“金山”。

者贵村位于黔桂交界处,林业资源丰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石化青年一代用“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理想点燃自己的青春梦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为“中国梦、石化梦、我的梦”创造青春奇迹。

“这里海拔、气候条件恰到好处,非常适合仿野生铁皮石斛生长。”安龙县西城秀树农林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阮建说,当地的青杠树树皮粗糙且厚,水分和营养成分丰富,铁皮石斛易于附着和吸收更多营养。

每年4月至6月是石斛的采花期,11月至次年3月是鲜条采摘期。眼下,当地村民都忙着来基地务工,业务熟练的一天能收入四五百元。

“去年光工资就发出去400多万元。”阮建说,石斛基地随时有活干,在集中采摘期,每天需要200多个工人。

“这里是我们关岭牛标准化养殖场,每天都有专业养殖人员精心照顾,从草料的选择、喂食到粪便的处理都严格按要求进行,保证每一头出栏牛肉质十分鲜嫩。”养殖基地里,工作人员向记者详细介绍。

如今,者贵村出产的石斛也赢得了市场青睐。阮建介绍,鲜条干燥后加工的成品,市场价每斤7500元以上,有的产品每斤上万元还供不应求,可以说是“种下了石斛,就等于收获了黄金”。

近日,贵州省2019年湖库生态渔业春季鱼苗投放活动启动仪式在余庆县打鼓台水库举行,拉开了贵州省2019年湖库生态渔业春季鱼苗投放的序幕。

悠悠扬扬:曾经很长的时间,我觉得如果没有一个爱自己的人,真的很悲惨。所有生活的乐趣都没有了。觉得很害怕,很孤独。一个人太凄惨了。每当这个时候,就觉得世界很黑暗。甚至生活没有了任何意义。自己会陷入一种非常难受的情绪里。

Fmax代表了群体当中的最大适应度值,Favg代表了群体当中的平均适应度值。由上式可知,群体最大适应度和平均适应度差值越大,Pc和Pm的值相应会越小,而K1和K2在这个过程代表着自适应调节力度的大小。通过自适应参数算法的引入,在遗传过程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Pm和Pc,遗传算法将具有更好的灵活性,收敛速度提高,并且陷入局部最优解的可能性降低。

同时,针对全省现有石斛产业主要以种植端为主、缺少精深加工企业和具有全国销售网络企业的现状,贵州还将着重打造种植、加工、销售、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着力打造安龙、荔波、独山、乌当、赤水等5个省级示范基地,强化“三品一标”创建,大力开拓销售市场,推动贵州石斛走出大山、风行天下。

青杠树皮糙且厚,水分和营养成分丰富,铁皮石斛易于附着和吸收更多营养。图为村民在树上采摘铁皮石斛花。(安龙县委宣传部供图)

果园“银行” 储存希望

5月22日,记者沿着水城县百里猕猴桃产业带看到,郁郁葱葱的果树下,一颗颗饱满的猕猴桃挂满枝头。在产业园内,工人们正在给猕猴桃果实套袋,他们手法娴熟,不一会儿,树上的猕猴桃全都穿上了“新衣服”。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水城猕猴桃结出了惠民利民的硕果,绿了田园,美了农村,富了百姓。图为村民正在采摘红心猕猴桃。(水城县东部农业产业园区管委会供图)

“2019年,水城县猕猴桃挂果面积5.4万亩,预计产量2万吨,产值可达8亿元。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共覆盖18个乡镇63个行政村,种植面积10.39万亩,带动农户3.5万户10.38万人。”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区负责人王齐安告诉记者。

“如今在基地里务工,按照计件工资计算,每个月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有了这个‘果园银行’作保障,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在猕猴桃产业园区工作的当地村民聂丹说。

猕猴桃以及其他水果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水果产业革命工作,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设立水果产业专班,统筹全省水果产业发展,聚焦百香果、火龙果、蓝莓、猕猴桃、地方名李、特色樱桃及地方特色规模树种,抓好项目谋划,推动启动省、市、县三级示范项目,以项目为抓手打造水果“万亩片”“千亩村”示范区,以产业发展强力推进脱贫攻坚。

为青岛德式历史建筑中具有特殊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室内地面制定修复策略,首先要对其进行特征认定、劣化分析,比选适宜修复技术,在最大程度上保存原有特征与历史信息,同时解决劣化问题.

据悉,贵州省水果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第一季度,全省水果种植面积756.1万亩,同比增加9.63%。其中,猕猴桃60.38万亩、蓝莓16.65万亩、火龙果9.4万亩、百香果4.49万亩、地方名李(镇宁和沿河)23.52万亩、特色樱桃(毕节和镇宁)26.1万亩。

功课做“竹” 成绩优秀

作为中外闻名的竹子之乡,赤水从文化到产业,从生活到生产,都与竹子紧密相连。

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所在地葫市镇,也是赤水竹林的发源地,其竹文化与竹产业的渊源更为深厚。从遮阳避雨的斗笠,到鲜嫩可口的竹笋,乃至横渡江河的竹排,竹子从衣食住行,贯穿了葫市人的始终。

将得到的7组数据通过计算得到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60%,满足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的精密度要求。

漫山遍野的竹子,造就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葫市镇为此确立了“生态立镇、竹业富镇、旅游兴镇”的发展目标,以竹为核心发展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助力全面小康。

据葫市镇党委书记袁贵平介绍,以竹加工为基础,葫市镇衍生出以金缘竹业为龙头的竹筷、竹雕、竹编等竹加工企业42家,解决了150余人就业。此外,去年有114户贫困户参与竹原料采伐,销售收入达到了20余万元。

除竹原料以外,竹笋出售也是葫市镇的增收支柱。尖山村今年利用丰富的楠竹资源,引进企业合作,收购楠竹笋67万余斤,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营业额就有近百万元,既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2018年,赤水市完成竹产业增加值22.87亿元,完成工业园区税收3亿元,逐步实现从卖原竹到卖竹制品、竹商品的转型。

目前贵州省正强力推进竹产业“全链条”发展,创新推进“12345”产业链推进模式:即建立一个省领导领衔的推进机制,推进千企引进和千企改造“双千工程”深度融合,实现工作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合一”,强化龙头企业、专家团队、基金支持、人才保障“四位一体”,按照“五步工作法”强力推进竹产业发展。

预计到2021年,全省实现新造竹林80万亩,改培竹林100万亩,竹林基地面积达到500万亩,产值达到130亿元。

增收“疗效”“药”有门道

“从来没想过,到了我这个岁数还能每天挣到100元。”

说这话的是平坝区天龙镇天龙村66岁的村民邓世琴。

③选取若干处理好的枝条随机均分成7组,每组5根,编号1,、2、3、4、5、6、7,分别置于8只500 mL烧杯中。

“在机械化耕作过程中,涉及机械化开沟培土、机械化覆膜、机械化起垄、蔬菜移栽、机械化耕整地等程序,需要农民掌握现代耕种技术。”平坝区农机中心副主任高应刚说。

“不仅是本村村民,附近村子很多村民都到这里来务工。”天龙村村支书何钟金告诉记者,太子参基地平均每天需要50个劳动力,自去年10月太子参基地建设以来,累计用工已超过3000人次。

2017年,天龙村成立了天龙村农商专业合作社。为了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助推村民就业增收,2018年村合作社对外引进了一家制药公司,该制药公司根据天龙村的自然环境优势,出资1000万元在村里规划种植了1200亩太子参。

“太子参经济价值极高,除去成本,平均一亩的纯利润是6000元。初步测算,到今年8月,年前栽种下去的太子参将产生7000万元的收益。”何钟金表示,除了经济效益好,栽种太子参还能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赋闲问题,为村民扩宽增收渠道。

截至目前,平坝中药材累计种植面积3.45万亩,300亩以上规模化的中药材基地有7个,除需2至3年后才能产生效益的中药材外,目前平坝所种植的中药材累计产量为7150.5吨,累积产值为3315.1万元。

Getis-Ord Gi*指数,主要用来探测空间聚集现象的存在,可分析空间聚集程度,本文用于分析变化的“冷热点”:

中药材逐渐成为贵州扶贫产业、生态产业、富民产业和大健康产业。截至4月底,贵州中药材种植面积630.70万亩,产量11.28万吨、总产值达10亿元。

刺梨花开 幸福满满

时值5月,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漫山遍野的刺梨花竞相绽放,玫红色的花朵在风中摇曳生姿,前来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

5月21日,茶香村村民顾尚俊清早起来,就在自家餐厅的厨房里忙进忙出,不时询问帮厨采购的食材是否够用。

这些教材均采用中英文双语编写,并可配有适度的视频内容。授课形式及辅助材料形象直观,可视性好,易于接受,便于推广,普适性强。

顾尚俊的农家乐开业不到一周,但生意出乎意料的火爆,最忙的时候他一天接待了500多个客人,夫妻俩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雇了3个村民过来帮忙。

“这几天生意太好了,我大致算了一下,这几天平均每天利润超过3000元。”火爆的生意让顾尚俊打消了开店可能亏本的顾虑,每天喜滋滋地跑前跑后,一点不觉得累。

除了开农家乐,顾尚俊还种植了刺梨及刺梨幼苗200多亩,通过卖刺梨鲜果及刺梨幼苗他一年至少进账30万元。

在龙里,像顾尚俊一样通过刺梨产业致富的村民不在少数。

龙里是全省乃至全国人工刺梨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地方之一。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刺梨面积24.5万亩,现有刺梨加工企业8家,全县刺梨产业综合产值达亿元以上。

游客到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观赏刺梨花。(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马红梅 / 摄)

在贵州,通过刺梨产业助力农民增收的不止龙里,2018年全省108.3万农民通过刺梨产业增收致富。

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共有15个县开展规模化刺梨种植,主产区分布在六盘水、黔南州、毕节市、安顺市,集中连片种植面积约155万亩,种植规模全国第一;有刺梨加工企业40家,2018年刺梨加工量7.9万吨。

今年,贵州计划培育5家销售1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0家销售5000万元以上骨干企业,引领带动刺梨产业加快发展。

自然山水 “渔”味无穷

在石斛产业专班的推动下,贵州将重点建成一批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的种苗繁育基地,形成一套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育苗快繁体系,大力发展仿野生铁皮石斛产业。

“打鼓台水库投放鲢鳙鱼、花白鲢等滤食性鱼类鱼苗共8万余尾,采取‘人放天养’的模式,不投饵、不喂料,通过三到五年时间,达到生态养殖、净化水源的目的。”贵州省水投集团公司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钟应兰说。

高速电气化铁路的过电压无论是动车组产生的,还是牵引变电所产生的,大都沿着接触网以波动的形式传播。若忽略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则接触导线或变电所牵引母线过电压幅值可认为是动车组或牵引变电所自身产生的过电压。因此,仅需检测动车组受电弓附近接触导线上的过电压,或牵引变电所母牵引母线上的过电压,则可获得整体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某次特征过电压。

余庆县水资源丰富,共有河流溪沟67条,河道总长1059.9公里;各类山塘水库400座,总库容65.86亿立方米;有水田面积30.43万亩,有适合鱼类养殖的良好环境和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发展大水面养殖、生态养殖,构建‘公司+合作社+库区渔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流水养殖基地,与观光旅游、休闲垂钓相结合发展生态渔业,促进产业融合,创立‘黔鱼’品牌,带动渔民致富。”钟应兰说。

在余庆县打鼓台水库投放鱼苗,就是贵州省发展湖库生态渔业的一次具体行动。据统计,贵州省有适宜发展湖库生态渔业面积134万亩、稻田养殖面积320万亩,资源丰富、潜力较大。

今年以来,生态渔业被省委、省政府列为重点推进的12个农村产业之一,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品牌战略、配套政策、科技支持等15项指导意见。目前,贵州省各市(州)均已成立生态渔业工作专班,已将全省计划实施的260万亩稻田养鱼面积任务落实到县(市、区),遵义市落实苗种3万斤、储备大规格鱼种10万斤、引进水花苗1000万尾,黔南州落实苗种17.4万斤,黔东南州苗种场计划生产优质大规格鱼种291万斤,贵阳市落实苗种57万斤。

历史品牌 焕发光彩

“种植油茶错不了,一朝种下,收益能惠及几代人。”说起种植油茶的好处,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甘龙村村民范永芬总是赞不绝口。

玉屏的油茶种植历史悠久,有“中国油茶之乡”的美誉,老油茶林资源丰富。但过去由于不懂科学的管护和品种改造技术,老油茶效益不高,村民守着满坡的油茶树过苦日子。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近年来,玉屏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作为该县主导产业的油茶,更是成了其中的重头戏。

为抓好油茶主导产业发展,玉屏成立了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并与大连民族大学签订了油茶产业技术攻关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撑玉屏油茶产业科学发展。

鲜艳的油茶果挂满枝头。(玉屏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依托“中国油茶之乡”的品牌,玉屏自治县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油茶,助推乡村振兴。图为当地村民在油茶基地务工。(玉屏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有了技术作支撑,玉屏去年对全县的老油茶林进行了低产改造,范永芬家那几亩“不值钱”的老油茶林可算是“摇身一变”,年底就给她带来了5000多元收益。

如今,在甘龙村,光是油茶种植户就有74户319人,其中贫困户有35户143人,全村共种植油茶1730亩,大都是老油茶林或成年油茶,一经“改造”,都成了群众增收的稳定产业。

为推进油茶产业的发展,贵州省将积极搭建平台、提供优质服务,筹备组建油茶产业协会和专家委员会,相互传授技术、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整合省内科研力量,借助外部科技力量,重点研发和推广产量大、含油率高、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加快油茶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副产品研发步伐。积极引导组建多形式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引导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入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种下辣椒 火了生活

从良好的生态环境到雨热同季的气候优势,从雄厚的科研力量到标准化的种植模式,从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到全国性的交易集散地,贵州具备了生产优质辣椒的所有支撑条件。

立夏过后,黔东南州天柱县渡马镇的辣椒秧苗进入移栽期,田间地头皆是农户忙碌的场景。“辣椒有了销路保障,大家干起来更有信心了。”共和村村民谭元明说。

2019年,渡马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片片耕地和荒田种满了带着脱贫希望的辣椒。

“我们通过调动党员干部和网格员,利用院坝会、田间会等形式,宣传辣椒产业政策,发动群众种植辣椒。”渡马镇农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渡马镇已发展辣椒1719亩,主动加入种植的农户有140余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

贵州是全国辣椒种植和食用最早的省份之一,是辣椒重点产区,做大做强辣椒产业具有扎实的基础和得天独厚的优势。遵义虾子辣椒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30万吨,“遵义定价、集散全球”的市场体系正在形成;贵州辣椒的标准化生产程序、严格的田间管理、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已成为标配,一半以上的辣椒种植实现规模化;贵州辣椒指数成为指导辣椒期货交易的重要工具……

据行业调度数据统计,截至4月底,全省已种植辣椒193.7万亩,实现产量3.67万吨。贵州将整合资源,以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为方向,以万名农技干部下基层服务为抓手,对辣椒产业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农村产业革命,以“香辣协调、品味温醇”为重点树立贵州辣椒产业形象,以遵椒系列、遵辣系列为主,畅通销售渠道,举办好辣博会等重要展会活动,打造贵州辣椒“特色、生态、安全”的核心竞争力。

威宁自治县哈喇河镇辣椒种植基地。(刘军林 / 摄) )

(责任编辑 / 付松 )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工作专班带产业发展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