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广西民族工作的实践与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西论文,新时期论文,民族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广西聚居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省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做好民族工作,处理好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进步,始终是一个关系广西乃至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自治区成立4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始终坚持服从大局,维护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坚持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进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家园、巩固国防,使广西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为全国的安定团结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广西民族工作的成就,凝聚着党中央三代领导人的心血和关怀,体现了千百万各族干部群众的努力、奉献和创造。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广西的民族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针对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和探索:
一、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广西实际的结合
1、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宣传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作为新时期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是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邓小平理论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发展问题,作为民族理论与实践的重点,这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在世界上,马列主义是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在中国,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也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163页。)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容,形成了无产阶级的民族理论。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和解决社会主义时期国内民族问题以及处理国际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提出来的。这是学习和宣传邓小平理论中有关民族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广西区党委在开展民族工作、处理民族问题、建设民族地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为指导,在各族人民中广泛深入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自治区党委召开了一系列民族工作会议,并组织编印了《民族工作宣传提纲》等多种宣传资料,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这对于统一全区各民族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树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民族团结和加快民族进步的观念,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新的历史时期,广西区党委不断增强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广西民族工作的自觉性,坚持把邓小平理论作为统一各族人民的思想,转变落后观念,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与进步的龙头工程来抓。近几年来,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根据民族地区形势发展的需要,每年都突出一个学习主题,组织全区干部群众开展学习讨论。着重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弄清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出发来认识发展民族地区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来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地区的发展战略。在学习讨论过程中,还反复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反复宣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使各族人民始终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来讲民族团结,围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来讲民族团结,使民族团结工作有了奋斗目标和政策基础,由于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制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来指导民族工作,广西才出现了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
3、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广西的区情结合起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做好民族工作。民族地区一般都具有自然条件的多样性、经济结构的单一性、经济体系的封闭性、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等特点。同一个省区内,不同的民族地区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和差异。广西区党委在开展民族工作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各民族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首先,正确认识区情,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区,自治区境内居住着12个民族;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山区丘陵占全区总面积的85%),人们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再加上长期战争的影响,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初级阶段的特征比先进省区更明显,各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内部差异很大,发展极不平衡。根据这一区情,广西的民族工作把解决和发展民族地区的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帮助少数民族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作为工作重点。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广西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坚持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统一各民族人民的认识作为民族工作的首要条件,把加大扶贫攻坚的力度,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作为民族工作重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次,从广西区情出发,做好民族工作。从地理位置看,广西有比较明显的区位优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邻近港澳,紧接印支半岛,地处东南沿海与西南腹部的结合部,有1500多公里的海岸线,是大西南便捷的出海通道。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在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了沿海地区和桂东南地区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大了大西南出海通道建设的力度,使广西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能源、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快的发展,对外开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的发展战略不仅没有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邓小平同志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第三,广西虽然少数民族多,但从历史上看,各民族有着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民族问题,特别是壮、汉民族之间没有发生大的民族纠纷。根据这一历史传统,广西区党委和政府因势利导,在各民族中加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教育,较好地解决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问题。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坚持从广西的实际和特点出发来开展民族工作,才使民族工作得以顺利地开展,并取得了理想的成效。
二、实现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进步,必须立足于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
1、认真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自觉遵守《民族区域自治法》,不断巩固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解决我国民族工作的基本政策。4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区党委带领各族人民,认真履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大局出发,不断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是广西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它标志着广西各族人民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到目前为止,全区已建立民族自治县12个,另有3个县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民族乡62个,建立民族自治机关26个,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也不断成长壮大,少数民族参政议政的权利得到保障。这些做法从组织上保证了少数民族在自治地方当家作主的地位和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此外,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在遵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提下,为指导本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自治区和自治县都制定了不少的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
2、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三项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出发点。广西在开展民族工作,贯彻实施党的民族政策的过程中,在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较广泛的使用。1980年5月,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恢复推行壮文的决定,并制订出《壮文方家(修订案)》,于1982年2月2日上报国家民委批准,采取以学校教学为重点,以农村教育为基础,以机关使用为实施先导,“搞好重点,逐步铺开”的做法,受到广大壮族群众的欢迎,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到1997年,全区有近600万壮族群众学习了壮文,先后出版壮文图书近400多种,1000多万册。在壮族居住地区推行壮文,使语言、思维、文字得到统一,有力地促进了壮族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西在贯彻民族政策方面进行拨乱反正,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重新受到尊重,每逢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盘王节,苗族的苗年节,侗族的祭牛节,仫佬族的依饭节等节日,各少数民族都举行传统的欢庆活动。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广西区政府以“三月三”为契机,连续成功地举行了五届广西国际民歌节,极大地提高了广西民族地区的知名度。对少数民族生活特需商品,人民政府则采取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措施,组织生产和供应。三是民族团结互助优良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平反历次政治运动造成的冤假错案,落实民族政策,有效地改善了民族关系,使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维护并有新的发展,广西民族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期。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指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在自治区各族人民当中深深扎了根。这是对广西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肯定性的评价。
3、经常检查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为少数民族多办实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促进民族团结。广西各级党委除了结合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外,还定期进行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自治区党委经常专题向党中央汇报全区执行民族政策的情况。此外还经常注意给少数民族办实事、做好事,给少数民族以更多的理解和关怀。由于历史原因,使少数民族在思想感情上受到的创伤比汉族深一些,心理负担比汉族重一点;在民族关系上,其敏感程度比汉族强一些。因此,广西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努力做到细腻地体会少数民族感情、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设身处地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并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要,适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了这种感情上的“关怀”,就更有利于消除各族干部、群众之间的隔阂,真正地从思想感情上增进各民族的团结。此外,还做到一边检查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一边适时地调整民族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妥善处理好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以及政治方面的权益关系,特别是重视照顾广大少数民族的利益。做到既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又照顾少数民族的特点。
三、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因地制宜采取措施,致力于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展,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国家在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之后,在解决了历史上民族关系方面的对抗性矛盾之后,在很长的时期里仍将存在民族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发展差距,实现民族平等。列宁曾经指出:“夺得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的政策决不是像资产阶级民主制那样从形式上宣布民族平等,而是要帮助以前受压迫民族的劳动群众达到事实上的平等。”(注:《列宁全集》第三卷,第760页。)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1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也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既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注:江泽民《加强各民族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携手前进》。)。可见,要实现民族平等,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努力冲破旧思想、旧体制的束缚,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在努力搞好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同时,制定一系列鼓励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围绕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在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培育市场体系、改革社会保障制度、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在经济建设上坚持“两高一低”(即经济增长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区“七·五”平均发展速度,人口增长低于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的奋斗目标,使广西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1995年提前5年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1992年到1997年,5年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4.4%,其中,第一产业增长9.3%,第二产业增长22.7%,第三产业增长10.8%;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持续发展,粮食产量有4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工业较快发展,5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34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一批具有明显优势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逐步形成,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机制糖年产量均在200万吨以上,居全国首位;5年间,财政实力不断壮大,按可比口径计算,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7%。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10元,比1992年实际增长21.3%,农民人均纯收入1875元,实际增长38.5%。
2、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打开山门,以联合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较为落后和封闭,这不仅因为生产方式落后,商品经济还未得到长足的发展,历史积淀的沉疴太多,还因为近代以来战事频繁,生产力发展缓慢,加上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消耗加剧,封闭保守,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等,才形成了这种历史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西区党委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而且不断强调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这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合作这两套本领,加快自身的发展。特别是进入90年代,广西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龙头,实行“三沿”开放(即沿海、沿江、沿边开放),学习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的经验,加强与西南、华南地区的经济合作,实施“三沿”联动战略。首先,重点建设环北部湾地区,以带动全广西的对外开放;其次,着重建设西江干流区以及百色右江河谷、河池红水河经济开发区;再次,加快建设桂西南沿边开放经济带,通过与越南接壤的有利条件加强同东南亚及印支国家的经济合作。党的十四大以来,广西直接利用外资项目5498项,实际利用外资51亿美元;对外贸易伙伴已发展到118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进出口贸易总额136.8亿美元,完成对外承包劳务工程金额1.2亿美元;引进区外资金人民币96.3%亿元,与西南、华南各省区的经济合作项目达到1万多项,全区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采取特殊措施,有计划有重点地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一伟大的论断对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更富有现实的指导意义。1990年,广西有1100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约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十分之一。能否打好扶贫攻坚战,直接关系到广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巩固边防的问题。广西的贫困人口大部分生活在边远民族地区,尤其是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困难的大石山区,扶贫工作难度大。为此,广西区党委进行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有针对性采取了许多特殊政策和措施。一是实施“科教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全区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各个部门的科教工作者深入贫困地区,开展科教扶贫,对直接关系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技术问题进行攻关,把扶贫工作转移到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使扶贫成果得以巩固,扶贫效益不断提高。二是实施“异地开发”,拓展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将没有生存条件的特困人口搬迁到有水、有路、易上学的地方异地开发。广西异地开发工作1993年开始,到1997年全区共安置贫困地区人口10多万人。安置点上的农户获得了较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安居乐业,有的头一年就脱贫,有的已开始富裕。三是实施“东引西进”战略,鼓励先富带后富,走共同致富之路。广西东部和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大,发展水平不平衡。为了促进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共同发展,实施了“东引西进”战略。东引,即西部从东部发达地区引进经验、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等;西进,即提倡先富起来的东部地区用自己的经验、人才、技术去启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东部地区正采取联合办厂、发展开发性农业、旅游业、建材业、林化工业等形式帮助西部贫困地区脱致富。到1997年,全区累计解决了900多万人口的温饱问题,努力争取在本世纪末全部实现脱贫计划。
四、实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进步,必须以发展科技教育为重点,以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加强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把科技教育放在民族地区优先发展的地位,为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支持和智力保证。民族地区的科技文化教育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发展民族经济,改变民族地区贫困落后面貌,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广西区党委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坚持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实施科教兴桂战略。为了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建立科技进步激励机制,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坚持每年春季举办一次科技活动周制度,1993年重新修改和制订了7个文件,采取具体措施,壮大全区科技力量,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重点抓好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技术设备的引进、消化、改造工作,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党的十四大以来,全区每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达300多项,每年出版的科技著作以17%的速度递增,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教育改革顺利进行,“两基”工作成绩显著,全区已基本完成普及小学教育任务,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9%以下,有50个县(市、区)“两基达标”。为提高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创造条件,全区现有独立设置的民族小学164所,民族中学63所,民族中等专业学校23所(其中民族中等师范学校10所),民族高等学校3所。从1980年开始,自治区每年拨出专项经费400多万元,用于民族地区的24个县及9所地区级高中举办寄宿制民族高小班,每年招生650多人,面向49个老少边山穷县和其他县的特困乡,招收农业户口的少数民族考生。广西还通过希望工程等社会募捐活动为贫困地区筹集了大量的办学资金。其他各类高校和中专院校、干校都设了民族班。广西每年有250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毕业于大中专学校和干部学校。
2、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作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不仅在经济上要改革开放,在社会的其他方面也要进行改革开放;改变长期以来束缚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落后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整个民族素质。
广西区党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民族地区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既注意引导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又突出重点注意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集中开展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等新观念教育,从而涌现了一大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加快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3、加强民族地区的政治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对进一步落实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问题,广西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首先,上级机关作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时,要主动听取自治机关的意见和要求,允许他们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提出实事求是的处理意见和办法。其次,上级国家机关要正确处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照顾自治地方的特殊性。民族区域自治机关也是地方行政单位,但它们又有着不同于一般地方行政单位的特点,如历史特点、地方特点、民族特点等。上级国家机关在对自治地方实施领导时,要对这些特殊情况加以认真的考虑,尽可能地避免一刀切。再次,上级国家机关应该遵循“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原则,牢固树立法制观念,要做遵纪守法的模范;自治机关要行使自治权也要争取上级国家机关的理解与支持。
广西区党委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和五好文明家庭的活动,文明新风逐步树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市容市貌有较大的变化。南宁、柳州、桂林、梧州、贵港、河池、百色等7个城市被评为全国市容环境整治优秀城市,南宁市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城乡群众文化活动活跃,已办起乡镇党校1317所,农民学校6089所,乡村文化站8137个。广播电视上卫星,覆盖全区城乡,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也能看到电视节目。少数民族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成绩优异,“八五”期间广西运动员参加世界三大赛、亚洲三大赛和全国大赛分别获得金牌35枚、66枚和202枚;在第八届全运会上,广西金牌总数由上届的第19位前移到第12位,涌现了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运动员。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五、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成果,必须抓好民族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壮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1、正确处理党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把加强党内团结与民族团结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把民族问题的根本解决寄托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胜利。所以,各民族中的共产党员都要做加强党内团结工作与民族团结工作。既坚持马列主义的党性,又坚持民族性,即始终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最刁利益,团结各族人民为共同的利益而奋斗。从党的性质上说,共产党员不分民族界限。但是,中国共产党又是由来自各民族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共产党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成员之间的关系,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各民族广大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各民族的干部和群众在观察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特别是重大问题时,总要看看周围或身边的共产党人的态度如何,特别是要看看当地党的领导干部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团结来自于党内团结。广西区党委为了加强党的团结和各族人民的团结,号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搞好团结,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谅解,做团结的表率,并把民族团结的教育坚持下去,深入到基层,使党内团结对民族团结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
2、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改善党的领导工作。在民族地区有些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发挥得不够。这是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基层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广西区党委充分认识到党支部是农村的战斗堡垒和核心力量,对率领广大农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民族地区建立和健全基层党支部领导班子是当务之急。一是选配好党支部书记,这是加强以农村党支部为核心、村级组织为依托,民兵、共青团、妇女组织紧密配合的村级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前提。二是要抓好基层党员的培训工作,用典型引导、现身说法,教育他们学会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产业化经营的思想去领导农村工作,转变工作作风。三是继续向民族地区派出基层工作队,深入第一线,帮助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1986年以来,广西坚持每年都向民族地区尤其是贫困的民族地区派出基层工作队,先后抽调机关干部15万多人,到基层帮助工作。开展双学活动基层组织建设,使农村一类党支部由占总数的28.3%增加到43.69%,三类党支部由18.6%下降到4.4%,后进党支部转化率达到75.9%。
3、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民族团结和繁荣进步建立骨干队伍。广西区党委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中,注意抓好几个环节:一是有短期计划和长远战略规划,按照规划有步骤地吸收年轻干部、安排岗位培训和调整队伍结构;二是从实际出发引进机制、扩大公开性、增加透明度,公道正派选人,用公道正派之人,扩大群众参与和群众监督;三是对少数民族干部不求全责备,在爱护干部的前提下严格要求,形成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四是对少数民族干部既重视培养,又注意合理使用,多渠道多形式提高他们的素质。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在党的培养下,在实际工作锻炼中茁壮成长起来,少数民族对党的信任也随之增强,民族团结得到发展和巩固。到1997年,全自治区有少数民族干部(含中、小学教师)37万多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35%,其中科技干部18万多人,占全区科技干部总数36%,少数民族中的共产党员有55万多人,占全区共产党员数的36%,还有大批优秀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各级领导班子中少数民族干部比例也有很大提高。
历史在前进,改革在深入,面对21世纪,广西各族人民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在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把一个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广西带入21世纪。
标签:民族问题论文; 民族团结论文; 广西民族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少数民族自治区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