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转型及其对策_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转型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产业结构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阶段人类的经济活动早已超越国界,通过资本、技术、劳动力、贸易、服务等的统一配置与重组而形成涵盖全球的有机经济整体。在这样一个生产不断国际化、贸易走向自由化、金融逐渐一体化以及“全球统一市场”逐步形成的时代大潮中,一种新的跨越国界的企业、市场的相互关系得以建立,在使世界经济所有方面融为一体的同时,也必将给一国产业结构及相关政策带来巨大调整和变革。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目前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超60%。在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以及当前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深入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产业竞争状况、规模结构的调整变化情况,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具有借鉴意义和针对性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方向

经济全球化对一国产业结构有多方面的影响。无论是企业规模、市场集中度还是进入壁垒等都在不断发生着动态调整、变化。

(一)企业规模:两极化趋势明显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企业规模呈现两极化趋势:一方面巨型企业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通过创新也不断成长。

根据《财富》杂志公布的“2009世界企业500强”数据,其营业收入总额达到251755亿美元的庞大规模,净利润总额为8220亿美元,资产总额为1000400亿美元,营业收入较上一年度增长了6.6%,净利润下降了48.3%,总资产下降了4.6%;本次入围门槛为18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能源、金融行业占据了最重要地位。入围世界500强的34家中国内地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为1660.8亿美元,利润975.2亿美元;营业收入在世界500强中所占份额为6.6%,净利润占世界500强净利润总额的11.9%。从“2009中国企业500强”看,其营业收入总额折合36805亿美元,净利润总额折合1706亿美元,资产总额折合104937亿美元。“2008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分别相当于“2008世界企业500强”的12.67%、11.85%、7.79%,而“2009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分别相当于“2009世界企业500强”的14.62%、20.75%、10.49%,所有比例较上年均有明显提高。①

随着巨型企业不断涌现,中小企业的活力并没有被扼制,反而在不断成长。2002~2005年世界范围内新注册企业占企业总数比重已经由7.9%增加到8.6%,其中低收入国家的比重由4.3%增加到6.5%,中等收入国家的比重由7.5%增加到8.2%,中、低收入国家的比重由6.8%增加到7.8%,高收入国家的比重由9.4%增加到10.0%。从新登记注册企业数看,2002~2005年世界范围内新注册企业数由1952413个增加到3657114个,其中低收入国家新注册企业数由26801个增加到35830个,中等收入国家新注册企业数由702430个增加到1397560个,中、低收入国家新注册企业数由729231个增加到1433390个,高收入国家新注册企业数由1223182个增加到2223724个。②

(二)全球化条件下产业集中度变化趋势:有升有降

随着大企业越来越大,全球多数产业领域的集中度有提高的趋势。如汽车产业,前六大跨国公司合计产销量占全球产销量的75%左右,再加上3家独立厂商,9家公司的汽车产销量占世界总量的90%左右。具体到某一国,由于外资企业的进入以及伴随而来的内外资企业的激烈竞争,某些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不升反降或先降再升。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从1953年在长春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尽管产销量小,但整个计划经济年代产业集中度非常高,三大厂商集中度CR[,3]大都在6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开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艰难转型,其间汽车产业集中度继续下降,例如1981年集中度CR[,3]为62.6%,1987年生产集中度CR[,3]急剧降为32.5%。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跨国公司大规模投资,中国汽车产业得到巨大发展,汽车产业集中度开始逐步回升;然而也存在波动性,CR[,4]从1994年的44.2%降到2001年的41%后又开始上升,而CR[,8]从1996年的66.2%先降到2001年的63%,再开始上升(参见表1)。汽车产业发展受产业政策影响较大,2006年发改委发布《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鼓励“汽车生产企业之间的跨地区、跨部门联合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2009年国务院通过《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受这些产业政策的影响,汽车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9年销量排名前十位的汽车生产企业共销售汽车1189.33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7%。③

(三)经济全球化对进入壁垒影响:内容多样、形式多变

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消融了一些“生产者保护”类的进入壁垒(如传统关税、非关税贸易壁垒等),然而新的“生产者保护”类壁垒(如标准壁垒)以及“消费者保护”类的壁垒(如绿色壁垒、消费者权益保护类法律壁垒)等也在不断产生、增加。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世界一体的市场形成和发展。随着对外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传统的“生产者保护”类的进入壁垒不断消融。关税壁垒随着WTO的成立和各种双边、多边的关税协议的达成,已经大幅降低。中国自2002年起逐年调低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15.3%调整至2009年、2010年的9.8%,农产品平均税率由18.8%调整至目前的15.2%,工业品平均税率由14.7%调整至目前的8.9%。而多哈回合谈判有助于促进各国削减贸易壁垒、达成市场准人和一个更公平的贸易环境。在外商直接投资(FDI)方面,2000年世界范围内的FDI流入为13981.83亿美元、流出为12316.39亿美元,2007年FDI流入达到18333.24亿美元、流出为19965.14亿美元;2000年中国FDI流入为407.15亿美元、流出为9.16亿美元,2007年FDI流入达到835.21亿美元、流出为224.69亿美元。④ FDI起到绕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本的作用。

然而新的进入壁垒也在不断产生、增加。如以标准壁垒为代表的新的“生产者保护”类壁垒,主要有各类技术标准、技术认证,还有以“消费者保护”为名的各类绿色、法律壁垒,如环保标准壁垒、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壁垒、包装与标签标准壁垒以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环境标志壁垒、企业社会责任和认证标准壁垒等。这些新的进入壁垒并非一定是有害的(特别是某些“消费者保护”绿色壁垒),然而如果手续过于复杂、遵循成本较高或具备某些特别苛刻而实质对消费者保护无益的条款,实质上已构成了对社会福利的一种损失,也就成了一种进入壁垒。

总之,分析经济全球化对进入壁垒影响,要特别注意壁垒内容的多样性和形式的多变性,并从其对社会福利损失影响的角度进行准确界定。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全球化通过外资进入、跨国并购和对外贸易等方式对我国产业结构构成较大的挑战,然而也存在资本合作、技术模仿和制度学习的多种机遇。

(一)全球化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挑战

1.外资进入对国民经济格局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外资流入最大的国家,2000年中国FDI流入为407.15亿美元,2007年FDI流入高达835.21亿美元。在外资进入的同时,也改变了一国既有的经济格局。从外商、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在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占比来看,外来投资企业已经占据中国工业1/3左右的比重,如2008年外商、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29.52%、资产总计的26%、主营业务收入的29.32%、利润总额的26.97%。

外资的大举进入(特别是对关键产业的进入),也对我国的产业安全构成较大的挑战。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如机器设备制造业、工业基础原材料产业、粮油业、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如果外资进入过多或者对外依存度过高,将有可能危及一国产业安全。国家需要制定必要的产业政策,在大力引进国外资本,发挥其经济技术效益的同时,又要通过相关投资目录指南合理引导其流向,确保产业安全。目前中国外商、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占比(以“工业总产值”指标为例)最高的三个产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1.2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57.28%)、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56.81%)。

2.跨国并购对产业格局的改变。并购一旦超出疆域限制即成跨国并购。当前跨国并购呈现出新的特点:(1)世界并购总额不断增加,从1990~2000年的平均2570.7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6732.1亿美元;(2)发展中国家企业从被他国并购到并购它国企业,1990~2000年发展中国家年平均“被并购”119.6亿美元(依据“购买—出售”计算,下同),而近年来海外投资额迅速攀升,如2007年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对外投资达到426.8亿美元;(3)中国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对外投资剧增,2008年达到317.2亿美元(参见表3)。

跨国并购的发生显著地改变了一国产业的现有面貌。当国内企业被外资并购时,有可能带来国内并购的连锁反应,深刻地改变了该产业的竞争态势;反之,当并购国外的企业时,有助于该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壮大其竞争力,反过来又会影响国内产业的竞争态势。随着跨国并购的发生,一国产业的集中度往往随之提高,进而可能形成寡头垄断的产业格局,也将对产业绩效产生巨大作用。

3.对外贸易对消费格局的作用。贸易的最终结果表现为消费。对外贸易的发生、国外商品的大量涌入,使得一国既有的消费格局随之变动。世界各国的货物和服务出口、进口占当年国民财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在1/4~1/3左右。无论是吃、穿、住、用、行,还是教育、休闲、娱乐,产品和服务的跨国供给,居民消费开始全球同步化。“全球同步发行”已经成为全球消费的一种现实状态,并同时使一国固有的、传统的消费观念发生巨大改变。比如中国人自古有重储蓄、倡节俭的古老传统,而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消费观念的变革,部分人开始倡导“提前消费”、“信用消费”、“分期消费”等新消费理念。

(二)全球化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机遇

1.资本合作的机会。资本跨国运行可通过外商直接投资(FDI)或与东道国资本合作(如成立合资企业)的方式。外来投资企业已经占据中国工业1/3左右的比重。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上,其中利用外资从1981年的36.4亿元剧增到2008年的5311.9亿元;从构成比例上看,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81年的不到4%逐渐递增到1995~1997年的超过10%,近年又回落到3%~4%。

2.对技术的模仿。资本合作除了作为一种投资资金来源发挥直接作用之外,还蕴含了技术进步和某些制度学习的可能。先来看技术的学习和模仿。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而大部分技术进步是出于市场激励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知识商品可反复使用,无需追加成本,成本只是生产开发本身的成本。此外,把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人力不仅包括绝对的劳动力数量和该国所处的平均技术水平,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和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进一步强调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技术的模仿,至少可以通过这几条途径:(1)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技术外溢性。Walz(1997)认为,尽管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但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知识便得到间接性转移。(2)“干中学”效应,即边干边学。通过设立合资企业,东道国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以及管理经验。(3)研发的全球网络。参与国际合作研发,成为发展中国家获得某一领域最前沿技术的一种新途径。在一些基础科学(如物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需要投入巨大的实验设备,并需要一流科研人员的协作。目前,我国通过更广泛地参与研发的全球网络,共享实验数据和前沿科研成果,对国内的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带动与示范的作用。

3.对制度的学习。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通过逐渐放开价格管制,引入非国有经济,开始采用市场竞争的机制来配置稀缺资源。其中经济制度向西方发达市场化国家的学习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对西方经济制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适合国情的革新,进一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

三、关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几点思考

经济全球化对一国产业结构有多方面的影响,无论是企业规模、市场集中度还是进入壁垒等都在不断发生着动态调整、变化,并通过外资进入、跨国并购和对外贸易等方式对我国产业结构形成较大挑战,然而也存在多种机遇。在当前,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以便在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最大化产业结构转型的利益。

1.谋求全球产业链核心环节,深化资本合作空间。经济全球化带来分工的深化、细化,全球产业链因之生成。产业链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全球产业链将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关联扩大到全球,因此全球产业链可以基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国家和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多维需求的矛盾。在一个全球产业链中,产品的创意可能来自美国,设计来自法国,而主要零部件来自德国,产品的最终组装可能在中国或印度,分销则遍及全球。然而全球产业链的各环节的利益分配并不合理,往往是资本、技术密集的核心环节被发达国家所垄断,而处于辅助地位、市场竞争剧烈的环节交由发展中国家生产。我国下一步引进外资,要注重引进能弥补国内产业链缺失环节的资本和技术,重点引进全球产业链条中的核心环节。

2.模仿与赶超相结合,提升国内产业技术竞争力。在继续发挥FDI的技术外溢性和合资企业对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以及管理经验的”干中学”效应的同时,特别鼓励国内具备条件的企业、产业参与研发的全球网络,占领产业技术的制高点,为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奠定必要的技术基础。需要提及的是,应该鼓励更多的国内企业、行业协会“走出去”参与研发的全球网络,而不仅限于高校和国家科研机构。

3.强化经济制度对产业结构转型的重大推动作用。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与发展十分重要。正如诺思所强调,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⑤ 经济全球化给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制度带来了相互竞争和模仿、学习的机会。无论是“自上而下”式还是“自下而上”式的制度变迁都可能改变原有经济的组织方式,使经济利益在不同人群中重新分配,甚至改变整个经济模式。变革的“阵痛”或代价经常是巨大的。中国从中央集权制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已进行了数十年。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断走向深入的改革需要从经济体制深入到民主制度等领域,其历程将十分艰辛。

注释:

① 参见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2009中国与世界企业500强对比分析》,http://www.hzqlw.com/newql/xinxi.asp?id=2946。

②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③ 参见《2009年前十位汽车生产企业销量排名》,http://www.caam.org.cn/zhengche/20100122/1005034794.html。

④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

⑤ 参见North,Douglass C.(1990),“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c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标签:;  ;  ;  ;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转型及其对策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