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成果转化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作出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决策,给中华民族的自强之路指明了方向。科学技术在人类近几百年历史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也大大促进了科技事业本身的发展。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提出“科技领先”、“让科技产生财富”等方面的方针。
科技事业对人类进步的贡献,是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某种“载体”来实现的。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一环。我国目前县级以上科研机构5千余所,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科技人员70多万,每年都有很多的科技成果完成。1988年至1992年5年间,产生了国家级成果16000余项,省部级近13万项。然而转化的成功率,并没有达到期望值。探讨转化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会有益于提高转化的成功率。
科技转化是个多环节的过程
科技转化有多种形式,其中的重要形式是通过转化形成科技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转化成功与否,要由产业产品的销售情况、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衡量。科技转化只有在产业化了之后,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才会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然而,任何一项科研成果,不论是技术还是产品,都不可能只是有了“技术文件和工艺图纸”就可以使转化成功。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要比一般人所想象的复杂得多,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有许多环节。当然,科研成果是首要的,是先行的。但只有科研成果,只有技术优势,还是不能形成产业。没有一系列的后续环节,如中试、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等,还是转化不了。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就会丧失优势,也就丧失了转化的价值。
有一个研究所曾发明一种新的健康饮料,口感也好,市场预测很好,收到了很多定单。但是由于瓶盖不能用手拧开,造成大量退货,不但没有占领市场,还背了大量的债务,企业运行不了。某公司开发了一个很有水平、功能很好的应用软件,但使用手册写得不好,非计算机专业的人读不懂,软件因此销售不出去。一项高精尖的科研成果,就因某个环节上的问题而转化失败。
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科研之后的艰苦劳动。在转化的后续环节中,也存在着很多创造性的劳动。
观念还要进一步转变
我国现在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相当一部分科技人员还没有完全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还受着传统的“研究所文化”的影响。科研院所还未摆脱原来形成的科学研究体系的结构状态,很多应用研究的课题在立项时,就没有认真考虑市场的需求,没有认真考虑经济效益,一味追求技术的“新”和水平的“先进”,其结果,或者成果无愿意接受的用户,或者产品不合需要而无人问津。
市场观念本应贯穿到科技活动的全过程中,不只是在转型时期才予以考虑。在选题时,首先要考虑到市场需求,即所谓“市场驱动”选题,没有市场需求的科研开发成果,就是很有创新也难以在市场中占有地位。当然,世界上也存在从科学发展的角度选题来推动市场接受的科研成果,即所谓“科学驱动”,但从统计数字来看,其比例不超过30%。再者,在研讨技术方案时,就该高度重视经济核算和经济可行性。在开发研究中,不能根据科技成果的成本去制定产品的市场价格,而只能根据市场能够接受的价格来设定成本。
从科技政策引导上看,市场经济观念也没有完全建立,没有一种良好机制驱动科技人员从市场中去提炼研究开发课题,成果还是以专家鉴定的形式来肯定,而不是由市场来评价。虽然国家科委在成果鉴定上做了正确的决定,但在执行中政策不配套,科研成果鉴定的形式和结果,对科研人员的提职、报奖、新产品的免税审定等,还起着相当重大的作用。这种状况,不利于科技活动面向市场,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
鼓励科技人员与成果同时转化
科技企业中的人员结构与传统企业不同,需要大比例的科技人员。因而,应尽快制定更能激励科技人员“下海”的政策,鼓励他们带着成果到科技企业去。但目前一些科技人员“下海”有后顾之忧,譬如离开科研单位之后,要退掉原住房或失去参加房改的机会;企业经营不好,医疗和退休都没有保障等等。有关部门对这种风险要有足够的补偿,才可能吸引大批科技人员“下海”。适当提高现在执行的奖励股比例,将会对带着成果到科技企业去的科技人员增加一定的吸引力。法国为了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政策上规定流动2年以上者可享受1年的工资奖励,这无疑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另一方面,为了稳定科技企业中做出贡献的科技队伍,对激励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科技企业成立初期,研究所的现金投入都不多,大多是几十万或几百万元,甚至更少,极少数能达到几千万元。而现在,这些企业的净资产已达几千万元,甚至过亿元,就是考虑到研究所的无形资产的投入,一些科技企业的资产增值也是相当可观的。有了雄厚的资金实力,就应该把对企业科技骨干(包括企业家)的激励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在科技企业创办的初期,没有认识到这样的问题,但现在已摆上议事日程。因而,除了制定与企业发展、贡献挂钩的待遇和在职消费政策之外,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应通过奖励股来肯定科技人员的创业成绩。
风险投入必须加大
在每年众多的科研成果中,相当一部分是有市场前景的成果,但由于缺乏或找不到资金而不能完成转化的过程。不少科技人员手里抱着成果,到处寻找资金。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还不允许像工业化国家那样,每年拿出国内生产总值的3%用于民用科研及其转化。
一方面,国家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政策的角度,引导社会资金向科技转化活动投资,制定向科技转化投资的优惠政策。例如,企业、事业单位、自然人用其纯收入向科研开发活动或科技转化活动投资,可享受所得税免税待遇;对科技转化实行“信誉担保”、低息贷款等等。
知识产权保护是个重要问题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引起多方面的重视,相应的法规也在陆续制定。但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还没有深入人心。一些科技人员不愿为其成果申请专利,不愿转让,因为其权益得不到保护。我国南方某城市的领导,在会上公开宣称,他们市的产品是“假冒不伪劣”,毫无知识产权的观念。要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知识产权得到尊重,科技人员才会热心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
加强信息交流迫在眉睫
我国虽然建立了不少技术市场和信息中心,但不少单位偏重于以点对点的项目合作。这些合作虽对科研成果的转化有相当的推动作用,然而从整体来看,企业界、投资者和科研成果获有者之间仍然没有形成通畅的渠道,没有一个可供正常交往的机制,没有方便的信息交流手段。由于科研院所的机构独立于经济生产体系之外,科技系统的科研成果完成以后,不能马上进行转化,有相当一部分成果苦于找不到转化对象;相反,企业界和金融界有时也为找不到科技成果而到处奔跑。由于转让渠道不畅,也不可能进行中试、生产等产业化工作,大大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成功率。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和台湾新竹科技工业研究院在提供信息交流,沟通工业界与科技界的联系方面,有一套较成功的做法。根据他们的实践,我们应当从整体的角度建立有权威的、信息交流手段很先进的机构来沟通企业界、金融界、科技界的联系。这种机构一定不能以盈利为目标,应是一种政府行为,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