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图书馆及其主要特征_图书馆论文

后现代图书馆及其主要特征_图书馆论文

后现代图书馆及其主要特征散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现代论文,主要特征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808年图书馆学的开山鼻祖——德国图书馆学者施莱廷格出版的《试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一书,图书馆学创建已将近200年,其间,图书馆业界的研究者从没有停止过对图书馆学理论的探讨,使其理论不断地丰富,也在不断地解构。随着信息革命的到来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图书馆业态从办馆理念、业务设置、发展模式直到发展环境等基本要素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斑斓景观。但是,当一座座更新了建筑和设备的新图书馆拔地而起,而与此相伴而生的则是理论的喧哗,甚至不乏“图书馆学迷失”的感叹。随着图书馆单一借阅服务模式的渐行渐远,怎样认识当代图书馆业态,如何推动当代图书馆健康、持续地发展,就成为业内研究者和从业人员必须面对的话题,而理清这些问题;对我国当代图书馆的发展意义重大。

面对社会上日益增长的资讯需求,纸质和电子出版品的泛滥,日新月异的资源科技的冲击,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以传统的图书馆管理观念和做法,已恐难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笔者试图将当代图书馆业态放在后现代语境下,探讨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走向与内涵,描画出e时代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复杂面貌与缺乏“中心”的解构情结,思考信息咨询服务在数字化时代中应有之定位与价值。

1 后现代图书馆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落户中国的时候,正是20世纪80年代尚未分化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新启蒙”遭到重创的时候。后现代主义的反基础主义、反总体性强调动态过程胜于静态结构,与中国前现代性思维异常合拍,这赋予了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由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大学出版的《走向后现代主义》开路,北大与中国社科院一路高歌走向“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出版事业大游行:《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后殖民文化批评》,直到蔚为大观的“知识分子图书馆”。而关于中国有无后现代主义的争论,曾经是20世纪最后10年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但争论本身却道出了这样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后现代主义已经进入了中国的文化意识。在《东方后现代》一书中,作者首先肯定了中国后现代主义的存在,并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了西方后现代主义东方化的可能性、必然性。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程式化、电脑化,中国也同世界一起进入到了一个大规模的机械复制和数码复制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文化的转型时期,文化的影响、接受与对话既成为可能,也成为必要。后现代主义已不仅仅是一种与我们无关的西方话语,而是渗透于我们的语言与生存之中的活生生的现实。这种“东土化”的后现代主义,作者称之为“东方后现代”。

所谓“东方后现代”,是指东方国家(主要是指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接受、借鉴西方后现代主义之后兴起或出现的一种文化学术思潮和现象。它在思想观念、表现形态、概念话语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西方后现代主义特征。

作为社会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图书馆,在高度物质化的后现代社会,在令人目不暇接的社会变革中自然无法置身事外,当代图书馆的一切变迁也无不打着新时代的印记。冲动与迷茫、喧嚣与浮躁、主流与边缘化,等等,这些后现代的标志性特征,在既高举文化和教育的大旗引领社会风尚,又或深或浅地践行着服务宗旨的图书馆的学术和实践领域依稀可见,前所未有的创新冲动与危机意识相依并存。

20世纪90年代世界图书馆界仿佛陷入时代的尴尬:一方面图书馆在欢呼“信息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却又需要设法维护自身的地位。对图书馆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悲喜参半的年代。地方公共图书馆因经费不足而衰败甚至关门已不是新闻;而一些大学的图书馆学系,不是改名就是停业。因生源枯竭,世界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不得不停招新生;1993年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地震震塌了加州大学某分校的许多楼房,其他大楼后来都修复了,惟独图书馆大楼却不再重建。也许是基于这种现状,美国《洛杉矶时报》曾载文将公共图书馆的馆员列入“即将消失的职业”。而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兰开斯特更预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电子出版物以及机读文献的普及,传统的图书馆将完成使命走向消亡。”据统计,仅20世纪90年代以前关闭图书情报学院的就有包括西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14所高校,尤其是老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关闭,给图书馆界造成了很大的震动。

国内情况亦不容乐观。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图书馆学界弥漫着“自我否定”和“自我抬升”风气。从国外大部分图书馆学院系开始改名,我国图书馆学的院系也兴起了改名的浪潮,至今似乎已没有一所院校的院系名称里面还含有图书馆或图书的字样,全部改名为信息管理系或信息资源管理等信息类名称。相应的,“图书馆”、“图书馆学”、“分类”、“编目”等,被更加时尚的“文献情报中心”“文献信息学”、“信息组织”、“知识整序”等名词代替。图书馆学的偏离和迷失、边缘化倾向、图书馆社会地位的下降等,共同构成了后现代图书馆悲喜交加的绚烂景观,业内抱怨之声不绝于耳。在广东省图书馆学会1999年11月举办的“中国图书馆学研究50年回眸”沙龙上,程亚男说:“图书馆学发展至今最大的失误就在于得不到行内与行外人士的承认。”

林林总总的现实迫使我们不能不思考,我们的图书馆还是原来意义上的图书馆了吗?应该怎样来称呼今天的图书馆呢?今天的图书馆应该怎样定位?正是源于这样的时代特征,结合当下图书馆发展的特点,我们姑且把当代图书馆定义为“后现代图书馆”,借以从历史的维度解构当今图书馆的现象与特征,而无意于对图书馆本质的颠覆。

所谓“后现代图书馆”,是指在数字化时代发生、发展过程中,以社会化服务最大化为理念,采集并整合各种基础文献及多种数字化信息资源,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数字与非数字文献资源进行一体化加工、处理与提供使用,开发多种形式的服务载体,检索知识更加方便、快捷,为用户提供高水平信息服务的机构。

以上对后现代图书馆的定位更倾向于在作者、出版社、零售商、数字化技术提供厂商以及读者已经形成了一个清晰的产业链条的情况下,针对传统图书馆的局限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误区,主张图书馆传统文献与数字资源并存的收藏观,整合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职能、追求服务最大化的服务观。这将是后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显著特征。

对当前我国图书馆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学术界争论很大。国家图书馆发展研究院在其2003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图书馆界在经历了关于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汹涌浪潮冲击以后,开始用冷静、理智的态度来思考图书馆的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把数字资源的收藏和提供使用纳入图书馆必须履行的职能。……国内外许多图书馆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约而同地做出了复合图书馆的战略定位。”其强调的同样是整合。美国图书资讯学家Walt Glawford和Michael Gorman认为:未来的图书馆是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共存的,图书馆员的中介作用和用户直接利用也是并行的。

2 后现代图书馆的主要特征

2.1 理论研究特征

进入新的世纪,图书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在后现代语境下,图书情报机构的形态、业务模式和服务重点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也正在发生范式转变。共识性的结论是:变革和创新是新世纪图书馆的主旋律。受信息技术的促进、社会需求的驱动、图书馆员的内在动力促动,图书馆的形态和类型、馆藏文献载体、服务方式、组织机构、建筑设施等各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适应数字化时代读者和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图书馆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重大的,也是全方位的改组、调整和建设。

诸多变化引导着学界学术思想的多极化趋势,尽管时有对图书馆数字化不利的消息,如教育部重新规定了高校文献测算方法,不再将数字图书馆计算在内,但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仍然是最热门的两个术语,以多元化的优质服务展现图书馆的实力与竞争力为特征的研究和创造仍将是永恒的主题。

在当下图书馆学研究中,研究的领域还远远地超出了一般服务意义的范畴,如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书宁先生总结的:程焕文先生对图书馆学教育的担忧,王子舟先生对“穷人的图书馆学”的思考,于良之对图书馆学职业角度的深入探讨,范并思等人对图书馆精神呼唤和图书馆权利的思考,李国新、陈传夫的图书馆法和知识产权研究,蒋永福图书馆制度的思考和研究……

此外,“复合图书馆”的研究、“经营图书馆”的理念、“公共图书馆立法”、“图书馆需要人文精神”的呼唤、图书馆应该进行建筑、业务机构、业务内容、服务方式、人员和理念六大重建的呼吁、“抽象图书馆学”的研究、大英图书馆在图书馆营销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被有识之士吸纳并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引入营销概念和竞争机制以及图书馆有义务使人人都能利用信息社会的好处,并享受公共信息服务等的研究都深受业界的关注。

刘烈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研究对象也进行了统计,得出了50种之多的论说,包括整理说、要素说、交流说、矛盾说、中介说、规律说等等。

凡此种种,都明显超越了传统图书馆学研究的范畴,无不带着新时代理性思考、多元谋划、人文关怀的鲜明印记。

2.2 发展模式特征

在这崭新的世纪里,图书馆所面临的挑战不再局限于书本式的资料征集,而是要扮演一个双面的角色,不仅要传承传统图书馆的优点与特色,更要具备电子图书馆的功能,服务模式越来越具有强烈的社会化服务色彩。如上海图书馆创建的“中心图书馆”管理模式,在“中心图书馆”的旗下,上海市所有图书馆可自愿组合成为一个“分馆”,在不改变行政隶属关系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各公共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最大地延伸社会化服务的触角。

作为发展和创新的基础,核心业务、重点业务以及机构进行整合成为潮流。上海图书馆组织实施了服务整合、资源整合、营销整合。整合相关部门,专门成立了一个文献提供中心,并整合馆所以及各部门组织的所有对外讲座。同时,还进行了机构整合,将为党政领导服务的战略咨询中心和为企业提供研究服务的研究与咨询中心合并为一个战略咨询中心,将党政办和行政办合成一个办公室。

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在过去图书馆仅有单一借阅服务的年代,读者服务中心是为读者提供服务的第一线,但在知识管理日趋重要、文化竞争力成为综合评价指标的核心要素的今天,以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为基础的深度开发和延伸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成为新时代图书馆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一项重要的战略大转移开始在各大图书馆兴起。可例证的是,上海图书馆的服务重心开始由普通服务向咨询服务的战略重点转移,从一般的查询服务转为深层次的研究咨询服务。大力加强为党政领导决策咨询提供报告、文章和信息,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信息跟踪以及咨询服务等,成为新时代图书馆的一线战场,相应地,原来所谓的“一线”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该馆对人员结构进行了合理必要的调整,业务骨干转向一线咨询岗位,不适合一线服务的人员逐步转向二线加工岗位,使每一个服务窗口、每一个阅览室都能够提供咨询服务,使之更适应今天的读者信息服务的需求。

营销理念、竞争机制引进到图书馆的办馆理念中。肯塔基虚拟图书馆成立伊使,马上就建立一个专门的营销部门向教师、学生、社会宣传、推广自己的新服务。国内如上海图书馆等借鉴大英图书馆在图书馆营销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成立相关部门,负责树立、宣传自己的品牌和形象,考察、调研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对社会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力,进而推行品牌战略,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2.3 发展环境特征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尤其是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迁,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整个社会开始变成一个巨大的服务系统,几乎所有的行业(甚至包括政府)都被卷入其中,主动地或被动地参与到以发展和服务为主题的社会大循环中。作为信息集散地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不可避免地被融入到社会服务的循环之中,全新的发展环境要求图书馆必须把自己的服务努力地、快速地融入到社会化的服务当中去,积极参与社会循环,奠定服务基础,并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服务品牌,进而在整个社会的服务系统中赢得自身发展的空间。

现代图书馆信息咨询业务发展的实践,创造了鲜活的服务样式,也形成了后现代图书馆深层思维的发展机制。思维的嬗变造成了现代图书馆充满朝气和创造性的新格局;开放观念、市场观念的引入,强化了图书馆本体的社会意识和主体精神,由此导引出一种更趋社会化、多元的发展性思维态势。随着图书馆界国际化视野的日趋开阔,社会化服务的延伸,借鉴规范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程序化作业、透明化取费、职业化角色、共享化资讯这些国际信息服务界的共识与宝贵经验,我国图书馆事业必将拥有美好的未来。

标签:;  ;  ;  ;  ;  

后现代图书馆及其主要特征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