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儿子的真情回报——记“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优秀教师丁文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家论文,优秀教师论文,真情论文,儿子论文,奖章获得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是农民的儿子,是党和人民把我培养成一名大学生的,我应该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奉献给我的学生。”丁文楚以他不懈的追求与奉献来实践着他的诺言。在4月29日全国总工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劳模座谈会上,唯一代表教育界发言的安徽省枞阳中学特级教师丁文楚,讲述了他的故事。
一、一名研究型教师的追求
丁文楚出生在安徽枞阳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24年前,他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枞阳县白云中学任教。在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丁文楚倾注了他的所有热情。“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的需要。”为了能在教学中达到各学科融会贯通的效果,丁文楚多年来从未间断过学习。他自费订阅了20多种报刊,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发表了200余篇论文,先后出版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的《高中化学创新思维》等专著。
为了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使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收获,丁文楚创办了学习化学探究小组,开展专题讲座,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实验。让丁文楚深感自豪的是,他教过的90%以上的学生在大学都选择了和化学相关的专业,还有十几位学生成为化学博士。二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丁文楚在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里向北大、清华、浙大等名校输送了40余名优秀学生,向普通高校输送了500余名本科生。
二、学生们的“丁伯伯”
连续17年的班主任工作,丁文楚体会出了“勤跟学生常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育人理念。上课是师生,下课是父子,从学生身边亲切的“老丁”到现在慈祥的“丁伯伯”,丁文楚和学生有着难以割舍的真情。
丁文楚从1986年开始给每届新生发调查表,内容包括家庭情况、学习的目标、对化学学习的要求等。摸底调查,不仅让丁文楚了解了学生学习上的困惑,还让他对学生的总体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
“学生的智力都差不多,主要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生活上多关心照顾他们,能给他们一种向上的动力。”在丁文楚曾经教过的班上,最多时一个班就有127名学生,可是不用一个星期,丁文楚就能清楚地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一位学生感动地说:“您这么快就能把我们的名字都记下来,说明您的心里装着我们。”
丁文楚每个月所有的收入共1760元,而6年来他却拿出万余元为学生垫付学费、生活费。从大别山区到祖国边疆,新疆、青海、云南都曾有过他资助的学生,从学费、生活费到学习资料,只要有学生向他求助,丁文楚总是竭尽所能帮学生克服困难。
三、人大代表的欣慰和遗憾
丁文楚的右手中指上有一个厚厚的老茧,骨节已经有些变形,那是他多年来坚持为学生刻练习题达万余份留下的印记。20余年的执教生涯,丁文楚积劳成疾,除了严重的胃炎、高血压,1997年他还患了肝脓肿,2001年又患尿结石。在剧痛难忍的情况下,丁文楚也没落下过学生一节课。
连续两届当选为安徽省人大代表的丁文楚,为真正做到“集民意、代民言、解民忧、办民事”,他利用节假日进行全县调研。在第九届人大代表5年的任期里,丁文楚提出了解决农村中小学税费改革后的债务问题等建议和议案19件。2003年,丁文楚再次当选安徽省第十届人大代表,这时他不但继续关心教育的热点问题,还为做好“三农”问题大声疾呼,提出由各级政府牵头给农民进行科学种田和有关法律的知识培训。
对社会,对学生,丁文楚毫无保留,而对家人他总觉得亏欠的太多。1983年,丁文楚两岁的女儿不慎摔伤,脑部受损。而当时丁文楚正在给毕业班上化学课,耽误了女儿及时诊治的时间,让女儿留下了终身残疾。为了不缺学生一节课,丁文楚连父亲病危去世,也没来得及见最后一面。对此,丁文楚一直深深自责,这成为他一生中的两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