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苏南和温州区域品牌演变比较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珠三角、苏南、温州区域品牌演进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南论文,温州论文,区域论文,品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82(2009)11-0026-04

一、问题的提出

总体上,目前的研究文献主要是从产业集群的视角研究区域品牌的,并且认为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的理想载体,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建立和维护,区域品牌的形成是随着产业集群的产生、成长而逐步形成的。正是产业集群这种集聚、竞争、合作、学习和创新的内在机制和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创造了产业集群的营销优势,从而促成了区域品牌的形成(涂山峰、曹休宁,2005)。在以前的研究中,有些学者也已经注意到形成区域品牌的基础因素,即区域要素的作用。认为区域品牌是区域文化、金融环境、产业集聚、商路资源有机整合的结果(冯鑫明、夏曾玉,2005)。区域内良好的区域环境也是构成区域品牌的基础性条件,区域环境包括硬环境(基础设施、专业市场)和软环境(良好的商业文化氛围,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政府、协会、企业等创品牌的意愿)(胡大立等,2005)。但关于区域要素和区域品牌的作用关系仍然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区域品牌应该同时具有区域属性、产业属性、市场属性和品牌属性4个基本属性。而区域品牌的区域属性显然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品牌与区域是地域属性关系,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区域要素的影响和制约,产业集群与区域要素两者存在很强的内在关联性,即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需以特定的区域要素为条件,区域要素也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而调整和创新。因此,研究区域品牌的演进过程,必须考虑其与区域要素的作用关系。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选择了要素整合与产业集群特征明显的珠三角、苏南、温州3个区域品牌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区域品牌演进过程,揭示区域品牌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二、珠三角、苏南、温州区域品牌演进的比较分析

1.珠三角、苏南、温州的区域品牌演进都是以区域要素优势为条件,通过政府、市场或二者共同作用实现了区域要素的有效整合

(1)珠三角的区域要素整合主要是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为了寻求经济发展,根据珠三角的要素特点以及外部广阔的市场,利用珠三角的区位优势,制定优惠的开放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逐步通过体制转变和制度改革,吸引港澳以及国外的企业投资,吸引该区域稀缺的资金、技术等可流动要素流入,实现了区域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

(2)苏南地区的要素整合主要是通过政府实现的。政府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根据市场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制度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上海、台湾、海外等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入苏南地区,与本土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区域要素的整合。

(3)市场是温州区域要素整合的主导力量。温州区域优势要素较少,其要素实现整合主要是通过建立专业市场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温州人通过走出去,带回来资金、技术、信息,实现要素的流入。

2.珠三角、苏南、温州都是以要素优势为基础,通过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建立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主导或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区域品牌

(1)珠三角产业的形成开始是利用富足的农业人员和低廉的土地价格,成功实现了香港等地的工业转移。大量香港中小型制造企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规模迁入珠三角地区,一些服装名牌企业,通过与珠三角服装企业合作,把产业链的生产(加工)环节放在珠三角,然后通过贴牌把产品销售出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逐步形成,使珠三角的区域要素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珠三角逐步成为服装、玩具、家电、IT零部件、灯饰、陶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制造中心。与此同时,一些企业纷纷通过创建品牌提高其竞争实力,如:家电行业的格兰仕、美的、TCL等名牌企业。

(2)苏南地区主要利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廉价的劳动力,依靠外来投资不断驱动产业升级。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以工业品为主。进入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苏南各地原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纷纷改制,大大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大批软件、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形成。如台湾著名的明基、华硕、台达等电子信息企业在苏州投资建厂。

(3)温州地区的企业是由传统的家庭工业发展起来的。在发展的初期,温州以经商或外出打工的方式积累资金和技术,并开始从事小商品生产。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温州通过自筹资金,以家庭经营的个体经济私营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温州人先把个体经济组合成多种形式的联合体,包括股份制、合作制、合作经营等,发展民营经济,为了适应扩大小商品交换规模的趋势,进而建立小商品专业市场,形成了以小商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3.珠三角、苏南、温州的区域品牌形成都是以产业集群为载体,通过发展优势产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升级形成区域品牌

(1)珠三角地区逐步形成了以专业镇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形成,大量同类及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引导企业集聚,形成了小企业网络方式相联系的,具有地区性行业规模的专业镇的产业集群,如顺德的家电,虎门的服装,中山古镇的灯饰、小榄的五金等。这些专业镇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1997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522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3700元,是当年广东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400元的2.28倍,是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600元的4.23倍。

(2)苏南地区形成了以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为特征的产业集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苏南地区的政府通过规划产业园区,制定优惠的政策,提供创新的环境和平台,引进大项目,以大企业为龙头,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形成高新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群。如目前在苏州,有1000家IT企业,其中有品牌企业明基、富士康、华硕、台达等,这些企业进入产业园区,吸引了相关的配套企业的进入,形成了以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集群。

(3)温州地区形成了以民营企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随着温州经济的发展,为了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由个体经济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纷纷出现“扎堆”现象,企业之间进行专业化分工,通过分工,提高其专业化程度,逐步形成民营企业的企业集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4.珠三角、苏南、温州的区域品牌,都通过其产品或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得以确立

(1)珠三角品牌的市场优势主要源于通过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和规模经济获得成本优势,以及由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雄厚的资金、优秀的人才和灵活的体制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竞争优势。(2)苏南区域品牌的市场优势主要源于成本优势和通过不断发展外向型经济,逐步形成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获得的技术优势。(3)温州品牌则通过建立专业市场和企业间的相互协作获得成本优势;通过建立强大的营销网络获得市场竞争优势。3个区域品牌通过建立产品和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以此为依托升级为产业品牌,逐步作为区域的整体形象被认知,最终形成区域品牌。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珠三角、苏南、温州区域品牌演进的一般特征,见表1。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尽管3个区域品牌在其演进过程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从整体看,3个区域品牌演进都经历了区域要素整合、优势产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市场优势形成和区域品牌形成前后相继的5个阶段,因此可以将这5个阶段看成区域品牌演进的一般逻辑,提出区域品牌构建的一般模式,见图1。

图1 区域品牌构建的五阶段模式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有关资料制作。

三、理论总结

1.通过对珠三角、苏南、温州3个区域品牌演进分析,我们发现区域品牌的形成必须以一定的区域要素整合为基础。

在构建区域品牌的过程中,首先应立足于本区域的区域要素,同时利用本区域的优势要素吸引可流动的外部要素流入本区域,通过选择适合该区域的要素整合方式对区域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以此为基础,选择适合区域发展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并加以培育;通过优势产业和其上下游相关产业集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并不断实现产业和企业升级;当区域获得产品或产业市场竞争优势后,通过区域营销实现品牌升级,最终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品牌。

2.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和产业价值链升级,提高品牌经济质量是提升区域品牌竞争力和实现区域品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区域品牌演进中,各区域要素对区域产业竞争力及区域优势形成的作用不尽相同。如区位因素主要是通过位置、交通、通讯等综合作用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对区域产业竞争力及区域优势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包括自然因素、人口、技术、经济状况在内的区域资源都会对区域优势及产业竞争力的形成产生影响,其中自然因素是产业竞争力形成的物质基础,技术是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另外人口的质量、数量及流动状况也会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区域文化是区域产业竞争力最活跃的因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区域在要素整合中,过多地依赖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以吸引外来可流动要素,在一些地区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这在客观上要求在要素整合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土地和劳动力的相对成本优势,更重要的是要在技术、制度等方面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以实现产业价值链的不断升级和企业从OEM向OBM的顺利转换。这是目前我国区域品牌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区域品牌不断发展和增值的关键所在。另外,在吸引外来要素的过程中,要树立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摒弃用经济数量的增长取代经济质量增长的旧观念,这样才能实现区域品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区域要素整合是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素整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由政府进行要素整合;(2)由市场进行要素整合;(3)政府和市场共同对要素进行整合。对要素整合方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该地区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产业基础、要素状况及其特性等因素。一般而言,对于市场经济发育较成熟、产业基础较好、生产要素市场较成熟的区域,宜采用政府与市场共同整合的方式,在这种整合方式中,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完善投资环境,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对生产要素的配置主要应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这种整合方式的典型代表是珠三角地区。相反,对于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或欠成熟、产业基础较差、生产要素市场欠成熟的区域,政府应发挥要素整合的主导作用,苏南的政府主导型整合方式主要取决于其当时的市场经济发育和生产要素市场不成熟。温州的市场主导型整合方式主要是由其当时的要素状况及其特性决定的——资源相对匮乏和“永嘉”文化的影响。需要强调的是,三种整合方式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事实上,无论是哪种方式,市场始终是要素整合的基本方式,政府应该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促进区域要素的整合,切忌用政府取代市场。

4.建立有效的要素整合创新机制是区域品牌建设的关键。

区域品牌的演进中区域要素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运动、变化与发展是区域要素整合的基本特征。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区域品牌的不断演进,需要对区域要素进行动态地调整和创新,整合模式亦随之创新和改进,以获得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苏南经济在初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苏南地区由于受到产权制度的束缚,经济出现了滞后,为了优化区域要素结构,扩大企业的集聚效应,获得更大的市场优势,苏南进行区域要素重组。90年代中期以来的苏南乡镇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组建企业集团和实施一体化战略,重新获得区域优势资源,创造了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公司制的企业制度的建立,扫除了原来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固障,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和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扩大了企业规模,拓宽了企业发展的地域空间和市场范围,实现了资金、技术、信息、人力资源的有效组合,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区域品牌的演进过程同时伴随着区域要素整合的创新过程,如何在区域品牌的演进中建立有效的要素整合创新机制,是区域品牌建设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标签:;  ;  ;  ;  ;  

珠江三角洲、苏南和温州区域品牌演变比较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