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黄伟,党和宁(通讯作者)

(大荔县妇幼保健院 715100)

摘要:目的 对比与分析普罗帕酮与胺碘酮在心律失常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本院内科接收的150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74例)与实验组(76例)。对照组采取普罗帕酮药物治疗法,实验组采取胺碘酮药物治疗法。对比与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胺碘酮对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普罗帕酮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普罗帕酮;胺碘酮;心律失常;治疗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propafenone and amiodarone in arrhythmia. Methods:from February 2016 to February 2017 in our hospital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received 150 cases of arrhythmia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74 cases)and experimental group (76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took propafenone ketone drug therapy,the experimental group take Amiodarone Drug therapy.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total efficiency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 group of patients with adverse reactions The incidenc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amiodaron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propafenone treatment,adverse reactions are small,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 propafenone;amiodarone;arrhythmia;treatment outcome;

心律失常作为一种心血管疾病,常发于各类器质性的心脏病中,中老年人群是主要的患病群体。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于激动传导阻滞、异常或缓慢通道传导以及窦房结外激动异常等原因致使患者心脏搏动的频率与节律发生异常[1]。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是治疗心律失常疾病的两种常用的药物,本文将对普罗帕酮与胺碘酮在心律失常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本院内科接收的150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内科学》的诊断标准[2]。研究对象不包括妊娠期与哺乳期女性、肺栓塞、肝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半年内做过心脏手术、有心肌梗死病史、心律失常伴电解质紊乱、药物过敏等病症的患者。

根据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74例)与实验组(76例)。其中对照组心律失常患者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52.38±8.32)岁。实验组患者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55.34±7.84)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资料,P>0.05,差异不显著,两组具有明显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麻醉方法

在治疗前2周内,患者停止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口服安慰剂。在停药一周之后,对照组给予100mg/次的盐酸普罗帕酮药物,3次/d,7天为一疗程。如果治疗效果不明显,则结合患者具体病况适度增加给药剂量;如果治疗效果明显,则可逐渐减少剂量,即50mg/次,3次/d,5周为一个疗程。

实验组则须根据患者HR水平来定剂量。一般患者HR水平达到80--100次/min,并心律失常发生率小于10次/min,给予200mg/次的胺碘酮药物,2次/d。如果患者HR水平小于80次/min,并没有心律失常的不良症状,即可适度减少剂量到100mg/次,2次/d,5周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用药后,结合24h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不良反应。治疗效果分为显效与无效。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24h心电图的期前收缩指标正常;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者完全消失,24h心电图的期前收缩下降到80%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4h心电图的期前收缩下降了50%--8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者加重,24h心电图的期前收缩值无变化或升高。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卡方(X2)检验比较。P<0.05代表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6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7.84 %,P<0.05代表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2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

对照组在用药期间,恶心呕吐为3例,低血压为2例,头晕为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6%;实验组在用药期间,恶心呕吐为1例,头晕为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P<0.05,有统计学意义。(X2=3.0992,P=0.0783)

3讨论

心律失常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之一,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患者心脏节律异常,心脏血流动力学以及生理功能都受到影响,病情严重者将会表现为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3]。

在本文研究中,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6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7.84 %,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46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证明,与普罗帕酮药物相比,胺碘酮药物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有更加显著的效果,并且能够使患者心脏功能各指标得到有效改善,并且用药更为安全。

具体原因如下:①虽然普罗帕酮药物可以利用β受体,有利于提高细胞膜的稳定性,调节心肌兴奋感[4]。但使用大剂量的广谱抗心律失常的普罗帕酮药物时,会降低患者的心输出量,使舒张末压升高,加重负性肌力等。②胺碘酮是一种Ⅲ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电生理较为复杂,可以有效阻滞钾、钙、钠离子通道,并能起到抗肾上腺素,扩张动脉及外周血管的功能。

综上所述,胺碘酮对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普罗帕酮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但在用胺碘酮药物治疗时,要根据患者HR水平以及肝肾功能的变化,谨慎给药,保障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侯金岭. 探究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07):979-980.

[2]修成涛. 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探讨[J]. 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2):3166-3167.

[3]张鹏军. 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5):74.

[4]张宏颖. 快速型心律失常应用普罗帕酮静脉给药的临床疗效分析[J]. 北方药学,2017,14(01):85-86.

论文作者:黄伟,党和宁(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2

标签:;  ;  ;  ;  ;  ;  ;  ;  

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黄伟,党和宁(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