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深圳曾创造过享誉全国的“深圳速度”,深圳已由一个以加工贸易为主,几乎没有自主开发和制造能力的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城市。进入21世纪,深圳已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镇,又一次奏响了“深圳速度”的凯歌。
一、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四级跳”
(一)“从无到有”——萌芽阶段
深圳特区建立之初,高新技术产业可以说是一张白纸。1985年深圳市联合中国科学院在深圳创立了国内第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园区,从此,揭开了深圳发展高新技术的序幕,从此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初步完成了萌芽阶段的学习和积累。
(二)“崭露头角”——启动发展阶段
以1991年5月深圳市委、市政府颁布《关于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暂行规定》为标志,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全面启动发展阶段。市政府制订了一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建立,它们在原来加工组装为主的基础上增强了技术创新能力和内容,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医药医疗器械等七个高新技术领域相对优势的格局。
(三)“步入佳境”——持续、健康发展阶段
1995年,深圳市在“八五”计划中明确制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战略,提出了“把深圳市建设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生产基地”的目标。特别是1998年2月深圳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22条),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进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1995-2000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225.8亿元增加到1064.5亿元,年均增长36.4%,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665.24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
(四)“进入快车道”——蓬勃、快速发展阶段
2001年4月,深圳市政府又做出重大战略决策:构筑高新技术产业带,十年再造一个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构筑,将大大扩展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和质量;可有效促进特区内外协调发展;促使城镇一体化,带动沿线城镇脱贫致富;推动深圳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这是深圳为实现“十五规划”,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二、政府的政策供给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化环境
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四级跳”中,政府发挥了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角色定位准确、战略实施得力,使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产业配套环境和融资环境中发展。
1.重视知识产权创造、利用和保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撑起深圳高科技产业的半壁江山
从90年代初开始,深圳市就注意到利用特区的特定立法权,营造一种有利于个人经济努力的私人收益率近似于社会收益率的氛围,在知识产权创造、利用和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和条例,如“深圳特区计算软件著作权保护实施条例”、“深圳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深圳特区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深圳经挤特区技术成果入股管理办法”等,通过对知识与技术产权的明确界定,营造了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发明的市场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
近年来,深圳科技界与企业界密切合作进行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力求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创新和突破,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骨干企业,2000年深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532.54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0.5%。2000年专利申请量达4431件,授权专利2401件,分别比1999年增长33.7%和13.3%。深圳专利成果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较好地解决了技术和经济“两张皮”的现象。
2.培育知识支持体系和技术贸易市场:深圳成为我国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重要基地
深圳发展高科技的“先天不足”表现在没有发达的高等教育和高水平的科研机构。针对这一情况,1999年9月市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创立了“深圳虚拟大学园”,这是一个集国内外名校、名学科于一体的科技开发、人才培养的战略联盟,目前已有国内37所院校(包括香港、澳门5所)和17所境外网络成员入园。发挥了名校的“聚合效应”。
为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转让、引进和产业化,1999年市政府果断决策,与国家“三部一院”联合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2000年“高交会”共签订项目1046项,成交总额85.4亿美元,其中高新技术项目成交额64.3亿美元。深圳代表团成交项目189项,成交总额为24.22亿美元,占“高交会”成交额的28.38%。“高交会”使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迅速扩大,深圳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高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1)深圳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1999年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740.84亿元,居全国第一位。同时深圳已发展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2)一大批国家科技项目在深圳扎根开花。深圳已成为国家"863"高科技成果的重要产业化基地,迄今已有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领域的60项成果在深圳实现了产业化,深圳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的产业化项目已达100多项。
3.建立融资支持系统:营造高新技术创业者的“天堂”
各国的实践证明,创业投资以其独特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深圳市近年来积极推进中国创业板市场及高科技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2000年,《深圳市创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暂行规定》(简称《暂行规定》)出台,这是我国第一部吸引国内外创业资本投资的政府规章。《暂行规定》的核心是解决创业公司的设立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创业投资公司的生存发展问题,它为吸引国内外更多的创业资本,特别是境外创业资本进入深圳开辟了新渠道。早在1994年底,深圳市政府就出资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以市场化方式运用政府财政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并从1999年起每年注资1亿元,到2000年底达到4亿元,主要用于全市高新科技研究开发专项贷款和高新技术企业交流资金贷款贴息。1999年8月,深圳市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是由市政府委托市投资有限公司出资5亿元,联合深圳市7家企业发起的,首期注册资本1亿元,主要对技术成熟、市场前景良好、产业化条件比较配套的高新技术项目进行创业投资。
三、企业技本创新实力的提高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经济第一增长点
经过近10年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的特色经济和第一增长点,2000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1000亿元,占全市社会工业总产值的41%。1992年至2000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平均增长率达到50.29%。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激光等五大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撑起深圳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1.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
深圳仅用10余年时间便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深圳已有730家研发机构,其中679家为企业所创,全市研发人员90%集中在企业,90%的研发经费来自于企业,212家高新技术企业几乎都与高校院所“攀亲”,在生产技术和产品上不断创新升级。
2.科技企业巨人林立,“龙头”作用明显增强
近年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新生代”企业在特区这片创业热土上大量涌现并快速成长,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和骨干,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巨人企业林立、多级成长的良好格局。2000年,深圳认定的142家高新技术企业共创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20.14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82.33%,平均每家企业产值为4.366亿元,规模上居全国各城市之首。其中,产值过1亿元的63家,过10亿元的19家,过20亿元的13家,过100亿元的1家。
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居全国领先地位,深圳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重要基地
近年来,深圳外贸出口增长率保持持续增长,居全国外贸出口首位,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出口量迅速增加,大大优化了出口商品结构,2000年已达66.33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的19.2%,平均年增长31.63%,深圳已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
四、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原则与对策建议
(一)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原则
1.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竞争优势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走的是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创建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新机制的道路,这一发展道路所体现的体制、环境、技术、人才等的融合与积累,已形成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是未来继续发展的良好基础。今后,继续培育和强化核心竞争力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2.有限目标、突出重点
鉴于资源的有限性,深圳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选择有限的目标,集中力量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力争在已建立优势的产业领域有所突破,在某些关键技术上缩小与国外的差距。照此原则可考虑以下两个问题:(1)实施产业发展的“多角细分化”战略。这是走出我国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基本方略。(2)提高支柱产业的壁垒。明确支柱产业的最低限度资金规模和技术水平,提高优势产业集中度,真正形成2-3个全国领先、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名牌产品。
3.政府职能由“决策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换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政策所能提供的空间越来越小,市场最终将起决定作用,现有政策中政府介入市场运作的工作应逐渐退出,政府职能应由“决策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换,政府要更重视对企业的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建设国际化信息产业中心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战略上必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要加速国际化信息产业中心的建设。应下力气集中抓好信息化建设,以国家和深圳的重大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为突破口,带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计算机产业(硬件制造业、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以计算机和信息产业发展带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加速风险投资体系建设,投资主体要多元化、资本来源社会化
(1)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鼓励扶持发展各类风险投资主体,使他们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市场竞争机制,重点发展两种方式:一是股权投资方式,即风险投资机构通过资金投入或者收购兼并等方式对高新技术企业担保融资,二是为高新技术企业担保融资,或者股权投资和担保同时并举。
(2)风险资本来源社会化、国际化。建议采取以下做法:第一,向社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风险投资基金;第二,积极鼓励和吸引国外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家来深直接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或者与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合资、合作共同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为此,要允许他们在中外合资、合作风险投资基金中占绝对控股地位,并允许合资、合作风险投资基金收购兼并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利用他们的优势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资并增值;第三,设立境外中国风险投资基金;第四,尽快开设我国的高科技企业第二板市场或在现有主板市场上形成高科技板块,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3.制订“外引”与“内生”相结合的人才政策,快速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1)采取直接引进与间接引进相结合的人才政策。间接引进就是“不求所在,但求所给”,利用深圳的外部人才为深圳发展高新科技技术产业做贡献。政府要多鼓励和支持深圳企业到北京、上海、南京等人才密集的城市创办研发机构,吸纳当地高水平科技人员加盟参与科技开发工作。对于深圳奇缺而又急需的一些“顶尖级”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可实行“候鸟”或“飞人”计划,定期邀请他们来深圳工作,定期发给津贴,来深工作期间应在工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给予优厚待遇,以此吸引他们为深圳的发展奉献才智。加大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回深创业的力度。设立面向海外留学人员、海外高科技人才及国外跨国公司中回深工作人员的“海外回深人员创业基金”,同时提高现有“归国人员创业园区”的规模和档次,加快有关配套设施建设步伐,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下大力气构筑深圳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平台。加快提高深圳大学、深圳高职院的办学水平,培养“本土化”的各类高级人才。将深圳虚拟大学园研究生院的发展与深圳大学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借用外部力量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加快深圳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平台的建设。
4.把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成面向全球的开放型、学习型园区
从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地位看,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十分必要,应突出其“起点高、形象好、国际化”的特点,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和优势,成为深圳乃至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出口创汇基地。
(1)建设面向全球、开放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应制定更加开放的政策,特别是制定明确的支持国际上跨国公司在园区内建立研发基地、国际分销中心和风险投资基金的政策,吸引它们入园发展。
(2)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办成“学习型”园区。当前应重视以下三项工作:第一、培养崇尚创新、鼓励团队学习的“园区文化”。这种园区文化像一种“粘合剂”把各个行为主体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天然的、有活力的大团队,带动整个高新区持续不断地开展创新活动;第二、构建并实施“高新区愿景”。“愿景”即高新区发展方向和业务主题,它说明高新区目前是怎样的、将来希望成为怎样的。发挥它揭示目的、激发热诚、指引方向、汇集力量的作用;第三、营造高新区创新学习网络。高新区要通过各种形式,尽可能多地组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研发中心、企业与商会、企业与政府、院校之间的交流及研讨学习活动,把松散而分散的行为主体串联成一条条“创新链”,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以提高整个高新区的创新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