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设计中“天人合一”概念的误读_天人合一论文

“天人合一”理念在当代设计中的误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读论文,天人论文,当代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危机,加之人类社会的矛盾层出不穷,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意识形态正遭到人们的普遍质疑。而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也随之被重视起来,并被众多学者认为是解救社会与自然的一剂良药。”①[1]谈起中国传统设计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大家也往往喜欢用“天人合一”四个字来概括,把这四个字作为中国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原则,是设计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理想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当今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最佳设计策略。但笔者对此却并不完全赞同,因为中国传统设计观念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实际上首先肯定还是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量。从具体做法来看,中国传统的艺术设计,只是在“人定胜天”思想主导下,在设计的局部范围内尽可能地接近与模拟自然,而很少考虑与自然环境在更高的生态境界下的协调,这是当时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将这样的“天人合一”思想从根本上与当今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比较,那么不难发现两种思想是并不完全相符的,因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就是将人与自然置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因此,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这样的“天人合一”思想绝不能滥用!

对于“天人合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老子宣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宣扬:“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存天理,去人欲”。禅宗说:“吾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吾心”。但是,如果认真归纳一下媒体及设计师日常言语中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各种描述,那么我们很容易看出,目前人们对“天人合一”中的“天”的理解一般有“上天”、“宇宙”、“自然”等,在设计界则多数理解为“大自然”或者“自然环境”。所谓的“天人合一”,用杨振宁先生的话说就是:“认为人道与天道是一回事”,在设计界则多数理解为“设计与自然的结合”、“设计与自然环境的高度和谐”。应该说,“天人合一”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设计思想。

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古人的“天人合一”在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在中国古代,传统园林是最能代表“天人合一”思想的设计类型。我们常用“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缩千山万壑于咫尺庭院之间”来褒奖中国的传统园林,但仔细剖析一下这几句描述中国传统园林的经典话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园林形成的思想基础,除了艺术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对人的力量的炫耀:通过人为的设计、营造,我们完全可以创造出一方“高于自然”的自然——园林,这样的观念,其前提其实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中国传统设计观念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实际上还是在人战胜自然、也就是“人定胜天”的思想前提下得以实施的。相信在当时的情况下,园主或者造园师是很难会在选地造园之前,首先考虑将要建造的园林在城市整体中的位置是否合适、自己的园林建造之后是否会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的。园主或者造园者只会从自己个人的角度而不是整个城市乃至整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考虑园林的建造,他们最多只能在自己的围墙范围内极力模仿(或创造性地模仿)、微缩自然(图1),这样的思维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将这种思想从根本上与现在“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比较,那么,我们恐怕就再也不会对这样的“天人合一”那么津津乐道了,因为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就是将人与自然置于完全平等的地位,离开了这一点,就根本不可能真正地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园林中所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其实主要还是停留在艺术手段和视觉效果上的,人们非常重视围墙之内的精心经营,希望自己的园林能够尽量接近自然的风貌或者是对自然进一步提炼,从而“既有城市中优厚的物质生活,又有幽静雅致的山林景色,虽居城市而又可享受山水林泉的乐趣”②[2],应该说,这样的做法,虽然在客观上也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与自然结合”,但从主观上来说,其思想观念却并不是真正“天人合一”的。因此,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天人合一”,更多的是艺术上的模仿,而非生态意义上的自觉。

这种表面上看来很“天人合一”而实际上很不(或不太)“天人合一”的现象,在我国还有很多,中国古代的盆景艺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的盆景艺术世界闻名,但从某种程度上说,盆景艺术却是一种欣赏畸形的艺术,盆景中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是通过人为加工“摧残”后才能成型,成为“艺术品”。

对于这种畸形艺术的批判,清代文学家、思想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散文家龚自珍在他著名的《病梅馆记》中早已有所表达:“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这段文字虽然说的是梅花,但却同样很好地概括了中国古代艺术对于自然界中自然植物的态度——按照人的意志进行改造。

我们经常会理直气壮地批判西方的几何式园林,认为几何式园林中将树木花草按照人类的意志修剪成各种几何形态是对自然的一种霸权行为,是人类征服自然的霸权欲望的一种表现,是与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背道而驰的,并因此而赞赏我国的盆景艺术,认为盆景艺术极力表现自然,是对自然的尊重,而且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其实,如果拿现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来衡量一下,这样的尊重自然是有问题的。

再举一个例子。国人喜欢养鸟,经常会在报章杂志上反映国人自然观或日常生活的图片中看到人们养鸟、逗鸟的情景,说明国人喜欢鸟,并进而引申为我们喜欢自然界中的动物,转而也可以推断出我们喜欢大自然。但值得注意的是,国人却喜欢将鸟养在鸟笼里来欣赏,因为这样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而全然不顾笼子里的鸟儿又是怎样一种感受!在这一点上,北欧尤其是芬兰人的做法却完全不同。在芬兰,人们不会将自己喜欢的鸟儿禁锢在笼子里,他们认为这样做对于动物来讲是很残酷的,他们的最好做法,就是好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界中的动物,让它们可以和人一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自然之中,这样人们就可以和它们相伴相随,真正自由自在地欣赏它们了。在那里,人与动物在城市环境中和平共处(图2、3)。

对于自然景观,芬兰人也绝对不会通过某种人为的方法,将自然界中的植物摧残变形从而达到供人欣赏的目的。对于芬兰人来讲,即使是野地里自然生长的蘑菇,只要你不想采来食用,就绝不会去伤害它们,因为它们也有生命。北欧的景观设计,也很少有将待设计的地段按照“移天缩地”的方式进行彻底改造的,他们往往在原有自然地形的基础上,只对某些重点部位作一些人为的改造。芬兰人绝对不会因为设计师没有将整个地皮在图纸上都翻过一遍而觉得设计师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是在设计中偷工减料,是在骗客户的设计费。在他们看来,自然就是最好的景观(图4、5)。

那么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又给我们的现代设计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以目前全国各地比拼建造的大规模城市广场为例。在一些人的眼中,因为所建广场与自然比较起来,同样有山(人工的假山)、有水(喷泉)、有绿色(人工草坪和移栽树木),有自然界中的几乎所有元素(图6),于是乎,就能硬把这样的广场说成是自然的或者“与自然结合”的,是“天人合一”的,甚至生态的,当地政府部门和设计师还可能大言不惭地在媒体上大肆宣扬他们的这种所谓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但实际上这种做法最多也只能说是在视觉艺术形式上的“与自然结合”。至于这个广场到底该不该建?是否应该建在那里?广场的建成是否会破坏或影响原有的生态环境?会不会对当地的小气候等带来不良的影响?广场建设的投资与建成后广场的实际效用是否一致?这样的广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到底处于一种怎样的地位?广场对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否确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这些问题在建广场之前甚至没有人考虑过,或者根本没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以论证。这样的作品充其量只能被称为“类生态”的,甚至很多实际上是“伪生态”或者“反生态”的(图7)!

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那就是在并不适合的城市种植大面积的非当地品种草坪。一来,这样的草坪需要特殊的维护,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二来,城市大面积无遮阴的草坪,在我国多数地方炎热的夏天根本无法为人们提供遮阴纳凉的去处,试问这种能把人晒伤的“天人合一”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吗?

笔者认为从我们国家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来看,如果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大原则,任何所谓的“以人为本”、“与自然相结合”都是没有意义的。要考察一个项目是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必须将它放在“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原则之下,那种“各家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狭隘的个人主义思想,与体现人类博大胸怀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永远都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中国古代设计中所谓的“天人合一”思想如果用现代的可持续发展观来考察的话,至少是有缺憾的。如果教条地、不加扬弃地滥用所谓的“天人合一”思想,那么必将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目前中国的人居环境设计,在技术方面要想赶超欧美等发达国家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一个目标是否能够实现,这关键是看人的思想观念是否正确,看实现这一目标的信念是否坚定。如果我们真的希望我们的设计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都能真正地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那么这一天就一定能够到来,关键是这里所说的“天人合一”必须是置于整个人类永续发展高度上的、与时俱进的、真正的“天人合一”,而不是死守传统的“似天人合一”,或偷梁换柱、改头换面了的“伪天人合一”。

注释:

①陆庆祥:“‘天人合一’思想之我观”摘要,《美学研究》网站2006年9月29日(http://www.aesthetics.com.cn/show.aspx?ID=830&cid=53)。

②《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3,第162页。

标签:;  ;  

当代设计中“天人合一”概念的误读_天人合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