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地理新教材智能培养训练的理解和具体操作的意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具体操作论文,新教材论文,意见论文,智能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地理新教材是根据1996年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简称“新大纲”编写的。这套教材是按照高中课程改革——(新)课程计划,以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大纲和教材。强调了发展学生的能力,如地理思维能力,独立学习地理的能力,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和评价的能力,与现行教材相比,在认识的深度和要求的尺度上均有很大的提高。特别应指出的是对智能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更加明确了。
一、从高中学生的培养目标上深刻理解新大纲提出的强化智能训练的要求
普通高中教育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并与之相衔接的高一级层次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中,对培养目标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要培养学生“具有自觉的学习态度和自学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教学大纲因此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以及独立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能够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认真落实贯彻新大纲,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我们必须更新转换观念,即由过去重视教给学生知识,转换为不仅是教给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能力。对地理学科来讲,要使学生具有促进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使学生具有地理思维、地理分析、地理操作的能力。这种观念的转换不仅是书本上的,口头上的,而应是思想上的,实际应用上的,教学中贯彻落实这种观念,应使教学行为中对能力培养要求是一种有意识行为,自觉行为。
二、新大纲和教材对智能训练的要求
新大纲和教材对智能训练的要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从多层次、多方面分类提出,并给予了具体明确的说明。综合各章的内容,可以归为五大类,即:
1.读图绘图
2.操作演示
3.分析(包括读图分析、综合分析、类比分析、比较分析、定量分析等)
4.演绎推理
5.实践(包括联系实际、实际观察、社会调查等)
这五大类又可概括为思维能力和技能两个方面。表现技能的如读图、绘图、操作演示、实践等;表现思维能力的如综合分析、比较分析、类比分析、定量分析、演绎推理等。对思维能力和技能的要求不仅分项明确提出,而且有交叉,如读图分析中有推理,实践调查中有综合分析的能力因素等。
教育是教书和育人辩证发展的系统过程。这不仅反映在教育的总体要求上,也反映在作为教育过程载体的各学科教学中。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对智能的要求,从青少年接受教育做人、成才的发展上,层次分明的提出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几项纵向深度要求。
可以看出这些智能要求,从学生接受基础教育来说,完全符合认识成长规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实质、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论到实践这样的一个系统过程;是使受教育者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自发被动学习到自觉主动学习理解再进而到实践应用的成才过程中智能培养训练的有意识行为过程。真正体现了教育的功能,体现了教育的全面化、完整化,体现了教育行为是循序渐进、螺旋发展的过程。是学生接受基础教育所应奠定的基础能力要求。
从学科教育教学说,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它阐明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的区域性和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持续发展的关系,具有认清人地关系,不仅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更还要考虑协调人地关系,促进社会经济、人类活动和自然的共同发展,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学生学习地理,不仅要了解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更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观念;具有运用地理观念进而实践应用,以便掌握走向社会后的具体实际工作能力。
(1)读图、绘图是学习地理、掌握地理观念的最基本能力, 对地理原理的概念、成因、发展变化,对地理事物的区域分布、形成在头脑中应有具体的形象,应能凭借这种形象绘出原理示意图、区域轮廓图,应能在此基础上提出设计创新的方案。可以说,地图观念、地图能力是学习地理、运用地理观念的工具,我们仍应继续发扬。
(2)操作演示是技能培养训练的直接手段。比之物理、化学、 生物,地理课堂教学实验不算多,但一些基本的实验还是有的,而且新的演示也在不断增加,应该让学生学会,如地球仪,地球运动仪、月地运行仪、三球仪等的操作演示技能。另一方面,地理学科由于综合性强的特点,应该注意和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注意相邻学科的有关实验技能的训练,为地理教学服务。其次,地理课外活动的组织或上活动课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不可忽视,如气象观测、天文观测、环境监测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培养难得的机会和条件。在活动课中还应注意指导学生创作和自制教具等。
(3)分析能力 分析是思维活动的深层表现。 通过分析才能发展思维。分析是具体的,地理教学中的分析主要表现为读图、类比、比较、定量、综合等方面。学会分析、掌握分析方法,开通分析思路,才能深刻理解掌握地理观念,才能为进一步实践运用奠定基础。地理分析有形象分析,如读图分析,有理性的抽象分析,如综合分析、类比分析,这些都是要通过一些具体地理事象才能进行,因而分析不是空洞的。新大纲和教材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切合实际地提出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要求,如“海洋环境”单元:从气候、交通运输、通信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说明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如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要求进行“比较分析;对各种农业地域类型或不同的工业发展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并给予评价”等都很明确。使得这种智能培养更有直接相关性,便于操作,便于落实。
(4)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逻辑思维的系统过程, 对学生根据已知的地理事象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各事象的发展变化,找出各事象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产生的变化结果,进而作出判断推理是非常有益的,是引导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的重要培养途径。如高二人文地理第二单元“城市的地域结构”中,就明确提出智能培养的演绎推理要求:“根据中心地理的模式图,认识中心地理论的建立过程,知道演绎推理是认识规律和建立理论的一种方式。”
(5)实践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地理学由于它确定的学科内容,决定了学习地理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不能只停留在书本、地图,停留在思维阶段,否则学习将陷于概念化,如地质构造中的褶皱、背斜、向斜、断层,流水侵蚀作用中的V型谷,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等。 学生不到野外观察,是难以理解接受的。人文地理中的很多事象,如“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文化景观的形成”等,不去进行实地社会调查,学生同样是难以理解的。因此,必须把书本上学的,老师黑板上画的,投影片上演示的概念,拿到实际中去对照,才能真正认识。
实践包括实际观察、社会调查等多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关在教室里学习的青少年,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带他们到城市、农村、工厂、矿山、商业区去,带他们到博物馆、气象台站、环保监测所去,那种新奇的直觉自然会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把书本上学的,课堂上老师教的概念和实际联系起来。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会得到提高;他们的想象力会得到印证;甚至还能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设想、方案等。
三、关于如何实施、操作,使智能培养训练得以落实
智能培养训练是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在由重视知识教学向强调智能培养的新课程计划转轨中,把智能培养训练真正落实在教学行为上是非常重要的。
1.首先是教师自身的学习、训练,自身素质的提高。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包括教育理论素质、业务文化知识素质、教学经验素质、搜集整理资料信息的素质等,是教师素质的综合表现。教师素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
其次,我们的教师大都是从学校中出来,因此,在认真学习大纲的基础上要加强自身的能力锻炼和提高;第三,则要真正苦练基本功。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所以,要学习,要自我训练。
观念的转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把教师“教”为主,转移到以学生“学”为主的方面。我们要特别明确,学生才真正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是“导向”的角色。现在,新课程计划把培养目标明确了,新大纲把智能要求明确了。这样,就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动脑和动手。当然,不是说老师就因此可以不讲。关键在于老师的讲课应是激发学生的动脑、动手的钥匙。当然,由于学生心理、知识基础的差异,由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差异,要注意做好不同学生的思想教育发动工作和课堂组织教学。否则,有一部分学生不愿学,不去学,你就什么也干不成了。在这方面,努力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积极主动地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2.吃透教材,真正理解教材,使智能训练与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智能培养训练要克服为能力而能力。智能培养中,教师很自然的要使用一些教学手段、教具、电教影像等,如何把这些教学的手段使用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其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是教师在备课中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教学手段的利用对培养学生智能确有直接相关意义,但如果不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要真正发挥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就得认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就是要注意学生的实际,处理好教材,驾驭好教材,找到恰当的教学手段,设计合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智能和能力。教师自身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仅要有功底厚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多方面的教学艺术才能。
3.加强智能培养,除课堂内,还要注意课堂外,做到内外结合,相辅相成。一是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活动课;一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体察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和出现的有关地理事象,激发他们去探索、分析解释。如太阳高度问题,为什么我们家朝南向阳的房子,夏天中午时阳光照进的要短,而冬天要长的多?如在我们山村里,夜晚群星灿烂,而到了省城太原晚上天空却一片灰蒙蒙的等。通过这些实例,就可引导学生注意联系,注意观察,在有意无意中培养训练他们的能力。
4.范例
上面谈了很多,究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智能的培养训练,特别是结合教材,举二个例子探讨:
(1 )第二单元“常见天气系统”大纲规定的智能要求是“读图分析: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在技能方面要求培养训练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在思维能力方面要求对简易天气图进行分析,以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在实践能力上,则要求学会读懂简易天气图,进行简单天气预报。和实际结合,则应一般能听懂电台、电视台公布的天气形势,初步看明白电视台播出的天气形势图。如何作这方面的智能训练呢?以教材P51图233“锋面气旋”图为例:
第一,先读图,图上有什么内容?
①等压线和等压线数值表示出的低压、高压、低压槽。
②符号表示出的两个暖锋和两个冷锋。
③底图表示出的亚洲东部以中国为主的轮廓。
这是一种识图的基本技能,它需要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知识,具有对气压分布、锋面图的分析知识。
第二,进行简单分析——找出图中内容间的相互关系。
①底图轮廓及其上的等压线分布,说明这是北半球亚洲东部以中国为主体的天气形势。
②闭合的等压线表示在蒙古西部形成一个高压,在我国华北北部,西南地区东部分别形成一个低压。
③两个低压表示的等压线有弯曲延伸,延伸方向为低压槽,顺槽延伸方向有四个锋面,低压西部的锋面是冷锋,东部是暖锋。
④分析气流运动的特点,低压气流为逆时针方向的气旋,故在低压西部形成两个冷锋,在东部形成两个暖锋。
⑤北部的冷锋从华北向西南延伸到西北地区东南部,基本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南部的冷锋处在西南地区东部是东西向,两个暖锋均为东西向,一个位在东北中部,一个在江淮地区。
这种寻求各内容间相互关系的分析是以读图为基础的,有比较分析如低压、高压、冷锋、暖锋。有综合分析,如锋面的形成及其位置等。
第三,在上述基本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天气系统活动。可以看出,此时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系统是锋面气旋。根据锋面活动的特点,此时,我国中部、华北西部、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东部受冷锋的影响,有较大的降水天气;东北北部,江淮地区受暖锋的影响有阴雨天气。
这种分析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启发性问题,如前所述,由学生唱主角,让其自己去发现、探索、思考,完成智能训练。
(2)第五单元,第七节(5·7)“工业的区位选择”, 这是人文地理内容,和旧教材相比,标题变了,旧教材为“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知识体系结构变了,旧教材把五大布局因素平行罗列介绍。新教材依据变化发展,在逻辑上用递进的三个层次加以讲述。
大纲智能要求:“运用有关因素,分析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教学中如何体现大纲的智能要求,并着力于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智能培养?
第一,教材处理中,教师要理出思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已给资料(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教材用了三个标题:
①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②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③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关于区位的概念,前面讲述农业时已提出并有了说明,即工农业生产在地域分布上的位置。它包括两点:一是位置,二是分布。
就工业生产部门或某一工厂说,除某些对自然条件依附很大的工业,如采矿业,其区位选择受矿产地制约外,其他任何部门,任何工厂,从理论上讲,任何地方都是可以的,如在山西搞个船厂,难道不可以吗?又为什么不搞呢?这就是工业的区位选择,是由工业的区位因素决定的,因为要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出,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
这样分析后,可以向学生提出,教材三个标题的地位是并列的,还是有什么样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得出一条学习思路:
主要区位因素→发展变化→社会环境影响
显然这是一种地理思维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是一种辩证逻辑的思维分析,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学习地理的能力,即教会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一种能力。
第二,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训练,这是新大纲明确提出的要求。如教材P171图5.34“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
引导学生读图:
①图中三个大圆分析表示什么?学生会很自然直接的答出: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②图中列了几个工厂,又可分几类?学生也很容易答出10个,分三类。
③三个大圆的关系,是两两相切,还是两两相交,还是各不相关?学生也会很自然回答是两两相交。
④两圆相交的部分表示什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会答出是工厂生产造成的两种污染。
⑤我们可以某一工厂作具体分析对象,如水泥厂生产。
1)生产排放大量粉尘,严重污染空气,使空气中固体杂质增多, 影响空气洁净,影响空气的透明度,使能见度降低,影响人们的视线,特别是呼吸。
2)粉尘排放会使附近水中固体物质增多,污染了水源。
3)粉尘排放最后降尘,会使地面固体废弃物增多, 居民区地面尘土增多加厚,如遇到刮风,尘土飞扬;粉尘撒落农田,落在树上,会给农作物、树木蒙上一层土衣,严重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影响农作物和树木的生长。
综上分析,水泥厂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是严重的,空气、水源、空间地面均受到污染。但分析其主要污染,可看出是对空气的污染。即水泥厂生产和环境污染中,大气污染是主要矛盾。如何解决?从环境保护的意义上考虑水泥厂的区位选择因素显然得出:应从尽量减少大气污染的方面考虑,正是图中左下方框中点出的内容——水泥厂最好布局在风频最小的上风地带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教师引导学生作一典型事例分析后,可令学生再选择一、二个工厂分析。这样图中内容学生不仅搞懂,也掌握了读图分析、综合分析的方法,从而提高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抓主要矛盾的能力。
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智能的培养训练,学生活动多了,并不意味着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实际上教师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处理教材,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学生由于课堂活动加强、课外负担减轻,能力却得到提高。应该说,这正是我们教育教学目的之所在。当然,做好这些,要求教师有极强的事业心,要积极地投入,对于献身教育事业的教师来说,正是他们的执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