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探讨论文_彭本琴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探讨论文_彭本琴

〔摘 要〕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教学的魅力在于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打开学生情感的心门,让语文课堂焕发出活力。

〔关键词〕 情感教学 价值分析 小学语文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教学的魅力在于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打开学生情感的心门,让语文课堂焕发出活力。

1 正确认识实施情感教学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热情。要上好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茶馆”、“书场”式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比如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语文的无比热爱,做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学生能从中体验到教师对他,对教材所具有的情感体验,并能积极交流互动的,总能全神贯注,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效率较高。相反,“冷若冰霜”的说教则会使学生无动于衷,充耳不闻以致效果极差。

2 开展情感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

2.1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主动感染学生。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的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对学生进行感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熏陶。必须应注意的事,教师饱满的热情不仅仅只是在课堂教学这一场合,也要注意平时点滴的影响。所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首先因是自己热爱,自己钻研,自己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才能在学习及各种场合真真实实感染学生。据心理学分析,小学儿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的脸部表情便是他们的“晴雨表”,如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营造一个适宜的情感氛围,不但能有效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起点。所以说,开展情感教育首先要从创设一个合理贴切,感情浓郁的情境入手。如教学《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年龄小,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过当年伟人骨灰撒大海的催人泪下的场面,学生缺乏有关历史的感性经验,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录像和录音,简介历史背景,并放映当年伟人骨灰撒大海的实况录像,播放哀乐,这就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环境中。这样,运用电教手段,再现历史情景,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悲壮、哀婉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2 用真心激发情感。脸面是心灵之镜。教师要巧妙地设计导课语言,教学课文,要会调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用充满与作品内容一致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的面部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言,它蕴涵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媒介。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因此,上课之前,不管我们是在为纠正了几次的错别字依然错误、修改了几次的作文还是不通而恼火,还是在为生活中的琐事、工作上的不顺而烦躁,我们都要“收拾”好自己的心情,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整个身心迅速进入“角色”,以饱满的、愉快的、积极的情绪投入教学,进入角色,以情感人,以情动情。如教师朗读《黄山奇松》时,带着赞叹自豪的神情,讲解《黄果树瀑布》时,带着赞美舒服的感受,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将全身心投入主动学习中去。一个没有真挚情感的教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呢?一个嘴里说着“你真棒”,脸上却没有微笑,眼中却没有赞许的老师,怎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亲其师,信其道”呢?所以,我们要带着真心真情,去上每一节课,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2.3 注重自身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把握教材情感特点。情感的显著特点是感染性。课堂教学的情感起动首先是教师要有饱满的情绪,教师讲课时精力充沛,情绪激昂,态度祥和,学生就会受到熏染,产生愉悦激奋的情绪,思维积极,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反之,教师上课萎靡不振或是疾言厉色或冷若冰霜,都会带来学生的郁闷恐慌,思维迟滞,降低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表情和语言的适度。尽量每一节课都能用高尚激越的感情,妙趣横生的语言,把课讲得生动,而耐人寻味。教师自身要加强情感能力培养,以情引情。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第一,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用评价激情。在课堂上,老师尊重他,关心他,公平的待他。哪怕是一种表情,一个手势的评价都会激发学生的一种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装有全体学生,有博爱之心,要成为真正普照的“太阳”,而不是“爝火”,让每位学生感到他们时时都在被关注,处处都能受到公平地对待。第二,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去打动和感染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成为心灵间的信使,打动听者,只有发自心灵的语言才能听到心灵的回声。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清江小学

论文作者:彭本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  ;  ;  ;  ;  ;  ;  ;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探讨论文_彭本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