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法与道教造像的形成与发展--以四川绵阳、安岳、大足雅迦道教造像为中心_元始天尊论文

金箓斋法与道教造像的形成与展开——以四川省绵阳、安岳、大足摩崖道教造像为中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教论文,造像论文,安岳论文,大足论文,绵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53(2007)03-0032-15

一、前言

二○○四年三月十四日到二十日,我对四川省绵阳市的玉女泉,安岳县的玄妙观、茗山寺、圆觉洞、毗卢洞、佛安桥,大足县的石篆山、南山、舒成岩,石门山的摩崖道教造像进行了考察。考察的结果表明这一地区的摩崖道教造像中的诸神,很多是与道教金箓斋法中出现的诸神具有相同的神格。虽然考察的地区只是四川省有限的一部分,但是从中还是可以看出隋、唐、宋各个时代摩崖道教造像的特征。这些道教造像大都是基于金箓斋法而雕刻的。为了验证以上观点,本文对这次考察的四川省绵阳市的玉女泉,安岳县的玄妙观、茗山寺、圆觉洞、毗卢洞、佛安桥,大足县的石篆山、南山、舒成岩,石门山的摩崖道教造像,从道教思想史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道教造像的主神——天尊、道君、老君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HY1117,以下略称为《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第二卷开头这样写到:

科曰,夫大像无形,至真无色,湛然空寂,视听莫偕。而应变见身,暂显还隐。所以存真者,系想圣容。故以丹青金碧摹图形相,像彼真容,饰兹铅粉。凡厥系心,皆先造像。有六种。相宜按奉行。一者,先造无上法王元始天尊,太上虚皇玉晨大道,高上老子太一天尊。二者,造大罗已下,太清已上三清无量圣真仙相。三者,造过、见、未来无边圣相。四者,造绘诸天星斗真仙。五者,造圣真仙品无数圣相。六者,造随感应缘,无穷圣真形相。(一a~b)

作为道教神格的大像(大道),本来是无形、无色的,随机缘化现神态。因为道教造像是模仿应身的形象,人们根据看到的造像联想出诸神的形象。因此,对神灵怀有信仰,没有什么是比首先造神像更好的方式了。道教造像最初建造了无上法王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和太上虚皇玉晨大道(太上道君)以及高上老子太一天尊(太上老君),之后,三清天中无数真人的神像,和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中无数真人神像及诸天的天宫、北斗星官们的神像,包括其他神像才纷纷开始建造。这里所说的无上法王元始天尊是指元始天尊,太上虚皇玉晨大道指太上道君,高上老子太一天尊指太上老君,这三尊与下面提到的造像品中的天尊(元始天尊)、道君(太上道君)、老君(太上老君)是相同的神格。

科曰,凡造像,皆依经具其仪相。天尊有五百亿相。道君有七十二相。老君有三十二相。真人有二十四相。(略)

科曰,凡天尊、道君、老君左右皆有真人。玉童玉女,侍香侍经,香官使者,左右龙虎君,左右官使者,天丁力士,金刚神王,狮子辟邪,龙麟猛兽,螣蛇神虎,凤凰孔雀,金翅朱雀,四灵八威,护法善神,备卫左右。各随力所建。(二a~三b)

《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是梁武帝末年时(大约六世纪中期)编纂的道教经典[1],其中有对上面提到造像品的记载,所以可以认为南朝的梁代末期的道教也是模仿佛教造像,对元始天尊和太上道君及太上老君的造像进行设计。

然而,在大多数的道教诸神中,都把元始天尊和太上道君及太上老君三尊选为造像的主神,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三尊的选择上,必定有其依据。下面就对此进行简单探讨。

三、金箓斋法和太上三尊

(一)

元始天尊和太上道君以及太上老君三尊被选为道教造像的主神应该是依据金箓斋法。金箓斋法记载于《无上秘要》第五十三卷金箓斋品中,根据《洞玄明真科经》,金斋品的金箓斋法中有“右出洞玄明真科经”的引用。《洞玄明真科经》相当于道藏本《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HY1400,以下略称为《明真科》),《明真科》中的金箓斋法是与《无上秘要》所引用的金箓斋法基本相同的。

这里为了解道教造像和金箓斋法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下《明真科》中记载的金箓斋法。

金箓斋法由发炉、上启(关启)、三上香、谢十方和复炉仪式所构成。本文为了论述方便,给每个仪式名分别加上“”。

飞天神人曰,法师从地户(东南)入烧香,绕香灯三过(周)。还东向立,叩齿三十六通。发炉。

“发炉”

次发炉。

无上三天玄元始三炁太上道君。召出臣身中三五功曹,左右官使者,左右捧香,驿龙骑吏,侍香金童,传言玉女,五帝直符,各三十六人。出。出者严装,关启土地里域四面真官。臣今正尔烧香行道。愿使十方正真之炁入臣身中,所启速达径御太上无极大道至尊玉皇上帝御前。

“上启”

次各称法位。

三洞大法师小兆臣某上启

虚无自然元始天尊,无极大道太上道君,太上老君,高上玉皇,已得道大圣众,至真诸君丈人,三十二天帝,玉虚上帝,玉帝大帝,东华、南极、西灵、北真,玄都玉京金阙七宝玄台紫微上宫灵宝至真明皇道君。

臣宿命因缘,生值法门,玄真启拔,得入信根。先师盟授三宝神经法。应度人九万九千,位登至真。臣祖世以来,逮及今身,生值经教,常居福中,功微德少,未能自仙志竭归命,佐国立功。

今,国土失和,兵病并兴,阴阳否激,星宿错行,灾疾、重厄。其事云云。或虑帝王受天禅祚,总监兆民,未周施惠广润十方,使天人丰沃,欣国太平,而行无歌詠,路致吞声,故三景昏错,大灾流行,帝王忧惕,兆民无宁。

今谨依大法,披露真文,烧香燃灯,照曜诸天,信誓自效,行道谢殃。愿上请天仙兵马九亿万骑,地仙兵马九亿万骑,真人兵马九亿万骑,飞仙兵马九亿万骑,神人兵马九亿万骑,日月兵马九亿万骑,星宿兵马九亿万骑,九宫兵马九亿万骑,五帝兵马九亿万骑,五岳兵马九亿万骑,三河四海兵马九亿万骑,三十二天监斋直事,侍香金童,散花玉女,五帝直符各二十二人,传言奏事。飞龙骑吏等一合来下,监临斋堂。捻香愿念,应口上徹须行道事竟,有功勤者,三功仙官。

“三上香”

次三捻上香

三洞大法师小兆臣某今故立直初捻上香。愿以是功德为帝王国主、君臣吏民、普天七世父母去离忧苦,上升天堂。

今故烧香,皈身、皈神、皈命大道。臣首体投地,皈命太上三尊。愿以是功德归流普天七世父母,乞免离十苦八难,上升天堂,衣食自然,长居无为。今故烧香,自皈依师尊,大圣众、至真之德。得道之后,升入无形与道合真。

臣今故立直二捻上香。愿以是功德为帝王国主、君官吏民、受道法师、父母尊亲、同学门人、隐居山林学真道士、诸贤者愿各得其道,皈身、皈神、皈命大道。臣首体投地,皈命太上三师。愿以是功德归流帝王国主、君官吏民、受道法师、父母尊亲、同学门人、隐居山林学真道士、诸贤者愿各得其道,安居无为,长享福祚。今故烧香,自皈依师尊、大圣众、至尊之德。得道之后,升入无形与道合真。

臣今故立直三捻上香。愿以是功德令臣得仙道友、九种姻亲、国中同法学士、天下民人、及蝖飞蠢动,跂行蜎息、一切众生已生未[2]生,并乞成就,皈身、皈尊。愿以是功德归流臣身,令得仙度,终入无为,与四大合德,天下人民、一切众生并得免离十苦八难、五毒水火、贼疫鬼害、灾厄之中,国土安宁,天下兴隆。今故烧香,自皈依师尊、大圣众、至真之德。得道之后,升入无形与道合真。

“谢十方”

次东向九拜言曰

天地否激,阴阳相刑,四时失和,灾害流生,星宿错综,以告不祥。国土扰乱,兵病并行。帝王忧伤,兆民无宁。谨依大法,披露真文,皈命东方无极太上灵宝天尊、已得道大圣众、至真诸君丈人、九炁天君、东乡诸灵官。

令故立斋,披心露形,引求自剋,为国谢殃,烧香燃灯,照曜诸天下,暎无极长夜之中、九幽之府,开诸光明。愿以是功德为帝王、国主、君官、吏民解灾却患,三景复位,五行顺常,兵止病愈,国祚兴隆,兆民欢泰,人神安宁。

今故烧香,皈身、皈神、皈命师尊、大圣众、至真之德。得道之后,升入无形与道合真。

叩头自搏八十一过。(省略以下从南方到下方的忏悔仪式。)

“复炉”

次复炉

香官使者,左右龙虎君,捧香,驿龙骑吏。当令请宣斋堂生自然金液、丹碧、芝英,百灵众真交会在此香火炉前。令臣得道,遂获神仙,举家蒙福,天下受恩,十方玉童玉女侍卫香烟,传臣所启径御无极大上大道御前。(三六b~三七a)

(二)

金箓斋法中的“三上香”的第一、第三上香中有“臣五体投地,皈命太上三尊”的描述,太上三尊就是“上启”开始部分所说的“虚无自然元始天尊,无极大道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三尊,好像指的就是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和太上老君。第二上香中,有“臣五体投地,皈命太上三师”的记载,三尊又称为“三师”。所以《三洞奉道科戒营始》造像品中的三尊,应该就是源于金箓斋法中的三尊(三师)而形成的。

实际上,金箓斋法中对于最高神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无极大道是最高神,指的是“发炉”中“太上无极大道至尊玉皇上帝”和“复炉”中“无极太上大道”是最高神的无极大道。或是指“三上香”的第一香中,“今故烧香,皈身、皈神、皈命大道”的“大道”,为最高神的无极大道。另一位最高神是元始天尊。如“上启”中记载的“虚无自然元始天尊,无极大道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中,元始天尊是最高的神,无极大道的太上道君是位列元始天尊之后的第二位神格。

由于金箓斋法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思想相合流的现象,所以金箓斋法中存在两种最高的神。第一,以无极大道为最高神的思想,是根据刘宋天师道的“三天”思想而得来 [3]。因为金箓斋法是模仿了受天师道“三天”思想影响的指教斋而作成的斋法[4],所以“三天”思想中的最高神无极大道会出现在“发炉”“三上香”和“复炉”的仪式当中。第二,把元始天尊作为最高神、太上道君是他下属神格,源于《明真科》的元始系灵宝经(元始旧经)[5]的思想。葛氏道编纂的元始系灵宝经中,认为元始天尊向太上道君传授了灵宝经,所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太上道君是他的弟子。这两种神格观中,太上三尊的神格观思想就是从元始系灵宝经(元始旧经)中得来。

金箓斋法的“三上香”中有“今故烧香,皈身、皈神、皈命大道。臣首体投地皈命太上三尊”的描述,其中有归身、归神、归命于无极大道和归命于太上三尊的说法,是因为金箓斋法结合了指教斋法的“三天”思想和《明真科》的元始系灵宝经(元始旧经)的思想是相互联系的。

既然这样看待《明真科》的金箓斋法,那么《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的造像品中看到的天尊(元始天尊)和道君(太上道君)以及老君(太上老君)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呢?答案是根据金箓斋法的太上三尊而得来的。造像品中记载的道教诸神不仅有太上三尊,还有玉童、玉女、侍香、侍经、香官使者、左右龙虎君、左右官使者等诸神,这些诸神在金箓斋法的“发炉”和“复炉”中也有出现,所以造像品中的诸神是以金箓斋法为原形出现这一点是应该不会错的。与金箓斋法齐名的黄箓斋法(《无上祕要卷五十四》黄箓斋品)中并没有上启的仪式,而且法师皈依的诸神也是十方无极世界的已得道大圣众、至真诸君丈人、十方诸灵官。“谢十方”中有关作为忏悔对象的诸神,也是十方无极太上灵宝天尊和诸天君及灵官,而不是元始天尊和太上道君和太上老君。六朝时期的黄箓斋法中没有对元始天尊和太上道君以及太上老君诸神进行记载。

(三)

为什么《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中的造像品要以金箓斋法中所表现的诸神作为道教造像的原形呢换句话说,为什么金箓斋法中的诸神被选为道教造像的原形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有必要明确:金箓斋法?是有着怎样作用的斋法,或者说作为斋法它获得了怎样的评价。

我们知道金箓斋法的成立时间和《明真科》的编纂时期大致相同。大致是刘宋初期的永初末年(420年)到元嘉三年(426年)的这段时期[6]。金箓斋法在道教的斋法中被排在灵宝斋之中。刘宋道士陆修静大约在元嘉三十年(453年)底或第二年初编纂的《洞玄灵宝五感文》(HY1268)中记载了灵宝斋包含九法,而且把金箓斋法放在了第一法并有“第一法是金箓斋,调和阴阳,救度国正”的记载。

南朝梁武帝在位期间编纂的《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HY336)第五卷、行道品第九中的上清斋的太真斋法后面也有金箓斋法。这是因为金箓斋法也是灵宝斋法,灵宝斋法中包括金箓斋法、黄箓斋法、明真斋法、自然斋法和三元斋法。金箓斋法被排在了第一位。其中对于金箓斋法也有如下的解释“天地破坏、日月亏盈、七曜差移、五星失度、刀兵水火、国主灾危、疫毒流行,阴阳失序,安国宁人,故为第一”(3b)。

隋代编纂的《洞玄灵宝玄门大义》(HY1116)的释威仪,在金箓斋、玉箓斋、黄箓斋三斋中把金箓斋法放在第一位,并有“一者金箓斋,上消天灾,保鎮帝王”(14b~15a)的记载。

唐代中期道士朱法满所编的《要修科仪戒律抄》 (HY463)第八卷斋名抄中所引《圣纪经》中把金箓斋法放在灵宝斋的第一位。“第二灵宝斋有六法,一曰,金箓斋救度国王”。现行本《洞玄灵宝六斋十直圣纪经》(HY1191)中尽管没有对斋法的记载,但在唐代的《圣纪经》中应该会有关于斋法的记载吧。在《圣纪经》的斋法中认为金箓斋法是拯救国王危机的斋法。

唐代玄宗皇帝的《大唐六典》第四卷中有“斋有七名,其一曰,金箓大斋。调和阴阳、消灾伏害、为帝王国王(注:应为国土)延祚降福”,认为金箓斋法是救助帝王和国土的斋法。

从以上这些,我们可以清楚金箓斋法是灵宝斋中最重要的斋法。因为金箓斋法包含两个作用:第一,可以调和阴阳、消灭灾难;第二,可以拯救帝王于危难,使国家安定。金箓斋法总被排在灵宝斋的第一位应该与安定国家国土的作用有关。然而从《明真科》的金箓斋法的“三上香”的三个祝愿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保佑国家国土安定之外,还有拯救祖先和一切众生的第三个原因,即《明真科》认为金箓斋法是以国家国土安定,以及救济祖先及一切众生为目的的。

这样的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的造像品中把造像主神选定为金箓斋法的太上三尊的理由,从金箓斋法的“上启”中记载的诸神都把太上三尊放在最前面,以及“三上香”的三祝愿中法师归命(皈依)于太上三尊的记载中就可以明白。这是因为太上三尊是实现国家国土安定、挽救祖先及一切众生的最高神。

另外,参考《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中的造像品的道教造像以金箓斋法中的诸神为基础的事实,我们不妨就此次所调查地区的摩崖道教造像,从道教思想史的角度进行分析。作为分析的方法,按照时代的不同对调查的道教造像进行区分,明确每个时代的道教造像是以怎样的道教思想为背景而形成的。

四、隋代的道教造像——天尊像

绵阳市的玉女泉有隋大业六年(610年)的天尊像龛和大业十年(614年)的天尊像龛。大业六年的天尊像龛(图1的对面右侧的天尊像龛)中只有元始天尊的像,而玉女泉东边岩石壁面中的隋代八龛的天尊像龛[7](图2),则全是天尊像和胁侍的二真人的造像。

图1 隋大业六年天尊像(玉女泉)

图2 隋代的天尊像(玉女泉)

另外,根据胡文和的《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认为潼南县大佛寺的隋代开皇十一年(591年)和大业六年的天尊像龛为天尊像和胁侍的二真人的造像[8]。

从摩崖道教造像,我们可以推测出隋代四川道教造像的主神是元始天尊。除了在元始天尊左右安置了胁侍的二真人,还在莲花座的下面雕刻了狮子、力士的形象。这种造像样式与之前引用的《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中造像品所说的是一致的。

根据《隋书》第二卷高祖下,隋高祖在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二月辛已开始禁止破坏佛教的佛像和道教的天尊像,具体敕令如下:

诏曰,佛法深妙,道教虚融,咸降大慈,济度群品。凡在含识,皆蒙覆护。所以雕铸灵相,图写真形,率土瞻仰,用申诚敬。其五岳四镇,节宣云雨,江河淮海,浸润区域,并生养万物,利益兆人,故建庙立祀,以时恭敬。敢有毁坏偷盗及天尊像,岳镇海神形者,以不道论。沙门坏佛像,道士坏天尊,以恶逆论。

根据这个诏敕,隋代的道教是围绕元始天尊造像展开的。因为现在四川境内残存的隋代摩崖道教造像几乎都是元始天尊,所以在隋代道教之中,元始天尊是最高神。

那么,隋代道教徒又是依据什么认为元始天尊就是最高神呢?作者认为其依据就是金箓斋法。记载金箓斋法的《明真科》中元始天尊是最高神,即使金箓斋法中法师进行发愿上启的诸神最高神也是元始天尊,而与金箓斋法齐名的黄箓斋法(《无上祕要》卷五十四黄箓斋品)中,却未提到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和太上老君。由此可见,隋代道教是以当时施行的《明真科》中的金箓斋法为基础,认为元始天尊是最高神,并把元始天尊选作造像的主神。

玉女泉摩崖道教造像的隋代大业六年和十年的造像题记中[9],有这样的内容:

大业六年,太岁庚午,十二月二十八日,三洞道士黄法暾奉为存亡二世,敬造天尊像一龛供养。

大业十年正月八日,女弟子文托生母为儿托生造天尊像一龛,愿生长寿子,福沾存亡,恩被五道供养。

大业六年,为供养家族的生存者和死亡者而雕刻了一龛天尊像的黄法暾,由于其法位为三洞道士,因此是天师的最高位道士。另在大业十年,女弟子文托生的母亲为了求子、保佑家族幸福及救助所有众生,雕刻了一龛天尊像。她是天师道的在家信者。据此我认为,由于金箓斋法是隋代天师道中的最高斋法,所以天师道的出家道士和在家信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雕刻了金箓斋法“上启”中的最高神元始天尊的造像[10]。

五、唐代的道教造像

1.天尊像,老君像,天尊、老君像,老君、释迦像

在绵阳市玉女泉的唐代摩崖道教造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天尊像(图3)、老君像和天尊、老君像(或老君二像,图 4)。另外玉女泉附近的西山观中有天尊、老君像(图5)。安岳玄妙观的唐代摩崖道教造像中,除了天尊像和老君像以外,还有老君、释迦像和天尊、释迦像,或是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的三清像。有关天尊、释迦像和三清像的形成,将会在下文2和 4中进行探讨。这里只对天尊像,老君像,天尊、老君像,老君、释迦像的形成作一些考察。

图3 唐代的天尊像(玉女泉)

图4 唐代的天尊·老君像(玉女泉)

图5 唐代的天尊·老君像(西山观)

图6 老君岩(玄妙观)

图7 老君·释迦像龛(玄妙观)

绵阳市玉女泉作为唐代的道教造像有一龛唐初武德二年(619年)的天尊像,并有题记[11]:

武德二年,太岁已卯,三月八日,三洞弟子文□□敬造天尊像一龛供养。

另有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天尊像的题记[12]:

贞观廿二年,太岁戊申,四月八日,洞玄弟子辩法迁为儿敬造天尊像一龛供养。

另外,西山观的咸通十二年(871年)的天尊、老君像龛(图5)的题记中这样写着[13]:

三洞真一道士孙灵讽,当州紫极宫樊献,兼神仙云(下缺)一坛,各愿合平安,永为供养。(下缺)声犹独□如,愿结一社,用答恩,敬造天尊、老君一铺。以咸通拾贰年岁次辛□三月十一日修黄箓斋□中三夜表庆毕。

专主社务兼书人景好古。

三洞真一道士孙灵讽

洞玄道士张(下缺)

从这些题记看,造像的供养人都是拥有三洞弟子、玄洞弟子、三洞真一道士及洞玄道士法位的天师道的道士和俗人[14]。可见咸通十二年的天尊、老君像的供养人已开始实施黄箓斋法,根据唐末、五代的天师道的道士杜光庭所编的《太上黄箓斋仪》(HY507)中,唐代所施行的黄箓斋法已被选入金箓斋法的“上启”。如第一卷所记载的黄箓斋法的“上启”有以下描述:

各称法位。众官密称巳法位也

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弟子无上三洞法师奉行黄箓大斋。法师某岳先生某帝真人臣某谨同诚上启,虚无自然元始天尊、无极大道太上大道君、太上老君、高上玉皇、十方已得道大圣众、至真诸君丈人、三十二天帝君、玉虚上帝、玉帝大帝、东华、南极、西灵、北真、玄都玉京金阙七宝玄台紫微上宫、灵宝至真明皇道君、三十六部尊经、玄中大法师、三界官属、一切具灵。(卷一、六b~七a)

这里表现的诸神,与之前引用的刘宋时期的金箓斋法“上启”中的诸神相比,增添了“三十六部尊经,玄中大法师,三界官属,一切具灵”的新概念。新增加的三十六部尊经和玄中大法师(太上老君)是天师道所提倡的三宝中的经宝和师宝。把“上启”引入黄箓斋法的人们便是天师道的道士。也就是说,天师道因为信奉三宝[15],以天师道实施的黄箓斋法的上启中整齐了无极大道的道宝、三十六部尊经的经宝和玄中大法师的师宝。

唐代的黄箓斋法中应该也实行了与金箓斋法同样的上启,黄箓斋法引入了金箓斋法“上启”中的仪式,因此也提高了黄箓斋法的效能。金箓斋法的太上三尊和其属下诸神因为可以保佑国家和国土的安宁,拯救祖先和一切众生脱离困苦,所以黄箓斋法也吸收了太上三尊及其属下诸神。

因此,在咸通十二年实施的黄箓斋法也和金箓斋法的“上启”一样,也向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高上玉皇、十方已得道大圣众诸神进行上启。咸通十二年的造像为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这两位神是在金箓斋法和黄箓斋法中作为上启的对象而形成的神格。

然而在太上三尊中,与最高位的元始天尊同时,为什么选中第三位的太上老君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唐代王室崇拜老子,因为李姓而推崇老子为其祖先。唐高宗在乾封元年(666年)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在天宝年间再次为老子封号。第二,天师道认为道教的教主就是老子。唐代的道教正是基于这两个原因,使得作为道教教主的老子特别受到尊敬。因此,摩崖造像中雕刻了许多老君像,或者天尊、老君像。

安岳县妙玄观的大岩石东面有一龛很大的老君龛(“老君岩”图6)。老君龛右侧立着玄妙观碑“启大唐御立集圣山玄妙观胜境碑”[16],根据碑文玄妙观的摩崖造像是从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到天宝七年(748年)间开凿的。玄妙观老君龛的太上老君像应该就是受到玄宗皇帝崇拜老子风潮而出现的。

玄妙观的摩崖造像中有老君坐在释迦左侧的老君、释迦像(图7)。道教《老子》第三十一章有“君子居则贵左”,因此左侧的座位为尊位,而这个造像中老君比释迦像更受尊重,应该与其供养者是道教徒有关吧。

2.玄妙观的救苦天尊像和天尊、释迦像

(1)

根据玄妙观碑,大岩石北面的救苦天尊像一龛(图8) [17]、天尊释迦像一龛(图9)、四尊像一龛(图10)、五尊像一龛(图11)、三清像一龛(图12)从开元十八年七月一日父亲死后开始开凿,到天宝七年全部完成。北面西侧角落的龛中央有着乘坐着九龙的救苦天尊像(图8),左侧为力士,右侧为护法神的造像。从中可以推测救苦天尊龛和老君龛都是在大致同时期的开元十八年左右开凿的。如玄妙观碑中记载的:

图8 救苦天尊像龛(玄妙观)

图9 天尊·释迦像龛(玄妙观)

图10 四尊像龛(玄妙观)

图11 五尊像龛(玄妙观)

图12 三清像龛(玄妙观)

开元十八年七月一日,父弘迁化后,首[18]天龛,次王宫龛造十□躯,及救苦天尊乘九龙。为慈母古五娘造东西真像二十躯,小龛三十二龛[19]。

乘坐九龙的救苦天尊是在父亲去世后雕刻的。为什么要在父亲去世后雕刻救苦天尊像呢?下面简单地对其原因进行思考。

唐代非常流行太一救苦天尊信仰。唐末、五代杜光庭的《道教灵验记》(HY590)第五卷尊像灵验中有“张仁表太一天尊验”“李邵太一天尊验”“孙静真救苦天尊验”“启灵观天尊验”的救苦天尊灵验谭的记载。这里所说的“太一天尊”和“救苦天尊”指的是同一神格,同时也指太一救苦天尊。对于四种灵验谭中的任何一种而言,做成太一救苦天尊的造像或画像都是一件大功德。所以唐代太一救苦天尊的造像和画像广为流传。

唐代在信仰太一救苦天尊的同时,也信仰十方救苦天尊[20]。杜光庭的《太上黄箓斋仪》(HY507)第三十六卷记载的黄箓斋的“上启”中,有“太一天尊”;第三十七卷的黄箓斋中有“十方寻声救苦天尊”的记载。这里的“太一天尊”指的就是太一救苦天尊,“十方寻声救苦天尊”是指十方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从梁武帝时代编纂的《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HY336,以下略称《业报因缘经》)第六卷救苦品中就开始出现,根据杜光庭的《道教灵验记》中的救苦天尊全被认为是太一救苦天尊来推测,唐代太一救苦天尊似乎比十方救苦天尊更加有人气。玄妙观的救苦天尊也是一位天尊像,应该也是太一救苦天尊吧!

虽然不能断定太一救苦天尊的来历,估计是来自《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第二卷造像品中的“高上老子太一天尊”的神格。即使“太一天尊“的太上老君就是拥有十方救苦天尊的能力的“太一救苦天尊”,那也只是老子的一个化身,姑且不论这些。依据《道教灵验记》的“张仁表太一天尊像”,太一救苦天尊还被认为具有把死者从地狱拯救出来的能力。玄妙观的太一救苦天尊像是在父亲去世不久后开始雕刻的。应该也是根据雕刻太一救苦天尊像的功德,来祈祷去世的父亲可以从地狱被拯救出来而进行的吧。

(2)

在玄妙观的摩崖造像中,大岩石北面右侧(东侧)的边上有很大的天尊、释迦像龛(图9)。在这龛天尊、释迦像中,天尊坐在释迦的左侧,可见道教天尊的地位要比佛教的释迦高。另外,母亲去世后雕刻的大岩石西面和南面的摩崖造像中也有许多的天尊、释迦像。根据玄妙观碑记载:“元始化生三教圣人”和“国公左弘晚见枯去若□如云道是三教祖也”,尽管供养者左识相和父亲左弘都是道教的信仰者,但却有着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北面雕刻的天尊、释迦像也正体现了这种思想吧。玄妙观碑中有“元始化生三教圣人,而生正一法王”的记载,而“正一法王”应该就是指正一真人张道陵,把此碑置身于玄妙道观,说明它是信仰张道陵为教祖的天师道的道观。

3.玄妙观的四尊像和五尊像

(1)

安岳县玄妙观大岩石北面,右边(东侧)的天尊、释迦像和左端(西侧)的三清像龛之间有四尊像龛和五尊像龛。

天尊、释迦像龛的左侧是四尊像龛(图10)。四尊像龛的中央排成一列高大的四天尊立像。各天尊分别站在莲台上,头戴莲花冠,下鄂留着浓密的胡须。最左边的天尊手里拿着如意,右边天尊的手的部分有破损,最右边的天尊右手施无畏印,左边天尊的手里拿着扇子。四天尊的左右各站着胁待的真人和女真人。

这四尊像到底是谁呢?关于这四尊像有两种观点。第一,由于玄妙观碑中有“张、李、罗、王,名天之尊也。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的记载,应该是张、李、罗、王四天尊之像。第二,认为是“四司五帝”中的四司像。四司在《明真科》的金箓斋法的“上启”中虽没有记录,但在“谢十方”下方的忏谢中有如下记载:

谨依大法,披露真文,归命下方无极太上灵宝天尊、已得道大圣众、至真诸君丈人、九垒土皇、四司五帝、十二仙官、五岳四渎、九宫真人、神仙玉女、无极世界地祇诸灵官。(三六a~b)

四司指的就是司命、司录、司功和司杀四个仙官。

可以认为这四尊像就是张、李、罗、王四天尊像,或者也可认为是四司像。但若从真人和女真人胁侍的天尊像来推测,四司只是仙官,不是天尊,所以四尊像应该是张、李、罗、王四天尊的像[21]。

(2)

五尊像龛(图11)位于四尊像龛的左侧,三清像龛的右侧。五尊像龛由于“文革”期受到了严重破坏,脸部和衣纹已经完全模糊不清。五尊像同四尊像一样,每尊高大的像都站在莲台上,并在龛中横着形成一排。五尊像的身高同四尊像和救苦天尊像几乎相同,而且五尊像头上的莲花冠的大小、形状也大致相同,因此,可以推测五尊男性的天尊像之间的地位相同。四尊像龛和五尊像龛位于大岩石北侧中央,可以说是北面摩崖造像中最中心的龛。这里,笔者就五尊像龛的重要性、五尊像与金箓斋法所使用的五篇真文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推断五尊像是五老(五帝)像,现就其理由进行简单的论述。

根据《明真科》,金箓斋法中把五篇真文摆放在中庭的五案之上有以下描述:

飞天神人曰,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法,帝王、国土、疾疹、兵寇、危急、厄难,当丹书灵宝真文五篇,於中庭五案置五方,一案请一篇真文,以上金五两,一两作一龙,五两分作五龙,以镇五篇文上。(二五b)

金箓斋法中把五篇真文摆放在中庭的五案之上,是因为五篇真文是拥有五老(五帝)咒力的咒符[22]。《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HY352)下卷的“元始灵宝五帝醮祭招真玉诀”的五帝醮祭中,为了祈求五老、五帝的降临,在中庭的五案之上摆上五篇真文和灵宝五符。《明真科》的金箓斋法的“上启”之中也有祈求“五帝兵马九亿万骑”和“五帝直符二十二人”降临的记载。

唐天宝二年(743年)十月在平阳郡龙角山的庆唐观,念颂时实施的金箓斋法的“庆唐观金箓斋颂”中[23],开头为“大唐平阳郡龙角山庆唐观大圣祖玄元皇帝宫金箓斋颂并序”,最后为“天宝二年岁次癸未,十月景寅朔,十五日庚辰下元斋建”的记载,由此可以知道金箓斋法是在天宝二年十月庆唐观的玄元皇帝宫中实施的。玄元皇帝就是老子的尊号,所以玄元皇帝宫即老君庙。在玄元皇帝宫实行的金箓斋法中,有对五老(五帝)的祭祀、念颂的内容记述如下:

仙侣颁次,羽人步虚。朝拜九天,醮祠五老。想钓陈则黄云垂覆,存太一则白鹤来翔。

如果天宝二年在庆唐观施行的金箓斋法中参考了五老醮祠活动的话,那么在安岳的玄妙观中实施的金箓斋法中也一定会有祈求五老降临的仪式。安岳玄妙观的摩崖造像中的五尊像难道不是金箓斋法中所醮祠的五老(五帝)像吗?

所谓的五老是指东方的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南方的梵宝昌阳丹灵真老、中央的玉宝元灵元老、西方的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和北方的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五老原本与五帝(苍帝君、赤帝君、黄帝君、白帝君、黑帝君)是不同的神格,其地位也在五帝之上,然而在《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下卷的《元始灵宝五帝醮祭招真玉诀》中,把五老称作五帝,认为五老和五帝是一样的。

4.三清像

玄妙观的三清像龛(图12)位于大岩石北面左侧(西侧)[24],救苦天尊像龛的右侧(东侧),五尊像龛的左侧(西侧)。三清像是指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三像,但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三尊源于金箓斋法的太上三尊。之所以称他们为三清净是因为太上三尊被认为是三天(精微天、禹余天、太赤天)的三清境(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中的神格。因此,能够做成三清像,就必须形成了太上三尊在三天的三清境中,即元始天尊在精微天的玉清境、太上道君在禹余天的上清境、太上老君在太赤天的太清境这样的思想。本文想把这种思想称为“三清像思想”。

三清像思想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本文将就这一点做一些思考。梁武帝时期编纂的《业报因缘经》第十卷叙教品中对三洞说的思想有如下记载:

道君曰,元始以一炁化为三炁,分为三天。一曰,始炁为精微天,号玉清境,天宝君所化,出洞真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圣。二曰,元炁为禹余天,号上清境,灵宝君所化,出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三曰,玄炁为太赤天,号太清境,神宝君所化,出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四a~b)

其中它叙述了天宝君在精微天的玉清境、灵宝君在禹余天的上清境、神宝君在太赤天的太清境之中,但没有对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三尊在三天的三清境中的叙述。

《业报因缘经》之后编纂的《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第二卷造像品中,同前面所提到的:“二,大罗已下,造太清以上三清无量圣真仙相”,即三清天中有无量圣人、真人、仙人。但三清天中却未涉及太上三尊,也就是说,梁末时期应该还没有形成三清像思想。

另外,梁朝陶弘景的《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HY167)中,玉清三元宫的第一中位是“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是“上清高圣太上玉虚玄皇大道君”,第三中位是“太极金阙帝君,李姓”,第四中位是“太清太上老君”。从中可以看出诸神的地位按顺序排分别为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极金阙帝君、太上老君,并未把太上老君放在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之后的第三位。而且也没有把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排在三天的三清境之中。因此,作为上清派的陶弘景并没有三清像思想。

三清像思想的形成应该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初期王悬河编纂的《三洞珠囊》(HY1131)第七卷,有以下记载:

老君圣纪第十卷伪惑品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个五天之上也,又云,大至真尊,圣纪云,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又云,大清境太极宫,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天之上也。(三三a)

这里引用的“老君圣纪”是指尹文操的《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圣纪》。尹文操是在唐代嗣圣十二年(695年)去世的,所以说《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圣纪》的编纂应该是这之前的事情。另外,书名把老子称为“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应该是在高宗把老子加封为“太上玄元皇帝”的乾封元年(666年)二月之后的事情。三清像思想最初明确出现在文献之中应是在尹文操的《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圣纪》,所以三清像思想应是嗣圣十二年以前初唐时期形成的。既然这样,安岳县玄妙观的三清像应该是三清像中最早的作品。

然而,三清像思想的形成在道教教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呢?三清像思想同三洞说存在联系,因为三清像的三尊(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被当作是三洞经的教主。四川省仁寿县牛角寨的坛神岩有一龛三宝像(三清像),根据题记“南竺观记”的记载[25],它是在天宝八年(749年)四月完成的,这与玄妙观的三清像几乎是同一时期。这龛三清像在“南竺观记”中被称为“三宝像”,同时也与三洞说相关联。如《南竺观记》中记载的:

三十六部经藏目:洞真十二部,洞玄十二部,洞神十二部。

一天之下,三洞宝经合有三十六万七千卷。二十四万四千卷在四方,十二万三千卷在中国。上清二百卷,灵宝四十卷,三皇十四卷,太清三十六卷,太平一百七十卷,太玄二百七十卷,正一二百卷,符图七十卷,升玄、本际、神咒、圣纪、化胡、真诰、南华、登真、秘要等一千余卷,合二千一百三十卷□□在世。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五经六籍,并出其中。余十二万八百七十卷在诸天之上,山洞之中,未行于世。

夫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真之经首;了达则上圣可登,晓悟则高真斯涉。七部玄教,兼该行之,一乘至道,于斯毕矣。

大唐天宝八载太岁己丑四月乙未朔十五日戊申

三洞道士杨行进,三洞女道士杨正真

三洞女道士杨正观,真□正,法观元,守宪进,弟彦高等,共造三宝像一龛,为国为家存亡□□□□供养。

题记中赞美了三洞经,并因此雕刻了三宝像,所以三宝像是三洞经的教主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的三宝君像。但是,从实际的造像(图13)来判断[26],三宝像就是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太上道君三尊像,也就是说龛中三宝君与太上三尊是相同的神格,这种观点在唐代初期的道教思想中形成了。唐初编纂的《妙门由起序》(HY1115)中这样写到:

图13 三宝像(牛角寨)

所谓真身至道之体,应身,元始天尊、太上道君。法身,真精布气,化生万物。化身,堀然独化,天宝君等。报身,由积勤累德,广建福田,乐静信等。然元始天尊、太上道君、高上老子,虽应号异,本源不殊,更託师资以度群品。(序、一b~二a)

因此,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高上老子)是至道真身的应身。而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是至道真身的化身,所以元始天尊和天宝君、太上道君和灵宝君、太上老君和神宝君都是相同的神格。

如果根据这个神格观来解释前面提到的《业报因缘经》中的三洞说思想,因为三天的三清境中的三宝君(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与太上三尊(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是相同神格,所以可以认为三天的三清境中的三尊就是三洞经的教主。三清像思想形成以后,也出现了三天的三清境中的三尊是三洞经的教主的观点。而仁寿县牛角寨的坛神岩的三清(三宝君)像作为三洞经教主之像而雕刻的看法,也是以此为依据的。

三清像思想是以唐代初期的天师道的“三天”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三清像思想的三天与天师道的“三天”思想中的三天是相同的[27]。三清像思想就是天师道道教思想的观点,从三清像造像上可以得到明确。因为根据《南竺观记》的记载,仁寿县牛角寨坛神岩的三清(三宝君)像的供养者是拥有三洞道士、三洞女道士法位的天师道的道士们。另外,安岳的玄妙观也是天师道的道观。从这两点可以知道三清像思想是天师道的“道教”思想[28],三清像是天师道“道教”中的造像。

三清像思想形成之后,金箓斋法、黄箓斋法中的太上三尊(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被称为“三清上圣”。估计是北宋末期编纂的《金箓大斋宿啓仪》(HY484)中的《发炉》中,同下面提到的一样把三清上圣(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排在最高神无极大道之后的神格。

愿得太上至真道灵炁宝瑞光下降流入臣等身中,令臣所启之诚速达径诣至真无极大道、三清上圣、昊天玉皇上帝御前。(三a)

这里提到的“三清上圣”就是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与同书“上启”中所提及的“虚无自然至真无极大道、大罗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昊天玉皇大帝(以下省略)”等诸神和《发炉》中的“至真无极大道、三清上帝、昊天玉皇上帝”诸神是互相对应的观点也是明确的。

另外,三清上圣的观念应该在唐代末期就已存在了。杜光庭编集的《太上黄箓斋仪》第四十九卷收录的黄箓斋法的“复炉”中,也同前面提到的一样认为三清上圣是排在无极大道之后的一组神格。

十方仙童玉女侍卫香烟传奏,臣向来所启,速达至真无极大道、三清上圣、玉皇上帝御前。(一七a)

由此可见,三清像是从金箓斋法“上启”中的三尊——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而来的。三清像思想确立之后,新的金箓斋法和黄箓斋法中把三清的神格(太上三尊)排在最高神无极大道之后的一组神格(三清上圣)。这样金箓斋法中存在的两种最高神得以统一,三清上圣的最高神元始天尊是位居真的最高神无极大道的下位。但由于无极大道是无形、无色的,不能作为造像形象化,所以在道教造像的世界中三清上圣的元始天尊是最高神。

三清像的出现在道教造像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正如我们所见到的三清像,他们也被认为是三洞经的教主之像,因此,它们可以被看作是象征根据三洞说立教的“道教”整体的造像,这里所说的“道教”是指天师道的“道教”。唐代中期以后,在天师道“道教”为宗教的背景下,道观布列三清像,三清殿也建造。根据徐铉“筠州清江县重修三清观记”[29],筠州清江县的三清观于唐开成年间(836年—840年)被授予“三清之观”称号,并由道士吴宗玄修建了“三清之殿”。《茅山志》(HY304)第十六卷采真游篇中有北宋王筌在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朝夕朝拜三清像的记载。根据第二十六卷收录的“茅山凝神庵记”,南宋高宗天眷三十年(1160年)在茅山的凝神庵修建了三清殿。根据《茅山志》第二十五卷的“江宁府茅山崇禧观碑铭”,南宋的绍圣年间(1094年—1098年)的茅山崇禧观中有三清殿、北极殿、本命殿三殿和玉皇殿。天师道的道士在这些天师道的道观中活动和居住。

山西省太原龙山的道教石窟第二窟就有三清像[30],第二窟开凿时的元代初期的全真道,正是吸收了天师道的三清像思想。全真教是自派宗教,它为了作为“道教”得到认可,吸收了天师道的三洞说及三清像思想。正如北京的白云观,全真道的道观也建造三清殿并布列三清像,这正是元代的全真教吸收了天师道的三洞说和三清像思想的结果。

六、五代的道教造像——天尊、老君、释迦的合像

安岳县圆觉洞山的南面的岩壁上有五代前蜀时期开凿的一群混合的佛教造像龛,它是元始天尊像、老君像、释迦像的合像龛[31]。龛的正面是元始天尊坐像,左面是老君坐像(老君像有胡须,右手持扇。图14-1),右边是释迦坐像(图14-2),这个合像龛中道教排在比佛教优先的位置,估计供养者是道教信徒。仅从天尊、老君和释迦的合像就可以知道五代的道教徒同时也信仰佛教。另外,从道教造像的元始天尊和老君像的雕刻来看,可以知道五代的前蜀信仰的道教是天师道的“道教”。

图14-1 合龛像之天尊与老君(五代)

图14-2 合龛像之释迦(五代)

图15 太上老君龛(石篆山)

七、北宋的道教造像

此次调查地区当中,北宋时期的摩崖道教造像很少。大足县石篆山的太上老君龛是北宋时期唯一的摩崖道教造像。石篆山的太上老君龛是作为三教龛之一的道教龛而开凿的,其开凿年代是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32]。太上老君龛(图15)的中央有太上老君的坐像,其两侧分别为五真人立像。太上老君的左侧是玄中大法师立像,右侧是三天大法师立像。三天大法师边上的第三个人是正一真人像,玄中大法师的左侧是太极真人像[33]。十真人之中,三天大法师的像最为高大,并且稍位于前方站立,由此可以看出三天大法师特别受到重视。另外,太上老君左侧的玄中大法师指的是刘宋天师道所倡导的三宝(道宝、经宝、师宝)中的师宝,因为师宝通常被认为是太上老君,所以玄中大法师通常被称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龛中央的太上老君和左侧的玄中大法师和右侧的三天大法师张道陵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神格,尤其正一真人是张道陵的称号。太极真人是被授予了葛玄仙公系灵宝经的神格,也是天师道中受尊崇的神格。这样,天师道中特别受尊敬的神格造像都集中于太上老君龛之中,这也表明了作为道教神龛的太上老君龛也是天师道的“道教”龛。

石篆山的太上老君龛作为天师道的“道教”龛而开凿,也揭示了北宋时期的道教是天师道的“道教”。因为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时期的四川道教正是天师道的“道教”,所以在道教龛的太上老君龛中雕刻了天师道教祖张道陵的像和被天师道尊崇的诸神像。

八、南宋前半期的道教造像

1.三清四御像

大足县南山有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建造的三清四御龛(“三清古洞”)(图16)。三清(图17)是指玉清境的元始天尊、上清境的灵宝天尊(太上道君)、太清境的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四御是指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图16,上层左壁)、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图16,上层右壁)、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图16,中层左壁)、承天效法土皇地祇(图16,下层左壁)。

图16 三清四御龛(三清古洞)

图17 三清像(三清古洞)

三清四御在北宋末年编纂的《金箓大斋宿啓仪》和《金箓早朝仪》(HY487)的“上启”的神格中可以看到。《金箓大斋宿啓仪》和《金箓早朝仪》的“上启”是这样描述的:

具位臣某与临坛法众等谨同诚上启。

虚无自然至真无极大道,大罗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昊天玉皇上帝,紫微上宫天皇大帝,紫微中天北极大帝,后土皇地祇,东华、南极、西灵、北真、玄都玉京金阙七宝层台紫微上宫灵宝至真明皇道君,至真诸君丈人,十方已得道大圣众,上相上宰,上保上传,少保少传,四司五帝,十二仙卿,三十六部尊经,玄中大法师,三天大法师,紫微垣帝座星君,太微垣、少微垣帝座星君,皇帝本命星君,帝座照临星宰,皇太子本命星君,宫垣照临星曜,三界官属一切威灵。(以下省略)(《金箓大斋宿啓仪)五a~b)

具位臣姓某与临坛官众等谨同诚上启。

虚无自然至真无极大道,玉清圣境大罗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昊天至尊玉皇上帝,紫微上宫天皇上帝,紫微中宫北极大帝,后土皇地祇,玄都玉京七宝层台紫微上宫灵宝至真诸君丈人,金阙诸天弥罗圣众,上相上宰,上保上传,少保少传,四师五帝,十二仙卿,三十六部尊经,玄中大法师,三天大法师,日月星宫斗府周天宿度河汉星真,皇帝本命星君,皇太子本命星君,内廷五祀之神,真官主者,三界真灵,恭望洪慈,俯垂昭鉴。(以下省略)(《金箓早朝仪》二a~b)

《金箓大斋宿啓仪》和《金箓早朝仪》的“上启”中的玉皇大帝有“昊天玉皇上帝”和“昊天至尊玉皇上帝”的称号。而玉皇大帝的称号是北宋徽宗皇帝在政和六年(1116年)对其加封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王皇上帝”之后形成的称号,所以《金箓大斋宿啓仪》和《金箓早朝仪》的编纂时期应为政和六年之后的北宋末期。在金箓斋法的“上启”中可以看到“大罗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和“玉清圣境大罗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的三清,以及“昊天玉皇上帝、紫微上宫天皇大帝、紫微中天北极大帝、后土皇地祇”和“昊天至尊玉皇上帝、紫微上宫天皇大帝、紫微中宫北极大帝、后土皇地祇”的四御。因此得出了三清四御的神格观是在北宋末期的金箓斋法中确立的。

从前面的金箓斋法的“上启”中,我们可以看到天师道的道士所必须信奉的三宝的“无极大道”“三十六部尊经”“玄中大法师”,还有天师道教主张道陵称号的“三天大法师”。可见这些金箓斋法是北宋末期天师道实行的斋法。

然而,大足县南山的三清四御像却不是依据北宋末期的金箓斋法雕刻的,而是依据南宋初期编纂的《金箓设醮仪》(HY490)。在《金箓设醮仪》的“上启”中,玉皇大帝被封为“昊天至尊金阙玉皇上帝”,从中可以看出这是受到了北宋徽宗皇帝在政和六年加号玉皇大帝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的影响,所以《金箓设醮仪》的编纂时间应该在政和六年之后。此外《金设醮仪》的“上启”中出现了天师道第三十代天师张虚靖(张继先,1092年—1126年)为“第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的神格,因此可以推测他的去世是在靖康元年(1126年)之后的南宋初期的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或者说此神格是绍兴初期(1131年—1162年)形成的。这部《金箓设醮仪》中的金箓斋法的“上启”有如下记载:

请称法位

具位臣姓某与临坛官众等谨同诚上启。

虚无自然无极大道,玉清圣境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灵宝天尊,太清仙境道德天尊,昊天至尊玉皇上帝,勾陈星宫天皇大帝,中天星主北极紫微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东极青华大帝,南极长生大帝,虚无诸天天尊,虚无诸天上帝,神霄九宸上帝,九天生神上帝,五方五老上帝,五福个神太乙真君,北斗中高上玉皇尊帝,北极玄卿大帝,日宫太阳帝君,月府太阴皇君,五方五德星君,玄都四曜星君,南斗六司星君,北斗九皇星君,东西中三斗星君,五斗中神仙诸灵官,天罡大圣奎光帝君,三台华盖星君,二十八宿星君,十二宫分星君,六十甲子星君,皇帝本命星君,皇太子本命星君,帝座照临真宰,周天宿度星真,三元三官大帝,三元曹府真仙,北极四圣真君,阙下真宰,清微灵宝历代师真祖师,三天大圣师正一真君,正一三师真君,左右王赵二真人,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正一历代传教师真,三洞四辅经箓中真仙圣众,九天采访使真君,天曹太皇万福真君,九天天曹列班真宰,西山许吴十二位真君,太极仙翁真君,华盖三仙真君,三茅司命真君,诸司院府主法高真,上界朝元真宰,雷霆法部官君,法靖所隶官将吏兵,五岳五天圣帝,岳府威灵,水府扶桑大帝,水乡仙众,太岁城隍祀典,三界应感真灵,内廷五祀之神,监醮香官使者,玄虚下降,纠察真司,恭望洪慈,俯垂洞鉴。”(以下省略)(《金箓设醮仪》二a~三b)

这里所说的三清是指“玉清圣境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灵宝天尊、太清仙境道德天尊”,四御则为“昊天至尊玉皇上帝、勾陈星官天皇大帝、中天星主北极紫微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与北宋末期编纂的《金箓大斋宿啓仪》和《金箓早朝仪》的三清四御相比,《金箓设醮仪》的“上启”中对三清四御的名号更为整齐、规范,可以说三清四御的观念进入了成熟的阶段。因此,南山的三清四御像就是基于南宋初期所编纂的《金箓设醮仪》而雕刻的。

南宋初期的《金箓设醮仪》的“上启”中出现了“三天大圣师正一真君、正一三师真君、左右王赵二真人、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正一历代传教师真”,还有天师道教主张道陵和张陵、张衡、张鲁三师,张陵的弟子王长、赵升,以及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和天师道历代传道法师们的神格名称。从这一点可以得出《金箓设醮仪》是天师道实施的金箓斋法。

《金箓设醮仪》的“上启”中还有“清微灵宝历代师真祖师”和“西山许吴十二位真君”的把清微派和净明道的祖师作为神格的记载,但北宋末、南宋初所实施的《金箓大斋宿啓仪》和《金箓早朝仪》,或者说《金箓设醮仪》的“上启”中所记载的神格全部都是北宋末、南宋初被天师道崇拜的诸神,所以这里所看到的清微道和净明道的祖师们都是作为天师道的神格而被尊崇的。换句话说,南宋初期的清微派和净明道与天师道是不同的流派,应该是天师道的支派[34]。

应该注意的是,三清四御思想从北宋末、南宋初的天师道的金箓斋法中可以看到。这也表明和三清像一样,四御像也是基于天师道“道教”思想而形成的,因此可以认为三清像和四御像都是天师道“道教”中的造像。

图18 后土三圣母龛(南山)

图19 玉皇大帝龛(石门山)

还有,大足县南山有南宋、绍兴年间开凿的后土三圣母龛(图18),舒成岩中有玉皇大帝龛和紫微大帝龛。这些是三清四御像之一,四御的每个像都是作为独立的造像而雕刻的,而玉皇大帝的造像在四御观念形成之前就有存在的痕迹。因此,下面就玉皇大帝造像进行探讨。

2.玉皇大帝像

大足县南山、舒成岩、石门山以及安岳县的毗卢洞都有玉皇大帝的摩崖造像,其雕刻年代是从南宋的绍兴年间到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但是,毗卢洞的玉皇大帝龛的雕刻年代不明。图19是石门山的玉皇大帝像)。目前现存的玉皇大帝的摩崖造像中,南宋初期绍兴年间的是最早的,但玉皇大帝的信仰在这之前就有了,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刘宋初期编纂的《明真科》的金箓斋法了。《明真科》的金箓斋法的“上启”在最开始有“虚无自然的元始天尊、无极大道的太上道君、太上老君、高上玉皇”神格名号的记载。这里的高上玉皇就是玉皇大帝。

唐代初期编纂的以高上玉皇为主人公的《高上玉皇本行集经》(HY10)成为道教经典[35],它是以金箓斋法为基础写成的新的灵宝经。经中除有最高神的元始天尊和主人公高上玉皇外,还有太上道君、玉帝、玉虚上帝、昊天上帝和五老上帝。我们从《金箓斋法》的“上启”中可以看到诸神所表现的作用,并窥探出对五篇真文狂热的信仰,因此,可以确定《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就是基于金箓斋法的构想而编纂的新的灵宝经。根据唐代的金箓斋法和《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的记载,当时玉皇信仰非常流行,并创作出许多赞美敬仰玉皇的诗。

唐代的道观中也有高上玉皇的造像,杨凝的《唐昌观玉蕊花》中就有“摘花持献玉皇前”的句子,可见在唐昌观中就有供奉高上玉皇的造像。另外,韦应物的《清都观答幼遐》中,有“逍遥仙家子,日夕朝奉玉帝”的句子。据此,可以知道在清都观有高上玉皇的造像。

北宋的真宗皇帝非常热心崇拜玉皇大帝(高上玉皇),并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正月加封玉皇大帝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的圣号,还在天禧元年(1017年)正月十五日进行了宣读天书的仪式,在仪式的前两天在天安殿建造了玉皇像的祭坛,进行了为期三昼夜的金纂道场(金箓斋法)[36]。从中可以看出玉皇大帝同金箓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宋徽宗也是玉皇大帝的热衷信奉者,他在政和六年(1116年)九月加封玉皇大帝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的尊号。

在北宋末、南宋初的金箓斋法中,玉皇大帝受到特别的尊崇,并享有极高的地位。在北宋末年的《金箓大斋宿啓仪》《金箓早朝仪》,以及南宋初的《金箓设醮仪》的“发炉”中,昊天玉皇上帝和无极大道与三清上圣一起作为天上界中的最高神格而被崇拜。在《金箓大斋宿啓仪》的“发炉”中,有以下记载:

鸣法鼓二十四通

无上三天玄元始三炁太上老君,召出臣身中三五功曹,左右官使者,左右捧香,驿龙骑吏,侍香金童,传言散花玉女,五帝直符,直日香官,各三十六人。出。出者严装,显服冠带垂缨,关启玄坛土地方域神真,臣今,宿启告斋,建坛阐事,谨为入意其诸丹悃具载缄縢,愿得太上至真道炁灵宝瑞光下降流入臣等身中,令臣所启之诚速达荆诣至真无极大道、三清上圣、昊天玉皇上帝御前。(二b~三a)

“昊天王皇上帝”成为了《金箓早朝仪》和《金箓设醮仪》的“发炉”中的“昊天至尊金阙玉皇上帝”,这也是北宋徽宗皇帝封号后的玉皇大帝的圣号。

作为道教造像的玉皇像的雕刻始于唐代,但大足县南山和舒成岩的玉皇大帝像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的造像,此外石门山的玉皇大帝像(图19)则是其后孝宗时期的造像,所以也被推测是基于《金箓设醮仪》而雕刻的造像。

3.黄道十二星宫

大足县南山的三清四御龛的左右外侧壁面上雕刻着黄道十二宫(图20)。黄道十二宫指的是魔羯宫、宝瓶宫、双鱼宫、白羊宫、金牛宫、阴阳(双子)宫、巨蟹宫、狮子宫、双女(室女)宫、天秤宫、天蝎宫、人马宫的十二宫辰。

图20 黄道十二星宫(南山三清古洞)

图21 三皇像(石门山、三皇洞)

金箓斋法中记载着各种各样的星君和星宫。《金箓大斋宿啓仪》的“上启”中有“紫微垣帝座星君、太微垣少微垣帝座星君、皇帝本命星君、帝座照临星宰、皇太子本命星君、宫垣照临星曜”的记载。《金箓早朝仪》的“上启”中还有“日月星宫斗府周天宿度河汉星真、皇帝本命星君、皇太子本命星君”的记载。南宋初的《金箓设醮仪》的“上启”中有日月帝君和皇君或是星座的星君和星官,如“北斗中高上玉皇尊帝、北极玄卿大帝、日宫太阳帝君、月府太阴皇君、五方五德星君、玄都四曜星君、南斗六司星君、北斗九皇星君、东西中三斗星君、五斗中神仙诸灵官、天罡大圣奎光帝君、三台华盖星君、二十八宿星君、十二宫分星君、六十甲子星君、皇帝本命星君、皇太子本命星君、帝座照临真宰、周天宿度星真”。祈祷国家和国土安宁的金箓斋法的“上启”中有日君、月君或是星君的出现,是因为日君、月君和星君是负责天体运行及掌管人的寿命的神。所以金箓斋法可以调整天地运行,安定国土,并祈愿皇帝、王族长寿和国家安宁,而这些祈愿的实现都必须要有日、月、星天官们的协助。南山三清四御龛壁(“三清古洞”)雕刻的黄道十二宫,就是《金箓设醮仪》的“上启”中日月星诸神所代表的十二宫分星君的十二星宫图形化的表现。因此,元代初期建造的山西省永济的永乐宫的三清殿壁画“朝元图”中[38],就描绘有《金箓设醮仪》和《金箓延寿设醮仪》的“上启”中日月星诸神人格化并模仿人的姿态的画面。

4.三皇像和北极四圣像

石门山的三皇洞中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和北极四圣的造像。三皇洞是从南宋绍圣元年(1094年)到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的南宋初期开凿的[39]。

三皇像的头上有三个圆型小圈,中央圈中刻的是元始天尊像,左边圈中刻的是灵宝天尊(太上道君)像,右边圈中刻的是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像(图21,但目前右边圈和像已消失),元始天尊像与中央的天皇像相配;灵宝天尊(太上道君)像与左边的地皇像相配;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像与右边的人皇像相配。

这种与三清像相关的三皇造像,从石门山三皇洞的开凿时间来推测的话,应该是依据《金箓设醮仪》的“上启”而形成的。《金箓设醮仪》中进行了两次“上启”,第二次的“上启”记载如下:

重称法位

具位臣姓

某与临坛官众等谨重诚再拜上启。

虚无自然三清三境天尊,金阙至尊三皇上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诸天诸地,诸水诸山,三界十方千真万圣,醮筵感降一切威灵,恭望洪慈,俯垂洞监。(以下省略)(四b~五a)

这里“上启”的开头部分就提到了三清三境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及之后的金阙至尊的三皇上帝(天皇、地皇、人皇),可见三清与三皇有着密切的联系。石门山三皇洞的三皇像、三清像应该是根据《金箓设醮仪》的第二次的“上启”中的三清和三皇而得来。北宋末期金箓斋法的《金箓大斋宿啓仪》和《金箓早朝仪》的“上启”中还没有三皇,所以推测三皇洞的三皇像是依据《金箓设醮仪》雕刻的。

三皇洞中三皇像和三清像具体有什么关系,目前还不明确,参照《天皇至道太清玉册》(HY1472)第一卷“道教源流章”的上三皇条目中,“天皇,即玉清圣境元始天尊”、“地皇,即上清真境灵宝天尊”、“人皇,即太清仙境道德天尊”的话,则表示三清和三皇是一体的。三清和三皇的结合应该是从南宋初期的《金箓设醮仪》中就开始了。

石门山三皇洞中布列着北极四圣像,分别是天蓬元帅、天猷副大元帅、玄武佑圣真君、翊圣宝德真君;洞的左侧里面为天蓬大元帅像、右壁里面为天猷副元帅像、左壁的靠前面的是玄武佑圣真君像、右壁前面是翊圣宝德真君像。翊圣宝德真君像的原型已经破损,现在的像是复制品。三皇洞中的北极四圣像也是根据《金箓设醮仪》的“上启”中“北极四圣真君”而得来的。

5.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像

大足县的舒成岩、石门山以及安岳县的茗山寺中有东岳大帝和淑明皇后的造像[40](图22是茗山寺的造像)。东岳大帝是指五岳的泰山,淑明皇后指的是东岳大帝的皇后。根据《宋史》礼志五记载,北宋真宗在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封禅后、加封泰山为“仁圣天齐王”,并于五月对五岳进行加封,封东岳为“天齐仁圣帝”、南岳为“司天昭圣帝”、西岳为“金天顺圣帝”、北岳为“安天元圣帝”、中岳为“中天崇圣帝”,对五岳的帝后也进了加封,封东岳帝后为“淑明”、南岳帝后为“景明”、西岳帝后为“肃明”、北岳帝后为“靖明”、中岳帝后为“正明”。南宋初期的《金箓设醮仪》的“上启”中把五岳称为“五岳五天圣帝”的,是由真宗皇帝加封的五岳尊号:天齐仁圣帝、司天昭圣帝、金天顺圣帝、安天元圣帝、中天崇圣帝的五天圣帝而得来的。

图22 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像(茗山寺)

图23 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像(石门山)

图24 三教合一龛(佛安桥)

东岳大帝和淑明皇后是指五岳之一的东岳及其夫人,东岳泰山也是象征五岳全体的山岳,也可以说东岳大帝和淑明皇后是五岳及其夫人们的代表。因此,东岳大帝和淑明皇后的造像表明了对于五岳整体的信仰。道教中的五岳信仰从“五岳真形图”中可以看出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但受东岳大帝和淑明皇后造像直接影响的五岳信仰,应该就是《金箓设醮仪》的“上启”中的对五岳五天圣帝的信仰。以五岳五天圣帝成为金箓斋法的《金箓设醮仪》中“上启”的对象为机缘,从此开始了对东岳大帝和淑明皇后造像的雕刻。大足县的舒成岩和石门山中的东岳大帝和淑明皇后的摩崖造像(图23为石门山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像)与三清四御像和玉皇大帝像以及紫微大帝像几乎是同时期的,而且同是南宋绍兴年间雕刻的,这也表明东岳大帝和淑明皇后造像是源于《金箓设醮仪》。

6.三教合一龛

大足县的妙高山和佛安桥有三教合一龛。同是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左右开凿的[41]。妙高山的三教合一龛中,正面是释迦像、左壁是老君像、右壁是孔子像。佛安桥的三教合一龛(图24)的中央是释迦像、左侧是太上老君像,右侧是孔子像。通常太上老君是道教教主,太上道君作为道教教主是很少见的。三教合一龛是南宋时期流行的三教合一思想得来的。

九、结语

通过对四川省绵阳市的玉女泉,安岳县的玄妙观、茗山寺、圆觉洞、毗卢洞、佛安桥,大足县的石篆山、南山、舒成岩,石门山中的摩崖道教造像的思想史的背景分析,使我们明白了两点:第一,这一地区大多数的道教造像都是依据金箓斋法雕刻的;第二,道教造像的供养人都是信仰天师道“道教”的道士及信仰者。这两个事实也说明了自隋代开始到南宋中期的这段时期,这一地区所流传的道教是天师道“道教”。如果大多数的道教造像都是依据金箓斋法而雕刻的话,那是因为金箓斋法是以天师道的“道教”而实施的灵宝斋[42],所以这些道教造像也当然成为当时天师道“道教”所笃信的诸神像。而此神像的供养者不用说是天师道的道士和信者。也就是说,四川地区现存的隋代到南宋前半期的道教造像几乎都是天师道“道教”信仰的诸神造像。

从道教造像的观点可以说明从隋代到南宋的前半期的这段时期,四川地区实施的道教是天师道“道教”[43],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时期的四川地区施行的道教是单独、特殊的道教。相反,它表明了四川的道教和其他地区的天师道“道教”完全一样。在这次道教造像的考查中,与其说笔者并未感到四川地区的道教有特别强的地方性和特殊性,不如说刘宋时期江南地区形成的天师道的“道教”也影响到了隋唐时期的四川地区,应该说,天师道“道教”在唐代是全国范围广泛流传的[44]。

道教造像中的大多数是依据金箓斋法雕刻的事实,是对这次进行调查的绵阳、安岳、大足地区分布的从隋唐时期到南宋前半期的道教造像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果。南宋后半期之后的道教造像是否适用于这个事实,还要对南宋后半期以后雕刻的道教造像进行谨慎的探讨才可以断定。举个例子,山西省永济的永乐宫三清殿的“朝元图”壁画[45],应该是以金箓斋法的《金箓设醮仪》和《金箓延寿设醮仪》的“上启”中所表现的诸神为中心描绘的。元代的全真教吸收了天师道三清像思想和金箓斋法,在建造永乐宫的三清像和三清殿的同时,在壁画中也描绘了金箓斋法的诸神。

然而,南宋末期以后的道教界的情况与以前不同,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所以有必要重新对道教造像进行考察。笔者也希望把南宋末期之后的道教造像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

补记:根据平成十六年度科学研究经费(基础研究B(2)。课题番号14310010),从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到二十八日的三天时间里,对四川省仁寿县的牛角寨和龙桥乡、剑阁县的鹤鸣山的摩崖造像进行了考察。仁寿县的牛角寨坛神岩的三宝像的图13,为此次考察拍摄的图。

二○○五年一月三日补记

[收稿时间]2007-07-25

标签:;  ;  ;  ;  ;  ;  ;  

金寨法与道教造像的形成与发展--以四川绵阳、安岳、大足雅迦道教造像为中心_元始天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