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刚[1]2014年在《我国民办高等院校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蓬勃发展,我国民办高等院校也乘风破浪,迅速发展,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日渐突出。其中资金问题尤为严重,已成为阻碍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但有些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落实细化,并且仍有很多有待继续补充完善。首先,本文通过对我国民办高等院校融资的现状分析,介绍了我国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总体状况、我国民办高等院校的融资现状、山东省民办高等院校的融资现状。这其中以山东省民办高等院校为例发现其办学经费来源路径主要包括学生学费收入、杂费收入、校办产业收入、银行贷款、企业投资、社会捐赠以及政府补贴等方式。其次,本文对我国民办高等院校融资问题的进行理论分析。主要从叁个角度进行分析:我国民办高等院校融资问题原因的经济学分析、我国民办高等院校融资问题原因的宏观分析、我国民办高等院校融资问题原因的案例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民办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民办高等院校融资问题的原因主要过分依赖学费收入、政府资助较少、社会捐赠数额较少、银行贷款难等问题,民办高校、政府和社会应该都重视这些问题并分析原因积极研究对策。再次,本文以山东省民办高校融资对其办学收益影响案例分析。通过对山东英才学院实地调研,从该校的发展历程、财务状况、融资问题、人力资源状况、学生接受国家资助状况、科研立项等方面全面了解该校的投资运营情况,着重分析了该校在融资方面的问题和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总结了民办高等院校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进行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认为促进民办高等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具体内容包括建议政府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完善法律法规,明晰民办高校产权归属、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实行分类管理、完善财政资助政策、建立完善捐赠税收优惠机制、建立和创新教育担保制度;二是要积极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积极争取社会捐赠、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及社会服务、加强银行贷款融资;叁是民办高校加强内涵建设,完善内部管理,这样才能在与公办高校的竞争中获得资源,保证民办高校持续稳定的发展。
宋韶婷[2]2008年在《我国民办高等院校经营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办高校经营是指专门提供教育服务的学校组织从自身行为特征出发,以提高办学资源效率和效益为根本目的,以教育资源多层次优化配置、整合为基本途径,所进行的一系列筹划、营谋活动。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转型,有关民办高校经营的模式与策略、及其效率和效益问题日益成为教育政策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教育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并结合案例研究、比较研究和文献研究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当前民办高校经营的现实动因、理论依据以及发展模式与策略进行初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描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国外私立高校经营的比较分析,在政府与民办高校两个不同行为主体下,提出民办高校有效经营的政策建议与策略选择。
王文丽[3]2004年在《我国民办高等院校经营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作为实施民办高等教育的民办高校无论是在办学规模还是在办学质量上都取得了显着的进步,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民办高校良莠难分,参差不齐,整体形象不佳。大部分民办高校规模较小,层次偏低,师资队伍不稳,经营管理薄弱,办学条件较差,发展后劲不足,还有一部分民办高校存在着以追求盈利为目的的办学思想,这些情况严重地制约了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民办高校的发展。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种客观的趋势。这种趋势无疑为民办高校带来了新的机会和空间。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产业化带来的机遇,民办高校如何把握机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中的问题研究。主要是澄清我国民办高校的性质问题。第二部分;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营问题研究。着重从民办高校的收费、成本、效益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第叁部分:我国民办高校的招生就业管理研究。主要是围绕民办高校的发展怎样进行专业及课程体系的设置,怎样提高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第四部分:我国民办高校的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选择。这一部分主要是运用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对我国民办高校所处的外部机会、威胁及其内部所具有的优势、劣势分析,从而制定出有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战略。第五部分:我国民办高校经营管理的对策研究。着重经过对民办高校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后,从质量、特色、创新和经营管理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杨德岭[4]2012年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评价及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民办高等教育由我国高等教育的补充形式发展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民办高校也出现了招生难、投资效益低下、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民办高校甚至出现了关停和倒闭现象。面对高等教育市场不断增大的竞争压力,如何提高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效益、增强其投资风险的防控能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国政府、民办高等教育举办者(管理者)和研究者面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与风险管理的分析和探讨,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与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决策与风险预警提供量化分析技术,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效益与投资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进而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者决策提供参考。本研究以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投资学、管理学的理论为基础,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应用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新技术,对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与风险管理展开了系统研究,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与投资现状,发掘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办学地位确立期→办学空间伸缩期→高速发展期→全面调整期”等几个阶段,并呈现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模式日益丰富、办学层次不断拓展、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发展特征。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办高校尚未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办学资金主要依靠学杂费收入;我国政府对民办高校的财政投入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同时,我国民办高校面临学费上涨空间有限、银行贷款困难、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2)建立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效益测度模型及投资效益评价体系。本研究在分析民办高等教育成本与收益构成的基础上,以教育内部收益率和项目投资收益率核算方法为基础,基于投资者的视角,建立了两阶段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效益动态测算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收益区间的确定方法,并具体地测算出投资收益合理回报区间,为民办高等教育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该模型以高等教育收益理论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为指导,以民办高等教育成本、收益核算为依据,综合考虑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对投资收益的影响因素,将投资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分为两类,分别给出了固定资产回收期内与固定资产回收期外的民办高校的投资收益率的测度公式,弥补了传统的投资收益率计算存在的不足,为民办高校投资收益率的计算提供了新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计算出我国民办高校在固定资产回收期内的投资收益区间和在固定资产回收期外的投资收益区间,测算结果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我国民办高校不同发展阶段投资收益率的动态变化情况,为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该模型克服了传统的收益率计算未体现收益与成本的时间价值的弊端,使得民办高校投资收益率测度结果更加科学合理,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收益测算提供了新方法。继而还构建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收益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基于矩阵关联分析法的民办高校投资效益动态评估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模型的有效性,为进一步全面量化评估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收益提供了技术支撑。(3)构建了民办高等教育投资风险评估模型与风险预警系统。在投资风险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民办高校投资风险评估的目标与特点,结合灰色聚类评价的要素,利用灰色叁角白化权评价思想,构建了适合民办高校投资风险的评价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该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可以实现对民办高校投资风险进行分类,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风险评估提供了新方法。另外,设计出我国民办高校投资风险预警系统,包括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警度测度模型的建立、警号识别系统的设计,并根据民办高校投资风险预警的内涵,将功效系数法引入到民办高校投资风险警度测度中,为民办高校投资风险警度度量提供技术支撑,对民办高等教育投资风险预警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研究所构建的基于灰色叁角白化权的民办高校投资风险评估模型是进行民办高校投资风险评估的有效方法,可以实现对民办高校投资风险的全面评估,而基于功效系数法的民办高校投资风险预警模型是民办高校投资风险预警的有效方法,可以实现对民办高校投资风险进行事前预警,为防范民办高校的投资风险提供帮助。因而,投资风险评估结果可以为投资风险预警提供参考,风险预警是风险评估的延伸,两者互为验证互为补充,为民办高校投资风险分析与风险预警提供了完整的方法体系,也为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管理和投资风险预警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工具。(4)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环境和投资收益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预测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从宏观经济环境看,我国将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从投资政策环境看,我国将重点推进民办高等教育的法人制度、办学自主权、税收优惠、财政资助、财务管理、师生权利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与法规体系。从民办高校生源情况看,虽然面临人口出生率下降因素的影响,但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高等学校毛入学率的逐步提高和招生计划的持续增加,以及国家招生政策对民办高校的倾斜,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与在校生规模还将有适度的增大,“十二五”期间我国民办高校的生源相对充足,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民办高等教育行业发展趋势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多元化和依法办学将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趋势。从民办高校投资潜力看,我国民办高校投资收益率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将有所提高,我国民办高校将进入规模效益与内涵提升并举阶段,当然民办高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来自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以及民办高校内部之间的竞争压力,同时,还普遍存在整体办学水平不高和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潜在的生源风险、运营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不确定性风险日趋凸显,由此而导致民办高校发展出现此兴彼衰的局面,且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最后,从提高投资效益与加强投资风险防控的角度,提出了适合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投资对策,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与风险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章茂山[5]2007年在《中国民办高校学费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费在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未来它仍旧会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我国民办高校学费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学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论文围绕民办高校学费这一主旨,按照分析学费的现状——探究学费现状的成因——制定合乎现状的学费标准的顺序,对我国民办高校学费展开研究。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在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学费进行理论思考和对我国民办高校收取学费的实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民办高校学费的本质特点是教育服务的市场价格,民办高校的学费是受市场条件和成本状况影响、制约的市场价格。(2)从市场条件和成本状况两方面研究了我国民办高校学费现状的成因,指出我国民办高校的学费既和一系列市场因素相关,又和民办高校的办学成本密切相关。(3)尝试着解决怎样制定民办高校的学费标准的问题。这部分的内容,分析了制定学费标准时,民办高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应该满足的基本要求,应该选择的主要方法,并据此制定出了一套简单可行的学费指标体系。论文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有:(1)本质上,民办高校的学费是教育服务的市场价格,是一种特殊的市场价格。(2)民办高校的学费受市场条件的影响与制约,这些市场条件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水平、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供求、民办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竞争状况、民办高校的办学风险等因素。(3)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成本和学费之间存在正相关,办学成本的变化是引起学费水平调整的重要原因。(4)我国民办高校的学费水平,一定程度上是市场相关各方博弈的结果。民办高校的学费标准,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建立科学合理、方便可行的指标体系,可以使民办高校制定学费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避免出现不合理的偏差。
马鹏巍[6]2013年在《民办院校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民办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特别是民办院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民办院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拐点,民办院校的办学宗旨也在经受一场洗礼:是以赚钱和盈利为目的,还是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目的?如何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这既是民办院校的发展理念问题,也是一个管理理念问题。对于民办院校而言,降低风险的最好手段就是明确办学宗旨,不断地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本文紧密联系中国民办院校的实际情况,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跨学科理论和方法,从七个方面论述了民办院校管理体制创新问题: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探讨了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第二章,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主要探讨了民办教育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民办教育在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民办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以及民办教育管理体制的选择机制。侧重讨论了办学模式多样性,民办院校管理机制的主要特点,建立个性化的教育模式,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第叁章,民办院校管理体制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探讨了民办院校管理体制创新研究的社会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和管理学基础;第四章,发达国家民办院校管理体制研究,主要探讨了发达国家民办院校管理体制的性质,发达国家民办院校管理体制的模式,发达国家民办院校管理体制的构架,发达国家民办院校管理体制的可借鉴之处;第五章,民办院校管理体制的创新设计,主要探讨了民办院校管理体制的构建原则,民办院校管理体制的逻辑框架,民办院校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民办院校管理体制的价值取向。侧重讨论了民办院校的资源配置,民办院校管理体制的重构,完善民办院校的监督机制,民办院校的公益性原则;第六章,民办院校管理体制创新的实践途径,主要探讨了构建中国特色的民办院校教育体系,创新民办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创新民办院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创新民办院校人事管理制度,民办院校管理体制创新的政策研究。侧重讨论了模糊的政策环境与营利性民办院校隐性化问题,政府有关民办院校立法“分类管理”营利性、非营利性问题,财政资助高层次、大规模民办院校的经营问题以及创新民办院校经营的市场机制问题;第七章,建立民办院校立德树人教育机制,主要探讨了民办院校立德树人教育机制的文化积淀,民办院校学习型组织建设管理创新,民办院校立德树人教育机制的职业操守。侧重讨论了民办院校立德树人教育机制与隐性课程理论,立德树人教育机制与社团建设,民办院校学习型组织创新。
陈金秀[7]2014年在《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健全决定着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普通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它既包括民办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组织等外部关系的处理,也包括民办高职院校内部各种关系的处理。具体包括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融资体制与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本论文基于治理理论与叁螺旋理论的理论研究,重点分析了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民办高校自身五因素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并力图在五因素视角下研究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本研究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方法与思路;第二部分是概念的界定与理论的分析。通过治理理论与叁螺旋理论的分析,本文提炼了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五个关键性影响因素: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与民办高校自身。论文在第叁部分抛砖引玉,先对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重点梳理了山东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接着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融资体制与民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等维度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基于大量的政协提案与访谈调研分析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民办高等职业学校法律地位不清、管理机构不完善、办学自主权不足、投资产权欠明晰;在办学体制方面,教育培养体系衔接不够,“双证互通”规模小、障碍多,“政产学研用”结合还处于尴尬境地;在投融资体制方面,民办高等职业学校投融资渠道单一,经费来源不稳定,公共财政扶持不到位,财务支出结构不合理;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方面,民办高等职业学校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形成,课程建设缺乏特色,师资流动性大,师资队伍不稳定。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不成熟是内部原因,政府政策滞后、缺位与悬浮是外部原因,传统教育观、人才观、管理观与经济观制约是观念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发达国家私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经验中寻找启示,有助于解决当前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的诸多问题。论文在第五部分主要选取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私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经验和启示;第六部分主要是在前面各部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总的来说,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走向和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现实问题。本研究认为,建立以优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更加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结构为核心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将有利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五因素框架,政府应该积极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应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企业应该在学校发展中发挥需求导向作用,社会中介组织应该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发挥支撑纽带作用,另外,作为主体的民办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解决内部管理问题。
刘璐璐[8]2012年在《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起步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省高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动了全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尽管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毋庸讳言,目前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因此,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这正是本研究的要旨所在。本文从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入手,对不同时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改革开放后河南民办高校的历史演进轨迹,并以K校为典型范本进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根据K校的发展历程,在充分肯定该校所取得成就的同时,分析探讨了该校所遇到的难题:即生源错位竞争;所处生存环境较为恶劣;长期受师资队伍问题的困扰等。本文在借鉴民办高等教育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及实地访谈调查法,客观地分析探讨河南省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诸如民办教育法规政策缺位、办学理念与管理问题、社会认可度低、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压力大、毕业生就业矛盾突出等,并深入剖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在借鉴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和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河南民办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的法规制度、更新经营观念强化管理、树立品牌意识提高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招生规模走内涵发展之路、多渠道解决好就业问题等。笔者确信,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任芳[9]2007年在《我国民办高校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制度变迁,在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我国民办教育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起来,取得骄人成绩。民办高校整体规模相对庞大,多样化办学格局初步形成,民办高校办学层次有所提升,学科门类设置渐趋合理。民办高校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发展经费的短缺。通过对我国民办高校融资需求的实证分析后发现,(1)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类型虽兼有文化型的特点但主要是属于经济主导型,其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才能实现;(2)无论是从人口预测展开的宏观分析还是从生均指标所推测的微观分析以及民办高校发展的国别比较,都可以看出我国民办高校存在着巨大融资需求。本文以企业融资理论为基础,借鉴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和企业财务学理论并结合我国民办高校的实际,提出民办高校融资的理论框架,研究了民办高校的融资问题。通过对民办高校产品性质分析后认为,就公平产品是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争性的产品而言,高等教育不是公共产品;而且就准公共产品是不具有排他性或不具有竞争性的产品而言,高等教育产品也不是准公共产品。之所以将高等教育产品称为准公共产品,是因为政府强制赋予高等教育非排他性的特点以及主要由政府提供高等教育产品而约定俗成的。但它的非排他性是外生的,是强制性的,而非产品本身具有的特性,高等教育产品本质上是消费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民办高等教育产品既具有排他性也具有竞争性,它是私人产品。因此(1)民办高校应该营利,民办高校的投资者主要是企业、个人等民间资本和外资,由于其承担投资风险,所以追求投资收益是其自然要求。民办高等教育产品的私人特性以及它主要由追求投资利益的民营资本提供的现实决定了民办高校可以营利;(2)民办高校是民办高校融资体系的主体;(3)政府应在民办高校的融资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给予民办高校积极地扶持。关于民办高校的内部融资,在对高等教育及民办高校成本收益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民办高校经营状况的总体分析和民办高校经营状况的个案分析可以发现,民办高校教育成本随着学校发展壮大,办学层次的提升和学科门类的多元化而逐步提高,办学结余正逐年减少,靠学费积累,采用内部融资发展民办高校的模式会变的越来越困难。关于民办高校的外部融资,由于国家财政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能力十分有限,而且主要用于公办高校,未能惠及民办高校。民办高校的外部融资主体是以企业、个人为代表的民间资本和外资。本文从民办高校融资的理论框架出发,在对美国和日本私人高校多元化融资进行比较借鉴的基础上,对民办高校融资的实际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认为,要推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完善法律体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给民办高校必要的政策优惠,改革教育投资政策,加大对民办高校的资助。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则要积极争取政府资助,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选择的发行教育债券,银行贷款融资、融资租赁、设立高校产业基金和发行股票。这样可以较好的兼顾民办高校的营利性和公益性,避免民办高校以营利为其经营的唯一目的和教育资源的流失。
柯佑祥[10]2001年在《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民办高等教育盈利是一个复杂的理论课题,重大的现实问题,急待解决的政策难题。全文分为八章,从理论、技术(实证)和政策叁个层面分别进行阐述、分析。包括高等教育产业与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非盈利组织视角下的民办高等教育盈利、民办高等教育的成本与效益、民办高等学校经营状况的实证分析、国外私立高等教育经营的比较研究、民办高等学校的管理和经营、民办高等学校产权、民办高等教育盈利的理性思考和政策分析。 民办高等教育是一个特殊的高等教育产业,其显着特征在于它以提供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为主,主要依赖市场配置资源,在收益结构中更加关注民间投资收益、校本收益(学校办学收益)。民办高等学校作为一种顾客支持型非盈利组织,其办学活动处于公益性与盈利导向的矛盾冲突之中,既离不开市场又不能完全采取市场运作方式。从非盈利组织视角看,取得顾客和公众的混合支持,才能实现盈利与公益性的协调。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有关盈利问题上表现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特点,由无私奉献办学校到注重办学的市场运作和积累,在产权不明晰和不合理分割、待遇不公等情况下,主要通过粗旷式、家族式经营管理,实现规模效应,以较低办学成本获得较高的校本收益,显示出了我国民办高等学校非凡的生命力和魅力。在20世纪80、90年代,由于高等教育需求旺盛,公立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因而使民办高等教育获得了发展的机遇和盈利的空间。随着高等教育竞争加剧,我国民办高校校本收益(盈利)提高的难度越来越大;高等教育的公益性特征,也决定了民办高校只能将盈利作为办学活动的一个手段和财务控制目标,个人投资者办学也只能在满足人才培养活动所需经费开支后获得合理回报,适度盈利,而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决定办学活动。 在实施“办学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法律条款时,为了提高民间投资办学的积极性,给予法的逻辑推理解释和扩充解释是非常必要的,并以地方性有关法规补充和完善。对于因为相关法律的约束而导致投资和办学者收益受损,政府有责任给予一定补偿,这种补偿既可以是经费补助,也可以是政策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盈利政策的立足点并不是鼓励民办高校投资与办学盲目追求利润,而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民办高校办学经营环境,提升民办高校的竞争实力和公益性。 本论文就民办高等教育盈利有关问题提出以下基本观点: l、校本收益是民办高等学校在收益上区别与公立高校的一项重要指标,其涵义是民办高校自身办学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在会计学层面上,校本收益等同于盈利,而且是一个中性词。民办高校的校本收益普遍高于公立高校。系统完善的民办高等教育收益应该是个人收益、社会收益、校本收益、投资者收益等整合的多元综合收益。 二、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存在着规模效益,民办专修学院(自学考试为主)在校生规模在30004000人,生均办学成本最低,效益显着。民办二级学院的校本收益(办学盈余)明显高于独立的民办院校。 3、盈利性大学的经费结余率高于非盈利的私立大学,反映了在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同目的,不同成本”,不同收益。对民办高校周期内办学活动结束后的盈余,提倡采取提高盈余公积金提取比例、投资人与办学者收入转股份(期权)、税前捐赠、税转费(税收转公积金)等方式,降低民办高校办学活动的盈利色彩。 4、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由管理向经营的转变,既是民办高校盈利的基本策略,也是对公立高校传统办学模式的突破,面向市场自主办学,注重降低办学成本,形成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办学经营机制,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创新价值。 5、民办高校产权结构和产权主体的多元化特征,决定了民办高校所有权和使用经营权是否分离与学校的规模大小密切相关。主要通过经济性规制,将更有利于使民办高等学校成为一个充满经济活力和效率的现代新型组织。 6、盈利性与公益性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一对最基本的矛盾,它体现了民办高校办学经营活动中的功利主义、理性主义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1]. 我国民办高等院校融资问题研究[D]. 王厚刚. 山东大学. 2014
[2]. 我国民办高等院校经营策略研究[D]. 宋韶婷. 苏州大学. 2008
[3]. 我国民办高等院校经营管理研究[D]. 王文丽. 天津财经学院. 2004
[4].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评价及风险管理研究[D]. 杨德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
[5]. 中国民办高校学费问题研究[D]. 章茂山. 厦门大学. 2007
[6]. 民办院校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 马鹏巍. 辽宁师范大学. 2013
[7].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D]. 陈金秀.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8]. 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璐璐. 郑州大学. 2012
[9]. 我国民办高校融资问题研究[D]. 任芳. 西北大学. 2007
[10]. 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问题研究[D]. 柯佑祥. 厦门大学.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