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_社会保障支出论文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关系论文,社会保障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常用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或社会保障支出与GDP的比值来反映。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上升的趋势。但社会保障水平必须同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社会保障水平发展应该适度[1],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否则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而在社会保障制度理论与实践中,考察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是极其重要的。目前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已有不少的研究,其中穆怀中教授对此研究颇具代表性。他利用相关回归统计分析法,考察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变量间的关系,揭示了社会保障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效应[2]。同时,他依据人口结构理论和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了适度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

其中:S为社会保障水平;Sa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W代表工资收入总额;G代表国内生产总值GDP;Q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H代表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本文揭示了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问题[3]。本文用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CSS)指标,从社会保障水平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变动关系角度,进一步考察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关系。

1 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的理论诠释

依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分配理论,剩余劳动是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物质基础。而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其增长又是剩余劳动的直接体现。因而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保障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依据经济决定分配,分配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逻辑定式,我们做如下的假设:(1)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单方面的受经济因素决定(在实践中,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要受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双重制约,但主要是经济因素,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9以上[4]);(2)政府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态度是理性的,也就是说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将健康地发展社会保障;(3)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完全服从经济学分配理论中的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关系,社会新增财富中总会有相应的比例用于消费,而消费中总会有相应的比例用于社会保障支出。基于以上判识及假设,社会保障水平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其相互关系有

其中:RSSL为社会保障水平(SSL)增长率,用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反映,也可用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替代;RGDP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反映,也可用GDP增长率替代;CSS为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表示社会保障水平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其具有如下的社会经济意义:

(1)当CSS<0时,表明社会保障水平增长与经济增长呈反向变动。当经济正增长时,社会保障水平是下降的,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是政府有意控制或削减社会保障支出,同时也反映了该国可能面临某些重大的社会经济政策调整或改革;当经济负增长时,社会保障水平是相对上升的,主要源于社会保障水平的刚性作用。此时,二者之间处于不适应状态。

(2)当CSS=0时,表明社会保障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没有发展,即0增长。当经济正增长时,则说明社会保障水平在下降;当经济负增长时,则说明社会保障水平在上升。此时,二者之间也处于不适应状态。

(3)当0<CSS<1时,表明社会保障水平增长与经济增长呈正向变动,社会保障水平是增加的,但其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从社会经济发展和理性分配角度看,二者之间处于基本适应状态。

(4)当CSS=1时,表明社会保障水平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此时,二者之间处于最佳适应状态。

(5)当CSS>1时,表明社会保障水平的增长超越了经济的增长,社会保障水平增长有些过度,距离1越远,则过度越严重。这种状况长期下去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并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埋下隐患。

需要说明的是:CSS主要是考察社会保障水平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变动程度,不能直接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程度;要准确把握社会保障水平增长的变动趋势,最好用若干年度的连续资料;若要考察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程度,必须结合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人均GDP及社会保障支出与GDP之比等相关指标一起分析。

2 国外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从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与发展历程来看,大体经历了形成、发展、危机和改革四个阶段。以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为引导,以1935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为标志,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阶段;以20世纪40年代(以下的“年代”均指20世纪)英国的“贝弗里奇计划”实施开始,到50、60年代以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建立和发展为标志,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由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各国社会保障项目的继续扩大,福利支出扩张,其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日渐显露,直至70年代中期石油危机发生,各国福利分配的高增长与经济低增长形成反差,并最终导致社会保障资金入不敷出,使政府陷入赤字危机,此为社会保障制度危机形成与发生阶段;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先后从不同角度开始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的改革,调整福利开支结构、扼制福利费用的过快增长,以减轻政府负担,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阶段。从社会保障制度的这一发展过程可以预见,社会保障水平发展也经历了低水平低增长—高水平高增长—高水平低增长(甚或负增长)的变动过程,其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低水平适应—不适应—高水平适应的互动过程。但不管社会保障水平增长怎样变动、与经济发展之间适应或不适应,其绝对水平总体是上升的。下面我们用社会保障发展系数及相关指标给以分析与实证。

我们选取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较早且比较成熟的英、法、德、意及丹麦等欧洲五国的相关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资料获取的原因,我们只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危机及改革三个阶段,即样本年份从50年代到90年代之间。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总体有提高的趋势。如英、法、德、意及丹麦五国平均人均GDP由1950年的2926美元,分别提高到1975年和1985年的7542美元及13676美元,其相应的社会保障水平也由7.9%分别提高到22.8%和23.4%。在1950年时,除了法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为11.3%外,其余4个国家均在10%以内。那么10%以内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其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是否相适应?根据有关资料计算[5](因50年代各国社会保障支出的连续资料欠缺,用CSS系统地分析受到限制),英国在50年代的平均RGDP为3.5%,RSSL为3.1%,CSS为0.9;同期德国的RGDP为8.6%,RSSL为3.7%,CSS为0.4。初步可以说明50年代各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增长慢于经济的增长,二者之间处于基本适应状态。事实上,50、60年代各国正处于工业化的高度发展阶段,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而且工业部门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容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各国失业率很低,如50、60年代英国的平均失业率分别为1.6%和0.9%,整个社会经济处于繁荣稳定状态。由此可以实证,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时期,社会保障水平增长低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是比较协调的,10%以内的社会保障水平同国民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

1975年欧洲五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比较高,平均为22.8%(见表1)。那么这样的社会保障水平和当时的经济发展又是否相适应?从表2可以看出:在整个70年代,除了个别国家的个别年份外,各国的CSS值都比较高,大都大于1。其中英、法、德、意及丹麦五国平均分别为1.3、1.29、1.46、1.57及1.4。

从图1也可以看出,5个国家的系数值大多超出最适度值1以上。表明了70年代各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增长相对经济发展来说有些过度。造成这种过度状态的原因源于:一是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水平的正向促进。在70年代,欧洲五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最后阶段[6],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很高。经济的高度发达和工业社会的大量剩余,催生了社会保障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如英、法、德、意及丹麦5个国家在1975年人均GDP平均为7542美元。其中意大利最低,也达到4210美元(见表1)。二是高福利政策的推进。受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及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影响,以英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实行普遍福利政策,每年政府都要用大量的财政资金投资社会保障事业,保证和提高全民福利水平。如英国政府仅社会保险一项占财政支出1971年为18.6%,1975年为17.8%,1976年为21.7%,具有逐年加大的趋势。如果加上国民保健服务等,其社会保障支出的确有些过高。三是社会保障水平的刚性作用。因为社会保障水平具有刚性,即使70年代中期的经济危机,也没有使得社会保障水平降下来。四是来自于人口老龄化的压力。70年代,各发达国家的人口发展已经进入了高龄社会阶段,因养老金支付额的需求量加大,而导致社会保障支出也在增加[7]。

表1 欧洲部分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比较

资料来源;以上数据是根据:世界经济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1、1982.、国际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人均GDP是以1978年不变价格(1985年是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推算整理得出的。

表2 1971~1981年部分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

国家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英国 1.2  1.5

0.9

2

1.2  0.9  1.1  1.2  1.0  1.3  2.0

法国 1.1  1.1

1.1  1.3  2.0  1.1  1.4  1.3  1.1  1.2  1.5

德国 1.2  1.4

1.2  1.9  3.8  1.0  1.9  0.8  0.7  1.2  1.0

意大利 -

-

 -

 -

1.5  1.0  1.8  1.4  0.8  1.0  1.6

丹麦 1.6  1.0

1.1  2.3  1.8  0.8  1.1  1.3  1.5  1.5  1.5

图1 欧洲五国社会保障水平增长变动情况

从图1还可以看出,各国社会保障水平增长波动较大,尤其是德国,1975年CSS值达3.8是五国中的最高值,而1979年为0.7成为五国中的最低值。社会保障水平增长波动较大是源于经济增长波动较大而引起的。由于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使整个欧洲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出现衰退现象。如联邦德国经济增长率1973年为4.8%,1974年下降为-0.1%,1975年为-1.3%,由此导致CSS值由1.2上升为1.9和3.8。同样,法国经济增长率由1973年的5.4%下降为1974年的3.1%和1975年的-0.3%,使其CSS值由1.1升为1.3和2.0。英国由1973年的7.4%下降为1974年的-1.7%,1975年的-0.7%,而CSS值相应地由0.9上升为2和1.2[8]。因此,经济的负增长也会引起社会保障水平过度而导致二者之间不相协调的状况。同时,因CSS的连续上弹,导致社会保障水平绝对值也在大幅度的提高。例如,英国社会保障水平由1970的15.9%上升到1975年的19.5%,5年增长了3.6个百分点。到5年之后的1980年,又增长了4个百分点。同期丹麦分别增长了2.4和6.9个百分点,使社会保障水平达到1980年的29.0%。

从图1进一步可以看出各国CSS值都有自己的峰值,且峰值都集中在1974年或1975年。其中,英国和丹麦的峰值在1974年,法国和德国的峰值在1975年。这也说明了英国和丹麦两个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危机要比法国和德国两个自保公助型国家来得早。此外,在峰值前后各国的CSS值相对平稳,但在1981年,各国的CSS又有回升趋势。考察其背景正是80年代初伊朗石油危机所带来的又一轮经济衰退引致的。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保障水平增长因经济发展的波动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以上分析足以说明,70年代欧洲五国社会保障水平增长过快,引致社会保障水平大幅度上升,与经济发展极为不相适应。1975年的22.8%的社会保障水平尽管是在高经济水平下产生的,但并不是欧洲国家70年代的适宜水平,这点和穆怀中教授的研究结论正好吻合[9]。大量的资料和事实也证明,70年代,尤其是70年代后半期,欧洲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社会保障危机,并引起了社会经济的不良影响,如各国普遍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失业人口增加、企业产品竞争力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锐减等现象[10-12]。

从表1可以看出,1985年,欧洲五国的平均社会保障水平只比1975年上升了0.8个百分点。这是因为,面对70年代的社会保障危机和经济衰退,80年代以来,欧洲各国纷纷对其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其主要内容是调控社会保障结构、缩减社会保障项目、压缩社会保障开支,以实现社会保障政策由公平目标向效率目标的转换,从而使社会保障水平的增长速度大大降低。从表3可以看出,80年代以后,除了法国在1986~1990年为-0.7外,各国的CSS值普遍较低,基本处在0~1之间,表明了各国社会保障水平增长速度慢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二者之间恢复到社会保障发展初期时的适应性水平。

表3 80年代后部分欧洲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

国家 1980~1985年

1986~1990年

1991~1995年

英国

 0.5  0.6

0.7

法国

 0.9  -0.7

1.0

德国

 0.7  0.2

0.5

丹麦

 0.0  0.5

0.6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1998.及世界经济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相关资料整理而得。

从表3进一步可以看出,英国和丹麦两个国家在1980~1985年间的CSS值最小,而法国和德国的CSS最小值在1986~1990年期间。主要因为,英国和丹麦两个福利国家在80年代初期改革力度较大,其社会保障水平增长率下降很快。如英国在1980~1985年间,社会保障水平只增长1.0个百分点,较1975~1980年间下降了3个百分点;丹麦在1980~1985年间,社会保障水平只增长0.1个百分点,较1975~1980年间下降了4.1个百分点。而法国和德国两个自保公助型国家,因社会保障危机相对推后,引致其改革力度最大时期也推至80年代后半期。从表3还可以看出,四个国家的CSS普遍在90年代以后有所回升。这主要是由于90年代初以来,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状况不佳,GDP增长减慢,失业率上升,从而导致社会保障水平相对又有所增加,但其增长幅度超不过70年代的水平。总体来说,80年代以来各国社会保障水平增长较70年代有所下降,其CSS不大于1,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这主要归功于各国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大力改革。

以上分析表明,社会保障水平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伴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危机及改革过程,其社会保障水平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表现为低水平适应—不适应—高水平适应的变动趋势。该研究结论不但和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实践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相吻合,也与学界相关的研究结果相吻合[13]。因此,利用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考察社会保障水平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步较晚、社会保障事业管理体制分散,加之理论研究相对落后,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指标体系[14],由此导致社会保障统计项目不全、交叉重叠、统计口径不一,且有些统计资料严重缺失等现象,这给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定量研究带来很大困难[15]。本文仅根据目前公认的现有统计指标和相关资料做简单的计算和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1991~2001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平均为5.5%,这个水平相当于英国及丹麦1950年的水平。可是英国和丹麦是在人均GDP达2000美元以上(见表1)达到这一数值的,而我国2001年人均GDP只有940美元(当年价格)。相比较之下,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偏高。从表5可以看出,1992~2001年我国的CSS平均为1.46,表明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同经济发展比较,其总体增长过快,二者不相适应。但从各年度发展看,1993、1994、1995年基本是处于最佳适应状态,1999年低度适应。其余各年增幅较大,尤其是1997年和1998年CSS值最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1992~1995年经济连续高速增长之后,出现滑坡现象,从1996~1998年经济增长速度逐年下降。相反,我国从1997年起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力度,下岗分流人员增多,导致社会保险金支付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在1996、1997及1998年连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使我国的社会救济金增加,这些都将可能是导致系数值增大的主要原因。

表4 1991~2001年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状况

资料来源:以上数据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2002.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2002年的相关资料整理而得;*主要包括在职职工社会保险及福利费支出、离退休职工社会保险及福利费支出和城镇社会救济福利费支出等三部分,不包括房租补贴、物价补贴、各种实物补贴、社区服务设施等支出项目;**主要包括农村社会救济及福利支出,1999年以前还包括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会基金额,但不包括农村乡镇企业公益金用于社会福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等支出项目;***指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表5 1992~2001年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

项目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全国 1.55 1.18 1.00 1.02 1.28 1.77 3.03 0.78 1.48  1.48

城镇 1.51 1.10 0.97 0.95 0.87 1.22 2.10 0.63 0.95  0.95

农村 -0.36 0.15 0.48 1.26 1.77 0.35 2.75 -0.25 1.05  1.96

资料来源:根据表4及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从表4、表5及图2进一步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发展呈现着典型的城乡二元性。

1991~2001年我国城市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为15%,已经达到某些发达国家70年代的社会保障水平。显然,我国城市社会保障水平很高。1992~2001年间我国城镇的CSS曲线相对平缓(见图2),其CSS值平均维持在1.12的水平上,仅有1992、1997年和1998年分别达1.51、1.22及2.1的高值。这主要是由于,1992年我国加大了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力度,其社会保险费用支出达327亿,比1991年增长了85.8%,社会保险支出水平增加,导致了1992年CSS值较大;而1997、1998年的CSS较大与因国有企业改革使社会失业保险金支付增加密切相关。总体上说,近年来我国城市社会保障水平是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的缓慢增长,其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

图2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增长变动情况

相比之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但低而且波动性较大。1991~2001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为0.18%,CSS值变化较大,如1992年为-0.36,1996年为1.77,1998年为2.75,1999年为-0.25,2001年为1.96。从图2也看到了其曲线波动异常。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严重性。因为我国到目前为止,没有在农村建立一个正规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构成主要是农村自然灾害救济费、社会救济及优抚费用等,而自然灾害救济费是由民政部根据各年各地的灾害情况拨付的,具有临时性或不确定性的特点,比如在1996、1998、2001年各地发生大水灾,民政部便增拨巨资给予救济,使CSS猛的增大;在正常年份,常常缩减救济额,就会出现CSS很低或为负值的现象。另外,民政部从1987年开始在全国部分县市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仅仅处在试点阶段,该制度下所积累的资金和发放情况缺乏统一连续的统计资料(在公开出版的统计年鉴中没有反映),而且,由于存在制度设计的缺陷及实施中的种种问题,目前已处于停滞状态[16]。由此说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缺乏稳定的制度安排,依然处于社会救济的低水平层次,其与我国经济发展极为不协调。

4 结论

社会保障水平同经济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有逐步提高的趋势。国外经验表明: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初期,社会保障水平增长普遍慢于经济的增长,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小于1,二者之间基本协调,此时,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不高于10%,社会保障能够充分发挥其基本功能:保持社会稳定、提高劳动者积极性、促进劳动生产串的提高及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在社会保障制度高度发达乃至危机时期,社会保障水平普遍较高,且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攀升的趋势,通常表现为社会保障水平增长普遍快于经济的增长,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大于1,社会保障水平增长处于过度状态。社会保障水平增长过度主要是源于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政府福利政策的推进、社会保障水平的刚性作用及人口老龄化的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而社会保障水平过度常常会引起一系列不良现象,如政府财政赤字、失业率上升、企业竞争力税减、劳动者缺乏积极性等。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时期,社会保障水平增长较发展时期为低,与经济发展又恢复到适应状态。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处于发展的初期,但社会保障水平增长快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不相适应,其主要是受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险金支付增加、经济增长缓慢及自然灾害频繁社会救济金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社会保障水平较高,但近年来其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基本适应。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但低而且波动性较大,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社会保障缺乏稳定的制度安排,目前依然处于社会救济的低层次上。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应汲取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时控制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速度,防止因社会保障水平过度增长,而给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点在于:一方面,继续加强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对城市社会保障水平增长进行适度控制;另一方面,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步伐、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非均衡发展的态势。

标签:;  ;  ;  ;  ;  ;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_社会保障支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