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信息时代——1995年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发展综述(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年中论文,信息时代论文,学科论文,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70年代末,当美国社会正在向信息时代过渡的时刻,V.Giuliano写下了一份政策研究报告《进入信息时代》。这份报告的凝重的历史感曾深深地震撼过我们,它使我们相信,一个有责任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家,是不会也不应该忽略“进入信息时代”这样一个时刻的。
对于中国图书情报界,过去的一年就是这样一个时刻。几年前还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信息网络技术,现已突然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尽管这并没有导致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出现《进入信息时代》一类划时代理论成果,但我们仍乐于在综述中用上“进入信息时代”这个题目,以表示我们对理论的期望。
1 概述
新春伊始,中国图书情报界的三家重要刊物分别登出了三篇综述性的文章——《世纪之交的思考——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昨天、今天与明天》[1]、《中国图书情报学理论与实践建设述评》[2]及《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辉煌历程》[3]。它们是对中国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全面总结, 既历数了主要成就,又剖析了现存的一些不足和问题,文章的共同特点是气势较大,但也透露了作者对中国图书情报事业的无奈。
基础理论研究有一个较为集中的场所,《图书馆》开展了“杭州图书馆基础理论研讨会十周年纪念”笔谈活动,集中刊载了数篇反思这十年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章。图书馆改革的研究仍以图书馆与市场经济、图书馆与信息产业为主。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被引入图书馆管理研究中来。有着悠长历史的目录学也被刻上了时代的烙印,要求与时代同步。情报学研究延续年前向信息化转变的主题,情报事业研究同样续接信息产业化的话题。图书情报教育在进一步讨论由改系名而引出的话题。
图书情报界的大型活动基本上是围绕着1996年将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图联(IFLA)大会而展开的。关于此会的宣传,去年就开始了, 而到1995年,各项筹备工作更是紧锣密鼓。有文称:“第62 届国际图联大会筹备工作进入关键阶段”[4]。 今年的《中国图书馆学报》各期都以'96国际图联的会标作为封面题图。各专业期刊上时有关于此主题的文章出现。图书情报界同仁们皆企盼这次会议能够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注入一针兴奋剂,通过大力宣传,使图书情报事业发扬光大于国人的面前。
2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仍是一片平和的景象,鲜有新的见解亮相。《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十周年纪念”的笔谈活动,成了这一年中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中唯一集中论题。纪念文章中,无论作者是否曾参加过此会,均对当时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高潮流露出了怀念之情。
黄宗忠《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十年反思》全面总结了“杭州会议”以来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十年的主要成就与进展:“(1 )产生了一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论文与著作,其数量与质量都是中国图书馆学史上空前的;(2)从整体看,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水平跨入了新的层次;(3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对图书馆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剖析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和走势,并预言,“目前的休闲与平静,就酝酿着新的突破与创新”[5]。 霍国庆的《开拓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新局面》[6]与黄文一样, 在纪念“杭州会议”的同时,也在呼唤又一个基础理论研究高潮的到来,并为以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方向作出规划。而范并思却借纪念杭州会议肯定了近年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处于低谷的合理性,即“从图书馆学发展的总趋势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一直在向其它分支学科转移”,“另一方面,图书馆学基础中的某些内容确已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7]。除此之外,基础理论研究还有两个不变的范畴:
(1)学科基础
过去十多年涉及信息论的文章并不少,但像《信息的物理特性研究——物质、能量、信息统一论》这样宏大的文章确实不多,难怪《图书馆》不惜篇幅,以四期连载了它。文章作者引进了现代全息理论,从信息的物理本质、存在的物理形式、运动、物理作用等方面考察了信息与物质、能量之间的关系,探索并建立了“物理——能量——信息统一论”[8]。此为“大信息论”。 傅清波指出了文献信息对于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认为文献信息揭示了理论研究的现状、问题和意义以及基本指导思想[9]。 陈寿祺认为文献信息系统要综合发展:“文献信息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体’、‘分流’,目前正在开始新的‘一体化’进程”[10]。包和平从哲学高度考虑这一问题,他认为图书馆学发展的内部结构是有序而稳定的,当前图书馆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11]。刘珍梅指出,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图书馆学的发展需求作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导向[12]。
(2)图书馆学史
刘亦平将中国图书馆学比作“一个步履艰难、忠于职守的挑夫”,认为“中国图书馆学有自己的优良传统,有一种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同时对研究中的不足提出点评:“只考虑图书馆工作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不注重建构本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哲学的思考多于具体的研究。图书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长于直观外推,经验总结,短于逻辑分析,抽象上升”[13]。戴华胜通过对图书馆学发展史的思考,也提出“应发展实践的、有应用价值的图书馆学”[14]。图书馆学中的许多研究方法皆源于其他学科,以丰富本学科的理论体系。马恒通在研究图书馆学的发展规律时,引入了一个较新的理论视角:“图书馆学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图书馆学的发展不仅遵循加速律,而且遵循重心律”[15]。
3 图书馆事业研究
3.1 图书馆改革
数年来,“图书馆与市场经济”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 甚至于1996年国际图联大会也以“图书馆与经济发展”为主题。1995 年有关于此的讨论仍在继续着。《中国图书馆学报》对此主题似乎更感兴趣,辟有“图书馆与经济”专栏。
王幼民指出市场经济对图书馆的意义根本之所在,便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自己存在和发展依据的图书馆应积极明确和认识这种新变化,探讨相应的发展对策”[16]。杨挺将中国图书馆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概括为“经费严重短缺、藏书增长缓慢、文献资源断裂、读者显著减少、设施需要改善、人员队伍不稳和整体功能下降”,造成的原因有“生产力发展程度方面的问题”、“宏观指导和理论导向方面的问题”以及“图书馆自身的问题”[17]。初景利则将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馆需直面的严峻的生存挑战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陈述:“经费短缺已成为世界图书馆事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经费本来不足,可是由于图书馆自身决策不当或失误,而使有限的经费造成浪费”;图书馆的生存挑战还表现在“人才流失严重方面”[18]。董绍杰、王盛茂提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出路是逐步建立在以文献信息服务为主,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大力兴办第三产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活动的富有竞争机制的发展模式”[19]。杨挺、初景利和陈瑞玲等人所提出的应对之策亦无外乎于此。
石亚民、张杰和茅振芳的文章中还特别强调了图书馆的上层建筑职能[20][21],首次加入这一讨论的皮高品先生也以“图书馆是上层建筑,是随着经济基础而发展的”为基本点,指出“图书馆要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22]。
在图书馆学界适应市场经济的呼声一片之时,较为冷静的观点有茅振芳等提出的论点:“从体制改革角度讲,同图书馆有关的是改革文化体制,而不是用经济体制来替代文化体制”[23]。赵友和郭恩来专门阐述了市场经济对图书馆的负面影响及对策,他们认为这种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第一,图书馆效益观念的混乱和实践行为的扭曲;第二,读者服务功能的严重萎缩;第三,经费严重短缺和队伍波动”,对策是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24]。
必要性 王幼民就指定“图书馆的改革、发展最后落在这样一个基点上——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走信息商品化之路”,“信息产业化、商品化是图书馆改革的世界性潮流”[25]。强调这一点的还有贺定安[26]、姚健等[27]。
图书馆信息产业的定位及其基本特征 姚健等将图书馆信息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特征归纳为:“‘大图书馆’向‘大读者’提供‘大服务’”[27]。李松寒将信息社会中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具体化为:“从规模上来看是由大到小,向专业化发展;从管理上来看,由单纯事业单位向一馆多业的形式发展;从服务手段上看,由内部信息处理自动化逐步过渡到信息传递自动化;从收藏上看,由书本式转为多媒文献载体”[28]。朱立文列举了图书馆的四个特性:“首先, 图书馆是‘文献信息产业’;其次,产业化的图书馆应充当信息市场和技术市场的中介角色;第三,图书馆具有公益与产业双重性;第四,具有技术交叉特性”[29]。
对策 朱立文指出:为实现图书馆产业化,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2)建立信息市场,实现服务产品商品化;(3)运用市场竞争机制,改革现有管理体制;(4)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做好基础工作;(5)健全现代技术设施和队伍建设”[30]。 其它文章中有关发展信息产业的观点与此并无太大差异。
图书馆事业与信息产业 李惠珍谈到:“图书馆业既可从政府与社会的计划机制中得到资源配置,又可从信息市场中得到资源配置”,“在信息产业形成和发展中,信息产业内部资源配置,传统的图书馆业发展成为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产业并存”[31]。面对图书馆信息产业化热的现状,王春生指出有几种观点是不恰当的,他认为:“图书馆信息产业化忽视了不同类型图书馆在服务项目方面的差异;图书馆信息产业化忽略了图书馆目标的差异;图书馆不可能实行产业化的管理方式”[32]。王宗义也强烈表示:“加强情报信息的利用与服务, 是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本无可非议。但依此否定或取代图书馆工作,要求图书馆走信息服务企业的道路,将引导图书馆事业在实践上步入误区”[33]。茅振芳的看法是:“就图书馆整体性质来说不是信息产业,只能说它开展的某些服务项目具有信息产业的属性:有偿地为特定对象的特定需要提供信息服务”[34]。
3.2 图书馆管理
有关图书馆管理的论著数量不多,一些知名学者似乎已把视线转向了别处。有关理论研究大都着眼于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方法——目标管理。杨桃认为图书馆的目标管理就是指“图书馆管理者在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中,尽可能少用强制性手段,而是应根据管理对象的工作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目标的诱导,全面而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保证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实现既定目标”[35]。韦永旭所谓“图书馆的科学管理”,也同样是指目标管理,他认为实施目标管理时应做到:“1.确定目标,重在参与;2.抓住目标,统筹全局;3.自上而下,层层展开;4.结合定量管理,完善图书馆管理”[36]。鱼俊清、王春生谈到目标管理要分三个步骤实施:目标制定、实施目标和考评目标[37]。
评估是促进图书馆管理的一种有效措施。1992年12月~1994年7 月,中国图书馆界开展了一项规模宏大的评估活动,即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活动[38]。1994年底,文化部在京召开了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总结表彰大会,此后有关评估的理论研讨一直在延续着。战春光高度评价了图书馆评估的意义:“它把管理者的意志和被管理者的行为,把事业发展的宏观目标和微观指标,把指导性和操作性,把客观标准和主观努力的方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可行的有效的管理方法。”[39]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不仅全面概括了这次评估活动的情况和评估工作效果,还提到了评估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如:“评估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个别地方重视不够,未能通过评估去促进工作”,“个别馆存在虚报”等等[40]。
3.3 图书馆自动化
张建勇等撰文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中国图书馆自动化的进展情况,他们认为中国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在于“观念的演进,合作的加强,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商品化的兴起,网络的初步实施,系统的升级与更新换代,新技术的综合应用(多文种处理、自动断词、多机系统)”[41]。高晓岚运用大量例证和数据,分析了信息产业化对图书馆自动化发展正反两面的刺激作用,他指出信息产业化对图书馆所起的“强烈的刺激作用”表现在:首先,通过出售信息产品获得的收入……为整个图书馆界的自动化创造了良性循环的背景,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天地;其次,信息产业化促进了各种适用于图书馆的计算机软件的开发;第三,在数据库建设方面,我国不仅引进了众多国外文献磁带数据库并加以改造利用,还开始了国产汉字文献数据库的开发工作;第四,信息产业化使各种计算机情报产品成为理所当然的商品”,而图书馆自动化对信息产业化的促进,则表现在“图书馆自动化对图书馆信息的产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42]。陈敏[43]和刘伟[44]也提到了图书馆软件开发的问题。
我国的图书馆自动化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在过去的一年中取得长足的进展。与之对应的图书馆自动化研究也热闹非凡。与图书馆自动化有关的热门话题有:信息高速公路、计算机网络(包括广域网、地区网、校园网)、数据库、光盘、电子出版物、多媒体技术、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因为新技术来得过于迅猛,理论家们来不及消化。上百篇此类文章中,绝大多数为介绍性文章,真正能称为研究论文的文章不多,此处综述从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