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现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分析论文,中国企业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00(2010)03-0086-08
一、研究方法、样本及总体评价
(一)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参数模型
课题组采用由管理范式、基本管理职能、业务管理、时间组成的四维参数模型作为研究工具(见图1)。
图1 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参数模型
(二)调查工具设计
1.参数选择。管理现代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中国企业数量庞大,行业差异明显,从调查操作的可行性、经济性和控制应答工作量出发,课题组选定了管理理念、经营战略、管理组织、市场营销、运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等八个管理领域作为调查研究重点。通过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得到成功应用的思想、体制、方法与手段,结合中国近年来管理实践,每个方面筛选出5~6个问题,作为问卷设计的依据和分析管理现代化的参数。
2.刻度设计。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管理现代化的信息,从应答便利性出发,课题组根据所调查的问题,设计定性可选项。为了统计分析模量化的需要,大多数可选项按照管理水平(如果具有可比性的话)采用五个等级依次排列。
(三)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样本
1.北京地区问卷调查及其样本
北京地区调查对象主要以北京市企业联合会会员企业为样本选择范围。为了增强代表性,课题组将申报2007年北京市企业百强的非会员单位企业也纳入样本范围。经过筛选,考虑到行业、所有制、规模的分布,课题组确定了500家企业作为本次问卷调查样本,寄发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6份,50家重点调研企业全部回收[1]。
2.全国性问卷调查及其样本
2009年3~6月课题组对国内大陆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现代化办公室以及期间举办的有关管理创新的论坛会议,发出纸质问卷650份,电子问卷66份,回收问卷158份,有效问卷共152份。需要指出的是,样本企业中大部分是获得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的单位,其中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占75.9%,因此属于中国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企业群体。
3.国家级管理现代化成果样本分析。
课题组把前15届1276项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作为样本,通过建立数据库,对成果主题、关键词、主创单位行业、地区以及规模进行分类统计。
(四)对中国企业管理状况的总体评价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管理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
1.中国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管理现代化全面推进,进程加快。
中国企业联合会从1990年开始组织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的评审活动,至今已经组织了15届,先后有1276项成果入选表彰和推广[2]。根据第1~12届成果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的关键词统计,可以发现中国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运用最新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果逐年涌现或增加(详见表1)。
表1 第1~12届国家级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部分内容变化表
课题组根据世纪之交国际上企业管理实践,筛选出反映先进管理水平的12个标志性企业行为,然后对中国第9~15届(2002-2009年审定发布)的共549项国家级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按一级标题分类统计,发现这些成果基本覆盖了上述每一种行为(详见表2)。
表2 第9~15届国家级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分类统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有逐步加快之势,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正在缩小。以质量管理若干标志性行为为例。日本政府于1951年设立了戴明奖,标志着日本质量运动的开始。中国企业以北京内燃机总厂为代表,1978年从日本引进TQC,1985年在全国得到普遍推广[3]。从时间上看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大约20~25年;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了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纷纷被各国所采用。中国于1988年正式发布等效采用ISO9000系列标准的国家标准,1992年8月,正式成立统一的认证管理机构,推广速度加快。从推行国际质量标准的角度,中国企业比发达国家落后时间已经缩短到6~8年;1986年摩托罗拉公司首创6σ(六西格玛)管理,以后得到包括美国通用电气在内的许多企业的重视和实践。在2001-2003年期间,中兴通讯、春兰集团、格兰仕、西安飞机集团等创造了成功的6σ管理经验,中国先进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在这方面的差距已经缩短到5年左右[4]。
2.大中型骨干企业现代化管理有了较好的基础
根据课题组2009年上半年问卷调查有关企业管理现代化的144个评价项目统计结果,152个受访者给予优良评价超过一半的包括价值观与经营理念、企业战略、管理体制、基础管理和管理方法,其中对于价值观与经营理念的评价为优良的达到三分之二,说明中国大中型企业现代化管理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对于信息化与智能化、创新管理的评价不是太高(详见表3)。
表3 问卷调查评价选项统计
(说明:在144个问题中,有10个项目不存在优、良、过得去等水平评估。)
3.总体管理水平与先进国家、地区差距显著
目前中国还有许多企业正在完成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完成的某些现代化管理任务,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职务分析和评价中心技术应用,运营管理方面推行运筹学和价值工程、网络计划等。再例如在职业生涯管理方面,中国大大落后于日本企业,据富士综合研究所1997年调查,导入自我申报制度的日本企业已经占样本企业的77.9%[5],而中国2003年抽样调查表明,只有不到16%的企业考虑实施职业生涯计划。
中国企业在应用现代管理方法与工具方面总体水平还不高。以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应用为例,ERP在中国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有关报道称,中国企业全面实施ERP成功的仅占10%~20%,局部实施成功的占30%~40%,失败率高达50%[6]。
4.企业管理发展不平衡
从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分布可以看出,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首先,大中型企业管理水平明显高于中小企业。国家级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90%以上是大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管理现代化步伐比较慢;其次,各地区企业管理水平差距也比较明显。以2003-2005年各地申报国家级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为例,31个省市自治区共申报536项,其中上海、北京、山东、广东、河北、四川6省市共申报245项,占45.7%;第三,各行业管理现代化也存在差距。根据第1~11届685项管理现代化成果统计,在20多个行业内,机械、冶金、交通、石油及石油化工行业等4个行业管理现代化成果336项,占有比例接近50%。
二、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企业经营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1)客户导向的市场观念已经基本建立。企业普遍重视市场调查和客户关系管理,重视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2)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意识增强。企业盈利意识、理财意识、成本意识大大增强;(3)机遇和风险意识初步确立。为了加快企业发展,企业比较重视机遇的利用;(4)社会责任意识开始建立。企业开始反思自己的经营目的和价值观,单纯盈利的观点开始得到修正;(5)以人为本的观念得到强化。企业不仅注意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而且开始倡导与员工共同发展。
(二)企业制度改革和组织发展取得重大进展。(1)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公众公司形成规模。中国单一的国有和集体所有产权制度向多元化的产权制度转变,更多的国有和集体企业转制为股份制企业;(2)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基本完成公司化改造,初步建立起公司治理构架;(3)风险管理体制构架初步形成,从信用管理体系上避免了财务丑闻以及屡屡发生的风险损失;(4)组织发展取得进展,企业不断改进管理组织,提高效率。
(三)战略管理初显成效。(1)战略意识普遍增强,战略规划日益清晰。企业成为自主经营主体以后,战略意识普遍增强,普遍制定了长远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根据前15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的统计,企业战略方面的创新成果越来越多,经营战略实践的内涵越来越丰富;(2)逐步适应国际化竞争,中国企业勇于“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战略取得初步成效;(3)积极运用现代竞争策略。中国企业充分发挥成本优势,并逐步提高商品性价比,赢得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观念深入人心,盲目多元化有所遏制,市场细分、业务集中、价值链延伸广泛开展;(4)重视创新,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中国企业技术水平正在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少企业开始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5)重视品牌、知识、人才等战略资源的积累。
(四)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管理体系初步建成。(1)企业劳动人事制度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提高;(2)市场化人事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中国国有企业已经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等制度;(3)员工激励方式多样化。中国企业通过参与管理、培训、多通道晋升、股权激励等多种方式。
(五)紧跟世界潮流,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1)积极采用先进管理方法与管理模式。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实现了现代化管理和利用现代化手段获得信息;(2)采用先进的商业模式,在采购环节,中国企业积极引进供应链管理模式,优化供应商结构,提高与供应商协同水平;(3)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在中国前100强企业中,有55.1%的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达到高级水平,优秀企业信息化正迅速从中级水平向高级水平迈进,开始向国际水平靠拢。
(六)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1)应用中国管理哲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竞争力,使企业获得了超常发展和良好效益;(2)适应中国国情的改革发展之路,妥善解决主业与副业、减人增效与安置就业的关系;(3)现代管理理论的创新应用,海尔将全员经营理念、岗位责任制和信息化手段有机结合,探索“内部价值链”、人人都是SBU的管理模式,每个员工都要面向市场、争取订单,并按照个人损益表获取报酬[7],被国际上著名商学院作为案例搬上课堂。
三、当前中国企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企业管理现代化方面,中国企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在经营思想、体制机制、竞争策略、管理方式以及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急需解决。
(一)部分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失
虽然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比以前有所增强,但是明显落后于社会期望,尤其是行动落后于宣言。2009年受访152家企业把战略目标定位在“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和“能够持续经营的百年老店”的企业分别占36.7%和32.7%。从全国范围看,企业行为表现出的社会责任缺失现象比较严重。
1.以假冒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
以国人最为关心的食品行业为例,商务部2005年发布的《中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状况未有根本好转,2008年下半年由三鹿奶粉首先暴露的“问题奶”尤为典型。
2.员工安全和基本权益缺乏保障
中国企业总体上对员工利益保证缺乏强大制约力。在2009年受访152家企业中,较好地贯彻了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的企业只有6.4%。一些企业关心利润胜过关心员工生命,在这些企业中,缺乏安全设施和安全培训。
3.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由于一些企业的掠夺性开采,中国矿产资源浪费严重。中国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不足20%,矿产资源总回收率约30%,而国外先进水平均在50%以上;全国煤矿资源回收率仅在40%左右,特别是小煤矿的回收率只有15%。由于在保护环境和综合利用方面投入不足,全国每年有500万吨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废纸及大量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回收利用。废气、废液排放问题更为严重。
4.剥夺供应商、非公平竞争
面对供大于求的局面,一些零售商利用其优势地位,克扣、拖欠供应商货款,收取进场费等现象十分普遍。典型案例包括:2004年格力因进场费发生纠纷决定撤出国美电器,2005年广州家谊超市被50多家供货商起诉追讨3亿元欠款案,2007年多家供货商,会同多家行业协会联合声讨百安居霸王合同及拖欠款问题等[8]。
(二)公司治理问题亟待解决
公司治理的实质就是在层层委托代理关系中,如何实现有效监督和激励以达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中国正处于改制转型时期,加上特定的体制和文化背景,公司治理机制还欠完善,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亟待解决。
1.个人独裁、决策失误
在一些国有企业和公众公司中,经营层没有形成科学决策和权力制衡的机制,个人独裁导致决策严重失误的现象屡见不鲜。2004年12月,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投机炒作石油指数期货带来5.5亿美元巨额亏损,其责任人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同时也是母公司中航油集团的副总经理,中航油的套期保值业务由中航油集团授权,但是并未建立相应的管控机制。
2.高管贪腐、国有资产流失
有关报告显示,自1997-2007年的11年间,中国企业家犯罪现象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上升和发展趋势[9]。2005年年初,一个月内就有11家上市公司的12名高管落马,而且大多是由于侵吞国有资产等问题由外部监管机构查出。在这些拥有完整公司架构的上市公司中,内部监管如同虚设[10]。
3.自定报酬、奢侈浪费严重
由于决定报酬的董事会成员大部分为企业高管,结果是高管自定薪酬,其收入严重脱离员工收入水平。根据有关数据,中国的银行企业中人数占10%的高管收入一般会占到全体员工总收入的50%[11]。2007年度A股上市公司高管年薪的前十名,税前收入都超过了1000万元人民币,全部来自金融机构。许多企业铺张浪费严重,职务消费如公车使用、业务招待、国(境)外考察培训、俱乐部会员消费等费用不受约束。
4.侵占投资人利益
一些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转移资产、转移利润;一些上市公司常年不分红,使投资者无法及时得到回报。经过监管部门和市场各方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推动,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情况逐步改善。2005-2007年,实施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占所有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5%、48%、50%,2007年779家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派现总额2757亿元,占2007年净利润的29%。但是仍然低于国际惯例,例如英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的上市公司分红约占利润的40%~50%。
(三)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管理粗放
1.投机操作、盲目扩张和盲目多元化经营
一些企业急功近利,盲目进入房地产、证券、期货市场等高风险领域,造成严重亏损或潜在风险。已经造成损失的典型案例包括中信泰富澳元期货亏损147亿元、东方航空航油套保合约公允价值损失62亿元。还有一些企业在获得一时成功以后,盲目扩张,甚至进入不熟悉的行业,因而招致失败。典型案例有家电行业的德隆、房地产行业明星企业顺驰、亚洲第三大油脂加工企业南通宝港油脂、广东玩具制造商合俊集团等。
2.基础工作不扎实,现代方法与工具应用水平不高
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基础数据的收集、标准化管理、制度管理、员工培训、基层建设等。在2009年接受调查的152家企业中,由于培训投入不足,缺乏系统规划、方法陈旧、不重视培训效果的跟踪评价,培训对员工绩效的改善作用非常大的仅有3.2%,大部分企业认为作用一般。在这些企业中,已经运用EVA来评价经营绩效的企业只有24.6%,已经使用资源产出率标准的企业占41.5%,已经使用能源利用率标准的企业有46.6%,还有39%的企业没有使用设备利用率标准,还有三分之一的企业甚至没有执行定员定额标准。
3.管理不到位、缺乏战略执行力
根据2009年全国137家企业提供的自我评价信息,他们在战略情报、战略研究、战略分析工具的应用、平衡记分卡的应用、战略评价、战略调整等方面,属于“出色”和“非常出色”的比例均不到50%,因而这些企业的战略实施效果比“及格”稍高些,特别是落实战略的有效工具采用平衡记分卡(BSC)的状况不容乐观。
(四)创新不足,主体地位尚未确立
中国企业近年来尽管在创新方面已经迈开大步,但是与国外先进企业比较,仍显诸多不足。
1.自主创新缺乏全面规划
企业自主创新应该是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在内的全方位创新。但是在中国企业创新中,自主创新通常被理解为单纯的技术创新,结果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多数企业缺乏全方位创新的规划。在2009年接受调查的企业中,只有32.4%的企业建立了技术、商业、管理全方位创新体系,实现了三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其余企业只是注意其中两个或一个方面的创新。
2.创新层次较低,影响了国际竞争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许多企业依赖引进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不足。表现之一就是核心技术,发明专利比例偏低。在2005年中国人申请的专利中,只有18%是发明专利,其余都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而国外企业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占86%[12]。中国2005年发明专利申请总计13万件,其中一半来自跨国公司。中国发明专利不仅比例偏低,而且维持率也低于国外。截至2005年底,中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维持率为58.9%,而国外在华专利为78.8%[13]。
3.创新投入不足,机制尚不够健全
首先,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创新投入明显不足。根据2009年问卷调查,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超过5%的企业占27.6%,另有31.7%的企业在5%上下,40%的企业B&D投入在3%以下。其次,创新机制方面,思想认识、创新规划、创新组织、创新流程、知识管理等均存在不够健全的情况,因而有将近一半的企业(48.6%)认为本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效不显著,创新活动有待继续完善和提高。
(五)低层次竞争
1.价格竞争仍是中国企业竞争的主要策略
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分为产品(实物)层次、服务层次、品牌层次、知识产权与标准层次。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主要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上竞争,出口商品中有90%是贴牌产品,依靠价格低廉,或者质量价格比(性价比)争取客户,结果是附加值微薄。至于技术标准,大部分由西方跨国公司制定,我们的话语权甚少,2009年受访的152家企业中参与制定行业国际标准的仅占5.9%。
2.国际化竞争经验不足,面临人才瓶颈
从2009年接受调查的150多家企业最新调查数据来看,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明显经验不足,已“成为全球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占2.2%,“有能力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占11.9%,加上“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地位”的29.6%,总计不超过50%。一些著名国际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60%~70%的合并案例是失败的。其中3/4收购企业的股价下降20%以上,仅36%的企业能维持其收入增长;当两个旗鼓相当的企业合并时,67%的中国企业无法获得交易时被夸大的效益。典型案例有TCL收购汤姆斯公司资产不理想;上海汽车收购双龙汽车失败[14]。
3.各自为战、合作竞争不够
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缺乏采购和销售的定价权,重要原因是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之间又缺乏合作。例如中国铁矿石进口占世界贸易总量的很大比例,但是中国100多家铁矿石进口企业没有形成一致对外的力量,结果2004-2007年,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三大矿业巨头操控国际铁矿石价格,长协价分别上涨了18.6%、71.5%和19%。中国拥有超过全球50%的稀土资源储量,并占据了全球90%的市场份额,但1990-2005年,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平均价格却跌至1990年时的一半,同样是因为出口企业竞相压价所致。
结束语
为加速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需要企业、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巩固已经取得的成就,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其主要措施包括:转变经营理念、深化改革、完善法制、净化经营环境、加强对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指导和政策引导、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