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十七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9)12-0101-08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崭新概念,学术界对这一重大命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从七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进行简要的梳理,以期推动对此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起点有四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于毛,形成于邓”。

第二种意见不赞成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理论的形成,均“始于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于毛,成于邓”这一命题会成为理解十七大确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继后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不管从逻辑上还是从内容上,毛泽东思想以及毛泽东从1956年开始的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都不包含在其内。[1]

第三种意见认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它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主要的内容。党的十五大报告也曾明确地说过“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2](P12)因此,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就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至于邓小平理论的具体形成时间,有的认为应始于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并在全国实行“全面整顿”、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因为“全面整顿”实际上就是改革;大多数学者则认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第四种意见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形成过程是漫长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五大属于归纳建构阶段,十五大到十七大属于深入总结和丰富发展阶段,最终提出于党的十七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广阔前景。[3]

第五种意见认为,任何科学的理论体系,都不是先验的,它必有自己真实的形成、发展过程。这是因为,理论体系或思想体系虽然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构成的逻辑联系,但是这些理论表达的逻辑形式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一样,它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客观对象本质、发展过程、规律及其认识过程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内在逻辑联系,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解放思想为法宝,以当代中国这一客观世界为依据,以中国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为动力,有自己真实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4](P159-174)

从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及其主要矛盾规定的历史任务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轨迹,是紧紧围绕三大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展开的。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不断探索和回答,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轨迹。其间,既前后相继,又各有侧重、显出阶段性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是由其哲学基础、基本原理、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重要范畴等五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理论层次构成的。[5]也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之所以可以归属于一个更大的理论体系,可以共同使用一个更大的概念,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几个重大理论成果在思想路线、理论主题和基本观点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也正由于这样几点,我们可以说,今后继续保持这些内在统一性的新的理论成果依然可以是这个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6]

有学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阶段性和思想来源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理论不断创新的整合汇总,具有时间的连贯性和空间的涵盖性。它的形成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三个阶段性成果,三者的关系在继承上体现了整体性,在发展上则显示了阶段性。其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形成的思想来源看,只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基本问题作出了回答,它的形成表明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发生了升华。[7]

有学者研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国际背景和实践基础。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世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化为和平与发展,国内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不断地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又具有全球化时代的鲜明特点。它把实行对外开放、同世界范围内所有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合作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途径,使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更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有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具体条件进行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和物质力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始终坚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并加以理论的抽象和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不仅可以集中全党的智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而且可以实现全党的共识,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8]有学者特别强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利用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区别于经典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国特色”的根本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邓小平不断推进市场经济、江泽民始终坚持市场经济、胡锦涛继续发展市场经济,从而在理论上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9]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学者们提出了不同见解。

有学者认为,认识事物首先要注意区别,没有区别就难以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特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苏东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从各个侧面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推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发展。[10]

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包括四个内容。第一个层次是主题和主线。主题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线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主题和主线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延伸和展开,体现为社会主义、党和发展三大问题的辩证统一。第二个层次是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第三个层次是核心内容和核心思想。核心内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第四个层次是基本理论和重要观点。基本理论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对外关系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的理论、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理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等十二个方面。[11]

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们紧紧围绕一个根本和核心——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和核心。[12]

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其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以解放思想为主题的唯物论、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价值观、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以和谐为特征的辩证法、以统筹兼顾为根本的方法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唯物史观。[13]

有学者指出,解放思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前提,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方面的活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鲜明的理论特质和最突出的时代要求,是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强大精神力量。[14]

有学者指出,人民性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它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发展形态,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性的新境界。人民性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一切工作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是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不渝的政治追求。[15]

有学者指出,邓小平反复提到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什么叫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包含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字叫共产主义的意义上,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什么叫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也就是要探索和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另一个是在马克思主义又指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意义上,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什么叫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就是要探索和回答怎样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运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问题。[16]

有些学者专门研究和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和主线问题。

有学者指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主题,围绕理论主题,在逻辑上呈现为逻辑起点、逻辑重点和逻辑终点等具体内容,突出了鲜明的理论特色;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和逻辑结构有助于科学把握理论体系自身以及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17]

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线是发展。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内在地蕴涵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总体性向度、从理论探索起点到理论体系形成的阶段性向度和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实现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向度。[18]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体系

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道路、理论体系、旗帜三维向度。作为中国实践的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有其独特的认识路径、学理界定和三层框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有其独特的逻辑进路、逻辑架构和逻辑自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有其独特的双重意蕴、认识逻辑和内在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旗帜三维向度的内在统一。[19]

有学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是内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本质要素,或者说,作为整体概括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包含着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等历史的和现实的、理论的和实践的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本质上表现为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的双向互动、良性运行、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20]

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撑。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和理论上产生了双重提升。[21]

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实践唯物主义是其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其核心范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把改革开放、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三位一体作为实现途径,从而实现了目的与手段、方法和途径的有机统一。[22]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有其严密的逻辑结构即概念、范畴、原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根本依据,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的实践创造为基础,通过逻辑的形式,再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及其固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这一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再现了反映这一客观事物历史发展的认识进程,从而形成了彼此相互联系、逻辑层次有序的理论框架。第一个逻辑层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二个逻辑层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第三个逻辑层次是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宝贵经验。[P159-174]

有学者从哲学层面集中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深厚意蕴,即是: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理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丰富发展;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哲学的当代建构;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历史动力与价值追求统一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的理论深化。[23]

有学者对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作了说明。指出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视阈,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价值取向。[24]

还有学者指出,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内容,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同时又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体系、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上,尽显务实性和深刻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四个“要求我们”则构成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工程,其中包含了新时期的“三大法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建和谐社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一大动力”(改革开放),确保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25]

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石,首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但最直接的理论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独特的体系构成、理论框架、哲学基础。邓小平理论在这个理论体系中不但有开创性、奠基性的地位与意义,而且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基本的理论支柱,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和基本框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起着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不仅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历史课题,而且把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认识。[26]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它的形成条件、哲学基础、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科学内涵、实现条件与根本要求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等都是当前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精髓在于改革、发展、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其活的灵魂。[28]

有学者指出,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开启了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致力于使改革成果共同分享。这些与时俱进又独具特色的民生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9]

有学者指出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爱国主义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追求和基本原则。[30]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理论特点

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整体性特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统一性,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整体性。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必须把握整体性与层序性、阶段性、开放性的统一。[31]

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三个辩证统一: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二是系统性与结构性的辩证统一,既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又有完整的系统性;三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32]

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传承性与创新性、科学性与人民性、时代性与民族性辩证统一这五个主要特征。[33]

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一系列重要的特点,主要有六个基本方面,即:第一,历史的厚重性。第二,逻辑的严整性。第三,鲜明的时代性。第四,浓厚的民族性。第五,高度的开放性。第六,理论与实践互动中的创新性。[4](P159-174)

有学者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的思想方法,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集中表现在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与本土的特殊性,体现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而不是死守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或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是要排斥国际经验,置身于世界发展进步潮流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解决时代课题,创新思想理论。[34]

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开放性的品质。理论形态开放性、实践形态开放性、制度形态开放性是其主要表现形态。[35]

有学者指出,从主题的视角,以主题的整体性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以主题的统一性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是个统一的建构,但由于客观实际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种理论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36]

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具有整体性、科学性与创新性、开放性的总体特征和总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应遵循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逻辑结构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首先要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起点范畴、中心范畴和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进一步拓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37]

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学理形态和现实形态、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意义及特征,深化对其科学价值、理论形态、精神实质的研究,要树立世界眼光、体现知识价值、突出方法论意义,科学整合它的三个部分内容,形成整体性的逻辑结构和学理性的理论形态,揭示这一理论体系的认知功能和真理魅力。[38]

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因而表现出鲜明的系统性特征。[39]

有学者指出,“发展的开放的”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的“三个统一”,即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内与外的统一,下与上的统一。从多维角度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利于形成对理论的共识,有利于以发展的开放的广阔视野推进这一理论体系的发展深化,以及把理论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40]

五、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分别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两大理论体系,二者所处的历史时期、面临的历史任务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不是孤立的、割裂的;二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41]

有学者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提出了走具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命题,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提出了重要观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至今仍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学习和坚持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42]

有学者指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他们既具有内在联系而又各具理论特色。毛泽东对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其中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思想内容也包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43]

有学者指出,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构成或主题内容而言,不包括毛泽东思想;而从这个体系的思想基础和形成历史看,则应当从毛泽东思想讲起;这个体系在特征上是发展和开放的体系;其理论性质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在内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地位和意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44]

有学者指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两个彼此独立又自成体系的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观点,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45]

有学者认为,正确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三对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系统地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空范围,为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46]

有学者指出,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条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关系,把二者割裂或对立起来的观点是违背客观历史事实的,也同我们党的几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立场不一样、同党的十七大的精神相对立。在这个问题上,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47]

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它在实践方面的意义,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8](P11)

对于它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具有历史的严整性和逻辑的严整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发展,从主要的和基本的方面说,有两种情况,一是在理论内容和逻辑思维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原有的内容进行了新的挖掘、阐述、论证和创造性运用;二是提出了全新的理论、公式,作出了新的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新贡献包含了上述两种情况。它在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上、在理论体系的逻辑构成上,在理论体系内涵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在理论体系的范畴上,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谨,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祖国统一、军事国防、对外关系以及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的重要思想理论观点,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创新的总结和升华,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且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会不断丰富和发展。[49]

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党建设、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以及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50]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深化

有一些学者指出,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要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一是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验,从中提炼深化认识和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路。在方法论上,要注意两个层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中现有三个具体理论形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方面去把握各自分别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验。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高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定位。二是要重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有概念、范畴和原理,着力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独立逻辑体系;双向度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形式,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提升。[51]三是要重视探索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问题。有学者指出,首先应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其次从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由此去把握它“解决问题”、“思维方式”、“发展道路”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中国特色;最后,应运用哲学思维分析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立足中国国情、总结中国经验、运用先进方法、研究中国问题、形成中国道路、促使中国成功的我们自己的理论;这一理论体系确立起了“以研究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研究路线”和“问题向度”,用矛盾思维总结、提升影响当代中国发展的中国模式。[52]四是要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谓历史就是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去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定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科学定位;所谓理论就是要紧密联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著作的研究、重视党的重要文献研究,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基本观点、精神实质的认识:所谓现实就是要面向当代世界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面向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并从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相互关系及其提出的问题上,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价值的认识。

标签:;  ;  ;  ;  ;  ;  ;  ;  ;  ;  ;  ;  ;  ;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