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慈善播种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平安论文,慈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6岁的郭秦,身穿红色运动衣,带着羞涩的表情,从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手中,接过了奖牌。
10月17日,钓鱼台国宾馆,第三届中国消除贫困奖颁奖大会现场,郭秦、颜展红、邓万祥,三位平凡而真实的人,获得了第三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的“感动奖”,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的接见。
把消除贫困奖颁给三个并非寓豪的人,试图传达出这样的理念:初见成效的平民慈善,正在中国发酵。
平民慈善家
来自江苏省张家港市的高中女生郭秦,是下岗女工的女儿,从二年级开始,就走上了独特的扶贫道路:那一年,郭秦获得征文竞赛一等奖,200元奖金全部捐给了市儿童福利院的孤儿。九年来,郭秦共得稿费15.万元,其中12万元用于帮助陕西、汶川、玉树等地的170名病残学生,同时组织同学回收废旧物品建立爱心基金,捐款48万元。
颜展红,江苏省江都市的农民工。十四年前,夫妇俩进城打工,女儿上学要交借读费,颜展红东拼西凑还差500元。当学校破例收下他女儿后,颜展红就许了个愿:等自己有钱了,一定要帮助困难孩子完成学业。从:2002年开始,颜展红决定不再坐等“有钱时”,而是采取积少成多的办法:送一个煤气瓶扣5角钱,一天扛10瓶,一个月能省下100多元。就这样,颜展红靠打工、扛煤气罐攒起来的钱,先后资助了众多贫困学生,并逐渐延伸至社会别的弱势群体。
邓万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火烧坪乡黍子岭村的一名乡村医生。四十年来,靠自己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坚持少收费、低收费、不收费为父老乡亲提供医疗服务,并坚持常年上门为农户看病,不仅免收出诊费,就连打针注射等医治费也只象征性地收点费用。
正如第三届消除贫困奖主办方介绍的那样,三位获得感动奖的个人,没有多少钱,但他们用自己的心和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参与到扶贫过程中。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会长何道峰说:“虽然我们不主张将扶贫公益的重任如此地放在郭秦这样稚嫩的肩膀上,但当我们听她的故事时,我们无法不为她金子般的心和执著的精神所感动。”
平民慈善,已经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力量。2008年汶川大地震,平民捐赠的数目几乎占据了整个捐赠的一半。几十元、几百元的小额捐赠,汇成善款的大江大河。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原司长、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一个金山,还没有被开发,那就是平民慈善。它是一块沉睡的处女地,没有平民慈善,慈善事业做不大。
开发平民慈善
从全球范围来说,个人捐赠一定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石。在美国,个人捐赠始终是民间慈善捐赠的主体,比例维持在80%左右,企业捐赠只占很小一部分,属于典型的个人捐赠主导模式。
“捐款人要求项目透明,但还不够透明;捐款人想知道钱捐给了什么人,要求最快到达对方手里,可这个周期很漫长;捐款人要求得到荣誉,没有荣誉,也没有免税”
一般而言,个人捐赠比企业捐赠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以企业捐赠为主的慈善机构往往面临更大的风险与波动。对于慈善机构及国家慈善事业的持续发展而言,如果个人捐赠少、比例低,注定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过去我们一直奔波于筹款,打造规范、透明的捐赠模式。做得差不多了之后,我们才忽然发现,这些只是‘术’,而为中国的普罗大众指引善心的方向才是我们的‘道’,更是我们的使命。”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利说。
平民慈善的力量,往往在经济危机时更显示出优越性。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大部分依靠企业、政府资助的慈善机构均出现了财务危机,而依赖个人捐赠的香港乐施会的受捐数额却平稳增长。但这种成就,是经过长期的公民教育与慈善启蒙才实现的。香港乐施会、无国界卫生组织、世界宣明会等一大批成功的慈善机构,共同经过了长期、艰巨的教化工作。
当然,摆在平民慈善面前的,绝不是教化这么简单。
有人称2008年是中国的慈善元年,汶川大地震启动了中国的平民慈善,喷薄而出的慈善热情点燃了每一个人。但接下来的便是一系列的尴尬,善款的旅程如何能画上一个完满的圆圈,是个坚硬的疑问。
2008年5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文,明确了救灾捐赠款物管理使用的基本原则,即救灾捐赠款物的使用要充分尊重和体现捐赠人意愿,不得将捐赠款物挪作他用。但显然,好事难办,已有的体制和组织结构,无法完成这个美好的愿景。盘结在这里的,是一系列体制障碍。
捐款人要求项目透明,但还不够透明;捐款人想知道钱捐给了什么人,要求最快到达对方手里,可这个周期很漫长;捐款人要求得到荣誉,没有荣誉,也没有免税。
根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问卷调查,汶川大地震中,约六成捐赠人不知捐款去向。很多捐赠人不愿意相信公益机构,而且不相信政府可以把钱花到他们想花的地方。
于是,汶川大地震后,许多人选择购买物资自驾车去救灾,或者直接将钱发到灾区民众手中。尽管,这不是最科学的办法。
汶川大地震后,国家审计署组织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跟踪审计,收回被挤占、挪用资金或违规安排资金2亿多元。连接四川绵阳和北川的永安大道,就有1.4亿元灾后重建资金被安排规划外使用。如此巨额重建资金居然被违规使用,印证了公众的担心。
捐赠是否方便,对有心行善的普通人来说,也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想捐钱,但连本地有哪些慈善机构、在哪里办公都.不清楚,也就不知道该去哪儿捐钱。慈善捐助的两端是既有需求,也不乏供给,但却苦于缺乏相关的渠道。其实,我国很多普通人都有捐款行为,但大郎不可持续。
“因为没受到激励、弘扬和保护!”王振耀说。在我国,许多人的捐助有时候是被政府的指令性捐助直接从工资里扣除了,有时候是被乞丐缠住而给的。这样的捐助都让人给得很不高兴,谁还指望能有可持续性呢?
王振耀曾指出,平民慈善的开发需要建立有利于大众参与的设施、规则与机构,既要鼓励捐款捐物,更要鼓励志愿服务即义工活动。而直接的责任在于,政府的行政指导比较弱,全国民政系统官员对平民慈善缺乏数量统计,缺乏具体规划,缺乏具体的政策指导。
小额捐赠的未来
缺乏指导的平民慈善,属于典型的企业主导模式。人们经常一面抱怨,灾难来临时,在企业和单位的集体倡导下“被慈善”或“被捐款”;另一面,当缺乏有效的组织方式和公益平台时,善心又难以转化为捐赠行动。
汶川大地震和今年的自然灾害后,个人捐赠又逐渐萎缩。壹基金的困境,或许最能体现这种尴尬。
2007年,壹基金成立之初,李连杰曾计划两条腿走路:一条是一块钱计划,另一条则是利用他的政商人脉去筹大额的善款。但后面这条他本以为比较保险的路很快就堵死了。
李连杰不止一次对媒体畅想:“7亿手机用户,如果大家肯做,那就是7个亿。一年80多个亿,哪一家企业可以捐得出来?哪一个富翁可以每一年捐80个亿?”但李连杰这样求了三年,壹基金真正固定下来的仅不过几十万人。每个人承担着一元钱的义务,比起他13亿人的梦想,还差着很长一段距离。虽然李连杰对“让更多的人加入公益事业大家庭”最为看重,但目前的善款,仍以企业捐赠为主。
壹基金三年时间募到的2.7亿元中,除因汶川大地震而接受的专项捐赠超过1.2亿元,真正的日常公益募捐,仍然不到5000万元。壹基金的经理人们花了不少心力与银行、网站等运营商合作,开辟了手机短信、支付宝、腾讯财付通、爱心信用卡等近10种便捷捐赠通道,但个人捐赠的份额并没有因此而迅速增长。
体制、规则、公信力……壹基金受困于中国公益事业的孤岛,作为先行者,品尝了文化和机制带来的艰辛,而别的面向公众的小额捐款公益平台,面临着同样的尴尬。
中国扶贫基金会2009年启动了全民公益行动,通过与中国银行合作,设计了一种细水长流的捐款方式:10元、20元、50元,100元,捐赠下去就可能会持续十年、二十年、五十年。项目启动后,有很多捐赠人准备带着孩子一生要捐下去。腾讯的“月捐计划”,同样是一个面向个人用户推出的网络公益项目。它的操作模式是,捐赠人通过签署委托扣款协议,通过腾讯旗下的财付通账户,每月定期定额向自己关注的公益项目自动捐款。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邓国胜通过数据分析发现:1998-2002年,中国的个人捐款占整个慈善捐款的比例不是在增加,而是在下降,从1998年的35%下降到2002年的23%,而企业的捐款和其他类型的捐款的比例却在不断上升。而美国的数据显示,美国大众的捐款所占的比例大概是70%~80%左右。由此可见,中国的个人捐款的比例还是非常低的。
邓国胜说,从慈善机构角度去分析,很多慈善机构缺失了对公民道德教育及慈善的启蒙,面对国内企业财富迅速积累的现实,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去争取企业捐赠,而忽略了个人捐赠。
但王振耀很有信心,他不但预测未来十年中国慈善资源应该是3000亿元,而且认为形成民族慈善自觉、构建一个现代慈善体系用不了太长时间。因为他认为,我们这个民族固然有很多包袱和缺陷,但是有一个优点:一旦达成文化自觉,转型速度往往能超过其他民族。
链接
国外的平民慈善文化
☆美国:手机捐赠成新时尚
美国人每年捐的钱,几乎相当于丹麦、挪威等国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美国每年数千亿美元的捐款,超过70%来自普通人,而且多数来自千百万普通人每月几美元、几十美元的固定小额捐款。可以说,正是这些5美元、10美元到几十美元的小额捐款,为美国的慈善事业积累了巨额资金。
移动手机用户正在成为一个新的捐赠人群,这批捐助者中有70%的年龄在18岁至24岁。除了让捐赠途径变得简易快捷,开发者还在试图让它发展成为一种娱乐游戏,让捐赠成为时尚。美国红十字会就在手机短信捐赠上尝到了很大的甜头,去年美国红十字会仅通过它的“文本·2HELP计划”就筹得19万美元的善款。
☆德国:成年人几乎都捐款
联邦家庭事务部最近公布的一份《志愿者评鉴报告》显示,德国14岁以上从事义工活动的人,占人口总数的36%。德国人捐款的比例很高,成年人几乎达到100%。去年,德国人的慈善捐款高达30亿欧元左右。1/4的德国人平均捐款5次,每次平均35欧元。捐款对象主要为天灾人祸的受害者、儿童和残疾人等。
☆英国:捐款比例与收入成反比
英国人对捐款视为日常习惯。据统计,有稳定工作的英国人,一般每月或每周都要进行固定或半固定的捐款。有调查显示,英国人捐款的比例与收入多少成反比:据《卫报》统计,年收入4万英镑以上的高薪阶层,他们每个月会拿出2%的收入作为各种捐助使用;年收入仅仅5000英镑的穷人.每月则会拿出收入的4.5%去做公益事业。
☆加拿大:捐赠方式经常创新
当需要给慈善机构和非营利组织捐赠时,加拿大人总是十分慷慨。他们具有如下特征:年纪较大一些;有全职工作;有较高的收入;拥有大学的学位等,捐赠者中45%的人每周都会参加宗教服务活动。在募集资金中,加拿大人似乎更喜欢新奇方式。一个机构要广泛吸纳捐助,就要开展更为有效的筹集资金的方法。这些募捐方式有电话募捐、广告募捐、音乐会募捐、步行赛募捐等,形式总是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