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集聚竞争力研究_产业集聚论文

区域产业集聚的竞争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力论文,区域论文,产业集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企业群在地域上的集中布局,是指一定数量(包括了不同产业和同一产业)的企业在区域上的相对集中,并产生集聚效益,进而形成具有一定组织意义的企业网络的一种经济现象。由于其在本质上是产业间活动或者是产业内活动在区域内的聚合,故可将这种企业群在区域上的集中现象称为产业集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尽管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日益加快,但在推动产业、区域乃至一国的经济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高的过程中,一定区域内的产业积聚经济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一、产业集聚与生产效率

长期以来,产业集聚及其对竞争的影响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一般认为,产业集聚与生产效率关系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技术效率。技术效率取决于市场的竞争结构,是指生产潜力的发挥程度。然而,由于受资料的限制,要系统测算各个行业的技术效率是十分困难的。在资料可得的情况下,替代的办法是直接考察不同集中程度产业的实际生产效率差异。这里,我们选择我国制造业来进行考察。通常,我们选择两个指标:一是资本产出比率,即工业增加值与全部资金之比,它反映了制造业行业的资本效率状况;第二是效率工资,即每亿元工资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它反映了在相同工资水平下制造业行业的劳动效率状况。效率工资等于全员劳动生产率与职工平均工资之比。

假设以W[,e]代表效率工资,P代表全员劳动生产率,W[,1]代表职工平均工资,V[,a]代表工业增加值,W代表全部工资总额,L代表职工人数,那么可以得到:

W[,e]=V[,a]/W=(V[,a]/L)/(W/L)=P/W[,1]

从资本产出率来看,如果将521个行业分为两组,那么,CR[,4](前四大企业的集中率)30%产业组别的资本产出率为27.7%,而CR[,4]30%的产业组别只有24.4%,二者相差3.3个百分点。如果将全部制造业行业分为7个组别,那么以CR[,4]处于30%~39.9%之间的产业组别为界线,无论是低集中产业还是较集中产业,资本产出率的分布大体呈" V" 字型,CR[,4]在10%~19.9%和60%~79.9%之间的两个组别恰好处于谷底(见表1)。

表1:中国制造业效率工资水平和资本产出率(1995)

按CR[,4]分组(%) 产业数(个) 效率工资水平 资本产业率(%)

0~9.9

96

2.81

25.3

10~19.9 163

3.03

23.1

20~29.9 90

3.90

24.3

30~39.9 63

4.70

30.0

40~59.9 57

4.56

24.7

60~79.9 34

2.65

20.3

80~100

18

6.41

36.3

0~29.9 349

3.09

24.4

?30

172

4.57

27.7

总 计 521

3.38

25.1

资料来源:根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计算

然而,如果以各个行业的数据进行分析,则发现行业资本产出率与4个集中度指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见表2)。

表2:制造业集中度与效率工资和资本产出率的关系

H指数 E指数

CR[,4] CR[,8]

皮尔逊相关系数显著性 0.134[**] -0.126[**] -0.139[**] -0.128[**]

效率工资水平 (双尾检查)0.002

0.004

0.001

0.003

产业数(个) 521 521 521 521

皮尔逊相关系数显著性 0.038

0.032

0.025 -0.010

资本产出率(双尾检查)0.388

0.467

0.509

0.828

产业数(个) 520 520 520 520

注:**表示在0.01的水平具有显著性。

再从效率工资水平来看,CR[,4]30%的产业组别为4.57,而CR[,4]<30%的产业组别为3.09,二者也具有较大的差别。在较低集中产业,效率工资水平随着集中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在较高集中产业,各产业组别的效率工资水平大体上呈" V" 字型分布,CR[,4]在60%~79.9%之间的产业组别同样处于谷底。与资本产出率不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各制造业行业的效率工资水平与4个集中度指标之间都存在着十分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这表明,随着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其效率工资水平也随之提高[1]。因此,可以认为:通过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市场集中水平,将有利于提高整个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从而增强其竞争能力。

从以上产业集聚与生产效率的关系来看,在我国,由于目前中国市场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集中度过高,而是产业组织过于分散,产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增强竞争力。

二、产业集聚竞争力分析

(一)产业集聚效益

产业集聚超强的竞争力来源于产业集聚效益,产业集聚效益是由于产业集聚因素形成的额外效益,它包括外部效益、网络效益和创新效益。

1.外部效益。产业集聚具有大量的交通运输等社会资本,它们产生外部效益,为区域内的企业所共享,因此,产业集聚的外部效应首先来源于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外部性,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企业节省大量的成本。首先,相关企业的集聚产生了许多辅助性的服务并形成规模性和集中性的需求与供给,营造新的市场,可以给企业提供共享服务和辅助性服务方面的外部规模和范围经济;其次,产业集聚的外部效应来源于市场的外部性,产业集聚具有信息集聚功能,从而使区域内企业分享核心产业所生产产品的供求、成本、价格、技术、质量、款式等市场信息在内的信息外在经济性。集聚的企业还可以共享销售网络、创造区域品牌,享受销售方面的外部经济和范围经济[2]。

2.网络效益。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带来的额外收益称为网络效益。网络效益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网络有利于降低成本,因为网络可以促进企业间的了解和信任,大大降低和约的执行和监督成本,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而且,网络成为信息流通的渠道,减少了信息交流和搜寻的成本,企业之间由于地理集中,运输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另外,网络把技术方、投资方联系到一起,通过网络,投资者更容易了解创业者及其技术情况。社会网络成为企业衍生、创业过程中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成为网络技术、交易网络正常运转的土壤。

3.创新效益。这里所指的创新效益是指由于产业集中而使区域创新系统产生高效率,引起产业集群技术进步和扩散速度高于其他地区的那部分额外效应。大量未编码知识的存在,丰富了区域知识库,而且产业集群拥有大量的技术人才、技术诀窍和技术信息,创新资源丰富,比其它地区拥有更快的创新速度。创新效应还包括区域创新系统信息流动迅速,技术扩散速度快于其它地区所取得的额外效应。

(二)产品低成本优势

根据波特的竞争理论,产品低成本优势是最基本优势。在技术条件一样,市场有序竞争的条件下,产业集聚可以形成低成本优势。

1.取得绝对成本优势。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产品成本是供应链生产费用、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管理费用和维系供应链的交易费用三部分之和。由于产业集聚效应的作用,可以产生外部效益,产业集聚产生的外部效益可以表现为外部效益的社会资本增加,相对减少了供应链的资本投入,一部分成本由外部效益弥补,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使每一产出量总平均水平的降低而产生产业集聚的外部效应。供应链的效益仅仅由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之和决定,称为综合费用。产业集聚产生的网络效益可以降低成本,主要是网络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导致供应链的综合成本下降,称之为网络效应。产业集聚所产生的创新效应主要是通过提高产品技术水平而降低生产成本导致创新效应。

2.取得相对成本优势。由于在产业集聚区内,市场的外部性,区域内企业的市场开拓更容易,可以较快提高产量,又由于产业集聚区内创新系统高效,大量的生产经验等未编码知识可以通过非正式交流网络渠道迅速传播,技术扩散的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加快了成本下降速度。如果一个区域可以较快地降低成本,即使它的长期成本曲线在另一个之上,但是由于其成本下降的速度较快,可以在成本下降的早期取得优势,迅速扩大市场,占有市场。由于产业集聚具有加快成本降低速度的作用,从而使产业集聚获得相对成本优势[3]。

(三)取得持续创新优势

区域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内企业进行快速的持续创新。因为许多区内企业或具有密切相关的产业企业聚集在一起,便于互相交流知识、技术、信息、经验和诀窍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同行竞争,可以迅速提高技术水平,增强竞争实力。比如,技术进步常常能节约成本,而同行企业由于使用相似的技术,企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十分明显,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同行业企业会产生良好影响,示范和激励作用会很强烈,新技术的扩散和创新速度也将加快[4];另外,产业集聚区内相关联产业的创新往往会具有极强的传导性。因为关联产业之间一般在产品的技术指导、工艺水准、品质功能等方面具有极强的配套性或一致性,因此,当某一关联产业尤其是关键关联产业出现产品的技术、工艺和功能的创新或升级时,它往往会首先引起具有直接上下游关联产业进行相应的技术、工艺和功能的创新或换代,而直接上下游关联产业的这种创新又会进一步促使其他一系列关联产业相应的创新或调整。当区域内关联企业或产业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越强时,这种关联产业之间的“连锁创新”就会越快。

三、区域产业集聚竞争力的延续和维持

(一)产业集聚的演变规律

产业集聚由于受到核心产业兴衰、区域环境、市场竞争、政策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业集聚存在着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形成、快速集聚、稳定发展和衰退四个阶段。区域产业结构、经济状况发生变化,形成产业集聚的阶段称为形成阶段;增长速度快,区域出现明显的极化效应,区域内企业数量和产品数量快速增加,获取大部分新增市场,并蚕食企业市场份额的阶段称为快速集聚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则表现为区域称为该产业的主要生产区,具有系统性特征的企业群和区域品牌效应,产品具有低成本、多品种的优势,创新系统高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扩散速度;衰退阶段的企业破产、退出或减员,形成失业的浪潮,创新速度减慢,经济萧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集聚面临的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很大的差别,产业集聚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二)区域产业集聚竞争力的延续和维持的方式

由产业集聚的演变规律可以看出,产业集聚有一个从发生、发展到衰退的过程,这是产业发展的历史必然,但是我们完全有可能通过一定的措施,使得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得以延续和维持,使它不那么快进入衰退阶段,这也就是意味着产业集聚进入良性循环,而不是被孤立或者解体。波特在其《国家竞争垄断》中指出,当竞争者衰退或客户需求不再挑剔时,地域化的产业集聚往往有与大环境隔离的趋势,当产业集聚内部的企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但彼此依赖程度很高时,这个问题会更加恶化;最脆弱的产业集聚内部多半缺乏国际化战略,也没有国际分工,产业集聚的竞争力要能持久,其内部的产业必须国际化;同样的,即使产业集聚正在衰退,那些原本就要面对激烈竞争,具有国际观和国际客户的产业,往往可以避开由衰退带来的解体[5]。因此,提高产业国际化程度是延缓产业集聚衰退和从而保持产业集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

要延续和维持产业集聚的竞争力,集聚区域内单个企业或产业需制定国际化经营战略。

1.培养国际化经营意识。所谓国际化经营,就是企业产销活动的范围怎样从国内走向世界的问题。这是一个需要企业不断摸索、不断进步的过程。企业只有时刻树立国际化经营意识,才会在日常生产中有意识的注意收集国外市场信息,才会主动发展国外关系,为走向国际化打下基础。一般来说,国际化经营意识在初始阶段是企业自发形成的,要提升整个产业的国际化意识,还需产业积聚区内产业链协作组织进一步引导。

2.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进入模式的选择是企业最关键的战略决策之一,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进入外国市场以后的经营活动以及一定数量资源的投入,因而如果开始选择不当,就会造成损失。而且从一种模式转换到另一种模式需要付出转换成本,有时候这种成本还会相当高昂。这就要求企业在选择进入模式时要深入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企业可以有多种模式进入外国市场,这些模式包括:出口进入模式,具体包括间接出口、直接出口;契约进入模式,具体包括许可证、特许经营、管理合同、合同制造、交钥匙工程;投资进入模式,具体包括合资经营和独资经营。选择特定的进入模式反映出企业在目标市场上想获得什么利益、如何获得这种利益等战略意图[6]。因而,对于进行国际市场经营的企业来说,必须了解各种进入模式的特点有利于正确的选择。

3.选择国际竞争战略和组建国际战略联盟。区域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应当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以全新的、开放的观点制定适合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战略,同时,对于产业集聚区的企业来说,走向国际化,提高区域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以区域集聚产业为核心组建国际战略联盟。国际战略联盟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及扩大国际市场的共同目标而制定的双边或多边的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协议。未来国际市场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战略联盟之间的竞争。区域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有合作在一起组建国际战略联盟的基础,如果能有效的建立这种联盟,则有利于区域集聚竞争力的延续和维持。

标签:;  ;  ;  ;  ;  ;  

区域产业集聚竞争力研究_产业集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