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的教学设计(头等小时)_能量流动论文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时论文,教学设计论文,生态系统论文,能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过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和“人类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三个方面阐明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问题。其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为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其产生原因是教学难点。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紧密联系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本节内容是生态系统结构的后续学习,也是前一节内容的深入和延伸;另外,从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的动力来分析,它自然也为后面一节“物质循环”作了铺垫,因此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安排2课时,其中对第一课时设计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生态系统水平能量流动的概念;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概述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散失,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发展思维迁移能力;定量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分析、综合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悬念导入,激起探索的愿望

播放《荒岛余生》的影片片段。提问:假设你像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意外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之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而你随身尚存的食物仅有一只母鸡、一些玉米。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够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以等待救援?A.先吃鸡,再吃玉米;B.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下的蛋,最后吃鸡。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暂不予评价,而是故作神秘地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利用前一节课学习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知识外,还与今天所要学习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有关,欲知哪种策略更好,得先学习新课。

设计意图:设计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导入,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欲求其明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愿望。

2.联故引新,建构“能量流动”的概念

教师利用图1提出问题:①在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中与能量相关的概念有哪些?②图中A、B分别代表什么生理过程?C、D分别代表什么形式的能量?A、B过程分别发生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通过对本图的观察和对问题的思考、回答,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初步建构与“能量流动”相关的概念:能量输入、储存、转化和散失等,从而为后续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设计意图:抓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联故引新,使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理解能够在环环相扣中盘旋上升。

3.思维迁移,构建个体和种群水平能量流动的模式图

教师引导: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完成了能量的输入并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又通过细胞呼吸使部分能量散失。请同学们联系身边熟悉的生物或自身,思考:除绿色植物外,其他生物个体的生命活动中是否也存在能量的输入、储存和散失呢?你能以图解的形式在个体水平说明能量变化的途径吗?小组合作交流,形成个体水平能量流动的模式图(图2)。教师随即通过复习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引导学生从个体水平迁移到种群水平进行能量流动分析。最后展示小组合作成果图(图3)。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自身及所熟悉的生物,可使“问题解决”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活”资源结合起来,既可激发兴趣,又因材料熟悉而降低难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教师总结:生物体不断获得能量,也不停地消耗能量,这是生物生存、繁衍的基础。同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其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能量。顺势引入生态系统水平“能量流动”的基本涵义: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并且指出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进行研究。

4.分析图片,构建能量流入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

展示草原上羊吃草的图片,教师提出问题:①羊和草是什么关系?羊吃草,构成了一条什么链?羊和草在该链中分别处于第几营养级?②草中的能量是怎样得来的?③草会全部被羊利用吗?剩余的草会发生什么变化?草中的能量将何去何从?④羊中的能量又到哪里去了?⑤草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什么成分?羊在生态系统中又属于什么成分?⑥羊粪中含有能量吗?什么生物会分解羊粪?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又属于什么成分?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进一步拓展思维的深度,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请大家继续思考生产者(草)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是如何由第一营养级(草)流入到第二营养级(羊)的?其中这两个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没有能量散失?如果有,又是以什么形式散失的?你能绘出能量流入第一营养级后变化的示意图吗?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能量流入第一营养级”的示意图,并指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图中的错误。此后,引导学生构建能量在第一营养级流动的模型。学生以此为例,首先独立尝试构建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然后小组讨论,相互修正、共同完善,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组的结果,其他小组对所建模型进行比较,找出不足之处,最后以集体的智慧浓缩成图4、图5(见下页)。通过对所述问题的分析、讨论,使“能量流动”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有梯度的系列问题,为多元的教学目标服务。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等探究活动,达到自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教学目标。

5.观看动画,构建生态系统水平能量流动的模式图

首先分步播放能量流动过程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看能量流动的整个过程。接着,教师继续通过设置系列问题对能量流动过程进行总结:①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源头是什么?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③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如何输入的,为什么起点不可以从消费者开始?④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⑤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全部能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吗?⑥能量在各营养级是如何变化的?⑦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⑧在食物链(网)中,能量是以什么形式流动的?又是通过什么途径以什么形式散失的?伴随着学生一次次思维过程中信号的流动和转变,能量流动的过程这一重点得以突出,难点也得到了化解。最后,要求学生尝试构建生态系统水平能量流动的模式图(图6),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在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水平分别构建能量流动的模式图,使他们发现并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能量流动这一概念的理解在环环相扣中不断提升。

6.分析典例,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

展示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提出问题:①能量能不能从下一个营养级反向流向上一个营养级?为什么?②第二营养级获得第一营养级所同化能量的百分比是多少?第三营养级获得第二营养级所同化能量的百分比是多少?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在多大范围内?③流入某个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向后一营养级?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吗?⑤通过以上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归纳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理解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教师追问:如果以各营养级的能量值为数据来绘制图形,第一营养级作为底层,其他依次向上排列,结果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从而引出能量金字塔的概念,进一步强化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读图、识图、获取信息、分析处理数据,并以点带面总结出能量流动的规律,同时培养和提升能力。

7.梳理知识结构,构建第一课时的知识网络(略)

四、教学体会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则是“平等中的首席”。其中不仅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自主的学习过程,完成这个过程主要靠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还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采用问题连续体教学法,从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水平,设计有梯度、有层次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自行探究,通过收集处理信息、积极思考、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能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中显不足的是由于构建模型的要求较高,教学时间长短不易把握,较难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

标签:;  ;  ;  ;  ;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的教学设计(头等小时)_能量流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