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小微企业横向战略联盟创新绩效评价——以中国软件谷(南京)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京论文,为例论文,横向论文,中国论文,分析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小微企业的数量与日俱增,是我国国民经济稳步上升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小微企业在增加就业、新产品开发和专利发明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小微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资金匮乏,由于其自身条件的限制,使得其创新能力有限,若是让其单独从事大型创新项目研发将会非常困难;加上从事创新研发活动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大大加大了创新的风险。在这种环境中,如何使我国小微企业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更好地发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建立创新市场,横向联盟是一项不错的选择。横向战略联盟不仅可以有效地集聚资源,使资源能够共享,而且联盟双方能够共同承担创新风险。因此组建横向联盟成为我国小微企业创新和寻求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横向联盟能够使小微企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光明和广阔,从而探讨小微企业横向战略联盟的创新绩效水平则是保证小微企业联盟成功的关键。本文以中国(南京)软件谷小微企业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层次分析法将评估过程定性指标量化,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实现小微企业横向联盟创新绩效的不断改进。 二、小微企业横向战略联盟创新绩效评估的基本理论 (一)研究现状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查阅发现,目前国内外关于小微企业创新绩效、联盟绩效、联盟绩效指标选取、层次分析法在绩效评估中的运用等都有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 1.联盟绩效 李蕾、Uwe Cantner及Kristin Joel认为联盟绩效是联盟所获得的利益、成绩和效果,是完成目标的程度。联盟绩效的影响因素包括外部和内部因素,Daniel Z,Levin和Cross指出影响联盟绩效的外部因素包括外部环境与关系资本,Dyer,Jeffrey H和Singh认为包括伙伴属性、合作效率、成本控制;张明等人认为影响联盟绩效的内部因素包括知识基础、吸收能力、学习意愿、学习机制。钟书华认为联盟的稳定性对于联盟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Greve、张延锋等研究表明联盟双方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以及文化融合度越高越能有效提高联盟绩效。黄俊、罗丽娜通过对汽车行业联盟的研究分析,表明联盟契约控制和联盟伙伴间的信任程度都对联盟风险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从而会对联盟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徐二明从互补的资源和机会成本的角度,对联盟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资源互补性会对联盟绩效有积极的影响,而机会主义则对财务绩效和创新产生负影响。 2.小微企业战略联盟 我国对于小微企业战略联盟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齐庆祝、张沁等人着重关注企业战略联盟的关系风险与绩效风险,从资产和知识两方面构建科技型小微企业战略联盟取向的“资源—风险”匹配模型和管理措施。并针对小微企业构建联盟的实际情况,提取了影响联盟成功的关键风险因素和风险管控措施。李大庆等人从科技型小微企业联盟背景为着手点,研究小微企业联盟的目标、联盟的方式、联盟伙伴的选择、联盟创新的投入与收益等方面,提出关于组建小微企业联盟时需注意的问题,得到联盟的有效措施,从而促进创新活动的有效展开。 3.绩效指标的选取 近年来,企业绩效评价方式较为多样化,其中多维指标测量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绩效评价方式。国内外学者从不同方向构建了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Bonaccorsi和Piccaluga第一次提出了产学研合作系统评估模型,模型中把主观指标与研究者数量、新产品数量、出版物数量和专利数量等客观指标相结合,建立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徐二明等人认为绩效评价指标包括整体层面与个体层面,前者例如经营业绩、收益增长、产品销售额和新产品开发数量等指标,后者例如经济利益(企业销售利润的增加等)和社会利益(声誉、竞争地位提升等)。 对创新绩效的评价必然涉及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张凤杰、陈继祥从外部环境和内部质量创新两个方面,构造出了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企业内部环境主要包括采用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吴翠花等人从影响技术创新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分别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分析,从而设立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指导和帮助。 4.层次分析法在绩效评价过程中的应用 目前,层次分析法(AHP)在评价绩效过程应用也较为广泛。王晓辉等人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估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对高科技企业战略联盟绩效进行评价。张道武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得到关于评价创新绩效的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即算术平均法和层次分析法。刘继兵、王定超运用层次分析法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R&D经费投入率、R&D人员比重、核心研发人员受教育程度、新产品销售份额、专利和专有技术等16项评价指标。现今,对小微企业横向联盟创新绩效的评价的研究比较罕见,本文将弥补这项不足。 (二)基本概念 小微企业主要是指根据企业的营业收入、员工人数以及企业资产等等指标划分出来的。现今在我国,一般将中小型企业直接分为:中、小、微型三种类型。在工业上,员工人数达到20人以上的,且在300万元及以上营业收入的统称为小型企业;雇用员工少于20人或是300万元以下的业务收入的被统称为微型企业。 Schreiner & Daniel认为战略联盟是“企业间就产品、技术或服务的交换、共享或共同开发等目的而形成的自愿性合作的社会网络”,其中,同属一个产业或行业部门,生产、销售同类产品或产品、服务互相竞争的企业间的联盟,称为“横向战略联盟”。张明指出企业通过横向联盟取长补短,不断壮大是目前战略领域里比较新的一种战略思维。横向联盟的优势在于:可以在高效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快速形成联盟的规模效应,实现规模经济,降低联盟及各方成本,获得新的财力资源,减少风险,获得竞争优势。其特殊之处是,横向战略联盟不但解决了传统的同行业横向一体化的诸多问题,还达成了各个联盟成员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南京)软件谷小微企业横向战略联盟创新绩效评价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沿着“企业经营绩效—横向战略联盟创新绩效”、“企业创新绩效—横向战略联盟创新绩效”与“企业融合绩效—横向战略联盟创新绩效”相结合的逻辑路线,提出所要研究的概念模型。因此,本文将依据以上三条逻辑主线,以中国(南京)软件谷小微企业为例,对小微企业横向战略联盟创新绩效进行评价。 中国(南京)软件谷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目前是中国最大的通讯软件产业研发基地,国家重要的软件产业和信息产业中心。园区内汇聚了IBM、联想等众多知名企业,也聚集了许多小微企业,是进行本研究的良好案例。 (一)概念界定 (1)企业经营绩效。张翔指出企业经营绩效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并提出了较为完善的企业经营绩效综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①销售收入。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自身收益将是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最为主要、最为直观的一项指标。②财务状况。其主要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取得的实际成效。③社会责任。这是企业持续经营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其中社会责任水平则是公益捐赠数与企业环保投入之和与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④顾客满意度。其能够体现出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度。 (2)创新绩效。创新绩效的评价离不开创新能力的评价。早期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引入新技术、新工艺为企业注入新血液。由于创新理论的不断深化发展,战略管理视角认为创新能力是产品、工艺的创新为企业带来创新思想的整体功能;创新过程视角则重视创新过程中的要素基础,认为创新过程中知识内涵是主要的,以新产品、专利等的绩效产出来衡量创新能力。综上所述,本文选取:①新的产品数量,②新的工艺流程,③管理模式的创新,④新的专利数量为指标。 (3)融合绩效。①文化融合。企业文化的融合度越高,对于组织间存在的问题解释差别会减少,联盟伙伴间的交流沟通将会更加容易,遇到问题时会方便沟通易于解决,从而对联盟绩效有正向影响。②信任机制。联盟伙伴间的信任为联盟风险带来负向关系,联盟伙伴间的信任度高,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降低联盟风险,提高联盟效率。③资源互补。资源互补能够为联盟财务绩效带来正向影响。联盟成员之间可以共享资源,取长补短,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联盟绩效。④目标兼容。目标兼容并非指联盟成员之间的目标要完全一致,而是要求联盟伙伴间的目标存在兼容性。换句话说,就是指最终要使伙伴间的目标同时实现。企业在寻求联盟合作伙伴时,要双向考虑能否满足伙伴间的潜在需求,一方面要考虑联盟伙伴能否弥补自身所需,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能否满足伙伴的内在需求。 (二)建立结构模型 小微企业横向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评价过程,在这样的结构模型中,每个指标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它们是一个整体。本文将企业联盟过程中对联盟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作为准则,建立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三)研究方法及应用 1.改进层次分析法 传统的层次分析法为保证排序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对判断矩阵作一致性检验。若判断矩阵未满足一致性要求,则需要通过人为主观的进行调整,并且需要进行多次试算,这样一来往往会使得结果缺乏准确性,避免不了人为因素的片面性。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文章所采用的改进层次分析法利用最优传递矩阵的概念对传统方法的算法过程进行了改进,使之自然满足一致性要求,得以直接求出权重值,省略了一致性检验步骤,简化了计算过程,提高了评估效率。同时,本文还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准则层下包含指标数目不同的情况,提出利用加权的方法对已有指标层的排序权值进行修正,进一步确保了最终排序结果的准确性。主要步骤如下:标签:绩效评价论文; 绩效指标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联盟营销论文; 绩效沟通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风险评价论文; 联盟标准论文; 产品层次论文; 创新谷论文; 风险权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