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完成三大战略任务加快重庆振兴_三大战略论文

努力完成三大战略任务加快重庆振兴_三大战略论文

努力完成三大战略任务 加快振兴重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重庆论文,努力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现我市的战略发展目标,“九五”是关键。“九五”期间,是重庆加快发展、实现全面振兴的创业阶段。我们必须以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三大战略任务,解决四大难题,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为下世纪初保持我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增强重庆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完善城市功能,是促进中西部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核心是振兴工业经济;城市带农村,城乡一体化,是从我市实际出发探索现代化建设新路子的重大实践,其关键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越温脱贫;搞好开发性移民和发展库区经济,是一项具有历史开创性的宏伟事业,其重点是妥善安置百万移民。此外,三峡库区形成以后,保持生态平衡和治理环境污染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完成三大战略任务,解决四大难题,既是加快重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全国总体发展战略的需要,涵盖了加快重庆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工作重点及目标,是今后五年重庆经济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一、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工商业重镇,历史上对周边地区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根据重庆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尽快把重庆主城区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并以此规划和部署今后五年的城市经济工作;围绕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加大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1.不断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对内对外开放

重庆在长江上游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及其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重庆是老工业基地,积累的困难和问题较多,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也要求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紧紧抓住国有企业改革这个中心环节,加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真正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坚持“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通过存量资产流动和优化组合,运用资本经营、股权运作、兼并联合、破产重组等方式实现国有资本优势扩张,力求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难点问题一定要抓住不放,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排除一切干扰,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抓,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务必在近两年内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坚持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要注重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选配政治强、会管理、善经营的优秀人才担任领导工作,使企业领导班子能够自觉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积极推进改革和发展。

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重点推进与全面配套相结合。要加快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特别是加快培育以资本市场为重点的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市场法规;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国有资本营运体系,促进政企分开;振兴财政,健全职能,执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切实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尽快建立健全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积极推进再就业工程;根据“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要求,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推进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行政管理新体制,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随着重庆直辖市的设立,重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必将成为继沿海开放城市之后全国又一个对外开放热点地区。我们应当乘势而上,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举,树立大开放的新形象,形成大开放的新气势。在扩大开放的战略布局上,以重庆主城区为核心,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窗口,以高速公路沿线和三峡库区沿江区县为主干,建设对内对外开放走廊,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的新格局。在扩大开放的战略重点上,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重视引进外资的效果,认真研究并大胆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不断提高接纳国际资本的能力。同时,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发挥三峡库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独特优势,加快发展国际旅游和服务贸易;结合科技文化交流、友好城市交往等外事工作,扩大对外宣传,让世界了解重庆,让重庆走向世界。要一如既往地保持同四川省的密切联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开展与周边省区的横向联合,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共同培育区域市场。在扩大开放的战略措施上,要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口岸建设,完善服务体系;特别是各级干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适应对内对外开放新形势的能力,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要加强投向引导,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技术基础较为雄厚的综合优势,使重庆成为有利可图、外商云集的投资宝地。

2.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加快建设长江上游新兴产业群

结构性矛盾突出是制约重庆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调整优化结构是“九五”期间我市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必须结合我市老工业基地改造、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以及库区开放开发的实际,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强化第一产业,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集中力量发展壮大以汽车摩托车为主体的机械工业、以天然气化工和医药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以优质钢材和优质铝材为代表的冶金工业三大现有支柱产业,着力培育电子信息、建筑、旅游和食品四大新的支柱产业,加快形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

优化提高第二产业,要立足现有基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工业内部行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扶优扶强,重点扶持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加快其技术改造步伐。尤其要注重引进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全力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和名牌战略,形成高起点的集约化发展态势,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出若干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成为重庆经济的支撑点。要把区域资源优势与现有工业基础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有利于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带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新的产品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调整优化工业结构,要充分发挥中央在渝企业的积极作用。中央在渝企业特别是国防工业企业,在资产规模、技术装备、人才和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是我市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打破条块分割,加强地方企业与中央在渝企业的联合协作,以资产为纽带,以项为龙头,形成新的组合优势。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协调服务,为加快中央在渝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不断壮大重庆工业经济的实力。

发达的第三产业是区域性经济中心的重要标志。“九五”期间,要从重庆的实际出发,切实加快以旅游业、金融业和商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要加强旅游业的行业管理,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尽快制定发展规划,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努力提高综合服务水平,积极开拓市场,以效益为中心改善经营管理,形成具有重庆历史文化名城和三峡库区历史文化特色的巴渝三峡旅游带,把重庆建成全国的旅游热点地区。要加快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步伐,初步构建起适应我市经济特征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增强重庆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功能。按照“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的战略思路,培育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辐射能力强的商品市场体系,建设一批区域性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努力开拓农村市场;培植一批内外结合、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经营的大型现代流通企业;根据我市城区组团式结构的特点,加快建设商业区,扩大商品流通规模和辐射范围,繁荣城乡市场,使重庆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商品贸易的集散地。同时,积极发展房地产,交通运输、通信、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和休闲娱乐等行业,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逐步完善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础上,继续把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我市加快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使其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领导,改善管理,形成有利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为目标,扶优扶强,引导私营企业向规模经营发展,扶持一批大型私营企业,使之成为我市某些领域和行业的骨干。大力提高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素质,提倡爱国、敬业、守法、规范经营;提倡先富帮后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重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多作贡献。

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状况,直接关系到重庆在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必须坚持现代化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尽快改变目前基础设施落后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状况,构筑起经济起飞的跑道。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突出抓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邮电通信网络和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力争用五至十年,建成适应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的、比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同时,要按照环境美、质量高、形象新的要求,努力在辖区内建设一批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3.全面实施“科教兴渝”战略,提高全市经济增长的整体素质

促进重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在确立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必须全面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渝”战略,把重庆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我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50万科技大军是振兴重庆的重要依靠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教兴渝”中的主力军作用,鼓励、引导他们以多种形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逐步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科技体制和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新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把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作为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确立企业技术开发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装备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把支柱产业、优势行业、拳头产品的发展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力度:着眼于提高全民素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中高等教育结构,推进多形式联合办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起同重庆肩负的历史使命相适应的高教体系:普及九上制义务教育,加快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才资源是重庆的第一资源。要在全市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起有利于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的机制,创造人尽其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成长环境。努力培养一大批能担当时代重任的领导人才、高级专家、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引进人才,不断壮大我市各类人才队伍。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城市带农村、城乡一体共发展、共繁荣的新路子

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重庆农业人口多,农村脱贫和移民任务重,这就决定了农业、农村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没有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我们就不能圆满完成三大战略的任务。因此,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和基本政策,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城乡结合的原则,以奔小康统率整个农村工作,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依靠科技进步,稳定粮食生产,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按照以上发展思路,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要继续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大力培育农村市场,提高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重点搞好城市郊都市型农业、三峡库区生态农业、丘陵地区的现代农业、大巴山和武陵山的山区开发,建设在西南乃至全国都有特色和影响的农副产品商品基地,培植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把农业开放作为全市对外开放的一个战略重点,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业投入,搞好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增强农业抗灾防灾的能力和发展后劲。坚持“科教兴农”,重点抓好农业技术进步工程、绿色技术工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科技在农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农民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体,要坚定不移地依靠农民群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不仅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而且是严肃的政治问题。要尽快建立健全农业保护和支持体系,扎扎实实搞好农村富民工程,多为广大农民办实事。通过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合理有序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到2000年,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80%以上的区县和80%以上的农户实现小康。

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市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既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经济问题,更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政治任务,必须坚决如期完成“五三六”扶贫攻坚计划。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把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作为扶贫的首要任务,对贫困地区实行政策倾斜,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充分发挥大城市的优势,帮助贫困地区新上一些具有牵动作用的生产型骨干项目;加快贫困地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把科教扶贫与贫困地区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要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攻坚作为全市扶贫工作的重点战场,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实行“集团式扶贫”和对口扶贫工作责任制,不脱贫不脱钩,脱贫后不断线,巩固扶贫成果。

探索城市带农村、城乡一体共发展、共繁荣的新路子,必须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提高城乡经济融合度。实施城镇带动战略,一是要构筑科学的城镇网络体系,以重庆主城区为依托,以万县、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南川、长寿等为地域城镇的核心,建设一批中小城市和一批中心城镇。通过功能调整,合理分工,各有侧重,逐步形成大中小城镇有机结合的、组团式、网络化的城镇群,带动农村发展。二是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通过建设畅达高效的交通、通信、信息、中介机构等网络和渠道,在“结合、转移、联系、服务”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增强城乡联系,形成城乡统一的大市场,把城市的先进技术、人才、信息、资金向农村扩散,与农村丰富的资源结合起来;加快城市大工业的辅助生产和一部分下游工业向农村转移,把城市工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联系;积极为农村提供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服务,促进城乡共发展。三是要正确引导、积极扶持、在力发展乡镇企业,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连结城乡的结合点,加快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的发展要继续发挥机制灵活、适应市场能力强的优势,增强效益观念,提高管理水平,要把发展重点放在农副产品加工、资源开发与深加工和与城市工业配套上,着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区县党委、政府在实施城镇带动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要坚持富民为本,着眼于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在城乡结合上下功夫,走出一条城镇带农村、农村促城镇的路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市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为区县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把指导、协调、监督的职能寓于服务之中;要进一步下放权力,完善分级管理,增强区县党委、政府统揽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区县经济的发展步伐。

三、搞好开发性移民,发展库区经济

三峡工程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成败的关键在移民。我们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库区百万移民的光荣历史重任,为确保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贡献力量。

按照中央的部署以及三峡工程进度的要求,我市移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加快库区开放开发,多渠道扩大移民安置容量,使移民进度与三峡工程进度相衔接,做到移民迁得出、安得稳、能致富;全面完成城镇、工矿企业搬迁和专业设施复建任务,努力把库区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文明新区。

移民工作说到底是一个发展问题。我们必须把开发性移民方针贯穿于整个移民迁建的全过程,以移民促发展,以发展促移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移民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开发性移民方针,坚持以大农业为基础,三次产业并举,积极拓展移民安置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资产存量的优化重组,带动移民迁建和库区经济发展。搞好开发性移民要坚持“五个结合”:农村移民安置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城镇迁建与建设城镇体系相结合,企业迁建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相结合,专业设施复建与改善库区投资环境相结合,文物古迹的保护和迁建与发展库区旅游相结合。

要确保库区移民迁建任务的如期完成,必须加强对移民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第一,认真落实和严格实行移民工作责任制。库区各级党委、政府要以移民为先,以移民为重,把移民迁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移民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移民迁建中的重大问题,全面指挥协调移民迁建工作;从上到下实行移民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不同阶段的移民任务与政府工作的任期目标挂钩,保持库区领导干部和移民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并将移民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库区干部的重要依据。第二,加强对口支援的组织协调工作,进一步拓展对口支援的领域。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联合,广泛吸收外资投入库区建设。要以项目为载体搞好对口支援,注重引进名牌产品、名优企业与移民迁建企业嫁接组合,并力争在大农业的支援合作上有新的突破,把对口支援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第三,加强移民工作的管理与监督,健全和完善移民管理体制。按照“中央统一领导,分省负责,县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和移民经费包干使用的办法,库区各级党政必须建立和完善移民项目规划、计划、工程、资金、监督的管理体制,把移民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尤其要切实加强移民资金的管理和执法监察工作,严格实行移民资金民主评议合作制度和市县长负责审批制度,对挪用、挤占、贪污移民资金的人和事要坚决进行查处,保证移民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第四,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打好移民总体战。各级部门要积极主动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做到移民工作特事特办,为移民迁建服好务。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我们完成三大战略任务的必然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是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我市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贫困人口比例高,库区移民数量大,计划生育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把计划生育工作与经济发展、移民和扶贫开发、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结合起来,重点做好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人口意识,做好优生优育工作;继续实行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移民工作的推进,对资源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尽快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尤其是要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开发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制定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从严管理,保护耕地,把这件事关全局、泽及子孙的大事办好。

保持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不仅是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直接涉及人民的生存质量。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移民迁建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主动预防,积极治理,以防为主,防治兼顾。要抓紧预测三峡工程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制定相应措施。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强化源头治理。以治理水污染、保护库区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和减轻空气污染为重点,通过调整生产力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推广清洁生产,改善能源结构,植树造林,增加环境保护设施,积极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存空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同志们:我们承担的三大战略任务是极其光荣而艰巨的。全体党员和各级干部一定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刻苦学习,不断进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勇于创新,苦干实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圆满完成三大战略任务,实现振兴重庆的宏伟目标!

(本文摘自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张德邻同志在中共重庆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负重自强加快发展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进步的新重庆而奋斗》的第二部份,标题系编者所加)

标签:;  ;  ;  ;  ;  ;  ;  ;  ;  ;  ;  ;  ;  ;  ;  

努力完成三大战略任务加快重庆振兴_三大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