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治理开发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黄河概况及特点
古老的黄河距今已有150万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包括内流区)79.5万平方公里。黄河干流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道长3472公里;河口镇至河南省郑州附近的桃花峪为中游,河道长1206公里;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河道长786公里。黄河上游地区是水量主要来源区,水电资源丰富;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泥沙对下游威胁最大;下游防洪任务十分繁重。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按传统朝代计算,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就长达3300多年。黄河水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经济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黄河自然条件复杂,河情特殊,有着不同于其它江河的显著特点:
1.水少沙多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是长江的1/17,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干流最高含沙量920公斤/立方米,在世界江河中名列第一,如果把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
2.水沙时空分布不均 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沙量集中在汛期7、8、9、10四个月,易形成暴雨洪水和高含沙洪水。非汛期来水少,造成缺水断流。56%的水量来自上游兰州以上,90%的泥沙和全部粗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河口镇至潼关河段。
3.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广、强度最大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平方公里,其中每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年输沙量大于1.5万吨的面积就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
4.河道形态独特 泥沙淤积使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河床普遍高出两岸地面4~6米,最高超过10米。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河南段最宽处达24公里,山东段最窄处仅275米,排洪能力上大下小。宽河道河势游荡多变,主流摆动频繁,危及堤防安全。
5.灾多害重 黄河流域水旱灾害频繁,特别是黄河下游洪水灾害最为严重,历史上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淹没范围北抵天津、南达江淮,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1933年遇洪水,下游堤防决口53处,豫、冀、鲁、苏4省30个县被淹,273万人受灾,死亡1.27万人。1938年国民政府为阻止日军西犯,扒开花园口大堤,黄河水经淮河入海,使豫、皖、苏三省44县1280万人受灾,死亡89万人,形成了震惊中外的“黄泛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至今未能完全恢复。由于黄河部分河段在地理位置上纬度差异较大,当黄河结冰封河和解冻开河时,在狭窄河段产生冰塞和冰坝,造成凌汛灾害,1880年至1938年的59年中,黄河下游有21年发生凌汛决口,决口达40处。黄河流域的旱灾也很严重,“赤地千里,寸粒不收,骨肉相食,十室九空”的悲惨景象史不绝书。1922至1932年,流域发生连续11年的特大干旱,1929年灾民达3400多万人,仅陕西省死亡人数就达20.8万人。
6.资源丰富 黄河流域有耕地1.89亿亩,人均1.77亩,约为全国人均耕地的1.5倍,还有宜于开垦的荒地约3000万亩。流域内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051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为3344万千瓦,居全国大江大河第2位。在全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黄河流域有37种。煤炭储量占全国的46.5%,石油储量占全国的26.6%,稀土储量占全国的98%。因此,黄河流域也有“有色金属长廊”和“能源流域”之称。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初步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加强了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提高了抗御洪水灾害的能力,扭转了历史上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使黄河岁岁安澜。黄河水利水电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干流已建再建15座水利枢纽和发电站,总装机容量1038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401亿千瓦时,兴建了大量的灌溉供水工程,灌溉面积达1.1亿亩,为流域内外50多座大中城市和中原、胜利油田提供了水源保障,解决了农村2727万人的饮水困难;还建成了引黄济青,引黄济冀、济津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3万平方公里,使1000多万人解决了温饱和吃水问题,还年均减少入黄泥沙约3亿吨。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实施流域水量统一调度,成效显著。人民治黄55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据估算,直接经济效益达1.32万亿元,间接效益更是无法估量。
二、21世纪黄河面临的重大问题
展望21世纪,黄河治理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洪水威胁依然是国家的心腹之患。黄河上、中、下游都存在不同的洪水危害,由于下游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洪水危害最为严重,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的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110个县(市),8510万人口,堤防一旦决口泛滥,将打乱整个国民经济的部署,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的难以恢复的不良影响。进入21世纪,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虽防洪减淤效益显著,但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仍有发生大洪水的可能;上中游来沙在短期内也难以显著减少,悬河局面将长期存在;下游堤防、河防工程,以及蓄滞洪区建设等工程措施仍待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滞后。黄河防洪保安全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
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黄河流域水资源贫乏,经济社会发展需水量不断增长,加之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下游断流频繁,在黄河实行全河水量统一调度以前的1997年,下游利津水文站全年断流226天,断流河段长达700多公里。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已成为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充分利用地下水和保证生态环境低限用水的前提下,按正常年份供需平衡计算,2010年缺水40亿立方米,2030年缺水110亿立方米,2050年缺水160亿立方米。
水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0世纪90年代末,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已达47亿吨,比80年代增加了1倍,水污染十分严重,列七大江河的第2位。据预测,2010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将会超过65亿吨,同时,面污染也有进一步扩大之势,如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有限的黄河水资源将失去使用功能。
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长期以来,水土保持投入不足,治理进度缓慢;现有治理标准低,工程不配套,治沟工程少,林草成活率低;预防监督和保护不力,边治理、边破坏在一些地方还相当严重。水土流失成为生态环境恶化、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抬高和当地贫困的根源。
三、黄河治理开发思路
黄河治理开发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洪抗旱并重,开源节流并举”。要统筹兼顾防洪、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三个方面,把防洪作为黄河治理开发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摆到突出位置,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黄河的一项根本措施,进行长期的工作。要把治理开发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利用紧密结合起来,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谋求黄河的长治久安,实现黄河“四个不”的治理目标。即:围绕洪水威胁,确保堤防不决口;围绕水资源紧缺问题,保证河道不断流;围绕水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实现水质不超标;围绕泥沙淤积问题,确保河床不抬高。
1.防洪减淤 黄河洪水灾害之所以严重,主要是大量泥沙淤积下游河道,形成地上悬河,威胁堤防安全,
泥沙是黄河难治的症结所在,所以不仅要控制洪水,还必须有效地处理和
利用泥沙。通过“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有效控制洪水;“拦、排、放、调、挖”综合处理和利用泥沙。
“上拦”是根据黄河洪水陡涨陡落的特点,在中游干流修建大型水库,以显著削减洪峰;“下排”即充分利用河道排洪入海;“两岸分滞”即在必要时利用滞洪区分洪,滞蓄洪水。“拦”就是靠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干支流控制性梯级水库拦减泥沙。“排”就是通过各类河防工程的建设,将拦不住的泥沙利用现行河道尽可能多地输送入海。“放”就是通过用水用沙、放淤改土、淤背固堤等,在黄河两岸尤其下游处理和利用一部分泥沙。“调”是利用干流控制性水库调节水沙过程,使之适应河道的输沙特性,以利排沙入海,减少河道淤积或节省输沙水量。“挖”就是挖河淤背,加固黄河干堤,逐步形成“相对地下河”。
2.水资源利用 实行开源节流并举,以节流为主,强化管理,搞好黄河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和长远目标,要以大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为重点,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提高旱作农业生产水平,搞好工业和城市节水,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合理的水价,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水资源的统—管理和科学调度是缓解缺水断流的重要手段,统筹安排城乡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用水和输沙用水,加强需水管理和定额管理,强化流域统一管理水资源的职能,实行水量国家分配,断面流量控制,省(区)用水配水,骨干水库和重要取水口统一调度的新体制。加快黄河干支流待建骨干工程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南水北调是从根本上缓解黄河流域资源性缺水问题的必然选择,要加快前期工作,统筹规划、科学比选,及早开工建设。
3.水资源保护 要加强部门合作,保护为先,团结治污,搞好水功能区规划和水源地保护,实行入河排污许可和污染物总量双控制,建成黄河干流主要断面(含省界断面)、取水口、退水口、排污口和支流入黄口水量和水质统一监测网络。
4.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要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以产沙集中、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有重要影响且经济相对落后的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对重力侵蚀严重的多沙粗沙区要以治沟骨干工程为重点,集中力量,加快治理,建设沟道坝系工程,拦沙淤地,发展生产。对重点治理区还要在稳定基本农田规模的基础上,对坡耕地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对重点监督区,要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对重点预防保护区,依法保护森林。
黄河干流龙羊峡至桃花峪河段,规划布设36座梯级工程,其中龙羊峡、刘家峡、大柳树、碛口、古贤、三门峡、小浪底等7座大型控制性工程(已建4座,待建3座),组成了黄河干流水沙调控工程体系,总库容920多亿立方米,除拦沙库容外,仍可长期保持470多亿立方米的有效库容,发挥防洪减灾,调水调沙、供水发电等综合效益。对待建的大柳树、碛口、古贤3座枢纽,要积极做好前期工作,适时兴建。
要实现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现代化,必须首先全面实现黄河的信息化,而实现信息化的关键途径则是数字化。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新世纪已经正式启动“数字黄河”工程。“数字黄河”就是借助全数字摄影测量、遥测、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科学技术采集基础数据,通过微波、超短波、光缆、卫星等快捷传输方式,对黄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构建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在这一平台和环境中,以功能强大的系统软件与数学模型对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21世纪的黄河治理开发,必须坚持依法治河,依法调整和规范黄河治理开发及管理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水资源,严格执法监督,建立符合国情、河情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新体制。
新千年、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把黄河治理开发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与黄河治理开发紧密相关。在流域各省区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人民治黄事业将不断前进。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建成黄河防洪减淤工程体系,有效地控制洪水和泥沙,黄河下游初步形成“相对地下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水土流失区基本得到治理,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每年减少入黄泥沙8亿吨左右;黄河水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和保护,地面水的水质恢复到良好状态,南水北调工程向黄河及其供水区调水150亿-200亿立方米,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可持续利用,建成节水型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实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治理目标,使黄河得以长治久安,更好地造福于中华民族。
标签:黄河论文; 黄河流域论文; 中国水资源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长江洪水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时政论文; 洪水论文; 防洪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