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思想与后现代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现代性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00(2003)02-0026-05
在何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马克思思想与后现代性联系在一起,甚至谈论马克思思想的后现代性?无疑,从关于工业与人的本质的内在关系的论述、世界历史时代的理论构 想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本性而言,马克思思想承担着并且解释着现代性。但是,从 马克思思想的致思取向、怀疑与批判方法、超越西方中心的人类性的价值关怀、社会理 论的旨向以及特别是对于当代思想的全景式的对话意义等等方面而言,马克思思想又表 现出某种特有的后现代性。本文尝试展开这一话题。
一
马克思实现的是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这就是从实体主义的和本质主义的思维方 式转向实践的和关系性的思维方式。实体主义与本质主义是传统存在论哲学(包括宗教 神学)以及认识论哲学得以建构并融为一体的实质所在,马克思事实上已经抛弃了存在 论的哲学创构努力,并且把仅仅只是在现象界展开的传统认识论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 从而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变革,这一变革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方向是一致的。与后现代主 义对基础主义的否弃异曲同工,马克思直接废黜了传统哲学的存在论的理论结构,并在 此意义上实现哲学存在论从超验的、抽象的实体存在论向实践的和历史性的感性存在论 的转换,转换的结果是传统的存在论及认识论哲学形态转向了生存论的哲学形态(或者 说是用生存论的哲学形态包容了存在论及认识论的理论结构),对实体主义与本质主义 的否定正是完成从存在论哲学与认识论哲学向生存论哲学转变的关键。后现代哲学解构 的同样也是实体主义与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包括对“哲学”的终 结,以及为了贯彻其怀疑与批判方法而对一切元叙事的拒斥)都只是一种策略,其目的 仍然是强调过程与差别,并赋予现代性以流动性。在这一点上,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与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是相通的,而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思想也是相通的。与后现代主义 强调过程与流动性旨趣相通,马克思强调感性活动与关系,强调人在活动中的个体性与 公共性的统一,因果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但统一不是同一,而是处于关系共同体的两 种属性与旨向之间富有张力的平衡与和谐。
不过,与后现代主义的姿态性的解构策略不同,马克思强调的是在人自己创造的属人 世界中充分肯定和提升人的生命意义和生活质量的实践观的思想立场和世界观,这种思 想立场与世界观,仍是后现代主义努力的目标与方向。
思维方式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仰赖于启蒙。作为启蒙者的革命家与作为被启蒙者的人 民大众之间显然存在一个意识能力(或思想觉悟)的高低层次之分(马克思明确地把思想 觉悟的高低之分与不同社会主体作为人性或人格的平等的主体性区分开来),革命家必 须对人民大众进行教化,唤醒其阶级觉悟(更为准确地说是历史意识),在这一意义上, 马克思充当了教化思想家,为了实现其教化使命,马克思甚至不惜简化其思想的丰富性 与深刻性。不过,正像不能把康德启蒙思想中的反抗封建神学的一面与其整个历史理性 意义上的启蒙精神剥离开来一样,我们也不应把马克思关于阶级意识的启蒙与其整体上 的历史意识启蒙剥离开来。对于康德与马克思而言,启蒙是一种不可能完结的历史使命 ,“人是什么?”显然是富于活力的追问,这一追问蕴含了人的自明性这一永恒的思想 难题。但是,康德思想中的自明性仍然属于一种先验的规定性,这种自明性激发、但同 样也折磨着康德之后的当代思想家们。从胡塞尔的先验意识到海德格尔的语言存在论和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存在论,包括德里达的延异思想,其实都是在寻求某种绝对的自明性 ,马克思则把自明性看成是人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呈现出来的现实生活世界的自明性,这 种自明性并不是前定的和给定性的,而是历史性地形成的,这样一来,现象学仅仅在学 理上难以廓清的生活世界问题也转换成了一个现实的生活实践问题。无疑,对于马克思 而言,启蒙绝不意味着“光说不练”,而是恰恰相反,要把“批判的武器”转换为“武 器的批判”,通过“实际地改变现存事物的状况”,即“共产主义运动”来实现人的自 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启蒙必须进一步体现为人的自我解放。不过,从启蒙向解放的转 换或许已经不只是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换,然而,就在后现代主义以强势的虚无主 义及当代(当下在场性)的自我迷恋(以及在实践上的享乐主义)消解掉关于解放的叙事时 ,马克思思想的意义在于努力促使人们理性地审察人的历史性,并且用充满憧憬的人类 解放论超越后现代对“现在”的自我迷恋。康德曾在超越时间的意义上确定“现在”, 但这一思想看来直接被后现代主义强化了。马克思强调的是历史的自我意识,后现代主 义则强化了历史相对主义。在此,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关于历史的态度对后现代主义 构成了一种批评性的对话,后现代主义用一种不断持续和延宕的“现在”消解或终结历 史,但是,照马克思的理解,后现代主义所消解或终结的“历史”,不过就是“把人当 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1](P118),而作为“追求着自己的 目的的人的活动”的“人的真正的自然史”[2](P122),还远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及思 想能力之外,毕竟,“人之为人的历史”尚待历史性的生成。
二
当一些后现代主义者把当代意义上的后现代性追溯到海德格尔或者尼采时,我们同样 也有理由把后现代性追溯到马克思,不过,如果把马克思确定为后现代性的起点,我们 更有理由对这一时代的主题及精神走向进行反思:现当代西方哲学在什么意义上代表了 哲学的人类性方向?马克思导致的西方哲学与思想的变革正是终结传统形而上学,将理 论哲学转变为实践哲学[3]。在此,马克思通过内在地超越西方哲学与思想范式从而生 成了一种人类性的哲学范式,这一新的哲学范式甚至到现在看来对人类文化的重要引导 意义还远未明朗。当后现代主义以种种极端的方式“告别”哲学时,实际上反映了一种 试图摆脱西方固有模式的文化趋向,但后现代主义欲罢而不能的精神焦虑同时表明,从 文化的意义上摆脱西方中心主义是不太可能的。也许,现代性是西方思想创造出来的最 后一个神话,这一神话一直顽强地挺立于当代(并且“当代”本身就成为现代性持续在 场的时间指证)。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与后现代性的持续对话,现代性获得了一种空 前的流动性与张力,而后现代性只不过扮演了使现代性持续在场、因而本身也取得在场 性的配角。然而这种仅仅在西方思想中展开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貌似对话、实则相互 捧场的对话,恰恰是以遮蔽事实上日益加剧的对非西方的日益加深的殖民为前提的(不 仅是经济的和政治意义上的殖民,而且还包括文化意义上的殖民)。当非西方以种种自 以为同一的方式驯服于这种殖民时,西方与非西方的断裂实际上是加剧了。这种同一的 一个看得见的症状表现在,在一个诱惑与陷阱同时存在的“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作 为弱势国家或民族的情感诉求,本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情感常常会受到某种学理上的 批判与克制,然而,一方面,学理的分析代替不了对弱势情绪的克服,另一方面,学理 的分析本身就可能是以避开为弱势主体的利益辩护立场为代价的。因此,后现代主义强 调的差异以及边缘化思想还必然包含并体现为政治哲学,这一点恰恰归功于马克思的伟 大发现。非西方身份的确立并不只是从文化上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就可以做到的,而是需 要从对现实的权力关系的剖析中彰显出来,马克思正是从世界历史时代这一关涉当代政 治与社会转型的重大历史背景中揭示和区分出非西方所处的殖民与他者身份,西方通过 其强势的工业文明及世界市场力量造就了世界的“均质化”(Homogenization),但也正 是由于西方在工业文明及世界市场方面的强势地位确定了非西方将始终处于一种“从属 于西方”的殖民处境。当后现代主义仅仅只是在文化意义上强调文化传统的个性与多样 性时,马克思则理智地看到这种个性与多样性实际上将被处理成难以同一于全球文明的 “片面性与局限性”,并提醒非西方必须获得实现自身个性发展的权力与身份条件[4]( P276)。
后现代主义者还只是从话语上区分出西方与非西方,而马克思则从政治经济处境及其 权力关系上揭示了这一区分,并且从为了达到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而必须付诸实践的政 治解放的意义上,把自身的价值关切明确地确定为非西方。所谓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 辑以及盛期现代性其实是确立在一个高度整合并因而蕴含着高风险的当代政治、经济与 文化同构一体的复杂系统之上的。姿态性的后现代主义弥漫于西方思想界,这显然干扰 了非西方以自主的方式进入现代并获得现代性,在此意义上,现代性的重建或重写的重 要工作就是理智地考量非西方的生存境遇与复杂性,所谓重新启蒙或继续启蒙的工作也 绝非西方文化的自我调整,而是必须在全球化的复杂视界中重新发现并认识非西方,并 努力促成非西方的自我解放。由此可见,马克思思想给日益淡化了政治意识的后现代社 会贡献了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哲学资源。虽然从后现代主义向后殖民主义的思想过程中已 经融入了马克思思想,但这一转换并不是思想的置换,而只是在整个后现代主义中融入 了一个“新”的维度,甚至于只是在多样的二元对立话语模式中添加了一个新的话语模 式:西方与非西方。如果要走出这一维度本身过于烦琐的话语困境,还必须更为恰当地 汲取和涵摄马克思的思想。当然,马克思思想本身的开放、开掘与发展,同样需要积极 地和建设性地从后现代主义中汲取思想。
三
马克思思想的核心领域是社会。传统哲学确立的是人与对象(人与自然界、人与上帝、 人与自我)的实体性的“关系”——本质上不是关系,而只是二元分立的原子式的或单 子式的实体,马克思要确立的则是人与对象的感性关系,这一感性关系是以“社会化的 人的感性”为根本点的,其核心是人的交往实践活动。一旦把社会作为人的基本生存事 实并且把实践观引入理论分析活动,那么一切抽象的、实体的存在都赋予了活生生的内 容。面向社会本身、面向实践活动是马克思思想的旨向,他的全部理论工作,包括著述 工作都是服务于这一旨向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 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5](P6 0)。如果马克思思想从方法上可以表述为实践诠释学,那么他所诠释的“对象”就是社 会。不过,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决不只是人的实践活动所阐释的“对象”,因为对社会 的诠释不外乎就是社会化的人对社会的自我诠释,作为对象化活动的社会化过程与人生 存的自我确证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就是说,社会作为人的对象化存在同时还必须表征为 生存意义与价值的非对象化。社会其实可以直接看成是马克思思想的存在论范畴,当马 克思把社会关系看成是人的现实的本质时,本身就是对以此在个体为中心的近代主体性 的超越,在此,马克思所谓“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不 是一个抽象命题。如今,“社会”听起来竟带有一种抽象意味,盖因为人们往往把马克 思的上述命题与马克思同样提出的类的或个体的规定性对立起来,并且在前见上直接赋 予个体或类以感性现实性,实际情况却是相反,人作为个体的或类的现实性恰恰是通过 社会表现出来的,当纠缠于个体或类时,实际上只是表明我们的思维能力或者说对现实 生活的理解能力尚没有超出旧的理解范式与生活样式。
现代性的核心是主体性,后现代性的核心则是主体间性。在马克思思想中,承担主体 性的具体范畴可以确定为劳动概念,在劳动概念、特别是与具体的生产力概念关联在一 起的劳动概念中,自然被先在地置于被征服的对象客体,而蕴含着主体间性的范畴则是 交往(生产关系意义上的交往概念还只是交往的一种样态,交往本质上是在现实生活世 界中的人与人的沟通过程及其公共性规范)。马克思思想对当代社会理论的意义就在于 实现了从人与自然客体的劳动活动向以社会化为平台而展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活 动的思想转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后现代性所强调的主体间性获得了一种强有力的实 践价值,而交往实践观也有理由成为当下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是在社会交往 实践的意义上确立主体间性的,这一主体间性已经不再是如同在胡塞尔那里还存在着的 那种作为意识哲学残留物、并受着某种超验神学暗中支撑的先验主体间性,也不是通过 引进此在现象学或语言现象学,表面上带有明证性但实际上充满着神秘主义氛围的共在 性,而是处于实践活动中的人的交互主体性,这一主体性就是交往实践活动中的人的社 会性,具体地说就是人的社会化,“社会化的人将实现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完成了的人 道主义的统一”,而且,通过交往关系的再生产,马克思实现了从个体生存向社会生存 的历史性的提升,应当说,在当代思想的视界内,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提升特别有助于疏 缓生存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焦虑。生存主义陷入了此在个体的生存焦虑之中,而后现 代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将生存主义式的“个体生存”(Personal Existence)的焦虑片 面且极端地推进到“真实性的个人生存”(Personal Existence of Reality)的绝对的 和单子式的生存样态(这种“真实性的个人生存”正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单个人所固有 的抽象物”)。与后现代哲学一样,马克思也关注现代社会结构如何生产出现代性的生 命个体,然而,与此同时,马克思还致力于探索作为生存的个体如何建构一种合理的社 会结构。
马克思的社会实质上构成了现代人的信仰基础。传统信仰是个体自我对超验存在的体 验与沟通,而且自我是由超验者给定了的,只要人们确信超验者的存在,人际间的沟通 就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在现代性条件下,一方面,强调自我实现和自身生成性的个体 自我废黜了超验者,另一方面,晚期资本主义时代日益强大的工具理性又加剧了人的物 化状况,这样一来,不同的主体自我间的沟通倒成了问题,其实,所谓主体间性问题以 及后现代主义关于真实性的个人生存问题都不过是反映了现代人在信仰上的匮乏和焦虑 ,后现代只是直观地呈现了这一时代精神的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症候。然而,马克思考 虑的并不是诸生存个体是否能够先验沟通和交互理解,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个体生存问 题已经历史性地转换为个体的社会化的具体实现过程,而先前的个人信仰也历史性地转 换为社会信仰,这一信仰就是共生主义(Communism),共生主义将历史性地引导人类社 会的未来。
当对马克思思想作一种后现代式的解读时,我们发现,马克思思想的后现代性既不同 于看起来已经明了的马克思,而且也溢出了人们已经熟悉的后现代性。马克思思想的后 现代性其意义在于增进了现代性以流动性与张力,使得后现代性与现代性结成一种伙伴 关系,并积极参与现代性的重写与重建。马克思思想不仅只是一般地蕴涵了后现代性, 而且还赋予了后现代性一种新的质素,这是一种理性的、反思性的和前瞻性的质素,通 过它,马克思思想与这一时代发生着一种深刻的亲和与范导作用。后现代性激活了马克 思的思想,但由此激活的马克思思想显然又超出了后现代性的视界,这应该是马克思思 想能够与后现代主义展开创造性对话的资质所在。如果上述说法成立,大概可以看成是 对马克思思想当代性的另一种分析形式。
标签:哲学论文; 现代性论文; 后现代主义论文; 存在论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西方社会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启蒙思想论文; 社会论文; 历史论文; 当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