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度区别_政治论文

论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度区别_政治论文

略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度区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1)02-0005-05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讨论中,有一部分学术争议是由于论者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解释的视角不同,或对某些概念的随意替换、有意无意的混用,或对概念涵义的不断扩展等,引起了旷日持久的文字战。近年来,无论是在理论宣传、科学研究、新闻传播中,还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概念的广义理解而致其外延重合,两个概念越来越趋向于相互指代,彼此混搭。一些文章对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或者理论阐述,都试图从另一个概念中增加所述概念原来不具有的内容,以求全面;从另一个概念中补充所述概念不曾具有的社会功能,以求创新;或者从两个概念比对中寻找所述概念的不完整部分,以求拓展。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跨两个学科领域的概念,它们分别属于两组概念丛,因此,两个术语的混合使用倾向应给予匡正。

一、从德育概念的历史生成看其主旨指向

(一)德育概念的理论争鸣

一般认为,某学科专业词典对概念的解释具有权威性。教育学词典对德育的解释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看它包括政治教育,即政治方向和态度的教育;思想教育,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人的行为准则或道德规范的教育。从狭义上看,它指的是道德教育。”[1]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较多地在广义上使用。国家教育委员会1995年11月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规定:“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2]1995年2月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和1998年3月《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都规定了: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2004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对德育的界定增加了法律教育。这种理解在教育界、理论界广泛存在,显而易见,无论在理论、制度或是实践层面,广义的德育已成为主流取向。

对于德育概念的广义理解,其外延已经与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重点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综合教育实践。”[3]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是否可以重合,抑或做适度区分?为此,我们需要讨论德育概念的历史生成,探究它的原始赋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明确其核心阐述,以便进一步分析两个概念究竟是“合”还是“分”。

(二)从德育概念的历史生成看其原始赋义

在西方教育史上,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教育理论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首次把教育内容分为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和学问教育三个方面。《教育漫话》是1683年他和友人爱德华·克拉克讨论儿童教育问题的通信,1693年结集出版,全书共217节,1-30节讨论身体保健,31-146节讨论道德教育,147-216节讨论文化学习,217节是结论。在本书的道德教育部分,洛克阐述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养成好的习惯、具有良好的礼仪、了解世故人情、懂得仁爱、具有好奇心和智慧等方面,这些内容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从狭义的道德教育出发的。

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是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包括智育、德育和体育概念的教育思想家,1860年出版的《教育论》一书,斯宾塞把包括智、德、体三育的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了十分详尽的阐述。在“德育”一文中,斯宾塞论述了德育的原则、方法和“自然教育”理念。斯宾塞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一种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让别人来管理的人。因此,“自然后果”的教育应该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原则。“自然教育”使儿童受到了自己错误行动的惩罚,他们从事物的规律中而不是从哪一个人那儿受到惩罚,这样会使他们没有抱怨,感到惩罚的公正性。斯宾塞关于德育思想中的“自然教育”理论,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是有重要启发的。

德育一词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最早使用德育这一专门术语的是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章程中写道,外国学堂于知育、体育之外,尤重德育。1904年,王国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一文中提及知育、美育、德育三词。1906年王国维在《世界教育》第56期上发表《论教育宗旨》一文,将德育、知育、美育合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明确提出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四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思想。之后,德育概念在中国成为—个基本术语。

从德育概念的历史生成和诸教育思想家对这一概念的原初赋义和传播使用情况来看,无论是洛克、斯宾塞,还是斯宾塞之前卢梭的《论教育》,之后康德的《教育论》、杜威的《道德教育原理》等,他们都是在狭义上阐述了德育概念所包含的内容,他们所阐述的道德教育理念、原则、方法、内容及理论体系都清晰地表明,德育即道德教育,德育是培养理想人格、造就人的内在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的重要手段。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看其核心阐述

正如康德的“自在之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概念是他们理论的专有名词一样,“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独有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政治优势,在党90年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从形成到成熟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标志着党的一种伟大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称谓,伴随历史条件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它的内涵逐渐科学化,最终成为了一个学科的概念。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优良传统,首先体现在它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从中国共产党创建武装力量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党和人民军队获得政治优势的重要途径,这一时期党和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称为“思想教育”、“政治工作”、“政治教育”等。主要内容是:第一,面对红军成立之初,队伍成分复杂、存在各种非无产阶级观念的状况,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主要是与错误思想作斗争,使党内和军队内部达到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的教育;第二,为提高红军战士的政治文化水平、增强其政治学习能力,使干部战士具备无产阶级的政治意识而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新中国成立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50年代,除了军队仍然统一使用“政治工作”之外,各个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统一的概念,“思想工作”、“思想改造”、“思想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这些概念在党的领导人的讲话、学者的论文、政府的文件中都在使用。

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在上世纪50年代初已经提出。1950年2月,第一次全国学校工作会议上提出“坚决地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是现在学校中开展新民主主义学习的主要关键”。[4]1951年9月教育部的一份文件中又一次提出:“华北区各高等学校两年来通过‘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和‘政治经济学’三门课目的教学工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收到一定的效果的,今后仍须对学生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5]

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这部社会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著作中,毛泽东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内容、方法和管理等诸多问题,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毛泽东在这篇重要的著作中,再次使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他说:“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针对这种情况,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6]780“为了从根本上消灭闹事的原因,必须坚决地克服官僚主义,很好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恰当地处理各种矛盾。”[6]780“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6]792明确地提出了党和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要求,从而规定了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从这几段引文可以看出,毛泽东用了“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等概念,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当时诸多提法中的一种。

进入60年代,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影响下,强调政治挂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思想工作”逐渐取代了其他提法,成为当时比较统一的话语。

改革开放之后,党中央为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提出:现有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此事由中央宣传部、国家经委会同国家计委、教育部作出实施的规划。为了落实这一精神,教育部经过充分的专业论证,当时确定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此,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立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逐渐成为规范术语。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核心阐述

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历史发展和演变中,我们了解了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概念,是人们之前在实践中称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有时它们被当作同一个概念或者同一层次的概念使用。同时也看应到,它们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是相互区别的,了解这种区别,可以使我们的理论认识更加精确,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工作的内容。

一般认为,政治工作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具体地说,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统战工作、纪检工作等,都属于政治工作的范畴。政治工作的任务是由党和国家的基本任务以及当前的中心任务所规定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思想工作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思想工作包括政治性的思想工作和非政治性的思想工作。政治性的思想工作主要是指解决人们的世界观、政治观、法制观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等;非政治性的思想工作主要指解决人们的生产、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思想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总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的相加,或者说,它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也不是思想工作的全部。这样理解,是为了恰当规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界限,既不把武装、保卫、纪检、人事等政治工作的许多内容拉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也不能把纯属个人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纯属生产、技术领域里的具体见解等非政治性的具体思想认识问题扯到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里来。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与思想政治工作密切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概念。一方面,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二者在本质上都以相同的意识形态作指导,在功能上都是为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组织服务的。正因为如此,在日常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两个概念可以通用;另一方面,从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角度看,二者具有一定区别:一是两者的内容不完全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而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它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和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二是两者的外延有所区别,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主要运用在教育领域,是从属教育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外延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包括许多组织工作、实践活动等,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的或基本的部分。重申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具有思想性的政治教育和具有政治性的思想理论教育的总称。[7]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概念组成了最紧密关系的概念丛,它们彰显着思想政治教育阐述的核心思想,这就是:第一,它们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凸显的首先是社会价值,对社会的统治管理,而不是个人行为修养;第二,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不同国家进行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都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第三,它们都是维系社会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们要努力地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行为,凝聚社会力量。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内容和它阐述的核心思想等基本问题越来越明晰。

三、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之内涵与外延的交叉与分野

毋庸置疑,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具有交叉契合。首先,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致。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都是要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其根本目的都是为阶级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两者都是特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意识对社会成员的渗透,都具有明显的时代性、阶级性和综合性。其依据都是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其次,两者的理论基础相同。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为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为形成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再次,两者功能、价值、教育载体类型相似。在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都蕴藏有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两者都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都要借助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载体、网络载体、活动载体、文化载体、管理载体等。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外延又是有区别的,例如:两者的教育对象、实践领域不同,两者教育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其中,最突出的区别有两点。

第一,从教育特性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其实质是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教育,其核心是政治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教育,其特点是政治性和阶级性,这和德育有明显的区别。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的引导和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提高受教育者自我修养的一种教育活动。德育主要是满足个体道德人格完善的需求,使个体获得自我人格的提升,其直接目的是塑造人的心灵,完善人的品格,改造人的主观世界。

第二,两者的价值、功能的内涵有所不同。教育的价值形态,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多维度划分,现在的主流看法是将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形态划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是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经济建设的坚强保证和文化建设的主导因素,其任务在于通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比较而言,其社会性价值更明显,即具有保证正确方向的价值和激发精神动力的价值。其个体性功能是在社会性功能的发挥中实现的。德育给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导向和动力,推进青少年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的进程,更注重个体性价值。德育功能侧重于个体品德发展、促进智育发展等个体性功能。其所具有的社会性功能是通过个体性功能的实践而实现的,如果只着眼于社会性功能,只重视社会行为的统一与规范,忽视社会每个个体道德主体意识的提高,忽视个体性功能的发挥,其社会性功能终将会失去道德内在的基础。[8]

四、适度区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意义

从前面阐述中,可以看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概念和它们代表的学科的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学术研究和理论阐述中,必须明确两个概念的区别,不能在同一个意义上、同一篇文章中交替混用两个概念。提出“适度”区分,主要考虑的维度是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历史上既有“为政以德”的政治道德化传统,又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政治化要求,使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二为一”有巨大的历史惯性;二是在实践中,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具有相互关联、彼此支持的关系,绝对地分清它们在教育内容上的交集,目前是不现实的。所以,从理论讨论开始,提倡在学术研究中区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概念。因为,区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概念严谨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德育概念内涵膨胀,外延扩张,使这一概念几乎涵盖了教育的所有内容,德育概念泛化,使之成为一个思想意识领域无所不包的范畴,这在理论上模糊了德育学科的界限和研究对象,在实践中淹没了德育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根本目标。概念是对学科本质认识的成果,准确地界定和使用概念对于学科发展十分重要。严谨的概念是我们清晰阐述问题的重要前提,是学科理论体系建立的基石。德育概念的匡正无疑对德育学科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都是利好的事情。

其次,区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及其两种教育活动,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政治思想、政治信念和政治信仰。深刻的政治理论观点和体系不是人们头脑中自动生成的,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必定是以疏导、转化、宣传、灌输为主导方式。德育主要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德育的过程一般是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确立信念和培养行为习惯等环节,采取正面疏导的方针,榜样激励和舆论扬抑相结合等方法,通过对社会现象及道德问题的主动探索、思考、反省、批判和讨论来达到教育目的。因此,德育必定以传承、陶冶、体验、感染为主要方式。总之,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进行适度区分,可以避免教育方式方法上互相替代,相互越位的现象,有利于增强各自学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适度区分,并不意味着忽视德育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不妨碍在实践中可以同时进行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  ;  ;  ;  ;  ;  ;  

论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度区别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