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河子市一三三团医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64)
【摘要】 目的:分析腹部B超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0月5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本组患者均接受腹部B超诊断及电子胃镜相关检查。对本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诊断情况。结果:腹部B超脾静脉内径增大检出率为60.0%,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大检出率为64.0%,脾脏增厚检出率为70.0%;以胃镜检查结果判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部B超诊断脾静脉内径增大、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大、脾脏增厚与其诊断情况与胃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腹部B超诊断肝硬化门脉高压,效果显著,其诊断情况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关键词】 肝硬化门脉高压;腹部B超;诊断
【中图分类号】R6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9-0173-02
肝硬化属于常见慢性肝脏系统疾病,从病理组织学上来看,肝硬化可导致肝脏变硬、变形,晚期典型症状表现为门脉高压,可显著增加大出血风险,对患者生命安全具有明显影响。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腹部B超诊断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价值,为此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0月5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进行详细分析,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5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就诊资料,所选病例均满足肝硬化门脉高压相关诊疗标准[1],且患者本人或家属对临床诊疗情况知情,并签署治疗同意书。本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37~70岁,平均年龄(56.98±3.82)岁。病程2~17年,平均病程(11.42±4.04)年。本组所有患者均为慢性肝炎患者,合并不同程度腹水、纳差,部分患者合并黄疸、腹壁静脉曲张表现。
1.2 排除标准
病例收集满足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标准,排除:(1)临床就诊资料不全者;(2)不满足相关诊疗标准者;(3)合并器质性病变及全身性严重疾病者;(4)合并心肺功能、肝肾功能损伤者;(5)具有明显诊疗风险及无法准确配合诊疗工作者;(6)合并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者;(7)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3 诊断方法
(1)电子胃镜检查:本组50例患者均行无痛电子胃镜检查,检查前禁食禁水8~12个小时,严格按照电子胃镜检查操作流程,对患者食管胃底静脉状况进行观察,同时观察静脉曲张发生情况,了解是否合并出血。根据电子胃镜检查相关方法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情况进行判断,做出分级。
(2)腹部B超诊断:采用PHILIPS彩色超声诊断仪,行常规腹部超声诊断。患者取仰卧位,探头频率设置为3.5MHz。经期全腹行B超诊断,在患者左侧卧位情况下,对脾脏厚度、脾门静脉内径进行准确测量。与此同时,在患者右侧卧位时对肝门静脉主干内径进行测量。
1.4 评价指标
对腹部B超诊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脾静脉内径增大、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大、脾脏增厚检出情况。与此同时,对胃镜分级情况进行统计,分级标准为“无”、“轻度”、“中度”及“重度”[2]。将B超诊断结果与胃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做好详细分析及统计。
1.5 数据统计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则用(%)表示,采用χ2值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腹部B超诊断情况分析
腹部B超脾静脉内径增大检出30例,检出率为60.0%,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大检出32例,检出率为64.0%,脾脏增厚检出检出35例,检出率为70.0%;胃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45例,静脉曲张检出率为90.0%。χ2值检验结果表明,胃镜检出率高于腹部B超诊断方法,具有明显差异(P<0.05)。
2.2 B超诊断与胃镜检查的相关性
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本组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脾静脉内径增大、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大、脾脏增厚表现,其中无静脉曲张表现5例,轻度14例,中度20例,重度11例。其中,静脉曲张程度越严重,B超诊断准确率越高,详细情况见表。
3.讨论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肝硬化表现的主要因素,对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长期影响。一般情况下,肝功能代偿能力比较强,在出现肝硬化表现前期,患者通常无明显临床表现及症状。若患者症状比较明显时,往往为肝硬化发病晚期。这个时期的肝硬化患者往往或出现门脉高压,且肝功能本身出现严重损伤[3]。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电子胃镜对合并门脉高压的肝硬化患者开展检查,可及时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情况,并在胃镜的协助下对静脉曲张程度进行分型。B超诊断方法是临床疾病诊断的常见方式,属于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此种诊断方法无侵入性及放射性,安全性较高,且可通过超声波对患者病情做出明确诊断。
权威文献报道认为,与电子胃镜相比,腹部B超诊断方法在静脉曲张检出率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腹部B超脾静脉内径增大检出率为60.0%,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大检出率为64.0%,脾脏增厚检出率为70.0%,低于胃镜检查检出率(90.0%),与权威报道[4]结果基本相符。
与此同时,以胃镜检查结果为判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部B超诊断脾静脉内径增大、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大、脾脏增厚与其诊断情况与胃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荆治[5]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总而言之,腹部B超诊断肝硬化门脉高压,效果显著,虽然检出率略低于电子胃镜,但是其诊断综合性能比较高,能够对电子胃镜检查进行有效弥补,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晓沛.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治疗及NAT2基因多态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
[2]李燕华.腹部超声技术在诊断肝硬化门脉高压方面的临床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06(27):28-29.
[3]单正兰.腹部B超联合胃镜检查在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方面的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4(21):41-42.
[4]丁婷.B超测量肝硬化患者门脉血管直径及其作用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12(02):222-224.
[5]荆治,杨海英,李瑛琪.腹部B超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09(14):2833-2835.
论文作者:刘娅雯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6
标签:胃镜论文; 肝硬化论文; 检出论文; 内径论文; 腹部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曲张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