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运作与经济体系中的金融--对财经关系的几点认识_金融论文

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运作与经济体系中的金融--对财经关系的几点认识_金融论文

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运行与经济学体系中的金融学——关于金融学与经济学之关系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学论文,经济学论文,几点论文,经济发展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金融学的学科特征与学科定位

亚里士多德曾经将人类的知识分作三大类,即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技艺。笔者以为,金融学是这样一门独特的学科,它在诞生之初就几乎同时包含着上述三种因素,而且在以后发展中始终保持并发展了这一特色。要为金融学科的特征与发展定位,应该从这个特点入手。

不难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金融学的萌芽阶段,人们就开始从最抽象最思辨的层面讨论货币的本质,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储蓄、借贷和利息的成因,从最具体、最实际的角度研究货币铸造、资金运动及个人理财的方式。直到今天,这些内容的发展仍然是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三类知识融于一炉,形成金融学独特的魅力。有人认为,金融学是一门纯应用学科。但是,有哪一门应用学科会有上述特色?金融学的抽象与思辨的成果不仅成为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基础,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也成了理论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不过,金融学同时也有别于纯粹的理论经济学,它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有很大一部分内容甚至是操作性的东西。因此,如果一定要把金融学划入某一类别,我们恐怕只能说它是一种具有很浓理论经济学色彩的应用经济学,或者说是具有很强实践色彩的理论经济学。

金融学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它既是宏观经济学,同时又是微观经济学。对于前者,相信每个学过宏观经济学的人都会有此共识。假如去掉有关金融的部分,恐怕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就剩不了多少内容了!后者则是最近一二十年来金融经济学发展的一个结果。在此以前,经济学家所要做的只是把微观经济学的某些方法和结论直接用来分析金融问题,金融不过是微观经济分析的一种环境,或者说是它的研究对象,而现在,金融理论已经日益成为微观经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多次颁发给在金融研究中有突出贡献的经济学家便是明证。

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发展已形成了这样一个事实,即金融学并不仅仅是经济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金融理论实际上已经渗透到整个经济学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金融学与经济学密不可分。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说金融学与经济学密不可分,这并不意味着要取消金融学的学科地位,恰恰相反,金融学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原因在于,观察经济运行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我以为,只要是从金融角度立论,以金融运行为线索进行研究的,就都是金融学当然的研究领域。随着各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运行中,因此,对金融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以及金融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的发展,不仅符合宏观经济调节和微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将极大地丰富经济学的内容,促进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

二、金融学的历史演变

我们说金融学与经济学密不可分,是就金融学科的现状而言的,而从该学科的历史发展看,情况则要复杂得多。

金融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为代表的古希腊时期。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学术氛围中,金融并不是萌芽状态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亚里士多德和经院学者所作的主要是实物分析。直到19世纪末,在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实物分析。

与古典经济学实物分析法相伴随的是所谓“两分法”和“货币面纱观”。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便利交换的工具,是一种与实际经济过程并无内在联系的因素。他们强调货币的中性特质,即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并不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将统一的经济整体机械地分为实物方面和货币方面,并将经济理论与货币理论截然分开,形成了古典学派的传统的两分法和所谓货币面纱观。根据两分法,他们论证出个别商品的价格决定于该商品的供求关系,即决定于经济的实物方面,而一般物价水平和货币的购买力则决定于货币的数量及货币流通速度,即决定于经济的货币方面,两者并没有内在的有机联系。货币只不过是覆盖于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对经济并不发生实际影响。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经济的长期发展完全是由实物部门决定的,因而政府任何积极的货币政策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货币政策的任务只是控制货币数量,稳定物价水平,维持货币的购买力。

但是,即使是在实物分析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时期,经济学也并没有完全抛开货币金融因素,经济学家们也常常会不自觉地考虑货币金融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实物分析的纯粹性被不断地削弱,金融因素不停地“侵蚀”着经济学。到19世纪末期,瑞典经济学家魏克赛尔首先与“货币面纱观”决裂。他关于自然利率、货币利率和累积过程的论述启发了整整一代经济学家。他可以算是将货币因素融入理论经济学的首创者。

魏克赛尔首先创立了货币经济理论,而真正使这类理论深入人心的则是凯恩斯。1936年《通论》的出版不仅是理论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且在货币金融学历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凯恩斯以后,又由于希克斯、汉森等当代经济学家的努力,到本世纪40年代,货币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西方的货币理论都是经济的货币理论,而经济理论也都是货币的经济理论,两者已融为一体了。同时,随着商业银行制度的完善,它们所创造的“存款负债”逐渐被视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商业银行的运行也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金融理论融入经济学则经过了更加漫长的过程。在一些老一套的学术著述中,利率被当作“货币的价格”,大量的金融资产被称为“准货币”,许多种金融机构被称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似乎给人一种感觉,只要将货币理论略加变通即可运用于分析整个金融问题。为了进入传统经济学的主流体系,金融理论家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如果从3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出版《利息理论》算起,到现在已经60多年了。在这期间,由金融学者所贡献的“金融深化论”、“金融增长模型”、“金融传导机制”等大量概念和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期,在今后一段时期中,金融经济学家所要做的是建立一套可以和货币分析相媲美的、“正式化的”(formalized)分析框架,并逐渐用它来取代狭义的货币分析法。

90年代以来,金融学的发展又出现了新变化,由衍生金融工具所引发的金融革命给金融学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在此以前,金融学只能对宏观经济学有所贡献,而微观经济学领域则一直是传统经济学的天下,金融学家能够做的只是用已有的微观经济学知识分析具体的金融问题。现在,情况已发生了根本变化,金融学已经渗入微观经济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微观经济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经济学的根基,难怪有人惊呼金融经济学将要取代经济学的地位。

三、金融学发展的金融、经济背景

金融学与经济学逐步融合的背后有着深刻的金融、经济背景,它反映了社会经济不断地货币化、金融化的历史趋势。可以说,金融学科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就是金融业向整个经济体系不断渗透,与其他经济部门紧密结合的过程。

在商品经济的萌芽时期,尽管货币已经出现,但货币的作用和对经济的影响并不显著。在那些刚刚走出自给自足的人们看来,货币无非是一种稍微特殊一些的商品。“货币学”当然也就无从谈起。随着铸币尤其是不足值货币的出现,货币现象才开始为有识之士所注意。但经济货币化的程度既低,这门学问也就算不上显学。同时,在那个时候,尽管货币形式的借贷已经出现,但它尚不属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人们更多的是从伦理学角度讨论其意义。

直到商业资本主义从农业经济中脱胎出来,金融业和金融学才得到真正的大发展。从此以后,经济发展就走上了一条不断货币化、金融化的道路。所谓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全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以及包括投入和分配在内的整个生产过程中,通过货币来进行的部分所占比重的提高过程及趋势。用货币交易的产出量(包括商品和劳务)与全部社会产出量之比值即为经济货币化程度的衡量指标,为简便起见,经济学家一般用货币存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比来代替。如果剔除个别年份由于特殊因素(如战争、危机)影响而发生的波动,则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中叶,此指标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以美英两国为例。在1871年,美国的货币存量为15亿美元,名义收入为69.46亿美元,该项比值为0.216;英国货币存量为5.02亿英镑,名义收入为9.72亿英镑,比值为0.516。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期,美国的这个比例上升为0.7~0.8,其中比值最高的年份是1946年,为0.865,英国则上升到0.8~9,其中比值最高的年份是1947年,为0.925。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不难理解为何货币学在这段时期中取得长足发展,并且在经济学体系中占据显赫的地位。

进入50年代以后,金融业的发展更趋复杂化。从数值上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存量与名义收入之比大都呈下降趋势,如美国的该项比值由1946年的0.865下降到1960年的0.558和1970年的0.548,仅与30年代差不多;英国的该项比值从1947年的0.925下降到1960年的0.501和1970年的0.417,还不如1871年的比值高,出现所谓“货币失踪”(missing money)现象。与此相对应,货币调控尤其是以货币数量论为指导的宏观调控政策屡屡失效,货币理论也因此面临着危机。但上述事实并不说明金融的地位在下降,相反,现代社会中,金融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金融业对社会经济各个层面进行了全面渗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现代金融业,我们将一事无成。这种现象在数值上表现为金融资产对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一直处于上升势头。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个数值已经比本世纪初翻了好几番。现在,每天有15000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在全世界流动,远远超过实物经济交易量。名义部门与实际部门的地位由此发生逆转,当代市场经济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经济。金融经济学取代货币银行学的传统地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金融业不能脱离整体经济独立发展,金融学也不能抛开经济学自成一家

在一些金融学家津津乐道“金融深化”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其中所潜伏着的危机因素。我以为,金融业就其本质而言,只是一个流通部门,没有它经济不能正常运转,但只靠它也不可能完成整个经济过程。只有立足于服务实物经济,金融业才能找到自身位置。

有证据表明,当前各国经济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金融“倒金字塔”现象,这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最近发生在我们眼皮底下的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发展中国家如果过度依赖金融力量支撑经济增长,则一旦经济前景发生不利的变化,经济崩溃的可能性和速度都会增大。

金融如何在自身的规范中支持经济发展,如何进一步密切与经济的关系,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新一届政府把房地产等行业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新的增长点。根据国外的经验,这些行业恰恰是金融因素涉入最深的部门,而我国在这方面则十分欠缺。如果不进一步将金融引向纵深发展,向消费者(或居民部门)发展,则这些部门不可能获得增长所需的需求拉力。此外,党的“十五大”提出经济多元化的方针,但目前金融资源的投向离真正的多元化尚有较大的距离,非国有部门没有获得与其经济贡献相称的金融支持。但是,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同样必须与整体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不能指望靠金融包打天下,也不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让金融业单兵独进,过早地暴露在国际竞争当中。我不大相信所谓“金融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之类提法,反而认为,金融改革与开放必须与经济改革与开放同步发展。

要保证金融业健康发展,金融学科建设至关重要。我之所以强调金融学与经济学密不可分,就是想要让我们的学生在理解金融问题、处理金融事务时,具有一种全局观念、整体经济的观念,避免那种就金融论金融的研究态度和只从部门利益出发的本位主义作风。国外的金融教科书很注重从经济学角度叙述金融问题。我们这一代学人面临的任务不仅是吸收西方已有的金融经济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立足中国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我国金融、经济建设需要的现代化的金融学科。

标签:;  ;  ;  ;  ;  ;  ;  

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运作与经济体系中的金融--对财经关系的几点认识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