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蓉 扬州大学
摘要:威廉·福克纳,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作家之一,其小说《我弥留之际》不仅有“艾迪之死”,而且还有生态濒死的问题。本文根据利奥波德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分析了生态的完整性、稳定性、美丽的缺失,展现出生态问题的严重性。福克纳笔下的生态虽然缺失了美感,但是倡导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生态。
关键词:《我弥留之际》;生态批评;大地伦理
The Damage of Ecosystem in As I Lay Dying
Abstract: William Faulkner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riter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His novel, As I Lay Dying, not only concerns "Eddie's death", but also ecological death.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holism of Leopold, analyzed the lack of ecological integrity, stability and beauty. It show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Although Faulkner expressed the deficiency of aesthetic ecology, he advocated people to respect nature and protect the ecology.
Keywords: As I Lay Dying; eco-criticism; land ethics
1.引言
威廉·福克纳在美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并且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福克纳一生写了120多篇的短篇小说和19部长篇小说。福克纳获奖多次,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还夺得过两次普利策奖,分别是1955年和1963年。1926年福克纳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士兵的报酬》。后一年他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蚊群》,这一部小说引起大家的关注,得到了不少的称赞。1929年他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分别是《沙多里斯》,《喧哗与骚动》。《喧哗与骚动》为福克纳带来了名声和赞誉,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之作,同时是福克纳的得意之作。1930年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出版了。这部小说福克纳自己本人叙述仅仅用了六个星期就完成了这部小说,而且完成后只是进行了很小的改动。接下来几年,福克纳继续编写他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其中为人所熟知的有《圣殿》、《押沙龙,押沙龙!》、《野棕榈》等等。
《我弥留之际》以15个人物的内心独白来构成小说的故事情节。故事总结起来很容易,小说主线是为艾迪送葬,通过本德伦一家人以及其邻居朋友的内心独白展现故事发展。59个内心独白似乎并无关联,但是故事却在这些内心独白中发展着,同一件事从不同人的独白中渐渐展开,道出故事的真实情况和真实原因。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人是艾迪,全文只有一个独白。Pierce选取艾迪这个小说中心人物,虽然只有一段独白,但是从这一中心人物唯一独白中我们可以看出艾迪对于自己的想法,对于文字的态度和对于世界的感知。著名的后现代理论家斯普瑞特奈克就曾指出,现代性对“真实”的三个方面——身体、自然和地方造成了严重伤害,“身体被看成一架生物机器,自然界被看作仅仅是现代经济的外壳,地方观念成了世界主义者眼中未开化之物”(Spretnak 2)。笔者将从生态批评主义思想出发,对《我弥留之际》中的自然生态的破坏以及人类生态危机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对小说的生态主义思想的分析,探究福克纳小说的生态思想,同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材料。
2.生态批评理论
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合理的开发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破坏,生态问题引起人类的注意和关心。20世纪70年代,“文学生态学”由约瑟夫·米克提出。而后1978年威廉·吕克特在其《文学与生态》中首先使用了“生态批评”这一术语,并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114)。80年代末生态批评再一次引起大家的关注。当时谢里尔·格罗特费尔蒂再次使用这个名称,并且提倡用此名取代“自然文学的研究”。随后生态批评这一理论思想迅速发展和壮大。
生态批评这一思想有着三大基本理论,即大地伦理学、生态女性主义和后殖民生态批评。在此笔者将主要介绍一下大地伦理学,因为本文将运用这一理论进行分析。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1947年他在《沙乡年鉴》中详细阐述了“大地伦理“这一思想。“大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Leopold 38)。在利奥波德看来,人类并不是征服者,不可能掌握绝对的权力,人类与自然是一个共同体,是平等的,彼此之间要相互尊重。“大地伦理”主要包括“大地共同体”和“大地伦理原则”这两方面。利奥波德发现人的伦理是按照三个层次来发展的,即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大地的关系,也就是“大地共同体”这一概念。在生态学未发展的时候,人类将自然资源视作物质、金钱,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作为主要考虑的重点,任意破坏没有经济价值的植被树木、生物群落,未曾考虑自然、土地的内在联系和内在价值。利奥波德认为“大地伦理的本质就是如果一件事情着眼于保护这个生物共同体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美感时,那么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它就是错误的”(365)。这也就是“大地伦理原则”,人类与土地系统构成一个生物共同体。人类任意破坏,使土地系统缺失了恢复的能力,自然环境也逐渐丢失它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破坏也必将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甚至影响人类的生存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我弥留之际》中的生态破坏
大多数的小说不仅有人物的描写,而且还有自然风景的描写。虽然福克纳这部《我弥留之际》是由15个人物内心独白构成的,但其中还是有自然风景生态的叙述。大多数的作家对于自然风光的描写是美与好,但福克纳对自然的描写缺失了那份美。
3.1完整性的缺失
在利奥波德看来,“大地伦理的本质就是如果一件事情着眼于保护这个生物共同体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美感时,那么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它就是错误的”(365)。这里的“完整”应该是指生物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土地的完整性。肆意破坏生物系统的完整,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繁衍与生存。自然有其神圣性,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自然怀有一份敬重的心理。
然而小说中,本德伦一家把自然资源当作属于他们自己的资源使用,他们把土地当作是用来居住,树木是用来烧火,食物是用来吃,水是用来喝,空气是用来呼吸,以满足自身的经济私利为目的,没有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相关性,过度使用自然资源,损坏了大地系统的完整性。小说中达尔有一段心里独白是和父亲安斯谈论要不要再拉一车木桩,在他们心里眼里这些树木是用来赚钱的,文中达尔一直说到:“拉一车货能赚三块钱呢,你到底要不要我们拉?”(Faulkner 15)。树木对于达尔来说是那三块钱,他没有想过树可以用来供给氧气,还可以保护环境,防止土地沙化。树木隐藏的作用没有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而砍伐树木则破坏了土地系统的完整性。
3.2稳定性的缺失
利奥波德提到的稳定指的是维持生态系统整个复杂结构,使生态系统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恢复和自我更新的能力。生态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即抵抗力的稳定性和恢复力的稳定性。这部小说的背景是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的大量投入使用,石油和煤炭的大量开采,树木的大量砍伐,这一切都已经超出了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自我调节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遭到破坏了。
《我弥留之际》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克纳描写的景色是一种破败,一种杂乱,一种混乱。“在破损的轮辐和朱厄尔的脚踝周围一股黄色细流——既不是土也不是水——在打着旋,扭扭曲曲地流经黄色的路——那既不是土也不是水,朝山下流去汇入一股墨绿色的洪流——那既不是地也不是天”(Faulkner 41)。这段描写让我们清晰得看见生态环境已经遭到破坏,河流之水已经不能自我净化了。山上的土与水已经分不清,也许早已经没有土在那儿了,整个土地已经变成沙地了,洪流之色也变成墨绿色。“河水在车辐和骡子的膝间汩汩地淙淙流过,色泽黄浊,漂浮着垃圾和稠厚的泡沫,仿佛它像一匹被驱赶得很辛苦的马一样,也是会流汗和冒泡沫的”(Faulkner 141)。再次福克纳给我们展现的生态还是如此恶劣,河水不仅浑浊,而且上面还漂浮了垃圾和泡沫,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已经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垃圾和泡沫需要几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才能化解,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大的量已经超出生态的自我恢复、自我更新的能力,生态的稳定性已经被人类所破坏。
3.3美丽的缺失
生态失去了完整性、稳定性,可想而知生态的美丽也就丢失了。事物是否美丽是由人类的审美意识而做出判断的,它与经济利益无关。其实通过分析生态完整性、稳定性的缺失,早已看出此部小说中生态缺乏美感。不仅河流之水早已黄浊,而且还漂浮着垃圾、泡沫。水没有了清澈,没有了水中嬉戏的冲动。阳光,夕阳在福克纳的笔下也丢失了那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美好。“太阳斜斜的,再过一个钟点就要没入地平线了,它像一只血红的蛋似的栖息在一堆雷雨云团上;阳光已经变成古铜色的了:眼睛里看到的是不详之兆,鼻子里闻到的是带磺臭的闪电气息”(Faulkner 33)。福克纳将夕阳比作血红的蛋,鼻子里闻到的不是芳草的清香而是硫磺。视线没有了美感,嗅觉闻到的也是令人反胃的气味,这一切不得不让人对周围的环境感到不舒服。似乎一切美丽景色都逃离了福克纳的笔,所描绘出的只有丑陋、压抑。“天空横躺在山坡上,躺在隐密的树丛上。山的后面,片状闪电朝上闪光,接着又变暗。死气沉沉的空气在死气沉沉的黑暗中勾勒出死气沉沉的大地的轮廓,而不仅仅是在观望勾勒死气沉沉的大地”(Faulkner 53)。福克纳一句话里用了四次“死气沉沉”来强调景色缺失的美丽,令人不觉感到压抑。
4.结语
本文根据利奥波德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分析了《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笔下大地系统生态系统的破坏,可以得到以下三个结论:一是生态的破坏烘托了艾迪之死,死亡这个主题;二是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了解当时背景下生态问题;三是福克纳通过这种丑陋之景反衬出保护生态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注。本文虽然分析了二十世纪初美国南方的生态,但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本文只是根据利奥波德一人的理论分析小说,理论偏少还需根据理论再分析。其次,本文的分析所列举的例子还有待增加。最后,本文只是分析了生态的自然问题,生态批评应该还有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等,有待进一步分析。希望本文可以给后续学者提供了新的想法和研究材料。
参考文献
Pierce, C. Being, knowing, and saying in the "Addie's section of Faulkner's As I Lay Dying”.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1980. 294-305.
Spretnak, Charlene. The Resurgence of the Real: Body, Nature, and Place in a Hypermodern World. Tans. Zhang Nini. Beijing: Central Complic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2001.
William Rueckert,“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 Iowa Review 9.1, 1978.71-86.
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56。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汪蓉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1
标签:生态论文; 利奥波德论文; 福克纳论文; 弥留之际论文; 大地论文; 这一论文; 共同体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