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中古诗词教学微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画中有诗论文,古诗词论文,初中论文,诗中有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中古诗词教学是在小学大量诵读积累的感性基础上,与高中阅读鉴赏诗歌的理性教学相衔接的过渡。因此,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定位不应该是模糊的、随意的,既不能像当前有些教师那样读读背背,了解大意,急功近利,浮光掠影地简单处理,也不能无视文体特征,把一首几行的小诗,旁征博引,肢解意象,破坏意境,被扩充成几百字的文章,把诗上成了散文,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初中古诗词教学应该是从作品的感性品读到理性的分析鉴赏之间架构起一个平台,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这最富于传统文学气息、最能传递美的古典诗词的兴趣,并能产生审美的乐趣,继而影响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乃至生活情趣与生活态度。我努力尝试“为诗配画——为画配诗——以画论诗”的诗画共赏平台来对写景诗的教学进行探索实践。
一、为诗配画,“此中有真意”
为诗配上想象的画面,巧用诗意画突破了古诗词教学中“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诗情。教学陶渊明《饮酒(其五)》,学生抑扬顿挫地诵读了整首诗,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前两句叙事议论,表达诗人“心远地自偏”,后两句进入“写景区”,最后两句表达诗人“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复杂感受。整体感知之后,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探究细品:①“此中有真意”,“此”指什么?②“真意”是什么?③诗人得意却忘言,你能言些什么?学生都明了“此”便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些写景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真意”呢?我让学生首先想象画面。景物有:东篱下、菊花、南山、日落、山气袅袅、飞鸟相伴而还;人物:诗人采菊、抬头见南山。想象画面之后,学生展开讨论:诗人悠闲自在沉浸在美景之中;低头采花,抬头见山,皆是美景,其乐悠悠;采的是菊,见的是南山,菊乃花中隐逸者也,南山即庐山,高士逸民栖居地也,一个洁身自好、远离尘俗的隐士也……可是学生赏不到诗人那“物我合一”“无我之境”的超然心境,对诗中的整幅画境捕捉到的是支离破碎的意象。于是我出示一组诗意画来推波助澜:
问:哪一幅画与诗境更相符?学生凝视片刻之后,马上有答:第一幅好,色彩淡雅,人与花与山几乎融为一体,显得空灵超脱。我问:为什么第二幅不好?学生说:菊花很突兀,人物的回头不自然,没能突出“悠然”一词。有学生补充:“见南山”的“见”是无意之中自然而然的行为,而第二幅画意境似乎不符。于是我趁势说,读诗如看画,结合画面整体看这两句写景,要传达的“真意”便是:诗人神往迷失在良辰美景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举手投足,俯仰之间已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达到了超然物外的无我之境、无人之境。“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我们可是“此中有真意,欲解有画面”。为诗配画,既突破了古诗词教学中理解的难点,又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得到审美的乐趣,使传统的诗画艺术融合在学习过程之中。
我还在两首诗词的比较中运用为诗配画的教学方法。教学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在赏读上阕概括的写景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上学期学过的王维诗《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景名句进行比较时,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①想象两幅画面景物构成。②比较画面不同:背景上一个寂寥,一个开阔;色彩上一个暗淡,一个丰富;景物层次一个繁杂,一个单纯简练。③总结两诗的意境:范词苍凉悲壮,王诗雄浑寥阔。这样的配画,比较画面,让学生有一个直观逼真的幻觉,为诗词教学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后来,对这两首诗词的比较进而延伸拓展到唐宋边塞诗的不同,并结合教材附录后唐代边塞诗的学习(杨炯的《从军行》,岑参的《走马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体会宋代边塞诗的凄凉,而唐代边塞诗写得昂扬奋发,有保家卫国的豪情。
为富有诗情画意的写景诗配画想画,为学生搭建一个文学想象的平台,让学生更直观地进入了诗境,更形象地感受了诗情。
二、为画配诗,“不尽长江滚滚来”
我曾尝试着在诗词教学上“配画——题诗”,让学生自创诗句。在教学温庭筠《望江南》一词时,正好最近该班学生心境不佳,我在这一首小词的教学上做了点发挥。首先是配画阶段:①让学生想象“斜晖脉脉水悠悠”的画面,体会思妇绝望惆怅的情感;②画出此景此情。其次让学生自创诗句题在画上。果然学生反映热烈出奇,表现精彩纷呈:郑海云画的落日比其他同学既远又小,他自拟了七字诗句作了回答:“孤帆远去追斜阳,落日融金思心寒”,我细细一品,果然绝妙;姜城艳在画中工笔描上了连绵的群山及群山在江中的倒影(诗中没有的景物),我觉得此景太美不符诗情,但她自拟的诗句又一次说服了我:“山影荡漾诗情切切”;苏梓瑶在江面上画了一群鸟,也是画中所无,她自拟了一句诗:“群雁南飞,郎君何时归?”姑且不论是否符合季节,但是通俗生动极有词味,我是首肯有加。情景交融笔法的委婉细腻在不知不觉中已渗入学生心间。
赏画吟诗,作画题诗,简单、有趣、有味,有效地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文学艺术殿堂的大门,源源不断的文思犹如滔滔江水滚滚而来。学生的作文和口头表达开始变得凝练含蓄,而且描写抒情富有诗情画意,学生徜徉在古典诗词美学的世界里玩得不亦乐乎。
三、以画论诗,“为有源头活水来”
中国的山水诗天生就有一种画意,因为它表现的主要对象就是“江山如画”,“风景如画”。从六朝山水诗兴起以来,呈示性和描述性就相伴进入中国古典诗歌中,并占有突出的地位。钱钟书论诗中写道:“画论与诗论有相通之处”。苏轼也曾提出:“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和“诗画本一律”的美学主张。能让学生常常从这种美术的角度,以语言的造型能力去欣赏诗,恐怕所得的不仅仅是诗意,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文化。
古代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在一个固定的地点,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杜甫有两句诗表达这种时空的意识:“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如杜甫的《望岳》一诗的教学,让学生从画面的取景角度来感受这空间意识,学生很容易感受到诗人所描述的几个画面:远望泰山苍翠——近观其秀美——平视其高峻——细看层云归鸟。这样学生就摆脱了一句句赏诗的局限和不顾全境全诗的现象。整首诗诗人的视线是流动的、变化的,诗境有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所创造的艺术画面是:参天耸立的泰山,绵延在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地之上;高山南北一阳一阴,神奇秀美;山尖团云飘飘渺缈,一抹夕照下归鸟入巢,壮哉美哉妙哉!最后水到渠成地表达要登临绝顶的联想和愿望。杜诗意境宏大可见一斑。古代山水诗画的“俯仰往还,远近取与”的空间观照意识往往是一致的,体现着中国人博大的宇宙观。
以画论来解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用框景法来读“窗含西岭千秋雪”,窗中之景就更美更妙更有趣味;用远近法来解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更觉得诗仙之诗通天入地潇洒奔放;用简笔素描来勾勒孟浩然笔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故人庄的简淡自然令人心生向往。还有工笔重彩,绘画小品,光线与色彩,动静相间,相映成趣等绘画技法皆可成为巧妙的赏诗角度,而且必定会趣味横生。
诗画艺术源远流长,古典美学随着快节奏的生活正与我们渐行渐远,“为诗配画——为画配诗——以画论诗”的诗画共赏平台,让学生重拾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回溯历史与古人有了一次前世今生的心灵之约,让我们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