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济因素对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成果述评_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国家课题“非经济因素影响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研究成果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研究成果论文,中等职业论文,课题论文,欠发达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江苏省职教科研中心庄西真助理研究员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非经济因素影响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课题批准号:EJA010455)已通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课题通讯鉴定。鉴定专家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徐长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刘来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司原司长杨金土、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高林、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石伟平。现将成果公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职业教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这是因为大量的科学技术不断被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为了参与日趋全球化的经济和政治,也不断寻求在生产中采用和引进更多的技术。前工业社会中培养技能人才的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以及后来把个别技术骨干调去参加专科院校的长期脱产培训的方式,都难以适应大规模的生产技术的变革。因而延伸出通过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大规模的培养未来工人,为他们做好工作技术准备的一种方式。但是正规中等职业教育的扩展在各国同时出现的问题,使得正规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和角色受到了质疑。不管怎么说,职业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为企业培养初中等技术人才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教育普及的数量和质量都不高的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更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在欠发达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

人们都认为,在欠发达地区之所以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的原因里面,人的素质低下是最重要的原因,由于人的素质低下,一些新的生产技术不能被推广,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得不到纠正等。人们在下述观点上基本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为了改变欠发达地区的落后面貌,首先就要提高人口的素质,而提高人口的素质,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不仅要大力发展针对欠发达地区少年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还要大力发展适合当地实际的、为人们容易接受的、确实能见成效的中等职业教育。当前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县及县以下的乡镇和村庄)最普遍的教育形式是属于普通教育的义务教育和初、中等职业教育。前者是国家规定的所有适龄儿童都要接受的旨在提高全民素质的一种普及性质的教育;后者是指1985年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以后大量发展起来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目的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劳动者,是一种与工作和就业直接联系、以传授实用知识和培养操作技能为主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学校,分别是行业办的中等专业学校(包括师范学校)、劳动系统办的技工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开办的职业高中,它们都招收初中毕业生,主要培养中初级技术员和技术工人,以及进行实用技术推广和应用等,学生毕业以后很快就能工作。在这三类中等职业学校里,只有职业高中是位于县城或者乡镇的,其他两种一般位于城市里。根据一些教育经济学家的研究,中等职业教育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联最大,回报率也较高。也就是说接受了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比不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人的单位时间内的劳动生产率高。农村里接受了职业教育的学生也更容易接受生产上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他们就比一般的人有门道,家庭也相应的富裕,这也被一些地方的实证研究所证明。

既然如此,在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定很好,起码不会出现大的萎缩。但情况却出乎人们的预料,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非但没有出现令人欣喜的发展局面,反而出现了连续的滑坡,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即使说欠发达地区(尤其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几近崩溃的边缘都不为过。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发生呢?常见的观点可以概括为“经济因素影响论”、“高校扩招影响论”、“职业教育无用论”等,应当承认这些因素确实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光有这些因素还不足以令人信服地解释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也不能解释为什么贫困地区或者并不富裕家庭,而又考不上大学的学生表现出的强烈的普通高中偏好和选择行为。在对现实的观察中,我们每每可以发现,上述影响因素不能解释,或者说不能完全解释的情况。可是,如果不能找到影响人们不选择职业教育或者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我们就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因此,受“社会文化理论”的启发,我们提出了非经济因素的概念。文化理论认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时刻都发生、发展在特定文化氛围和社会情景之中,每个人的行动时时处处都要受到文化的内在指引和制约。我们的设想是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事情,一个人、一个家庭是否选择职业教育,也不是纯粹经济因素能决定的。我们可以把初中生选择这样而不选择那样看作是一种人的一种主体行为,这种行为是受什么支配的呢?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行为是受他的思想支配的。特别是人们主观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意识形态的东西影响着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根本看法,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由此推之,文化、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态度、价值观、同辈群体的看法等因素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对职业教育的取舍,影响着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总结起来,本课题的指导思想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运用现代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教育经济学的有关文化理论、行为理论、人的发展的理论,努力解释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真实状况。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在前期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课题有关概念进行界定

欠发达地区:所谓的“欠发达地区”是结合地域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项指标进行划分的,着眼于一般情况,并不具有绝对的意义。借鉴经济学的说法,我们说的欠发达地区指我国一些经济不发达、甚至贫困的地区,从区域分布上来说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省份的农村,包括一些“老(革命老区)、少(少数民族)、边(边疆)、穷(贫困)”地区。这些地区一般都是交通不便捷、信息流通不畅、经济落后的地区。

非经济因素:非经济因素是与经济因素相对应的概念,是针对经济因素提出的概念,正如经济因素也不只一种一样,非经济因素也是由许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复合体。比如说偏好、态度、价值观和社会心理、教育政策等。我们把影响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又根据这些因素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影响的直接与否分为四类(见下表)。

影响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

影响因素直接 间接

经济因素

直接的经济因素间接的经济因素

非经济因素 直接的非经济因素 间接的非经济因素

直接的经济因素包括:投资到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和各种财物,如支付教师工资、教室、教学设备、实验室、实习基地等;个人用于职业教育的费用,如学费、书本费等;职业学校的创收情况等。

间接的经济因素包括:经济体制、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家庭收入和支出情况等。

直接的非经济因素包括: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条例;教师和学生对职业学校的态度;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和偏好等。

间接的非经济因素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的教育文化传统、教育价值观、就业观念、人口变化趋势、人们的职业观和成才观等。

中等职业教育:当前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是指1985年以后大量发展起来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和早就存在的中等专业学校(俗称中专),目的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在学生具备初中文化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及技能训练。同一层次的职业教育还有技工学校的技术工人培训,其目的是为一些专门的工业技术操作岗位训练操作工人。技工学校对有初中学历的学生提供技术操作训练,进入工作岗位后可获得工人初级技术职称。还包括一般的技术培训,泛指各种职前和职后的短期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对参加者的文化基础没有特殊的要求,岗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农业新技术推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均在其中。本研究中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的初中毕业生的中等职业学校。

教育偏好:偏好,在一般的意义上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喜好或“嗜好”的一种主观的选择或取向。然而,这里(在行动分析中)我们将偏好定义为个体做出的有关行动目标和手段取向的一种主观选择。毫无疑问,这一观念的选择是由人的动机、价值观、态度等因素决定的,并且成为个人进一步做出行动方式选择或决策的依据。教育偏好是对教育的一种选择性意向,是人的教育需求、教育态度和教育价值观的一种呈现。人的教育偏好表现在两个方面:教育的种类偏好,即偏好接受普通教育还是接受职业教育;教育的数量偏好,即接受多少年教育;教育的时间偏好等。教育偏好作为表层的教育需求对人们的教育决策、教育行为有决定性的重要影响。

教育选择空间:我们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界定教育选择空间的,它是教育偏好得以满足或实现的各种条件的集合。一定的教育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教育选择空间”中进行的,而任何一种教育行为的背后又有教育需求和教育偏好的推动。在上世纪80—9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状态下,“教育选择空间”是十分狭小的,人们选择职业教育是一种没有办法情况下的无奈选择;相反,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状态下,随着个人在社会行为中的主体性增强,“教育选择空间”变得十分宽松。

2.确定非经济因素的种类、调查地点,进行有关问卷设计

因为非经济因素是一个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考虑到本课题的类别以及主客观的一些因素,本研究中非经济因素只包括文化、社会心理、分流意向、就业模式转变、职业教育政策等。

为了说明价值观、态度、信仰等社会心理因素对欠发达地区的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我们确定了三种调查对象:职业学校教师、在校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学生家长。因为他们与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他们的态度和观点基本代表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看法。

调查的地点我们选了三个,一个是甘肃省的通渭县、贵州省的惠水县和安徽省的金寨县,选这三个县的首要原因是因为课题主持人与上述三县有过合作,有认识的人可以帮助我们实施研究。调查主要采用问卷的形式,问卷内容因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家长问卷分别占200份(职业学校的教师数量少)、400份、400份,回收有效教师问卷191份、有效学生问卷395份、有效家长问卷384份,回收率在96%以上。我们还组织了几次小型的座谈会和非结构性访谈,对问卷设计的问题进行调查,以便对问卷结果进行印证。

3.研究收集的资料,分析非经济因素对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的影响

非经济因素和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欠发达地区与职业教育有关的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遵循的逻辑顺序是,非经济因素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人们的行为又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想,如果一个人对职业教育没有好感,或者没有信心,他就不会选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没有人来学习,这个职业教育就不能说发展是好的。

4.提出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建议

5.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是:(见下页图)

附图

(2)本课题具体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主要结论、创新观点、突破性进展)

通过研究,课题组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1.在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有三个方面的指标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就是在校生、学校数和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在我们调查的三个县中,都各有一所在师资、设施、实习条件方面都不好的职业高中,而且在校生的数量都比较少,职业中学学生占整个中学阶段的学生的数量非常低(有的学校如果去掉形式是综合高中,实际是普通高中、或高复班,就难以为继)。人们普遍并不看好职业教育。这种现状与全国职业教育不景气的情况是一样的。这与当地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教育发展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2.影响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笼统的可以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欠发达地区家庭的收入很低,没有能力支付子女在职业学校就读的费用(职业学校的费用高于普通中学的费用),当地财政紧张没有经费拨给职业学校添置教学设施和实习设备(职业学校的办学成本高于普通中学),又如当地的经济结构单一,职业学校毕业生无用武之地等。除此以外,非经济因素也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但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教育行为,即人们为什么选择接受普通教育而不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来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

3.宏观的教育文化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教育需求、教育偏好和教育行为。偏好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是文化影响教育的一个主要的表现形式,对人们的教育决策、教育行为有决定性的重要影响。职业教育偏好使人们选择到职业中学学习,普通教育偏好使人们选择到普通中学就读。欠发达地区背景下的教育偏好,主要是一种“偏普行为”,表现为一种普通高中偏好。在当下宽松的“教育选择空间”里面,强烈的“普通教育偏好”,使欠发达地区的学生纷纷选择到普通高中就读。

4.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在人们心目中职业教育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朝向好的方面,而是走向反面。不管是职业学校的老师、中学里的初中学生还是学生家长都不认同职业教育,表现出对职业教育的冷漠,与对普通教育的热情恰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点用经济因素是解释不通的。欠发达地区的家长和学生,在做出教育决策时,并没有从自身和家庭的实际出发,而是更多的受同伴群体的影响。这在社会心理学理论中叫做“参照群体效用”,也被我们的研究所证实。

5.我国教育分流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和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就中等教育分流来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主要表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之间、城市的职业学校和农村的职业学校之间。结果是中等职业学校成为“群众不愿办、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念”的“二流教育”。不同的学校在师资素质、教育经费、教学设施、实习条件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不同学校就读的学生,占有的教育资源差异悬殊,这是教育机会不平等的一个主要方面。教育分流客观上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6.我国就业模式从“正规就业”向“非正规就业”转变。非正规就业不仅是解决我国严重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也符合未来人们选择就业模式的发展趋势。“非正规就业”将成为我国就业的主要方式。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与就业密切相关的教育类型,要适应这一就业模式的变化趋势,积极促进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为劳动力的就业服务。

7.教育政策是国家和政府制定的调整教育领域的社会问题和利益关系的公共政策,它是国家整体政策的一环,是国家意志的表现。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政策,即使在一个国家内,由于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教育政策也会有所变化。国家通过制定教育政策来规范、引导人们的教育行为,指导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我国职业教育50多年的实践来看,教育政策在总体上担当了积极的主体角色,发挥了重要的导向性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等过程主要是从经济因素出发,经济因素绝对的优势作用使教育政策在无形中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对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8.国家在制定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时,必须既要注意经济因素,也要注意非经济因素,从改变整体的文化环境出发来发展职业教育。

本课题的创新观点和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在关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时候,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经济因素,主要强调经济因素(经济结构调整、经费投入、家庭收入)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这种观点的前提是经济学上“理性人”假设。本课题基于“文化人”、“社会人”的假设,提出非经济因素、教育偏好、教育选择空间等概念,并鲜明地指出非经济因素对欠发达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在课题组掌握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中是很少见到的。另外,本课题不仅停留在提出一个概念,而且尝试把这个概念进行操作化处理,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非经济因素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的结果证实了我们一开始提出的假设。这些不仅是本课题的创新之处,也是本课题有所突破的地方。

四、研究成果推广的范围和取得的社会效益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地通过论文的形式把课题研究的成果发表出来,课题主持人也充分利用参加各种会议和讨论的机会,宣讲课题研究成果。一些看到过文章的研究者和农村地区职业学校的校长在与课题主持人的交流中,也表示认同课题研究的观点,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

五、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1.“影响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非经济因素分析研究”,《职教论坛》2003(7)。

2.“影响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因素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3(4)。

3.“就业模式的改变与职业教育改革”,《教育科学》2003(5)。

4.“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心理因素的调查与分析”,《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5)。论文,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4(1)全文转载。

5.“教育分流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1)。

6.“影响欠发达地区中职教育发展的政策因素分析”,《职教论坛》2003(23)。

7.“试论职业教育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职教论坛》2003(16)。

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课题研究中分析非经济因素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在研究的过程中,深感研究课题内容本身的艰辛,但由于主观客观原因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以下几点是课题组在后续的研究中要进一步探讨的。

1.非经济因素的定义问题,非经济因素是一个非常宽泛和模糊的概念,用什么样的标准区分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解决这个根本问题,课题就不能顺利进行。已经结束的研究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还远远不够。

2.非经济因素里面包括一些无法量化的内容,它对人的教育选择行为、进而对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机制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何更加科学的、令人信服的通过研究找到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课题组以后要下大工夫的地方。

3.概括地说,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由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问题是这两种因素的影响程度是否一样,两种因素之间又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也需要继续探讨。

4.欠发达地区也不是同一的,它们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聚居区就不一样。在研究中如何处理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矛盾问题,提升研究结果的解释力也是课题组以后要不断用力去解决的。

标签:;  ;  ;  ;  

“非经济因素对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成果述评_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