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代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人文精神论文,精神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重要内容。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应有的重视,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发展人、完善人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关注不多,未能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弘扬放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位置。社会的前进已把这种疏漏的后果暴露无疑。在新时代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所谓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中凝炼和提升出来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系。它源自科学活动,但又不为科学工作者所专有。它蕴涵着深刻的内容: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开拓创新、勤奋不息的进取意识,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与之相对,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人世的探求和对人世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祈盼和高扬,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其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的无限关怀。由此可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源于人类对自然和人事的认识,是观察世界的两个角度:前者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理性;后者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推崇情感。它们一起构成人类精神文化的精髓,是完善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思想理念。
一
近几年来,各种迷信活动日渐泛滥,令人触目惊心。主要表现在,一是封建迷信沉渣泛起;二是邪教非法活动突出;三是气功和所谓的“特异功能”被神化、被夸大;四是反科学、伪科学活动猖獗。人们不禁会问:在科学知识日益普及、知识经济的曙光初现的21世纪,为什么还会发生如此荒谬现象?为什么一些博士、科学家等知识层次较高的人也掉进了迷信和伪科学的陷阱?其中的深刻教训不可不察。教训之一是:仅仅具备一些科学知识并不等于就能抵制迷信,反对迷信,还要靠科学精神。其原因在于科学知识属于知识层次,迷信主要发生在思想领域,二者不在同一个层面。还有,科学知识是有限的,迷信总是利用科学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进行投机,所以仅用科学知识反对迷信必然力不从心。科学精神则不同,它发生于精神领域,主张批判的头脑、理性的思考、自由的讨论,对所谓的“眼见为实”、“亲身体验”,总是用“一颗抱怀疑态度的有批判力的头脑”(恩格斯语)去检验、去分析。在科学精神的透视下,一切迷信都无所遁形,原形毕露。所以,科学精神才是迷信的天敌、伪科学的克星。反对迷信最需要弘扬科学精神,这正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行。由于长期未能在理论上廓清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在反对迷信上的区别,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发生了错位,未能通过大力宏扬科学精神赋予人们反对迷信的利器,这也是导致迷信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训之二是:科学精神不会自发地、自然而然地形成,对普通群众是如此,对科学工作者也不能例外。不少高级知识分子参与“法轮功”这个无情的事实再次证明,科学精神的形成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引导、熏陶。实际上,在这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一直处于缺位状态,对科学精神宣传得不多,弘扬得不够。虽然也在提普及科学知识,但科学知识的出场并不等于科学精神的到位。故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其主要任务。
迷信的流行,与我国的人文精神现状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制度建设的不健全引发的社会动荡,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引起了难以排遣的社会性的心态失衡,主要表现是:丧失理想信念的迷惘心理、情感冷漠的孤独心理、生存危机的恐惧心理、命运难测的自危心理、世风日下的愤恨无奈心理等等。人们对心理关怀和人文关怀的渴求已达到饥不择食的程度,谁能提供人文关怀——不管这种关怀背后有何种目的,也不管这种关怀是科学的还是迷信的——人们就急切地接受这种关怀的抚慰。现行的思想政治工作较多地偏向政治取向,对个人生活领域关注较少,这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深层次误区:缺乏对个人生活的人文关怀。象“法轮功”这样粗鄙的邪教居然也能成气候,本身就说明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的缺乏已达何种程度。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跟上转型期的变化,拓宽视野,把人文关怀纳入工作领域。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主体存在,思索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注重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怀,而且这种关怀充满科学意蕴,它引导人们树立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正确处理人生的吉凶、祸福、生死、得失等问题,增进人的自由和幸福。因此,只有大力倡导人文精神,思想政治工作方能真正作到以人而不是以别的什么为中心,做到尊重人、关心人,形成人文关怀的良好氛围,走出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误区。
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统治长达2000多年的国度,中国传统中既缺乏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又缺乏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尽管从“五四”运动起就喊出了欢迎“赛先生”的口号,但由于仅仅注重科学的功利意义和工具价值而忽视了其精神真谛,因此一直到现在,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的发展,并没有随之带来科学精神的昌明。从近代到现代,中国人文精神更是在国家内乱、个人迷信和群体价值取向的多重挤压下辗转于穷途。由于传统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的“失调”,中国现代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残缺的、支离破碎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还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能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纳入其视野,不能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弘扬作为其自觉行动,迅速改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滞后状态,那么,打着“科学”旗号、以“科学”的面目出现,蛊惑人心的新迷信就一定难以绝迹。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有这样的清醒认识和危机意识。
二
21世纪是素质教育的世纪。思想政治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大力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这已是所有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共识。问题的关键是:思想政治工作怎样才能使这一培养富有成效。我们的答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才各项素质的基础,是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之一,当前,宏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应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
第一,从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来看。人的素质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的灵魂。这是因为,思想政治素质是方向,它决定一个人的政治方向和行为方式,方向一错,一切皆错。马克思主义是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理论素质的三位一体,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就是培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层面和理论层面,怎样才能有效地融入到人的素质之中呢?马克思主义,是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和尊崇,是对人类命运的真挚关切,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是科学和信仰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水乳交融而密不可分。思想政治工作应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培养主题,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角度入手,通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些中间环节和中间概念层层转换,马克思主义将像血液一样被溶化到精神文化生活之中,并被赋予崭新的时代内容,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可亲可近,可感可知,进而入脑入心。
第二,从道德素质的培养来看。道德素质是人的另一个重要素质,它在人成长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若只培养一个人的智性而没有培养他的德性,往往就等于给社会造就了一个具有反社会倾向的人,这种人本领越强,对社会的和谐与安宁的威胁就越大。所以,人的本领固然重要,但决定这些本领的思想更重要。道德素质的养成,渠道多种多样,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作用与众不同。科学精神把知识追求和道德修养结合在一起,把科学实践活动和道德境界提升结合在一起。科学精神在追求真理和真知的同时,也在追求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在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的过程中,也在给人类树立崇高的理想榜样,激励着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世界一流科学家的伟大人格,正是他们在科学追求过程中科学精神赋予人类的崇高道德境界。对道德修养的不同凡响的关注,更是人文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人本理念的支持下,人文精神尊重社会成员的道德选择,承认道德选择多元化的合理性;同时,它又设定超越现实的一元价值导向,使人不委琐于现实,而是在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不断追寻中、在思想精神家园的不断寻觅中升华到更高的道德境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独辟蹊径,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多元化趋势的道德素质建设。
第三,从创新素质的培养来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正因为如此,创新素质是21世纪人才素质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工作21世纪人才素质培养的主要取向。但如何培养创新素质,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供了圆满的思路。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它认为,“对真理的追求要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爱因斯坦语)科学精神永不满足,永无止境。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科学精神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精神的灵魂就是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的弘扬必然带来创新意识的光大,激励人才在真理的追求中,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不断创新。从人文精神方面来说,人文精神的弘扬光大,带来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健全和优化,人的个性得以弘扬,使人们形成自主、自尊、平等、公平、竞争等观念,这一方面有利于形成人才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和宽松的、不受传统观念和既有模式束缚的人才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培养人们坚持真理的勇气、追求真理的意志和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因此,对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是否弘扬及如何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直接关系到其创新素质培养的绩效和成败。
三
我国正处于走向现代化时期。现代化进程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转型,其中既包括物质形态的转型,又包括精神形态的转型。从西方国家已完成的现代化进程看,后者往往比前者更为复杂、艰难,且越至发展深处,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也越大。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转型时期都出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问题,并且,对二者的认识和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转型过程实现之顺利与否及其代价之大小。我国现代化背景下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应特别关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问题。其所以如此,在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理所当然也是现代化的生命线。故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导范,保证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应是思想政治工作义不容辞的职责。
现代化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含义,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以此为基础的生产力发展、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即前面所言的物质形态的转型。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和真知;科学精神的发展带来了科学繁荣、技术创新、发明创造。尽管科学精神追求的是前者,后者仅仅是其副产品,但科学精神的光大必然带来后者的大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科学精神是促进科学活动的精神动力,是科学活动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表明,正是科学精神使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各自的现代化。尽管现代化需要的是科学技术,但只有弘扬探索真理、为真理而献身的科学精神,才能形成“学科学、爱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培育科学研究的沃土。在此氛围和沃土中,才能有科学的长久、持续发展,才能有世界一流的原创性科学发现。科学精神不立,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纵有一时兴盛,也必然因缺乏后劲而贫乏。这就是说,科学精神之状态,直接关乎现代化之进度。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科学精神式微的民族,近代以来,社会和公众片面强调科学的技术应用、经济效益和功利价值,忽视和漠视了科学的精神真谛。所以,直到现在,真正作为科学基石的“为真理而求知”的科学精神并未在中国生根。特别是,现代化和市场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实际上,现代化是靠市场机制实现的。市场经济虽有促进科学发展的一面,但科学精神和市场机制也有负相关的一面: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市场追求利益;科学精神是无私性的,市场经济是趋利的。这表明,科学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自发地长成或繁荣,或者说,市场经济本身不可能内在地形成科学精神生长和弘扬机制,这就需要市场外的力量对科学精神加以扶持,思想政治工作正是这种外在调节力量。它是调控社会的“一只有形的手”(相对于市场机制“无形的手”而言),是对社会发展起校正作用的市场之外的“立场”和“声音”,它通过自觉行动,解决市场机制本身不能解决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社会的作用,深刻体现在它总是把社会发展提出的问题和要求作为自己的时代使命。在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将科学精神纳入其中并将其上升为“时代旋律”的高度来弘扬,正是其基本属性和一贯作用的合理推演,是思想政治工作强烈的现实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时代体现。正是在对与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的科学精神的倡导中,思想政治工作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另一只手”,得到现代化的辩护和认同,确立了自身“生命线”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存在理由。
社会现代化必须以科技的进步为先导,但科技的发展和运用对社会和人的影响是双重的。从总体上说,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但同时放大了人的破坏力。人对自然无休止的掠夺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平衡,产生全球性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这些危机发生在科学领域,但并非是科学活动的结果,是人对科学成果的滥用造成的,因而实质是人的价值危机和精神危机,而这些危机的真正解决有赖于人的价值、精神的重建。现代化和市场经济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封建的等级特权观念,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身依附关系,恢复和张扬了人的自信、尊严和独立人格,确立了人们的自主、平等和人权等观念,但如果由此得出市场经济是人文精神的孵化器,则大错特错了。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趋利取向的极度张扬,使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泛滥一时,人们在物质富有的同时陷入了精神的贫困,失去了精神支柱、精神家园和精神追求,成了片面的“单向度”的人。在普遍的意义失落和价值危机中,人们感到焦虑、躁动和迷惘,社会处于病态之中。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了其现代化的进程,使其付出沉重代价,其中有的问题不仅迄今尚未解决,反而有愈趋严重之势。我国的现代化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上述的某些现象却在重演。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未雨绸缪,对社会发展趋势和走向作出准确把握和预测,是思想政治工作调控、影响社会发展趋向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工作对象,关注人的精神、价值、理想、信念,致力于人的发展和完善,是疗治社会病态和精神危机的有效手段。但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日益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和精神的“疑难杂症”,思想政治工作也日益力不从心,不适应感日强。事实说明,思想政治工作若囿于传统领域内,是无法真正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跟上时代,除走出封闭、丰富深化内涵外,别无选择。人文精神集人的精神、价值之大成,形成了关于人的完整工作思路。一方面,人文精神关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等本质性、终极性问题,主张解决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为人类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守护一个精神家园,使人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另一方面,人文精神为人们的经济和技术行为匡定终极意义和规范价值取向,保证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符合人类的要求和造福于人类。这个系统和深刻的价值理念,长期以来却为我国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忽视,人文精神一直处于湮没无闻之中,作用没有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在精神危机已呈“瓜分豆剖,渐露机芽”的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实现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才能有效疗治社会危机,保证现代化沿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句话,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精神对人类力量的整合,离不开人文精神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导范。况且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也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这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双重任务,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人文精神。这种双重奏奏响的时代旋律必将一个有序的、健康的现代化带入新世纪。
标签:人文精神论文; 科学精神论文; 科学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政治论文; 迷信活动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