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其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还要求其生态环境优美、适宜居住。随着园林生态学研究的深入,新的学科生长点在知识交叉融合中得到形成与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水域景观生态学、景观综合模拟、多功能景观研究、景观遗传学、景观生态学与可持续性科学5个方面,“海绵城市”则是解决城市水域景观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种途径。
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城市;应用;发展;局限性
1、前言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产生的不对等结构使得风景园林规划中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弹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在整个生态环境中的建设中多方向的环境质量改善的措施在不断的颁布和实施。海绵城市理念很好地适应了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可以将其运用到城市园林的广场、绿地或者是道路等各个地方的基础设施当中,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将这些基础设施作为载体对雨水进行有效的吸收,从而真正实现了海绵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2、海绵城市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区域层面的应用
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主要指的是对城市里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在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时,除了要体现出园林景观艺术性之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其生态效应,充分保护好城市里原有的自然资源,例如城市的湖泊、河流、池塘、湿地以及沟渠等相关的自然生态区域,只有这样才可以给城市保存更加完整的自然水文环境,以可以更好地为城市保存足够的涵养水源。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湖泊、草地以及湿地等项目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一定要将这些内容作为生态城市园林设计的重要内容从而更好地确保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性。
2.2城市层面应用:低影响生态开发
在城市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地减少破坏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2.2.1生态雨水廊道
生态园林设计中要充分结合城市水域、岸线、滨水区,明确水系保护范围,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的水生态敏感区保护要求,划定水生态敏感区范围并加强保护,已破坏的水系应逐步恢复。生态园林设计中要转变传统设计理念,不能将排水功能过于依赖管渠、泵站等相关设备,尤其是要转变传统“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的设计方法,应该在城市水系规划中尽量保护与强化其对径流雨水的自然渗透、净化与调蓄功能,优化城市河道(自然排放通道)、湿地(自然净化区域)、湖泊(调蓄空间)布局与衔接,并与城市总体规划、排水防涝规划同步协调。
2.2.2组团雨水花园
组团雨水花园是兼具审美性和生物保水功能的渗透性浅口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雨水花园作为一种别致的园林景观,生态园林设计中要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油田和其它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地预留或创造空间条件,对绿地自身及周边硬化区域的径流进行渗透、调蓄、净化,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连接。根据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等各类绿地低影响开发规划建设目标、控制指标和适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建立各类的雨水花园形成不同的“海绵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雨水收集是雨水花园的重点,屋面、道路、地表是收集的重点部位,屋面雨水从立管到建筑底部的收集槽,道路与地表雨水的坡度等问题需要结合场地具体设计。设计过程中,明确周边汇水区域汇入水量,提出预处理、溢流链接等保障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平面布局、地形控制、土壤改良等多种方式,将低影响开发设施融入到绿地规划设计中,尽量满足周边雨水汇入绿地进行调蓄的要求。
2.2.3道路生物滞留带
生态园林设计中根据城市道路,小区道路和景观道路等不同类型构建道路生物滞留带,通过渗透、调蓄、净化方式实现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设计中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结合道路横断面和排水方向,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地空间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可以在道路的绿化带、车行道、人行道和停车场等位置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如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渗管等,通过这些生态排水设施构建道路生物滞留带,通过渗透、调蓄等方式提高道路径流污染及总量等控制能力。
3、海绵城市发展的局限性
3.1“绿色海绵体”不足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范围普遍存在“海绵体”不足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城市房地产开发过热,城市土地价值哄抬过高,开发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进一步加速了土地的地产开发流向,造成了公共绿地面积减少,硬质地面增加,最终导致可以吸水的绿色海绵体严重不足,使国内的海绵城市建设缺少了基础实力。
3.2社会认知不够
我国是一个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人们在遭受瞬时暴雨灾害的之时,并没有意识到雨水被大量排放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关于将雨水变害为利的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也不够深刻。目前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情仅局限于相关政府、建设及设计单位。人们对于相关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建设过程中造成的各种影响也不支持,对建设进程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3.3缺少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撑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处于摸索尝试阶段。很多问题尚未预见,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也需要随建设的实践慢慢推进,需要在建设中总结分析,并实时调整。因此没有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撑,没有建设行业标准的硬性要求,建设中会存在混乱和无法可依的状况,对于建设力度和成效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3.4突袭式建设存在弊端和风险
海绵城市突袭式建设会给城市带来很多尚未预见的风险。比如,改造道路绿化带为海绵体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理论支撑和安全评价,尤其对于济南等北方城市,植物品种普遍耐涝性差,夏季瞬时雨量大,可能给全市园林绿化造成灾难性后果。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对原有市政设施进行改造,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基础结构造成破坏,因此需要进行严密的风险评估,避免改造中的人为灾难。积蓄雨水的后期净化处理和再利用不仅成本较高,处理效果和利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问题会随着建设的深入和后期的应用逐步显现,需要各方面密切监控并及时处理。
3.5科技研发滞后
海绵城市建设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现有的经验和技术多为借鉴,自我研发需要大量经验的积累和分析,也需要对建设效果的全面评价,因此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且研发需要专业人才和资金的大量投入,人才的培养更不是一日之功,因此国内的海绵城市建设还会有一个很长的艰难探索和成长阶段。
4、结语
实践证明,“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设计上的应用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在最大程度上尊重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就地取材,可以有效节省建设成本。不仅可以防止内涝,净化水资源,起到雨水循环使用的作用,还可以增加园林的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贺扬明,杜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实践[J]山西建筑,2016(24)
[2]陈硕,王佳琪.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3)
论文作者:王倩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9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绿地论文; 生态论文; 园林设计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