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紧急供血及血液安全的探讨论文_赵新艳,李树博,魏明艳,王楼

如何保障紧急供血及血液安全的探讨论文_赵新艳,李树博,魏明艳,王楼

新乡市中心血站 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随着输血技术的快速发展,输血治疗已经成为临床医疗救护中不可缺少的手段。近年来,输血医学事业快速的发展,决定了现有的血液保障体的职能巳不止是满足临床用血的需求,而是 提出了如何在非正常状态下,尤其是在突发性自然灾害、战争等应急状态下,保障血液的紧急供应及输血安全,并建立完备的血 液应急预案和反应机制等具体问题。现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卫生行政部门和采供血机构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对应急状态下的紧急血液保障和血液安全作如下阐述。

关键词:应激状态﹔紧急输血﹔血液安全﹔

1.1应急状态对采供血的影响根据美国血库协会的定义,与“采供血相关的应急状态”包括1)灾害、灾难或遭受恐怖袭击而导致的短时问内用血需求量比平常大幅增加;2)采供血机构的血液采集和供血能力暂时受到限制或丧失;3)为了满足临床用血需求进行紧急社会动员而产生的短时闻内献血人数剧增,对采血工作人员、设备和耗材数量以及组织和协调工作提出的挑战;4)园电 力、计算机网络系统和通讯系统等瘫痪而影响采供血工作的 种种情况等。而在“5·12”特大地震后,灾区内的采供血机构顿时完全处于上述应急状态之中,血液保障体系受到了 严峻的考验和深远的影响。

1.2特殊行业的要求血液具有不易获得、保存困难以及特殊的使用(输血治疗)风险,这些决定了血液保障体系具有特殊行业的特点,即拥有强烈的排它性和不可替代性。在突发性事件或自然灾害降I临时,对这一特殊行业的要求尤其明显:首先,面对战争、灾害、事故所造成的伤员大量发生和血液需求量急剧增加,预先的血液储备就显得非常重要;其次,增加储备血液对于伤员救治具有特殊作用,预先建立血液储备也是降低致残、致死率。提高救治能力的必然要求;第三,血液在供应、检测、运输、储存及使用等方面要求较高,不能急采即用,这与突发重大自然灾害事故降临或战争爆发时的紧急用血形成突出矛盾。

1.3国内血液应急保障体系的现状 我国的采供血机构建设和输血事业近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应急状态下的血液保障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家有关血液管理的法规明文规定,血液管理在省级区域内“实行统一规划采供血机构、统一管理血源、统一采供血和合理用血的原则,”即“三统一”原则,虽然也要求“血站应当制定紧急灾害应急预案”,强调因“特殊需要”可以“进行血液调配”,但 前提是须经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调遣”或“批准¨”。以 “5·12”地震为例,其突发性及应急状态下地震伤员对血液的紧迫需求,如果不是卫生部按照特事待办原则,对抗震救灾所需输/献血事宜、血液及其制品的调剂优先安排批签发,很难设想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如何“调遣”或“批准”如此大规 模的跨省乃至举国的血液调剂,从而确保空前巨大的伤员人 数的救治任务的完成。因此,建议在相关的法规中明确应急 状态下的跨区域血液调剂的具体规程或规定,以突出血液应 急保障体系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2紧急血液保障体系建设

2.1强化组织结构,应对紧急状态下的保障需求为确保在任何应急状态下血液及输血的保障要求得到满足,就必须实行从国家层面到省级层面、再到各级采供血机构的中央集约化管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首先,建立国家级的血液中心来执行面向各省的集 中组织和协调,形成国家血液中心一各省级血液中心一各地方中心血站的三级垂直管理体系;同时可成立由中央政府牵头,由卫生、公安、交通、铁路、航空等行政或行业领导部门,以及红十字会、输血协会等共同参与的血液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在突发紧急情况时,由国家血液中心协调各省级血液中心制定血液调配和紧急献血招募方案,再由国家血液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指挥完成具体的运输、发放及其它辅助工作。

2.2加强信息交流,健全信息畅通体系完善各级采供血机 构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也应同时进行,其具体做法是:以省为单位,通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将地方各血液中心、中心血站的血液信息汇总上报国家血液中心,使后者对各区域的血液存量、质量、流向和流量做到实时跟踪和有效控制。这 样,通过对平时各地采供血量的分析,可以预测应急状态下的某一区域内的血液需求和当地的应急供血能力,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国家血液中心便可以迅速估算出应急用血的总量以及紧急需要募集的血液总量,为血液的有效调配和募集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采供血信息畅通的重要性,国内外都有深刻的教训。试想如果我们在地震刚过就能根据震区平时的采供血状况以及地震造成的伤亡情况,估算出地震伤员数与急需血液的数量、型别,同时又能从平时建立的献血者信息库中,准确动员匹配的献血者,则此次震灾的应急血液保障便可以做到更加有序和富于针对性,也将从根本上杜绝因大量集中献血而导致的继发性问题。

3应急状态下的输血安全

3.1威胁输血安全的因素及对策 实施应急状态后,首先受 到的影响是血液检测困难。突发性事件或自然灾害可能会造成电力供应中断、检测设备破坏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瘫痪,使得采供血机构无法对采集的血液按常规进行血型和病原体检测;同时由干灾难产生大量伤员。在时间上也增加了医院检测工作的难度。而此时紧急招募的献血者中,首次献血者比例往往大幅上升,他们血液中的病原体携带率明显高 如反复献血者甚至一般人群,这使得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要从根本上消除应急状态下的输血安全隐患,最终还是寄望于建立起机制灵活、信息畅通的全国性血液保障体系,但在现有体制和条件下。采供血机构首要做的是极端情况的应对准备。由于突发性事件发生或自然灾害降临后,临床应急需要的首先是红细胞制品,以纠正伤员因大量失血而引起的贫血或缺氧性休克,因此处干应急状态的采供血机构可优 先和/或相互配合开展下述工作:1)向临床提供经病原体检 测合格的O型红细胞制品;2)从其它区域调集经严格检测 合格的各型红细胞制品;3)快速(如用血型鉴定卡和金标法)筛查出“合格”献血者,使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窗口 期”短的乙肝、丙肝、艾滋病及梅毒检测试剂检测采集的血 液。尽快制备出匹配、安全的红细胞制品持续供应l临床。

3.2血液的运输和储存 考虑到特大灾害将会造成一定范 围内的交通设施破坏和/或道路中断,从而限制了血液的运 输(如5·12地震),因此有条件的采供血机构可以考虑在不同地区选择几个储血点预先储存部分血液,尽可能避免因 运输问题而造成血液无法供应;而国家层面,可考虑在全国 6大区域建立多个直属于国家的战备应急血液储备库,对检测合格的血液及其制品定量存放。印红细胞正常保存期的近1/2)轮换原则——每一批新鲜血液及制品入库的同时。轮换出一批相同数量的库存血液及制品——平时轮换出库的血液及制品则根据当时临床用 血的需求直接发往用血单位。如此,一方面保证了应急储备 库中的血液资源处于常换常新的状态,也妥善解决了出库后的流向问题,关键的是使国家层面直接掌握了可供调配的血液资源,能够在最紧急的状态下及时做出应对反应。同时,在血液的集中运输和储运中应严格遵循血液“冷链”的要求,以确保血液安全。

4结束语

从常规状态下满足临床用血的正常需求,到应急状态下对采供血及输血救治(包括战地输血急救和临床大量输血)的紧急处置,将标志着我国的血液保障体系和输血安全性迈 入更成熟的阶段。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的突发事件,不同环境下构成人员身体不同部位的救治。同时,救治过程中会带有一定的伤病受损的显著特征。因此,我们应当注意收集,整理不同突发事件下伤患不同部位损伤血液用量的案例和数据,为未来突发时间下血液的充分合理使用,提供借鉴.[2]此次抗震救灾中现有血液保 障体系所发挥的作用与欠缺,以及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的得失,加以认真总结,结合已有的经验和技术基础.修正和发展相关理论,尽快健全紧急血液保障机制、完善应急状态下输血安全的各项措施,未雨绸缪,做好应对任何突发性事件及灾难来临时的用血保障和血液安全准备。

参考文献:

[1]杨洋,朱国标,彭涛.突发事件救治用血量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9,22﹙2﹚:148-149

论文作者:赵新艳,李树博,魏明艳,王楼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8

标签:;  ;  ;  ;  ;  ;  ;  ;  

如何保障紧急供血及血液安全的探讨论文_赵新艳,李树博,魏明艳,王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