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_联想论文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_联想论文

中学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法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政治课论文,培养学生论文,创新思维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问题,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在思想政治课中知识、能力、觉悟这三个方面,已作为一个整体要求提了出来,能力培养问题,已成为课程的任务,开始受到关注。但是,能力培养与政治理论认知、提高思想觉悟两个方面相比较,受到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仍然薄弱得多,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然而,中学政治课在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对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多变的政治现象、经济现象以及其他社会现象的能力直至发展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而学生的这些能力,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是复合型人才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学生创造欲望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些有益的探讨,拟提出几种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一、知识迁移法是让知识运动起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我们知道,人的思维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必须以知识为载体。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决定思维的形式。人们在思维时,如果探索到了这种“内在必然联系”就会有所领悟,甚至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且由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分层进行的,首先是要培养基础性思维,这依赖于从课程教学当中接受的知识。其次要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教学让学生接受基础知识,从而能够进一步重组所学知识。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不断创设条件,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来,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去,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尤其是与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有机嫁接,在知识与知识的碰撞与结合中,帮助学生开阔思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哲学常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把哲学知识与高一、高三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而且要特别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其熟悉的历史、地理、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知识,理解、论证哲学基本原理;或引导学生由哲学基本观点联想到其他学科的基本事实,为学生创设应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解决新的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问题发现法是让学生保持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动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人们进行思维活动,总是从遇到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开始的,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和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思维很难得到培养,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发展了。相反,保持问题意识是产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具有一种强烈欲望,觉得“想做点什么”,“非怎样怎样干不可”,这时候人的头脑就会大大地加紧活动,想出自己也料想不到的好主意好办法来。问题意识正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动力。

“问题”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一是指对学习的知识,自己不懂或者理解不深的地方;一是指教材的观点同自己的观点、认识相矛盾之处。我们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应该侧重于后者。因为学生在学习中,碰到不理解的问题,他们是比较容易发现的。但是,要发现并且提出自己同教材不同的看法,或认识的差异,则需要学生熟悉旧知识,掌握一定的根据,具有一定的胆识,这就不那么容易做到了,但又必须这样做,唯其如此,学生才能把自己的看法同教材的看法作比较,从而以教材的看法丰富、修正自己的看法,或者以自己的看法修正教材的观点。哪怕是一个词一个标点、一个细微的内容都对于巩固旧知,增长新知,扩大视野,培养思维,发展创新思维很有价值。

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主要是展现教材内部之间的矛盾、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矛盾,从而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适当的认知障碍,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这也就是巧妙地、有意识地将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使他们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引起探究、深思、发现,并最终得到解决。在此过程中,智力活动也达到最佳状态。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与创新欲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讲“规律”时,可以在黑板上写出“水往高处流”这一句话。不言而喻,水往低处流是小孩子都懂的常识。教师别出心裁给出一个违反常规的判断,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极大惊疑和关注,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兴趣思考“问题”。这样通过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想得多、想得快、想得深、想得远,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不包办代替加以解答,要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有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议,有的可由教师点拨提示,有的作为问题布置下去,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和学习理论知识以后,再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讨论。所有这些做法,都不忘记其出发点,时时处处注意培养和形成学生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比较法是促进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比较教学的过程既是知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分析时,或者温故知新,新旧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或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它可以激发学生新的研究兴趣,提供新的思维空间,使学习的内容难度加深,涉及面加宽,从而引起优势兴奋中心,促进积极思维。经常进行比较研究,能够提高学生分析概括的思维,培养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研究问题的习惯与技能。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教学,主要的做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原理和实际问题做进一步分析。在这个阶段,多种因素纳入可供分析的领域,有了比较充分的条件,可以将原理、问题,初步思考的认识和实践的结果进行多方面的、反复的比较,在比较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获得对问题本质的认识。这样的反复比较,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这个环节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各种外在的、内在的联系也比较复杂,要从诸多复杂的联系中确定本质的联系即规律性,是相当困难的。有了教师的正确指导,有助于克服这一阶段出现的各种困难。而克服了这些困难,进入到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则标志着创新思维培养目标的初步实现。由此看来,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通晓各册教材的基础上,具有更为广博的知识,善于运用多角度、多方向的发散思维,得心应手,引导学生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进行比较。

四、联想法是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

所谓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由甲观念而想到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不仅是人们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也是情感、意志过程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联想法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因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必须具备想象、感悟性能力,想象性能力是一种由“在”到“不在”的形象幻化能力,它是依循现有资源的突破和发生;感悟性能力体现为生理上的透彻体验和心理上的完整解悟,是非思辨、非解析的完整整体的超越。这是科学家们常用的创新思维方法,科技史上的例子很多。巧匠鲁班由丝茅草拉破手面联想到齿形锋刃的切割作用,从而发明了锯;法国拉哀奈克由小孩敲打翘翘板而联想到物体的传声作用,从而发明了听诊器。大科学家牛顿由苹果落地而联想到地心引力,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通过联想来启发学生理解、记忆概念和原理及有关内容。使学生借助奇特联想、类比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联想手法来进行归纳、演绎和类比推理,进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和提高思想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重视学生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分析事物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联想力,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结论的传授,当真理的传声筒,而应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活动,享受比较充分的思想自由,获得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教师的启迪、引导一定要坚持启发式,开导学生思路,使之在原理和问题之间探求必然联系。因为学习了基本原理,有了实际问题,还有一个将二者联系起来的环节,便是启迪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引而不发,善于指点,而不能替代学生的思考。如教学“保护人类共有家园”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保护和改造生态环境,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以及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被破坏,如果不能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遏制,结果会怎样呢?并进一步提问: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很多,你可以想到哪些?对学生的回答,哪怕是片面的、不成熟的、异想天开的,只要经过认真思考,教师就都给予支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习惯与认真思考的态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  ;  ;  ;  ;  ;  ;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_联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