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效果评价工具研究&基于SIT工具的分析_成人教育论文

荷兰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成效评估工具研究——基于SIT工具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具论文,荷兰论文,成人教育论文,弱势群体论文,成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71(2013)02-0089-07

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没有职业技能的成人逐渐沦为弱势群体,被社会所排斥,生存境遇堪忧。社会排斥不利于社会公正与团结,制约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的可持续发展。成人教育在增进社会融合,帮助弱势成人充分参与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11年,欧盟开展EDAM项目(Education Against Marginalisation,教育反抗边缘化),首次实现和构建了旨在促进弱势成人社会融合教育项目的评估框架,为成人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入提供了新视角。作为项目参与国,荷兰通过搭建理论框架、建构评估指标体系、编制评估量表等活动开发了一套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成效评估工具——SIT工具(Social Inclusion after Transfer,迁移后的社会融合)。该工具基于培训迁移理论(Transfer of Training),研究弱势群体经过成人教育后,将所学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迁移、运用于日常生活与工作,促进其社会融合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分析荷兰SIT工具的开发背景、评估指标体系、特点、实施结果等,有针对性地借鉴经验、反思不足,为建构我国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成效评估体系提供参考范式和思维框架。

一、SIT工具的开发背景

欧盟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11月,欧盟失业率水平达10.7%,即共有约2 600万公民处于失业状态。[1]社会排斥成为欧盟多方面日益严重的威胁。欧盟深刻意识到:若许多人被排斥在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之外,排斥在社会服务和社会关系参与之外,社会秩序会变得更加两极化与不平等,最终对所有人来说更加不稳定。[2]面临经济重建及国家深陷危机的局面,欧盟出台了一系列反社会排斥政策和项目。“社会融合”概念相伴而生,并凸显出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的重要作用。

欧盟是当代“社会融合”概念的诞生地,也是最早开始社会融合实践的地区。[3]自1957年《罗马条约》签署以来,欧盟逐步关注社会融合领域的政策制定。1974年,欧洲议会首次通过致力于提高弱势群体生活和工作条件的社会行动项目。2000年,里斯本会议促使欧盟国家达成共识,“将欧盟打造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知识经济共同体,促进欧洲经济可持续发展、扩大就业机会和增进社会融合。”欧盟视2010年为“消除贫穷和社会排斥的欧洲年”,发表了社会保护和社会排斥联合报告,开发出测量社会融合的共同指标,并寄希望于成人教育,将其视为社会融合的助推器与有力杠杆。

尽管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并被提上欧盟议程,但这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是人们赋予成人教育的应然期望,其实然成效并未经过相关实证研究。若无法揭示并彰显成人教育为何以及怎样帮扶弱势成人融入社会,那么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的研究就很难深入到弱势成人、成人教育者、教育政策制定者以及社会公众认识的核心层面,其存在价值将会被忽视、被质疑。鉴于此,2011年欧盟开展了EDAM项目,旨在通过成人教育改善参与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弱势成人社会融合,提高成人教育的实效性。该项目要求参与国(荷兰、比利时、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罗马尼亚、希腊、丹麦)开展调查研究,开发成人教育成效评估工具,以掌握弱势成人参与教育后社会融合变化状况。荷兰率先实施评估研究,并开发出SIT工具,为后续欧盟八国的评估研究提供了工具支持与经验借鉴。

二、SIT工具的理论框架

SIT工具的理论框架主要建立在培训迁移理论和社会融合相关理论基础之上。

(一)培训迁移理论

为了解受训者如何将培训所学运用于日常生活与工作,人力资源开发领域开展了大量有关培训迁移的研究。许多研究基于美国学者鲍德温(Baldwin)和福特(Ford)的迁移模型,把培训迁移的影响因素归为受训者、培训设计和工作环境。[4]培训迁移研究的对象大多是高技能水平雇员,很少关注低技能水平员工。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学员的职业发展和企业绩效水平的提高,不是基于社会融合方面的个人成长。尼加曼(Nijman)曾以低技能水平员工为对象,研究弱势成人的培训迁移问题,提出低学历成人培训迁移的7个影响因素:个人特征、动机、组织支持、迁移气氛、迁移设计、工作和学习环境。[5]SIT工具综合以上研究,对培训迁移模型进行改编修订,以适用于成人教育领域。

SIT工具采用CIPP培训效果评估模型,由情境(Contextual)、投入(Input)、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4个评估级别构成。SIT工具的投入评估和过程评估指标包括培训迁移的影响因素,结果评估指标是培训迁移的成效——社会融合。SIT工具侧重探究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之间的关联性,即成人教育与弱势群体社会融合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二)社会融合相关理论

社会融合可视为个体尝试控制、处理资源和服务,参与社会活动,保持良好社会关系,体会到包容感与认同感的动态发展过程。基于交互作用论和社会情绪选择论,社会融合由激活(Activi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参与(Participation)、联系(Connection)4个维度构成,这与德洛尔(Delors,1996)提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四大支柱相匹配,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共处。

交互作用论(Interaction Theory)认为:个体及其情境构成一个整体系统,个体功能是一个积极、有目的的动因。[6]个体在学习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正是由于个体和环境的交互性,才触发行为改变。一方面,环境是行为变化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个体受内在驱动,具有自我决策和自我规划能力。

劳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提出社会情绪选择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SST)。她将人类的社会目标分为知识获得目标(Functional Rewards)和情绪管理目标(Emotional Rewards)。前者以获得知识为目的,人们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相互观察和了解,从中获取信息并学习赖以生存的社会技能。后者旨在管理情绪状态,关注生命的意义和情感的亲密性。[7]Carstensen认为,随着增龄,老年人更关注获得人际交往带来的情感回报,而不是获取知识。不难看出,弱势群体既有获得知识、技能以应对日常生活的知识性目标,又存在增强与他人沟通联系、排遣孤独、树立自信等个人情感性目标。

图1 社会融合过程之间的平衡

图1所绘坐标系的4个限域可反映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度。社会融合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情感和知识满足的过程。既包括个体层面的融合(激活和内化),也包括社会层面的融合(参与和联系)。激活和参与可视为增加功能性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生活困境的过程。如灵活运用电脑、加入社团等。内化和联系是描述达成情绪管理目标的过程,一方面体现在自信心、决断力等个人感受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体现在获取更多社会联系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三、SIT工具的指标体系

基于培训迁移模型、培训效果评估模型、社会融合过程和弱势成人的特殊性,SIT工具的指标体系由3个阶段、6个维度、148个指标构成。具体如下:一是投入评估(Input Measures),包括学员动机和背景特征以及自我导向学习;二是过程评估(Process Measures),包括迁移设计和学员生活环境;三是产出评估(Output Measures),包括社会融合的激活和内化过程,参与和联系过程。

(一)投入评估

维度一:动机和背景特征。动机影响学习迁移效度,调查参与动机,有利于明确成人教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期待价量模式认为,如果个体有积极的自我概念,且参与学习的成果有助于生活品质的提升,个体就会参与学习,迁移动机也更强烈。个人基本特征同样影响参与者的社会融合。基于Buffel,Verte,De Donder和De Witte(2008)的社会融合问卷,[8]确定以下指标:年龄、国籍、性别、婚姻状况、子女个数、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状况和学习动机。除封闭性问题外,还包括学历水平、参与项目等开放性问题,如最高学历、受教育年限、当地教育中心名称、课程期望、最近参与课程以及时长等。

维度二:自我导向学习。自我导向学习是将传统被动学习转化为针对学习者实际需要而有目的的主动学习,并受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导的学习方式。Raemdonck强调学习者具有掌控学习进程的能力,并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增强低学历学员的自我导向性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该结论同样适用于弱势成人。SIT工具采用Raemdonck编制的自我导向学习评估量表,以5点利克特量表形式呈现,学习者从“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对14个条目进行打分。[9]

(二)过程评估

维度三:迁移设计。迁移设计包括迁移气氛、教师支持学习和学习活动。迁移气氛是学习者环境中影响学习迁移的变量,由迁移可能性和直接环境变量构成。迁移可能性是学习者将新知识、技能和态度运用于工作、生活的机会。家人和朋友的积极支持会提高学习者参与教育、学以致用的程度。直接环境受学习者积极或消极的个人成果、迁移制裁和拒绝改变等因素影响。积极的个人成果即接受教育为学习者带来的积极成效。弱势成人在受教育后体会到社会融合境遇的改善,会激发学习迁移动机和提高迁移成效。迁移制裁指的是迁移过程中他人所持的消极反应,如惩罚、漠视或否定等。积极的迁移气氛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迁移环境,消极的迁移气氛则起着阻碍作用。

在成人教育中,组织的角色不是工作场域的管理者,而是给予弱势成人指导的教师。教师通过转换不同角色(如监管者、咨询师、向导或教练等),帮助学习者提升学习迁移效果。Nijman曾论证教师指导性支持、建议性支持、赞赏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的重要性。SIT工具对Nijman的量表进行相应改动,将管理者替换为教师,将工作环境替换为日常生活环境。

许多研究者以建构主义理论论证教师的指导性支持和学生学习之间的相关性。Tenenbaum et al.更是将指导性活动予以细化:学生间的讨论、辩论;概念冲突和困境;与他人分享观点;使用对策导向的材料和措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念分析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单元使用真实生活情境案例。[10]为评估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对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的影响,SIT工具采用Tenenbaum et al.(2001)和Van de Watering(2006)的量表。[11]

最终,迁移设计维度的评估指标由迁移可能性、直接环境、教师支持、学习内容和活动4个子维度24个条目构成。

维度四:生活环境。培训迁移相关研究表明受训者的日常生活环境(个人生活环境、子女抚养、工作和照料)影响学习迁移效果。安德鲁斯(Andrews)和薇西(Withey)认为,生活质量可通过社会指标来衡量,[12]进而了解社会融合度。学习迁移后社会融合度的提高,不仅与学习者的生活质量有关,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同样具有相关性。弱势成人可能会经历感知觉障碍或实际障碍,这些会阻碍学习迁移效果。

SIT工具采用Andrews和Withey关于美国弱势成人生活质量评估量表。为深入了解迁移的阻碍因素,增加了美格尼(McGivney)量表[13]中的4项指标,最终由个人生活环境、障碍、家庭和工作、照料4个子维度22个条目构成。

(三)产出评估

维度五:社会融合的激活和内化过程。社会融合是一个旨在激活对象的过程,通过激活,帮助弱势成人具备基本知识、技能,增强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内化可理解为获得自信、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和认同自我决策的过程。内化有利于提高弱势成人的决策力和生活掌控力,使他们更易感到被社会接纳。

该维度由母语能力、数字化能力、外语能力、决策力、工作和养育子女能力、志愿者活动和邻里相处能力、交流沟通能力7个子维度35个条目构成。

维度六:社会融合的参与和联系过程。通过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可增加个体和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联系意味着获得新关系或改善已存在的社会关系。建立联系能够排解孤独感,获得情感满意度,这种由社交网络提供的支持有利于促进弱势成人的学习迁移效果。

基于Buffel et al.(2008)的量表和荷兰心理学家戴斯拉(Dykstra)与琼·吉尔维尔德(De Jong Gierveld)关于孤独感的问卷,最终由7个子维度构成:聚会、挚友或家人间的联系、参与社区组织、参与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参与文化和艺术活动、成为组织会员、排遣孤独感。

以上6个维度共同构成了SIT工具的指标体系。(见表1)

投入使用前,荷兰对SIT工具指标体系进行修正与完善。首先从理论层面,由成人教育、社会融合和教育评价领域的管理者、公务员、咨询者和研究者对指标进行信效度检验。然后要求成人教育教师逐条审视量表内容,提高指标的明确性与简洁性,避免歧义与晦涩。荷兰已有研究证实SIT工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良好的结构、内容效度。

四、SIT工具的应用

对荷兰31个地区的成人教育中心进行随机分层抽样,根据课程起止时间,运用SIT工具进行前测与后测,问卷回收数分别为787份(回收率67%)和515份(回收率44%)。研究对象主要为女性(68.7%)和41岁以上学习者(78.2%),已婚者比例为64.4%,拥有两个子女的比例为42.6%,接受学校教育少于10年的比例为76%,50.2%的人处于失业状态,63.5%的人为自发参与教育项目。

通过对SIT工具收集的数据整理、分析,可得出以下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接受成人教育后学习者在社会融合指标数值上都有所增长,低至21.8%(获得会员资格),高达54.7%(数字化能力)。46.3%的学员在“激活和内化”方面得到改善,41%的学员在“参与和联系”方面得到提高。超过40%的学员在“数字化能力”、“外语能力”、“消除孤独感”、“积极参与社团和邻里活动”、“决断力”方面体现出社会融合的增强。

对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可知,学习环境对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具有重要影响。其中,“迁移可能性”的影响最为显著。若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能获得学以致用的机会,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电脑使用能力、决策力、养育子女能力和志愿者能力等。此外,如果学习内容和活动的设计是基于建构主义视角(如讨论、反思等),则有助于提高学员的沟通交流能力。学员在直接环境中遭遇的阻碍越少,其“外语能力”提升空间越大。若在直接环境中乐于助人、照料他人,其在社区参与方面会更有积极性。

非参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族群背景的学员社会融合度的提高具有差异性。外国学员体现在“外语能力”、“聚会”和“亲密联系”的改善,荷兰本地学员更多表现在“参与艺术和文化活动”方面。婚姻状况也会影响学员的社会融合。同居者比已婚、未婚或丧偶者在“母语能力”、“决断力”、“工作和养育子女能力”、“沟通能力”、“聚会”、“亲密联系”、“激活和内化”方面更有增强优势。

现象图析研究(Phenomenographic Study)结果强调教师在弱势成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引导作用,一个好的引导者能大大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和迁移效果。对于弱势成人,需要按照成人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施教,营造自由、平等、宽松、互助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弱势成人的自信心和互信感;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运用真实情境案例,鼓励、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和保持。

五、SIT工具的特点

其一,评估视角的新颖性。SIT工具以欧盟弱势成人现状为出发点,基于成人教育弱势救助的本质,结合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培训迁移评估模型,首次建构了社会融合取向的成人教育成效评估工具。其中,交互作用论和社会情绪选择论的交叉互渗构成了社会融合的四个维度,即激活、内化、参与、联系。这是以往研究所未涉及的尝试。

其二,评估对象的独特性。现有大多数教育评估以正规教育为对象,难以适用有特殊需求的成人弱势群体。他们居于社会底层,生活贫困,文化层次低下,职业技能缺乏,社会地位卑微。[14]弱势成人的“弱”处各异,呈现出复杂多样性、动态性、分散性,更加大了成人教育效果评估的难度。真实、适切地反映成人教育之于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的影响是SIT工具的目的所在。

其三,评估指标的科学性。SIT工具是基于培训迁移模型、社会融合过程和弱势成人的特殊性设计而成。不同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广泛参与,从不同角度完善了SIT工具,有利于提升评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规范性。经过严格的信效度检验和实践,表明SIT工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良好的结构、内容效度。

其四,评估工具的可操作性。SIT工具通过6个维度对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成效进行评估,每一维度下有具体的指标陈述,大部分以5点利克特量表形式呈现,学员仅需根据自身情况测评,易于操作。

其五,评估过程的公开性。SIT工具为欧盟EDAM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以论文、报告、会议、邮件等形式发布研究进度,公布研究成果。这有利于加深政策制定者、成人教育者、成人学习者和社会公众对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的认知,提高成人教育参与度,扩大交流、合作渠道,保证评估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六、启示

荷兰首次实现和构建了旨在促进弱势成人社会融合教育项目的成效评估体系,作为尝试研究,难免存在局限与缺失。我国应有针对性地借鉴其经验,反思其不足,制定改进策略,设计符合国情的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成效评估工具。

(一)拓展评估主体

社会融合具有双向互动性,既是弱势群体积极主动融入社会的过程,也是主流社会对边缘群体的接纳与认可过程。荷兰的成效评估仅以弱势学员为评估主体,难以全面把握成人教育成效。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中的重要他人都会对弱势成人的学习迁移效果产生影响,可相应设计不同量表,从关注度、了解度、接受度、对弱势群体的友好度、对弱势群体的评价和对有关弱势群体政策问题的看法等方面进行评估,实现评估主体多元化。

(二)提高评估指标的适切性

研究结果表明,成人教育在促进弱势群体政治融合、社会融合、心理融合层面都有显著作用,但对经济融合的影响不甚明显。弱势群体具有物质匮乏性的特点,他们参与成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工作能力和生活技能,强化市场竞争力,最终获得经济保障。经济融合是社会融合的首要前提,只有在衣食住行得到基本保障的情况下才可能迈出融入社会的第一步。因此,研究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就要回归弱势群体本身,探索他们对社会融合的认知与渴求。同时也需听取主流群体的意见与观点,考量他们期望中弱势群体的应然形象。通过与弱势群体所理解的指标进行对比、补充,定义更加全面详尽的社会融合指标,提高弱势群体教育救助的适切性与实效性。

(三)丰富评估方法

SIT工具仅以问卷形式开展调查,评估方式单一,侧重量化评价,难以反映学习绩效和教学过程的不可量化因素,极易排除不可测量的个体经验和教育中的隐性内容。弱势群体多具有脆弱性、被剥夺感、自卑感等心理,这些内隐的主观情感只有通过定性评价方式,才能得以揭示与反映。除问卷外还有访谈、实地考察、座谈会、角色扮演、模拟练习等多种评估方式,要兼顾准确性与价值性,既有量化指标也有质性分析,全面把握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状况。

(四)加强动态追踪评估

成人教育与正规学校教育的区别在于,它所传授的是弱势成人急需掌握、具有实际操作效用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知识的转化、迁移成效需要一定时间来印证,课程结束时填写问卷可能会影响评估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度。因此,可采用档案袋法等灵活评价方式,记录弱势成人学以致用的状况,或定期考核,将结果及时反馈于成人教育机构,对成人教育活动进行针对性的修改与完善。只有当教育与持续性的反馈相结合时,才能真正发挥成效。

总之,荷兰首开了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成效评估研究的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评估工具;揭示了成人教育与弱势群体社会融合之间的具体联系以及其中的影响因素,证明了成人教育可以而且能够促进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合,有利于人们正视成人教育的成效,肯定成人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更好地发挥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的重要作用,值得我国借鉴与学习。

收稿日期:2013-02-14

标签:;  ;  ;  ;  ;  ;  ;  ;  

荷兰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效果评价工具研究&基于SIT工具的分析_成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