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戏曲里俗文学的艺术魅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魅力论文,中国戏曲论文,艺术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雅与俗的辩证关系。所谓俗文学,是指那些大众的、通俗的、普及性的、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文学创作。宋元以来的南北戏曲和地方戏,当然包括在其中。但南曲和北曲,也不尽是普及性的俗文学,还有一部分属于雅文学,如《汉宫秋》、《西厢记》、《赵氏孤儿》、《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等。中国戏曲与传统的诗、词、散文不同,很难划分出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严格界限。这是因为中国戏曲来自民间又逐渐进入上流社会,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戏曲,在封建社会不仅是演给文人雅士们看的艺术,也演给不识字,不读书的广大民众、老弱妇孺看的艺术。所以,一个剧本,一台戏剧,总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互相渗透,借以适应更大范围观众的需要。来自民间的东西,是极其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然而又是比较粗糙的、比较低级的艺术,是未曾切割、打磨的璞玉,还需要作家们的精雕细刻、加工提高,才能成为艺术精品。作家们在加工提高中,还有一个化俗为雅,不断升华,不断深化的过程。有些高雅的艺术,就是从俗文学中加工提炼而成的。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之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关汉卿的《窦娥冤》之于东海孝妇周青的传说,马致远的《汉宫秋》之于王昭君的故事传说,无不如此。单就语言而论,董《西厢》有朴实的本色美、王《西厢》则有雅化的文采美,各有各的审美价值。一部优秀剧作,往往是雅俗结合的结果。例如《雷峰塔传奇》,是方成培精心培育的产物。它最早的来源是《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来自民间的东西。后经黄图珌改编为戏曲,又经过民间艺人陈嘉言父女在演出实践中不断增益和艺术再创造,内容才大为丰富起来,再经过方成培改编加工,才成为今天所见的方本《雷峰塔传奇》。可见人民创造的俗文学的艺术生命力和艺术魅力有多强大了。
二、被封建统治阶级列为“诲淫”、“诲盗”的禁书《西厢记》、《牡丹亭》、水浒戏《李逵负荆》等著名戏剧,是封建正统文学所不敢涉足的思想禁区,俗文学大展身手,敢于冲破这个禁区,充当了开创时代新思想新风气的吹鼓手。《西厢记》提出和表现的“愿天下有情的终成眷属”的思想,代表了当时的民主要求,是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财产权势门第相联系的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相对立的,它冲破了封建婚姻思想的禁区,越出了封建礼教的规范,提出了具有一定民主思想色彩的婚姻模式,六百多年来,一直在舞台上上演不衰,鼓舞着青年一代为自己的婚姻幸福而斗争,这是何等巨大的艺术魅力。《牡丹亭》提出的“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无人怨”的思想,深刻反映了明代封建礼教对个性的摧残和歌颂了青年一代为追求理想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斗争精神,开创了明代新思想新风气,拨动了时代的新思潮,其功伟矣。《李逵负荆》等水浒戏,一反封建统治阶级视农民起义为“盗贼”的封建正统观点,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歌颂了农民起义军的正义性和人民性,打破了统治阶级思想的又一禁区,这对那个时代的震动是不小的。俗文学的巨大功绩,是雅文学不敢问津的。尽管封建统治阶级对《西厢记》、《牡丹亭》、水浒戏严禁了几百年,却屡禁不止。可见它们的艺术魅力是超时空的,具有永久性的艺术价值。
三、民风民俗是特定的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优秀剧作是离不开表现民风民俗的。好的民风民俗,是人民精神思想的寄托,把它编进戏曲中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习。例如:
(1)傩戏就是从驱逐疫鬼的习俗演变而来的。 古时腊月驱逐疫鬼举行的一种仪式曰傩。《吕氏春秋·季春》:“国人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高诱注:“命国人傩,索宫中区隅幽暗之处,击破大呼,驱逐不祥,如今之正岁逐除是也。”举行大傩时跳的舞曰傩舞。舞者头戴假面,手执戈盾等兵器,口中发出“傩傩”之声,表现驱鬼捉鬼的内容。后来逐渐向娱人方向发展,增加了娱乐成分,表现劳动生活和民间传说故事,演变发展成为傩戏。现在江西、浙江、湖南、广西、贵州还流行着,颇受广大农民喜爱。
(2)表现爱情、婚姻的习俗。男女相爱,互赠信物的俗习, 谓之表记,借以取信于对方。如《浣纱记》以西施送给范蠡的一缕纱作为表记,把爱情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经过悲欢离合,终成伴侣。《玉簪记》写潘必正被逼迫上京赴考,陈妙常在人前不能与潘生话别,特雇一小舟追赶上潘生之船,以互赠玉簪与鸳鸯扇坠为表记,两人饮恨分别,后来终于结为夫妻。元杂剧《留鞋记》第二折[呆骨朵]曲下白云:“我若是不与他些表记,则道俺不曾来此;我把这香罗帕包着一支绣鞋儿,放在他怀中,以为表记,有何不可”。这些信物,终于使他们的爱情如愿以偿,成了他们爱情上系足的红线。
红定:聘定之礼。《东京梦华录》载:“凡娶媳妇,两家允许,然后担许口酒,以络盛酒瓶。又以花红缴担上,谓之缴担红,与女家。”可见肯酒红定,宋时即有此习俗了。《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三煞]“凭着你灭寇功,举将能,两般儿功效如红定。”红娘认为张生下书,计退贼兵,白马解围,就如同对莺莺下了聘定之礼一样,好事就将实现了。
拜家堂,也叫拜堂。旧俗结婚,新婚夫妻于住宅堂前行跪拜之礼: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夫妻对拜。唐人王建的《失钗怨》云:“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可见唐代已有此习俗。《桃花女》杂剧第三折白云:“今日清早起来先拜过了家堂,辞别了父亲……随即到隔壁别了石婆婆。”此习俗至今农村还延续着。
拜门。旧俗,在结婚后,新人要到女家登门拜望,谓之拜门,也叫“回门”。《虎头牌》杂剧第二折[大拜门]:“我也曾吹弹那管弦,快活了万千,可便是大拜门撒敦家的筵宴。”《隔江斗智》杂剧第四折白云:“因周瑜要取荆州之地,请玄德拜门,不肯放过江来。”拜门就成了这个戏剧一个重要的戏剧情节。
民风民俗很多,这里只举了爱情婚姻的习俗,由此可见一斑。这些民风民俗,在剧中增色不少,成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风俗画。
四、俗文学的语言生动活泼,寓于表现力。
(1)俗文学喜欢大量使用象声词。 如《李逵负荆》第二折[叨叨令]:“那老儿,一会家便哭啼啼在那茅店里,(带云)觑着山寨,宋江,好恨也!(唱)他这般急张拘诸(焦急不安的样子。编者注。下同)的立。那老儿,一会家便怒吽吽(hong轰,怒气冲冲的样子)在那柴门外,(带云)哭道,我那满堂娇儿也!(唱)他这般乞留曲律(喘不过气的样子)的气。(宋江云)他怎生烦恼那?(正末唱)那老儿,一会家便闷沉沉在那酒瓮边,(带云)那老儿,拿起瓢来,揭开蒲墩,舀一瓢冷酒来汨汨(gu古,水流的样子)的咽了。(唱)他这般迷留没乱(昏迷烦乱的样子)的醉。那老儿,托着一个席头…(唱)他这般壹留兀禄(咿哩乌渌,睡不安时发出的声音)的睡。在这一支曲词里,就使用了“急张拘诸”、“怒吽吽”、“乞留曲律”、“汨汨”、“迷留没乱”、“壹留无渌”等大量的象声词,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这类象声词在元杂剧中,使用非常普遍。
(2)俗文学善于使用谐音、双关、歇后语。 如《渔樵记》第二折“(正末云)兀那泼妇,你休不知福。(旦儿云)甚么福?是是是,前一幅,后一幅。五军都督府,你老子卖豆腐,你奶奶当轿夫,可是甚么福!”这里幅、府、腐、夫都谐“福”音,通过这几个谐音句子,尖刻地说明自己无福可享。
《渔樵记》第二折“(旦儿云)朱买臣,巧言不如直道:买马也索籴料,耳檐儿当不的胡帽,墙底下不是那避雨处,你也养活不过我来。你与我一纸休书,我拣那高门楼大粪堆,不索买卦有饭吃,一年出一个叫化的。我别嫁人去也。(正末云)刘家女,你这等言语,再也休说。有人算我明年得官也。我若得了官,你便是夫人县君娘子,可不好那!(旦儿云)娘子娘子,倒做着屁眼底下穰子(rang攘,谐娘。穰,有外壳的谷物、水果的肉。这里指排泄出来的粪渣)。夫人夫人,(谐麸仁)在磨眼儿里。你砂子地里放屁,不害你那口碜(chen称,食物中混入沙子)。动不动便说做官,投到你做官,你做那桑木官、柳木官,这头踹着那头掀(官,谐音棺。骂他是桑木棺材、柳木棺材,这些木材不结实。掀,翘起来)。吊在河里水判官,丢在房上晒不干(水判官,水神庙里的判官)。投到你做官,直等的那日头不红,月明带黑,星宿眨眼,北斗打呵欠,直等的蛇叫三声狗拽耳。蚊子穿着兀剌靴,蚁子戴着烟毡帽,王母娘娘卖饼料。投到你做官,直等的炕点头,人摆尾,老鼠跌脚笑,骆驼上架儿,麻雀抱鹅蛋,木伴哥(木头人)生娃娃。那其间你还不得做官哩。”这些语言非常个性化,她对朱买臣又是挖苦,又是讽刺,话头子打人,一掌一道血,把玉天仙这个泼辣货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3)俗文学善用隐语。 隐语就是不把本意直接说出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如《玉簪记》第23出“秋江哭别”:净扮梢翁歌嘲云:“风打船头雨欲来,漫天雪浪,那行叫我把船开。白云阵阵催黄叶,惟有江上芙蓉独自开”。在万里长江上,哪里来的“江上芙蓉独自开”呢?这里是以花喻人,是说陈妙常亭亭玉立于大江之上的船中,就象盛开的芙蓉花那样美丽可爱。这里写陈妙常的美丽,使用隐语,含蓄别致,用得恰到好处。
拆白道字也是一种隐语。拆白道字是宋元时期民间带游戏性的一种文字,把一个字拆做两个字,或变成一句话。后被文人采用。《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调笑令]你值一分,他值百十分,萤火焉能比月轮?高低远近都休论,我拆白道字辨与你个清浑。君瑞是个“肖”字这壁着个‘立人’,你是个‘木寸’‘马户’‘尸巾’。“肖”字着个“立人”是拆个“俏”字。“木寸”拆的是“村”字,“马户”拆的是个“驴”字,“尸巾”拆的是个“”(shi音豕)字。 红娘通过拆白道字,以“俏”赞美张生,以“村驴”奚落郑恒。化俗为雅,褒贬分明,显示出深刻的含意,高超的艺术手段,非文字游戏可比。
(4)俗文学善用顶针续麻格。顶针续麻也是宋元时期民间的一种游戏性文字,上句末一字,即下句的头一字,如此接连不断,谓之顶针,也叫连麻头、续麻尾。如《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收江南]两曲就引人入胜:“他部从入穷荒,我鸾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千行……”。这里的顶针格用得妙极了,一句顶一句,把汉元帝失去昭君后那悲伤、痛苦、神情幌忽的状态,写得入情入理,神韵毕现。音律谐和。这已进入顶真的妙境了。
五、来自民间的想象和幻想是最大胆的、出人意料的、富于创造性的。如《窦娥冤》继承了东海孝妇的民间传说,加以丰富发展,窦娥临刑前发出血飞白练、六月飞雪、楚州亢旱三年等三桩誓愿,并全部应验,这是人民群众和作家的大胆想象和创造。
梁祝的化蝶,孟姜女哭倒长城以及《柳毅传书》、《张生煮海》、《白蛇传》、《天仙配》、《牛郎与织女》等等。这些都是人民群众丰富的想象,为剧作增添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使这些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在人民群众中几乎家喻户晓长留人间,显示出巨大的艺术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六、俗文学在戏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民间戏剧创作与戏剧家创作的结合,是我国许多优秀剧作的成功之路。民间戏剧为剧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题材,有的甚至它们创作的思路和主题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元杂剧七百多个剧目中,就有一百多个剧目是在前代宋杂剧、金院本剧目的基础上改编扩充、加工提炼而成的。有的则是改编唐传奇、宋元话本、说唱文学和南戏而成的。一句话,是从俗文学演变而来的。《长恨歌传》到《梧桐雨》再到《长生殿》;《会真记》到《西厢记诸宫调》再到《西厢记》;从说《一枝花话》到《李娃传》再到《李亚仙花酒曲江池》、《绣襦记》;从南戏《王魁》到川剧《情探》;从《同窗记》到《柳荫记》等等,都说明元明清戏曲的繁荣是与宋金元民间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民间戏剧的半成品,剧作家们就没有加工提炼的题材,也就没有这些艺术精品的出现,没有杰出戏剧家们的加工提炼,许多民间戏曲也就长期处于半成品阶段。剧作家们对民间戏剧的加工提炼,有题材上的加工提炼和扩充,如从《曲江池》到《绣襦记》;有情节上的加工提炼,如从董《西厢》到王《西厢》;有从语言文字上的加工提炼,如从脉望馆抄本《赚蒯通》,到《元曲选》的《赚蒯通》,都说明他们是互相联系、互为依存的。我们强调了俗文学、民间戏剧对作家戏剧创作的作用和影响,一点也不忽视杰出戏剧家们突出的贡献。民间戏剧与经过杰出戏剧家们加工提炼的戏剧相比较,确有粗细之分、高低之分、文野之分。这正是杰出戏剧家们不可磨灭的功绩。
标签:戏剧论文; 西厢记论文; 艺术论文; 文学论文; 文化论文; 西厢论文; 牡丹亭论文; 汉宫秋论文; 李逵负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