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策略浅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论文,策略论文,活动中论文,思维训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4207 (1999)02—0078—0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类将进入一个创新的社会。有识之士指出,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1997年第七届国际思维大会上,各国著名学者、专家的报告、发言中亦强调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创造性思维是未来人才的核心素质,“为创造性而教”将是未来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世界著名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权威爱德华·德·勃若在大会上指出,各国政府目前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导青年人学会用创造性思维来考虑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署长伊丽莎白·多德尔斯维尔在大会报告中呼吁各国教育机构在传授知识给学生时,应尽量打破不同学科的森严壁垒,使学生能够掌握全面的知识,为激发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主题发言中提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使全民学会创造性思维方法,学会去运用知识。
学者们的这些观点,应引起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思考,面对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学校教育应如何建立创造性教学体系,把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些基本策略。
策略之一:培养学生敏锐的信息意识
有关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所有观念都是通过提取记忆储存中的信息加工而成的。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都与信息量有关。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面对随时可接触到的大量资料,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敏锐的信息意识,获取有效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捕捉有价值资料的思维敏感性。
所谓“敏感性”,是指无论在干什么,如读书、做事、想问题,甚至与人交谈、看电视,也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能发现和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哪怕是只言片语,他也能立即凭知觉敏锐地意识到“有用”,并及时收入到自己的信息库中。
在教学活动中,可采取以下训练方法:
1.要求学生把课堂上讲的定理、定义、概念、权威的观点、新奇的提法,特别是学术界还有争议的问题等等,记成单题笔记或做成卡片,最好能同时记下自己的想法。开始训练时,教师可为之划出一些内容,以做示范。但要要求学生一定不怕麻烦,不嫌琐碎,不避重复,有多少,摘记多少。其目的主要不在于积累资料,而是要通过这个初始阶段的“摘抄训练”,培养信息意识和捕捉能力。
2.每讲完一个课题,都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想一想有什么疑点,有什么想不明白,对教师所讲的观点自己是否闪出不同的想法,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一种意念,一点点潜意识活动,都一一记下来,最好能将自己的想法和理由细细地予以追记。目的仍然不在于发现什么,而是通过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日益敏锐,并且促进学生潜意识向显意识的转化。
3.启发学生尽力回忆,在听课或自学或思考时,有没有突然出现的“一闪念”,即使与所学内容无关,但却是由所学内容引发出来的。若有,则及时记下是由什么引发出来的,引发出来的又是什么,迫使自己把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这不仅有益于学生的信息积累,有益于学生增强敏感性,而且这个训练本身就已经进入了创造性联想能力的培养。
4.指导学生对零散资料进行整理,去粗取精,归纳综合,形成新的笔记和卡片,追寻其间的相互联系,发现各种哪怕是毫不相干的资料之间的衔接点,筛选其中最有价值,最能引发和开拓新思路的思想材料,进而去指导他们根据这些提炼升华的材料规范成个人的既定思维走势。
在上述训练中,学生信息意识和捕捉能力的形成过程,本质上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也就是创造力的形成过程。
策略之二:进行多种思维训练,增强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需使学生得到逻辑与形象、演绎与归纳、收束与发散、求同与求异等多种思维方法的培养与训练,养成学生善于运用想象、类比、联想、延伸、开拓等多种思维的习惯,以形成较强的创造性能力。
1.借助实例扩展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借助教材中列出的一些典型例子,如理工类教学中讲到某些自然现象的利弊、某些材料的用途、某些计算的适用范围;文科类涉及某些社会现象的表现形态、某些历史因由的相互联系等,让学生趁机发挥,启发诱导他们敞开思路,尽可能地罗列出其他利弊、用途、范围、形态、联系等现象。此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诸如下面的问题:“想一想,能说明这个问题的例子还有哪些?”“难道只有这些吗?”“在你的生活经验中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在其他领域,其他学科也有相近现象和例子吗?”“还有没有同教材上恰恰相反的实例呢?”等等。通过这样的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使学生的思路由书中提供的一个“点”(即一二个例子),发散出去,努力扩展至一切能说明教材内容,或与教材内容有关,或由教材内容引发出来的例子。如果学生举出的实例超出了教材限定的范畴,且超出常规思维定势,其间就已经包含着可贵的创造性因素了。这种发散思维训练还包含了对学生广泛的联想力和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持之以恒地训练下去,就会使学生在受到某种触动时自然而然地把思考范围拓展开去,多向散射而使思维极具活力。
2.在引导学生整理、运用知识中进行收束思维的训练
在完成某一阶段学习或期末复习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某一节、一章、一篇及至全书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系统进行综合、归类时,可以向学生提出:“在全书或某一章节中贯穿始终的主干线是什么?”“哪些是关键部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怎样的?”“所有定理、定义、概念、公式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主从关系,层次关系?”“决定全书知识系统的基本观点、核心内容是什么?”等等,逐步把学生的思维由平面导向纵深,由多向导入单向,由对知识散乱简单的表象记忆导向对知识本质的深入理解和系统把握,从而完成收束思维的训练。
3.结合教学内容的讲授,进行想象力和联想力的训练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力和联想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智能素质。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十分重视想象力的巨大作用。牛顿从苹果想到月亮的坠落问题,最后引出万有引力;法拉第提出的力线和场的观念;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等无不以创造性想象为科学先导。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亦时时处处渗透着对学生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培养。比如,高等数学中空间图形由线段组合以影像的幻出;制图课里主体部件的平面投影或平面图形的主体复原等等,其间都为教师提供了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机会。
策略之三: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看待问题,塑造创造性思维人格
美国创造性思维教育家斯坦伯格认为,创造性人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碍的意愿,成长的意愿,敢冒风险和自信。创造性人格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努力,这就要求教师把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贯穿到教学活动中。
1.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主动进攻的品质
一切创造性成就,都是在实践中独立思考、克服一个个困难而取得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并相信自己有战胜困难的能力和方法。例如,讲授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时,力避只满足于给出知识结论的简单处理,而是侧重于点拨思路,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探究结论。对于能坚持这样做的学生,哪怕他们想错了,做错了,在指出其思路上、方法上、知识上的错误之后,还应给予鼓励,其目的在于不断培养学生对弄不清楚的问题抓住不放,不搞清楚不罢手的心理品质,对未知世界采取主动进攻、勤思苦想、追根究底的人格个性。
2.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问个为什么的怀疑探究精神
创造的大敌是因循守旧,迷信权威,屈服于传统观念。世界科学史、文艺史,乃至政坛人物传记中的大量事实证明:凡有成就的匠石们,没有一个不是敢于向权威挑战,勇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斗士。在他们的奋斗中,时时闪烁着怀疑探究的创造之光。创造就是出新,出新就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敢于走这条路的前提,则是对前人创造中不合理成分的怀疑和否定。
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既尊重知识又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学风去感染学生。如引导学生读书时,应让学生明白,即使书本上写的全是真理,但在未领悟之前,那还是个未知世界,亦无从理解其真理性。要真知,就要问个“为什么”。这就是怀疑,借助怀疑,才能发现矛盾,提出问题。由怀疑而深入,由深入而理解,由理解而吸收其精髓,而确信无疑。可见,怀疑是获取真知的起点,而由怀疑引出的否定则是产生创造的前提。
策略之四:注重学生人人参与,营造创造性思维教育的环境
班级授课制教学有利于教师高效率地向全体学生传授知识,但却不利于学生的相互作用及发展学生独特的思维风格。因此,创造性思维教学应采取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想结合的形式。在操作上,有以下两个要点:
集体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可以采用学生广泛参与思维活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或全班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方法等等。
小组活动: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人人独立思考、操作或探究发现,在做好准备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或其他活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率。教师亦参与小组活动,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间、师生间合作交往的主要形式,发展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公平参与机会,促进了学生建构水平的提高,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
其实,许多教师在传授知识、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已渗透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但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必须自觉把这种由教学而必然带进的,自然形态的能力培养转化为具有强烈培养意识和明确目的的教学行为,形成以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带动知识传授的教学体系,真正体现为创造性而教。然而这一观念的实现和教学方法上的突破,将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追求、去创新。
收稿日期:1999—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