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诊断子宫粘膜下肌瘤1例论文_张明轩,唐贵显

(贵定县人民医院 贵州 贵定 551300)

【摘要】子宫肌瘤好发于30~50岁,约占绝经期前妇女的70~80%,肌瘤常为多发,大小不等。发生部位以子宫体最多见,根据生长的位置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阔韧带肌瘤等,也可发生在宫颈部位。病理上,子宫肌瘤表现为一实体性的球形肿块,主要由旋涡状排列的平肌细胞构成,并有不等量的胶原、细胞外基质和纤维细胞。肌瘤外表有一层结缔组织束和纤维构成的假性包膜。较大肌瘤由于血供障碍可发生多种变性,包括玻璃样变性、粘液样变性、脂肪样变性等,也可发生坏死、囊变、出血等,在这些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可发生钙化。子宫肌瘤恶变得概率很低,不足1%。由不同类型的子宫肌瘤可表现出月经过多、下腹部包块或排尿、排便困难等临床表现。临床上,虽然肌层内肌瘤最为常见,然而产生明显症状者是粘膜下肌瘤,粘膜下肌瘤可以因粘膜面积增加以及表面溃疡和感染,局部充血等而引起月经过多、过频、月经淋漓不止或不规则出血,或脓血性白带、有臭味等,可引起不孕和习惯性流产。子宫肌瘤需行手术治疗时,MRI的准确定位有助于选择手术方式。

【关键词】粘膜下肌瘤;月经过多;MRI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6-0223-02

1.病例介绍

女性,45岁,自述一年前B超诊断子宫小肌瘤。现一年来经期延长,月经量逐渐增多,近一月来月经期间下腹微痛,月经量较前明显增多。磁共振检查:子宫体积增大,宫腔下段及宫颈内可见团片状混杂信号影,以等T1混杂T2信号影为主,DWI像呈稍高信号,大小约30.2mm×26.7mm×58mm,病灶与子宫后壁关系密切;盆腔少量积液。诊断意见:宫腔下段及宫颈内占位病变:子宫粘膜下肌瘤可能,子宫内膜Ca待排,建议宫腔镜检查+活检。

2.病理结果

子宫粘膜下肌瘤。

3.鉴别诊断

(1)子宫内膜息肉:临床一般无明显症状,单发少见,多数呈弥漫性生长,息肉过大可引起阴道不规则流血或经期延长;磁共振检查呈等T1稍长T2信号,部分呈囊变坏死,MRI增强检查表现为病灶呈较明显不均匀强化,内液化坏死区未见强化。临床多数以宫腔镜取活检病理明确。(2)子宫内膜Ca:好发年龄60~70岁,多数病人表现为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磁共振平扫子宫内膜不规则增厚,多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多伴盆腔内淋巴结转移。(3)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对子宫肌层的良性侵入伴平滑肌增生,好发年龄30~50岁,临床表现主要为痛经和下腹部疼痛;磁共振平扫示子宫肌壁增厚,病变呈混杂T1T2信号影,边界不清,可见短T1出血信号影。

4.讨论

对于子宫肌瘤,MRI应为主要检查方法,能准确发现肌瘤,并显示其大小、位置和数目,诊断依据是在T2WI上发现类圆形低信号或以低信号为主的结节或肿块。MRI能检出小至3mm的子宫肌瘤,易于分辨粘膜下、肌层内、浆膜下的子宫肌瘤,是发现和诊断子宫肌瘤的最敏感方法。 在T1WI上,子宫肌瘤的信号强度类似子宫肌;然而在T2WI上,典型的子宫肌瘤呈明显低信号,边界清楚,与周围子宫肌信号形成鲜明对比。子宫肌瘤有继发变性者表现不一,取决于变性的类型及范围;多发子宫肌瘤因各肿瘤有不同类型变性,而表现各异。有钙化者在T1WI及T2WI呈低信号;囊性者呈高信号;粘液样变性者在T1WI稍增高;在T2WI上,肌瘤的周边有时可见高信号环状影,代表扩张的淋巴管、静脉或水肿。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也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又称为纤维肌瘤、子宫纤维瘤。由于子宫肌瘤主要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其中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作为一种支持组织而存在,故称为子宫平滑肌瘤较为确切。通常超声检查作为子宫肌瘤的筛查手段,能发现大多数子宫肌瘤,然而常不能准确定位,也难以识别较小的肌瘤。CT检查,除钙化外,缺乏典型表现,不能可靠地做出诊断,且由于CT是横断面扫描,浆膜下肌瘤与盆腔内肌瘤或卵巢肿瘤也难以鉴别。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多方位、多参数成像及无辐射损伤的特点,已成为妇科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最后提醒一下,子宫肌瘤与卵巢功能失调、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因此,影像诊断一定要结合临床症状及妇科检查。

【参考文献】

[1]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597-602(5页).

[2]医学影像诊断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80-483(4页).

[3]实用放射学杂志,738-740(3页).

论文作者:张明轩,唐贵显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3

标签:;  ;  ;  ;  ;  ;  ;  ;  

MRI诊断子宫粘膜下肌瘤1例论文_张明轩,唐贵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