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学院:新工科教育的路径突破与模式创新
——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为例
陈伟,陈敏谊
(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广东 东莞)
摘 要: 现代产业学院是高校实践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组织形式;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作为广东省首个两岸高校合作办学项目,以办学机制创新实现新工科教育的路径突破,以两岸高校优势资源的融合,构建特色的跨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高校教育资源与粤港澳大湾区社会与产业资源的对接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需求的契合匹配,实现新工科教育的模式创新。
关键词: 现代产业学院;新工科; 两岸合作;人才培养
现代产业学院,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人才新需求催生的新型高校办学机制。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到川大会议,昭示国家意志的“新工科”建设,将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重构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创建现代产业学院,以面向现代产业人才需求的新工科理念,创新运行机制、变革组织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实现兼具创新创业和跨界整合能力的“中国特色、有力支撑国家创新发展中国制造”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是高校探索与实践新工科教育的重要举措。[1]
本文以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为例,对以机制创新破解专业壁垒,实现跨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项目驱动促进产学融通,以赛促学激发创新创业动能,对现代产业学院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路径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进行研究。
一 产业与高校视角的新工科及新工科人才特质
(一) 新工科是新产业环境与高质量人才
在产业视角中,新工科是“互联网+”背景下,新经济与新技术所造就的新环境、新技术所产生的新业态,新工科对应的是新的技术与新的产业发展需求。相对于传统产业,现代产业立足于互联网革命、新技术发展、制造业升级等现代社会与技术环境,新工科表现为市场驱动的传统工程领域与传统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表现为工科与新兴学科、其他学科交融而产生的现代产业发展环境。
在高校视角中,新工科是现代产业所需要人才培养。钟登华认为:“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2]李培根认为:工程人才表现为新素养、空间感、关联力、想象力、宏思维和批评性思维等能力。[3]吴爱华等认为:工程教育要构建新型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新结构、探索工程教育人才培育的新模式、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质量标准、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新体系。[4]顾佩华认为:新工科可以理解为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的创新与进步、不同学科交叉与交融,所形成的新兴工程学科或领域、新范式和新工科教育等综合概念。[5]
综合产业与高校的视角,可以认为,新工科在产业视角是新技术环境与市场主导的新产业环境,在高等教育视角是新工程教育理念,是新学科专业体系、新人才培养模式。产业与高等教育的交集,在于对未来技术发展新态势的认知与以新工科人才为标志的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 新工科人才的特质
在产业的视角中,新工科人才是能适应新环境、运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开拓新领域,综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人才。其体现在能综合运用现代技术与技能,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是职业伦理与专注精神、实作态度与学习能力、合作意识与领导才干、跨界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汇聚融合体。
高校视角解读新工科人才的特质。叶民提出,新工科人才应从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全局意识三个维度重构人才能力框架。[6]林健提出,工科人才的能力构成:要在“专”与“通”两方面体现,“专”是指专业方面的能力,“通”是指全面综合能力;[7]陆国栋认为,新工科人才的工程创新能力和适应变化能力是关键;[8]吴爱华等认为,新工科人才的关键在于创新创业和跨界整合能力。[9]
综合产业与高校的解读,可以认为,新工科人才特质在于对社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复合掌握,对工程问题的解决路径把控,其由社会责任、职业规范、沟通合作、领导管理、全球视野、批判精神、跨界整合、实践经验构成的高素质,及能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综合运用的能力与勇于创新的态度。
二 机制创新,现代产业学院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突破
新工科人才培养承担着从传统的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变到支撑引领的任务。因此,与传统的细分专业,专精人才的培养不同,新工科人才需要突出培养解决综合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需要培养在社会、科学、工程交叉融合环境中,科学合理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采取合理方法,有效排除困难,化解问题。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从机制上推动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
(一) 以机制创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专业交叉融合,促创新创业与跨界能力的培养,通过与产业合作的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实习就业共担的协同育人机制是重要的实现路径。其中的关键在于破解高校传统学科专业组织的壁垒,而破解的关键在于通过机制创新,实现组织结构的创新突破。2015年,东莞理工学院获得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举办广东省首个两岸合作办学项目。为确保两岸合作办学项目的成功,使两岸高校合作优势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与特色发展,东莞理工学院创建新机制办学的二级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承接粤台合作办学项目,并获得独立招生代码。
广东是中国实施对外开放的先行地, 2017年广东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 519.7亿美元,远远高于我国其他省份的贸易额[1]。本文探索性调查数据显示,广东省同时也是外籍人才需求大省。所以调查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企业对外籍人才的需求信息,对促进广东高校主动与建设一线的产业合作,共同推动全国“一带一路”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作为工科优势的地方高校,东莞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服务区域地方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直面区域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长期以来,面对产业新环境与人才新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始终无法破解学科专业的学院建制模式,使人才培养的强学科专业性与产业行业的综合能力需求之间,始终存在差距。以现代产业学院构建的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在学院层面面向产业构建专业,在学院内部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通过专业融合,实现跨专业人才培养。粤台产业科技学院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定位,构建了自动化、机械制造、多媒体设计、跨境电商、工业设计、经济与金融等六个涵盖文理的专业(方向),小规模办学,每年招收200人,为实现跨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创造了基础条件。学校赋予学院在人才引进、资金保证、资源配置上的特殊政策,予以学院在运行管理上的政策空间,使学院获得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台湾教师教学与管理团队的整体引入、台湾教师独立工资体系、单独绩效考核、运行经费切块等制度保证支持。在传统高校组织体系中,划出了一块创新改革的实验区。使现代产业学院得以通过办学机制创新,顺利实现新工科理念的植入与创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二) 团队引进台湾师资,构建新工科教育实施队伍
国际工程学位的互认是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和工程教育标准的互认实现的。《华盛顿协议》于1989年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6个国家的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和签署,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工程教育互认协议之一。[10]其宗旨是通过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资格,促进工程学位互认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流动。2006年起,中国大陆开始建设工程教育认证体系,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而台湾的工程教育始于20年前,台湾在2003年成立的台湾中华工程教育学会(简称IEET),在2007年加入华盛顿协议,并先后加入首尔协议、悉尼协议、堪培拉协议等国际性教育认证协议组织。台湾的工程教育经历了亚洲四小龙时期高速发展的社会与企业需求历练,已深入在台湾高校办学的骨髓之中,特别是其具有较高职业素养、产学融合经验、国际视野、训练有素的高素质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在长期的工程教育环境中,已经养成工程教育模式的职业习惯,其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思维与工作方式,成为工程教育贯穿于办学全过程的实施保证。
地铁施工方法的选择不仅要满足其本身使用功能,合理开发利用地上、地下有效空间,而且要考虑施工对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施工方法的选择对线路埋深、结构形式、工期及土建工程造价等影响很大.
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充分利用两岸高校合作优势,团队引进成熟台湾高校教师团队(博士、副教授以上职称),辅以大陆年轻博士,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全新师资团队。引入台湾工程教育管理团队,聘请台湾高校资深教师担任教学院长、教务办主任、系主任。构建以莞工师资、台湾师资、业界导师合作共融的优质师资团队,通过细致的沟通交流,融合互补,形成一致规范行动。台湾教师负责实施工程教育模式规范,大陆年轻博士帮助台湾教师熟悉与适应大陆高等教育体制与规范要求,业界导师负责注入产业项目与市场需求,使新工科教育与工程教育理念融入教学、管理、辅导、服务、产学研全过程,将教学与辅导协同融合服务学生学习生涯全过程。使师生交融、校企协同,确保了新工科教育理念的全面实施与成效产生。
(三) 学程交流3+1,专业对接1+N,学习发展路径全贯通
新工科人才培养,是人才培养新理念的实践,是全方位、多视角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再构。两岸合作的优势为现代产业学院发展增添活力,产业人才的视野与综合能力培养在两岸合作办学中体现出优势。粤台产业科技学院通过两岸校校合作,以学生通过对两岸教育与产学研资源的最大获得为目标,实现3+1学程合作培养,学生第三年全年在台湾高校学习,通过两岸“双校园”对接,使学生充分体验台湾高校新工科教育。专业对接1+N,是学院利用与多所台湾高校合作的优势,根据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与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与发展要求,并结合未来实习、就业、创业、发展的实际,在多个台湾合作高校中,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高校及优势专业进行交流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更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台湾优质教育资源的培养,同时,学院也在学生挑选对口优势专业的台湾高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组成跨专业创新团队,以项目团队方式组团交流,深化项目化创新学习,强化创新成果出现。同时,学院也得以兼收并蓄,吸收到不同的台湾合作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经验,进一步促进提升学院的特色发展。
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范式是源于专业本位,强调围绕学科知识主体开展教学活动。知识得以系统传递,却也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束缚于学科范畴,造成学生的知识学科局限。美国的《2020工程师计划》将人文学科、社会学科、沟通和表达技巧、商业及管理科学列入对工程师培养重要地位,明确提出综合素质与跨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产业常态思维就是综合解决问题的思维。专业融合、问题导向,促跨专业学习与体验,促进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化。
(四) 目标考核,弹性绩效,成果导向
学院学习台湾以系为本的管理模式,构建了专业(系)部绩效评价与个人绩效、学生成果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并创新性地将工作团队成果与个人成果相结合进行绩效考核,实施院-系-教师三级考核。强化突出教师发挥个人特长,结合学院发展目标的发挥空间,给予教师在学院目标任务范围内的诸方面,如教学(教学与课程创新)、科研(纵向与产学合作)、学业实践辅导、社会(学院)服务、学生成果(竞赛)、师生学术团队成效、实习与毕业设计实效、高质量就业与升学,创新创业成效等,予以教师弹性的选择空间,为发挥教师个性特长,突出成果导向评价,提供了保障。
舞蹈和音乐都是通过表演才能展现在大众面前的艺术。它们是二度创作,所以它们必须要经过人本身才能达到这样的艺术展现,而且在同时表演的过程中是让观众同时也接受两种艺术的结合体,这样的艺术创作形式,也会产生不一样的观赏体验。
现代产业学院以社会产业认同为评价,以学生成果产出为导向。因而,在评价考核教师绩效时,需要有面向产业需求与学生成长的分类标杆,其评价方式与考核细则更为复杂。作为合作办学主体的教师团队,构成复杂、角色各异,因此,明确的绩效目标与评价方式十分重要。学院根据现代产业学院的办学目标要求,结合办学的实际情况,实施特色的绩效考核方案。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创新创业教育就成为很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共识。2013年7月,美国发布了《创新与创业型大学:聚焦高等教育创新和创业》报告,明确大学创新创业中的五大核心活动领域,即促进教师创新和创业,促进学生创新和创业,支持大学专利及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校企合作,参与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出现了以MIT为代表的以高校为主导的大学、政府、产业界联合创新创业模式,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独特的地位。[13]2014年,英国DBIS制定《英国经济增长计划:科学与创新》,明确将支持创新创业作为英国长期经济增长计划的核心,为英国的创新创业增添动力。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英国久负盛誉的学府都建立了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中心及各类创业俱乐部、创业协会,有效推动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德国联邦教育部通过实施“生存—学术创业计划”,支持大学与企业界、政府部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大学创业活动。慕尼黑工业大学成立各类有效推动创业教育改革的机构,成为德国创业教育的典范。[14]
三 植入与创造,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
《华盛顿协议》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要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高校的人才培养与政府、社会、雇主、学生、教师等利益多方的关联;要求系统化地以毕业标准为准绳评价培养质量,以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考核评价证明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与传统工科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相比较,新工科是以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育本质的回归。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强化新工科理念,重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素质要求,突出品格素质培养与复合型知识结构构建,创新专业融合、项目驱动、以赛促学、全球视野、个性发展的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跨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为突破口,强化产学融合、学用统一,创新实践了工科人才培的新路径。将新工科教育的关键要素,设计成具体可执行、可操作、可评价的教育教学环节,开展于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执行所产生的成果评价成效,使新工科理念得以贯彻执行。
(一) 以德为先、全面发展,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新工科人才将担负社会服务与工程科学的双重责任。社会环境的变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工程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增多,使工程实践中的工程伦理复杂性提升。21世纪初,美国工程院(NAE)与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在共同提出的《2020工程师计划》中提出的未来工程师的关键特征中就包含伦理道德。德国工程师协会则要求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了解技术使用过程中的道德标准问题。[11]工程伦理问题往往源于工程实践的主体,关联其道德价值取向。新工科人才作为未来工程伦理甚至是社会道德的主体,其在工程实践中选择运用何种技术、如何运用技术、在何时运用技术,如何兼顾效益和公平,都离不开利益伦理与道德评判和干预。[12]近来,让人痛惜的奶粉事件、疫苗事件,实际反映的是人性的根本问题。如果只注重专门技术的传授和训练,而不能结合外部环境具体情况,分析并解决工程领域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实际问题,将引发社会道德、资源、环境等危机。
学院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引领,以理想信念为先,强化品德教育,围绕德智体美劳,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育人体系。强化特色学生工作举措;强化新生入学教育、建立“一生五师”师生沟通机制(心灵导师、学业导师、业界导师、生活导师、学伴导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伦理、工匠精神紧密结合,使学生具有坚定信仰、家国情怀,明确的人生目标与积极进取态度。
学院创新开设作为必修课程的劳作学习课,将学院的区域综合管理,即卫生清洁、安全管理及相应的文明礼仪、工作态度纳入课程,并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使学生参与学院建设与发展。每天清晨师生共同参与的劳作,教师行为示范,使学生养成共同担当、尊重劳动、爱护环境、尊敬师长的良好风范。学院强化仪式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志愿服务,互帮互助。强化新生入学教育环节,引领新生适应环境、团队合作、确立发展方向,实现全面发展。
(二) 专业融合、问题导向,以产业常态思维促跨专业学习与体验
学院将产业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培养目标,贯通于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打通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人才需求的最后一公里。粤台学院充分利用东莞及粤港澳湾区制造业密集,台湾龙头企业众多的情况,把握其对两岸合作办学高度认同的机遇,强化突出与在地台湾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的深度产学合作,构建了学生自入学开始的,学习成长直到就业发展、创新创业的产学融通的人才培养通道。学院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台达电、富士康、杰群电子等建立的深度的产学合作关系,在课程、项目、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就业实现了全过程的融合贯通。
部分雷达系统要求有源相控阵天线的接收副瓣电平较低,此时天线阵面的加权锥削深度随之提高,由图3可知,T/R组件在大衰减状态下噪声系数恶化非常严重,同样以8单元毫米波段一维有源相控阵为例,表1给出在不同副瓣电平设计下系统的等效噪声系数。
现代产业学院依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构建,使学院得以摆脱传统的学科与专业限制,充分考虑新工科人才的学科交叉特点,得以特色的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托,在多学科背景教师组成的师伴组合教导下,进行跨专业的学习。粤台学院要求各专业开设跨专业必修课程,开展跨专业学习竞赛,跨专业毕业设计。将跨专业综合思维训练从生活环节开始,学生从大一起各专业混合编宿;各专业学生跨专业混合编组构成学习战队,教师则构成师伴组合,为学习战队提供指导与服务。学生可跨专业选课程、跨系选学伴导师、自由构建跨专业学术团队。在面向产业服务时,跨专业团队的师伴与学伴组团共同参与,以跨专业团队解决问题的高效,构成跨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从实际成果看,学院以业界出题,实现问题导向,老师及学生战队共同为业界解题,迅速获得产业与企业的认同与赞誉,学生则得到解决复杂综合问题的训练。
骨康胶囊对SaOS-2人成骨样细胞增殖、分化及矿化的影响 … ………………… 杨 健,等(5):517
(三) 产教融通、项目驱动,校政企融合贯通人才成长全过程
粤台学院重点设计了理论与实践交织的学习环节,表现在学习与训练的各阶段中要求产出不同的实践成果,如,课程实践、见习实践、项目实践的成果要求;专业综合实践、跨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实习实践的成果要求;各环节成果逐渐以小成大,形成人才培养的综合产学成果,最后进入毕业设计与创新实践环节,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化。
学院通过产业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机制,以项目为牵引,促使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关联,促使课程学习与解决问题相结合,通过师生协同的探究式与研讨式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技能;同时,项目嵌入课程教学实践之中,项目的成果导向,使师生都需要面对获得企业认同的产出成果的压力,因而,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了产学的深度融合。同时,以项目为目标产出所产生的新课程、新成果,可同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真正实现在真实项目问题的解决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工科建设依赖于教育界与产业界的协同合作,并将实践能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现实中,教育和产业相对独立,缺乏协调发展机制。结合新工科的前瞻性和创新性特征,现代产业学院以企业以人才需求为驱动,以产业真实问题项目为导向,各专业均与产业龙头企业建置院内校企共建实验室,使科教融合就在学院,产业的实际问题就在课堂,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成果产出的过程。
(四) 创新创业、以赛促学,跨界训练孵化学生成长
在谈及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之前,先了解一下传统意义技术层面上对混合动力汽车的定义—混合动力汽车也被称为复合动力汽车,其动力输出部分或全部依靠车载的内燃机提供,并根据对其他动力源(如电动源)的依赖程度分为弱混、轻混、中混和重混(全混),根据其动力输出的分配方式分为并联、串联和混联。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新工科教育,以赛促学就是通过激发学习动力,提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学习;创新能力就是综合解决问题的全方位表现。现代产业学院鼓励师生组队参加国际、国内各类学科与专项比赛,通过创新教育提升综合解决问题能力成效显著。学院设计了以体现学习成果为目标的各类学习竞赛,并将每年的暑假第一、二周,作为学院综合实践小学期,集中竞赛与展示每年的学习实践成果。每年的综合实践小学期,已成为缤纷展现学生学习成果的嘉年华。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各类大赛,产生了傲人的成果。
2)义棠矿太原组灰岩样品孔隙分形维数与基质孔隙度表现出正相关的关系,而与孔容表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分形维数值为2.671 2~2.843 8,介于煤层与砂岩储层之间,与页岩储层分形维数值相近。
(五) 发展个性、彰显潜质,成果导向促拔尖人才成长
1981年,由Spady等人提出的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是指“清晰地聚焦在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取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15]之后迅速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将OBE理念全面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挖掘个性潜质,定制个性培养,拔潜质成人才,是以新工科教育回答钱学森之问的重要路径,是实现成果导向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以学生的学习成果决定而非过程决定学习成效,与传统教育严格遵循规定进程,规定内容、规定方式的差异在于,成果导向更关注顶峰成果而不是过程成果,有利于拔尖人才的快速成长。
东莞理工学院所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全球化趋势明显,对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需求强烈。学院师资团队的国际化教育背景,产学合作企业的全球化背景,使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塑造敢于超越的人才特性成为可能。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进程中,个性差异培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渐行渐远。而粤台学院的小规模,小班制教学,使以学生特质定发展方向、以个性潜能为未来规划成为可能。
学院每年选拔具有突出才能的学生进入卓越创新班,由院长亲自兼班主任,卓越创新班根据学生的突出特质个性,为每位学生制定生涯发展规划,保障个性学习目标与发展路径选择,对其学习、创新、发展给予指定老师跟踪培养,将师徒制、项目制、启发式、研究式教学引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目前,已产生一批有突出创新与发展成效的学生。
学生的国际化拓展、全方位发展需求,促使学院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达成合作,一批学生正在申请国外高水平大学发展深造。一批特质潜质显现的学生,为企业提前高薪聘用,一批学生创新成果正在孵化,一批学生创新企业已经注册。
(六) 全球视野、接轨未来,培养全球化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必将迎来国际化的大发展。现代产业学院接轨国际化人才需求,对接产业未来国际化发展趋势,是实现区域人才融合培养与发展的必然。
粤台学院以提升英语能力为前提,通过英语分级教学、全英文课程教学、雅思课程等,为学生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保障;学院举办澳大利亚创新创业加速营,与海外高水平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开展硕士直通车 3+1+2项目合作;与粤港澳大湾区大型跨国企业及行业龙头构建微学程,以撬动学生学习至就业、创新的大融通。如与台达电、富士康、杰群电子、迅得机械、玉山银行等开展真实项目入学院、入课程,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在学院、生产设备在学院、业师在课堂等深度合作,开发切合产业企业发展要求的合作课程,如“台达电学程”“杰群学程”“迅得学程”“量化学程”“红点学程”等,贯通学院与社会。
系统论认为世界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要素,任何系统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作用和有序化运动的产物[4]。系统是指在环境之中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 (因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根据以上观点,专业认知教育就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而渐进式专业认知教育体系是充分考虑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要素。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各个要素的联系做好研究,更好的协调统一各要素,使系统良好有序地运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要素间紧密配合产生强大的正向专业认知教育合力,从而实现专业认知教育目标。
四 结论
实践证明,现代产业学院能有效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新工科理念,引领“产学融通”深度校企合作,打通人才与市场的间隔;现代产业学院针对产业人才需求特点,以“专业融合”,强化与产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研发机构、境内外行业产业的深度合作,实现跨界人才培养,破解高校传统学科专业壁垒,实现集产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应用、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两岸合作办学,加速了两岸教育资源的融合,促进新工科理念与工程教育的融合,快速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了现代产业学院从无形到有形,从有形到定型,从定型到类型的发展。
第三,推动已经实现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和上市公司进一步深化改革。已经实现混合所有制的企业要选择主业匹配、管理规范、资产优良、实力较强的战略投资者,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做优做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要与同行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产进行重组,打造竞争能力强、资本回报高、具有品牌优势的行业龙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EB/OL][2019-03-18].http://www.moe.gov.cn/s78/A08/A08_gggs/A08_sjhj/201702/t20170223_297158.html
[2]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7-12.
[3] 李培根.工科何以而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6-9+20.
[4][9] 吴爱华,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7-15.
[5] 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6-18.
[6] 叶民.新工科:从理念到行动. [EB/OL][2019-03-18].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824/15/47609422_780869321.shtml
[7] 徐晓飞,丁效华.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6): 6-10.
[8] 陆国栋.“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5): 38-41.
[10] 原帅,贺飞.哈佛大学工学院发展战略及其对新工科建设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73-76+95.
[11] Verein Deutscher Ingenieure[EB/OL][2019-03-18].http://www.vdi.eu/early-career-engineers-ece
[12] 林 健.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的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4):7-16+60.
[13] 肖凤翔,覃丽君.麻省理工学院新工程教育改革的形成、内容及内在逻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51-57.
[14] 林健,胡德鑫.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基于美、英、德、法四国的范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102-116.
[15] Spady William G. Outcome-Based Education: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J].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1994.
The Groundbreaking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al System in New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or example, Guangdong-Taiwan College of Indu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 Wei,CHEN Min-Yi
(guangdong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Guangdong)
Abstract: The modern polytechnic and industrial college is established to cultivate new talents and develop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that fulfill the purposes of higher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needs of national (China’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Guangdong-Taiwan College of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GUT, as the first cross-strait higher education cooperative project in Guangdong Province, we aim to achieve a groundbreaking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al system in New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stablishing a series of training program which aim to cultivate our students with distinctive,interdisciplinary, high-quality practical skills and characters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cross-strait university collaboration.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well-establishe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resources amongst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Dawan District), we believe our college can provide and achieve the demands of the professional talent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moder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system in new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an be well-realized at our college.
Keywords: The modern polytechnic and industrial college; New Science; Engineering Cross-strait university collaboration;Talent cultivation
本文引用格式: 陈伟 等.现代产业学院:新工科教育的路径突破与模式创新——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6(72):13-18.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2.005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试点学院建设项目”及2017年东莞理工学院高教研究项目“粤台合作特色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研究”(项目号2017GJYB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陈伟,男,湖南长沙人,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教授;陈敏谊,女,广东惠州人,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经济师中级。
标签:现代产业学院论文; 新工科论文; 两岸合作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