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连锁巨头竞搭上市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电论文,搭上论文,巨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经过长达14个月的鏖战后,由知名度不高变成如今路人皆知的山东三联集团终于在2002年初走完了入主郑百文借壳上市的关键一步---入主董事会,三联掌门张继升当上了董事长。
无独有偶,像是中国的家电零售巨头在不谋而合地采取行动,三联借壳郑百文热度未退之时,就传出国内另两家超级家电零售“大鳄”---国美、苏宁已加快申请上市的消息。据说被人称为“南拳”的苏宁曾对上市一事表示“上市地点定在国内主板,要直接上市,既不买壳,也不借壳”,“南拳”有此豪气,“北腿”国美也气度不凡,已有消息证实说国美电器正在预订登上香港H股的入场券,并要在2002年内见分晓。
国美、苏宁、三联被认为是“国内家电零售三强”,其中又因为国美电器前董事长张志铭、苏宁总裁张近东、三联总裁张继升三人同姓的缘故,被人冠以“三张”,三张率领的三强,不仅在各自的发家区域里,即使是在国内也称得上是可以对大厂商在价格上说三道四,在零售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大企业,三家企业,数年历程,一路风雨过来,上演过一幕幕或风光,或惨烈,或极为轰动的营销佳作和价格火并,正如有人所讲,他们是踏着商业同行的利润鲜血,踩着彩电厂家的尊严生存并发展。
然而,他们早已感到仅凭价格这一杠杆已是力量有限,早在两年多前,苏宁、三联就对资本市场蠢蠢欲动,而三联终于看准郑百文并抢先动了手。
现在,国美、苏宁真正开始加速,由于形势的急转令他们变得前所未有的迫切,尽管现在不是海内外资本市场最佳的上市时机。
资本运作,或更简单地说上市融资已成为国内家电零售巨头的现实选择。
上市策略各有不同
家电连锁巨头上市目的相同,在上市手段上却各有差异,不同的上市策略反映出经营策略也有不同。
国美、苏宁、三联三家中,内销2001年销售流水最大的是国美,超过70亿元人民币,而苏宁方面高层人士估测为50亿元,三联的数字始终没有透露,但将不会超过国美;从发展势头看,国美也是气势最大,它已在全国10个地区铺点开店,范围超过苏宁,而三联尚未真正走出山东老巢。国美电器除去势头正旺,知名度以外,它上市为人关注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其创始人及董事长。国内富豪榜中赫赫有名的黄光裕旗下的鹏润投资近年来也是长袖善舞,投资地产风光无限,一直是资本市场中的活跃分子。
节后,国美高层人士对上市一事表达的口径依旧同前:谨慎有余。只是有高层人士坦承国美正紧锣密鼓筹备上市,并预计会在今年年内见分晓。当问及上市地点的选择时,这位人士也确认了此前媒体报道的消息,即国美将目标指向香港H股。
国美之所以绕道香港,而不选择内地上市,大概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层因素就是鉴于目前国内股市低迷状态,早前期冀的二板市场迟迟无望,因此选择香港市场可能更容易获批;第二个原因是先在H股上市,将来可以再回到内地,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大的融资空间。
对于另一家连锁巨头---总部在江南的苏宁电器来说,态度和策略则不同,苏宁副总裁孙卫民对记者表示除了“瞄准内地主板”的明朗态度。他表示苏宁电器上市不是“心血来潮”,是“循序渐进”,过去多年来未走上这条路是因为“可遇不可求”,现在已是“进程加快之时”。
苏宁与国美相似之处也是一家私营企业,苏宁电器的股份制改革已于2001年6月完成,现在苏宁的上市旗规是包装一新的“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孙卫民的说法,这个公司目前总股本不超过1亿元,为几千万元,其中苏宁掌门人张近东个人占股比例超过40%,是最大股东,而多名公司高管人士也均持有一定股份比例,同时公司在设立之时也吸收进了社会法人股。曾被媒体报道过的苏宁不借壳、不买壳的上市思路在孙卫民先生的口中得到新的版本,他称苏宁从没有否定“买壳、借壳上市”,苏宁首先瞄准内地主板上市是希望利用股份制来约束自己,来整合管理。
至于三联,它之所以选择借壳上市,张继升早前表示说,像三联这样的家电专营店直接上市很困难,而目前三联的业态发展趋向需要融资,所以借壳是比较合适的。
作为山东地区的家电零售巨头---三联,它已经完成了借壳上市的大半进程,张继升年前还曾表示:“重组还有未知数,还有流产危险”,但各种迹象表明,三联借郑百文进入资本市场已成定局。在三强中,它的上市路程走的最快。
三联的实力与前两者相比尚有差距,但却走在前边,这不能不说与张继升的独到眼光有关。早在1999年三联刚刚走上郑百文案前台时,张继升就曾表示“郑百文是他瞄准的兔子,打不着郑百文,还有别的兔子可打。”张继升看准只有借助资本市场才能将三联做大。
竞争走向争夺地盘
在上海的一幢蛇形商业楼上,楼的两端分别有国美和苏宁各一家分店开张,一头一尾相距不到30米。
在山东济南,国美到这座山东三联的大本营城市开设头两家店时,三联立刻出击,它的两家便利店地址选在了国美店东西两侧20米左右,让国美生活在其夹缝中。
国内家电零售上的竞争在2001年发展到了对一城一地的争夺,实际上这种白热化的竞争自1996年以后就开始出现了,这种竞争从它们开始经营国产和合资品牌电器开始,这是个具有标志性的时间分隔。
苏宁的绰号是“价格屠夫”,而国美的外号则是“价格杀手”,由此可见,国内的家电零售巨头都以打价格战而闻名,几年来所有的重头戏都是围绕价格战展开的。
零售商在价格上拼力竞争的结果是价格战已走到穷途末路,尽管国美电器管理中心总经理陈云峰表示2001年的“利润还可以”,但不断走低的价格毫无疑问地说明利润不会有太多的增长。
现在连锁巨头已经把眼光从价格战改向了抢占地盘,要完成自己的全国性战略布局,只有完成布局才能保证今后的增长,但高速扩张需要资金方面有很强的实力,这就对国内各大家电连锁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要保证自己的资金流高速周转,还要全面地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完成布局 抵御外侵 规范企业 广告效应
完成全国的战略布局,国美、苏宁已经在动手做这件事。
国美已经在东北、华东、西南地区开设分店,国美电器管理中心总经理陈云峰称国美的目标是到2003年建设200家连锁店,他还特别讲“国美的步调是轻快的”,国美的确用很快的步调在天津、上海开设了多家分店。
而对于苏宁而言,现在拥有的连锁店为300家,包括许多空调直销店,而张近东早画有蓝图:斥资4.2亿,在2003年底前在全国兴建1500家连锁店。
无论是国美还是苏宁,都在进行着跑马圈地式的扩张,从双方圈定的区域来看,两家有80%的地区都是重合的,而且在双方重合的区域中,大城市又是他们争夺的重点。
可以想像,完成全国棋盘式的扩张就掌握了市场主动权,但这个大战略的实施需要资金,在这个时候资本市场的重大价值就显现出来。未来上市的快慢将对他们布局建设影响重大。
内有竞争,而加入WTO之后,财大气粗的外资零售业的威胁也是国内家电连锁企业急于上市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国内的巨头们曾表示:他们走的是专业化的路子,而沃尔玛、家乐福等则是发展大卖场的业态,因此从目前状况来看对他们的压力不是很大,但是如果深层次去窥察零售业市场,就会发现问题绝不是那么简单。
有关人士分析,以零售市场为例,国内要2美元/平米的租金,而沃尔玛、客隆等外资零售企业,可能只有1美元/平米的水平,由于我国贷款利率相对较高,而海外则是相当低,日本可以一下子缴付9年的租金,而国内只能按月、按年来缴,在这些劣势下,国内企业必须在外国竞争者还没有大举进攻时,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当外资真正进入时,通过渠道和消费者的优势与之抗衡。
种种迹象表明,连锁巨头们搭上市车,借机来提高知名度,也是促使他们竞相上市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上市的品牌宣传作用,国美副董事长张志铭先生曾明确表示,是冲着打响知名度而来,而苏宁的孙卫民副总裁则说得更透彻,他承认前几年苏宁曾经遇到很多壳资源,包括到海外上市,但孙卫民认为苏宁之所以没有看中这些条路,没考虑到香港上市,就是考虑到作为零售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更具意义,每天都能让老百姓看到。
目前全国有近5000万股民,至少影响着1亿人的生活,他们大多都是生活在大中城市,而这些人正是家电巨头未来连锁经营锁定的目标人群,业内对郑百文重组的极度关注,三联所获得的知名度急速提升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有理由相信连锁巨头已经看好了证券市场巨大的广告宣传效应。
上市可以带动这些国内连锁巨头改制,从而规范企业管理,也是企业总裁们处心积虑的所在。
资本是成败关键
国美、苏宁等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从价格战竞争,到一城一地的争夺,他们雄厚的实力最后发展到对上游制造厂家的争夺。去年10月到12月,国美先后发动3次标的额从1000万元到1亿元的定制产品招标,包括海尔在内的十多家家电大厂参加竞标,产品的设计、款式、功能乃至包装都要按国美的要求去做。
而苏宁除了定制以外,以现金控股注资的方式直接介入生产领域,在与熊猫电子、三洋等企业合作后,去年又将年产50万台的飞歌空调揽入麾下。
事实上连锁巨头此前也表示过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打造品牌需要雄厚的商业资本,因此无论是加快资金流动,还是上市融资,资本依旧是决定连锁零售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