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物馆教育比较研究论文

中美博物馆教育比较研究论文

中美博物馆教育比较研究

王增华

摘要 :对中国博物馆和美国博物馆的历史沿革、教育职能发展历程、教育职能现状分别进行了整理介绍,总结了中美博物馆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中美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对比,认为中国博物馆应增加公教活动内容,培养自主学习理念、倡导社会参与,同时,促进参观路线的多样化、教育对象的大众化、博物馆发展的个性化,从而促进中国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展。

关键词 :中国博物馆;美国博物馆;教育职能

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我国正处于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博物馆的数量、类型不断增多,规模越来越大,但在博物馆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我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文化精神需求也随之增加,发展国内博物馆教育工作势在必行。通过对中美博物馆历史沿革、教育职能的整理和比较,可以进一步了解丰富我国博物馆学科理论体系,同时能够帮助我国的博物馆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目前,对矿车自卸车驾驶室悬置系统减振性研究,最准确的方式是矿区实车试验法[5-6].而矿区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试验测得的数据受到了各种激励源的干扰,使得振动特征提取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对试验数据需要进行降噪处理.在实际应用中,信号降噪的方法有很多[7-9],而每种降噪方法都有特定的局限性.本文结合矿用自卸车的运行情况和驾驶室悬置系统的结构特点[10],采用奇异值分解[11](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法对试验信号进行降噪预处理.该法不存在相位延迟的现象,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旋转不变性和比例不变性等优点,能得到较好降噪效果.

一、中国博物馆教育职能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中国博物馆历史沿革

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珍奇的赏玩和收藏造就了博物馆的雏形,但直到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博物馆才真正出现。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由实业家张謇在1905年筹建而成。直至1936年,全国已有博物馆、美术馆、古物保存所共计230 余家。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博物馆事业也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到4873 家,其数量是新中国成立时的两百余倍,并且还在以每年200 家左右的速度增加。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已达到4246 家,占全国博物馆总量的87.1%[1]。国有博物馆和社会、民营博物馆的协同发展,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博物馆体系。中国博物馆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欧阳锋原本以为讲了段子就能少喝两杯,结果事与愿违,所有同学不约而同地拿他做了靶子,这个说真他妈看不出来,你小子那么有才,一鸣惊人哪!那位说你也真是,平日里斯文得像个太监,没想到城府如此之深!欧阳锋百口莫辩,疲于招架,几个回合下来就晕乎乎的找不着北了。

(二)中国博物馆教育职能发展历程

中国博物馆有一个认识变化的过程,近代博物馆的初创并不是源于皇室或私人收藏,而是诞生于社会及经济、文化的变革发展。人们希望利用博物馆搜求器物、启发民智、提高国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因此,我国最早引进与兴办的博物馆与美国早期效仿欧洲而兴建的博物馆类似,与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虽有不同,但也有了初步的社会教育思想。

辛亥革命后,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了一个发展期,在国家及各省的社会教育部门领导下,许多省市在创办博物馆时都将其定名为“教育博物馆”[2]88。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博物馆迅猛发展,博物馆类型多样化,产生了一批历史考古类、艺术类、科技类和综合类博物馆。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写入博物馆定义中,博物馆服务思想达成一种国际共识,开启了博物馆发展的新时代。”传统博物馆开始逐渐被以“教育”为重的现代博物馆取代。而教育服务理念一直在美国公共博物馆的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并且持续进行着实践创新。20世纪70年代以后,博物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确立,国际上提出了博物馆的“终身教育理念”,在这一时期,美国博物馆已经把“教育”作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能,成立专门的教育部门,开展教育工作。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大繁荣使博物馆教育使命发生了重大转变。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各类文化场所(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纪念馆等)要为学生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为学校素质教育创造条件”[4]

21世纪,中国博物馆事业逐渐向类型齐全、多元多样的体系发展,教育服务于群众成为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知识的传播成为一种双向交流,随着科技发展,博物馆教育的新观念也不断出现,引起了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在对当代我国博物馆教育与服务的理解上,有学者认为这主要包括:“为广大公众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服务,为在校学生的校外教育服务,为成人终生教育服务……”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的确在公众教育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三)中国博物馆教育现状

①由于第一次在水库涵洞中采用管道机器人进行检测,为确认检测效果,本次选择断面尺寸较大的涵洞,经人员进入水库涵洞进行复核,检测成果可用。

三是加强人才培训。新时代的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要有专业化的体现,国内博物馆缺乏专业人才,这一点,要从学科教育做起。美国博物馆经常会开展教育者学习班或研讨会等活动,提供专家学者与学校教师见面的机会,或是直接提供各种教学资料。博物馆内教育部门也有完备的培训体系,用以指导博物馆志愿者。国内需要加强国内外馆际合作,进行人才交流。

为了更好地提供公共文化教育服务,各地各类博物馆都有意识地推出多种公教活动。国内博物馆的公共教育活动一般会通过展品陈列与观众进行互动,其方式通常有:有向导的参观活动、展览展示、科普讲座与座谈、手工艺活动等。如上海博物馆于2017年10月谢幕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展览。这一展览筹备时间长达两年,为期102 天,观展人数近40 万人次,创下了上博参观人数之最。

此外,国内博物馆也越来越多地举办晚间或闭馆后的活动。如在“大英百物展”展览闭幕当天的最后100分钟,上海博物馆同时开设观展夜场,并邀请热心观众和展览工作人员共度“博物馆奇妙夜”[5]

同时,博物馆也更多地开展了社会实践项目,与艺术表演、社区活动进行合作。在展览期间,上海博物馆推出了200 场不同形式的公教活动,其中包括“百物之声——上海博物馆亲子音乐会”,它打破了传统的音乐会模式,把文物知识及背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知识的解说融入进音乐会现场,使家长和孩子们可以享受到乐曲、文化、历史叠加的多重体验。暑假期间,上博还结合“大英展”和本馆馆藏推出了夏令营,除了让老师带领学生对陈列文物进行具体讲解外,也有功夫、诗词、书法、绘画等课程,让孩子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了解文化遗产。

二、美国博物馆教育职能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美国博物馆历史沿革

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公共自然历史博物馆——费城博物馆建于1786年,由查尔斯·威尔逊·皮尔建立。与欧洲“先有藏品后有博物馆”不同,皮尔先建设起了场馆,后通过宣传号召吸引公众捐赠藏品,以达到“收集并且保存能够得到的各种动物标本和化石,将其向公众展示”[6]的目的。这体现了博物馆为大众服务的理念和早期公共博物馆的教育理念。

21世纪,教育被看作是实现博物馆使命的必要条件,成为博物馆工作的核心要素。美国博物馆在其教育职能的运作上,已成为世界的典范。

19世纪,工业革命历经一个世纪,让美国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带给博物馆巨大的机遇,美国博物馆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在数量、类型、专业性上都有长足的进步。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兴建了一批大型博物馆,史密森学会——现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群和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以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这一时期博物馆建设的代表。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万国博览会,会后美国效法欧洲,本着国民教育的原则迅速建立了大量博物馆。

20世纪初,美国博物馆有了新的发展,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出版会刊《博物馆新闻》。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和平时期,出于科学普及的需要,博物馆又一次得到了大发展。大战后,美国本土未遭战火且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于是购买了大批文物和艺术作品,极大充实了其世界文物和艺术珍品的收藏,成为世界上博物馆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同时,以美国为中心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显著增强了美国的综合国力,这使美国博物馆事业获得了更大的推动力量。如今,美国博物馆体系已经十分成熟,并走在世界博物馆行业的前列。

(二)美国博物馆教育职能发展历程

1753年,大英博物馆正式成立,开启了公共博物馆的历史。1793年,法国巴黎卢浮宫改建为共和国艺术博物馆并向公众开放,这是博物馆社会化的起点。此后,博物馆发展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博物馆成为社会服务机构,博物馆事业成为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其本身的教育职能也渐渐得到发展。1869年,美国出现科技博物馆,社会开始流行利用博物馆普及科学知识。

19世纪中叶以后,博物馆行业日益认识到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为了国民教育,1846年,美国由国会立法建立史密森学会;1870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诞生。由此开始,美国博物馆事业逐渐成为世界博物馆事业的中流砥柱。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到要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为指导思想,改造原有的博物馆和筹建新的博物馆。1956年召开了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确定博物馆的三重基本性质是:“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以及自然标本的收藏所”,以及两项基本任务:“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3],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地位和作用。

自由和秩序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秩序要求政府建立完善的市场法律制度,保障市场交易的预期,维护公共利益。而自由意味着政府尽可能少的干预,由市场主体自主判断、自主决策,市场主体希望来自于法律制度的约束越少越好,自由宽松的市场环境有助于充分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力。因为管制越少,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成本越少,从而增强资本的流动性和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三)美国博物馆教育现状

长久以来,美国的博物馆致力于追求教育功能的优化,发展至今,美国的博物馆教育体系已经成熟。

在博物馆教育构成上,大部分美国博物馆都有着专业、系统的教育部门。这些教育部门的人员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参与公教活动的专业人员、教育专业的工作者和数量庞大的志愿者。通过展览、活动以及各种媒介,致力于激发各年龄公众的科学素养、文化好奇心和责任感。同时,美国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工作已不再局限于教育部门,而是成为博物馆内所有部门的工作,活动项目进行时,馆内人员都会参与。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博物馆教育已然纳入国民终身教育体系。

在实践上,美国博物馆注重“以观众为导向”,主动满足观众需求,更加关注观众的感受与参与度,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介绍。近年来,美国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迅速流行起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教育副馆长温迪·伍恩在“2016 中美博物馆公共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就谈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近年开发了许多线上课程,使观众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了解博物馆,而不用受到时间和地点的制约;还创建了线上社区,为博物馆观众的持续互动提供了可能,观众们可以在社区内互相分享心得,还可以相约一同观看展览。此外,美国博物馆还十分注重观众群体的差异,会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推荐不同的参观路线。比如对家庭,美国博物馆会通过一些优惠服务来吸引他们成为博物馆的观众,如特设的亲子活动,儿童导向的游戏体验。以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在公众服务和教育上花了极多的心力,对于本馆顾客的成分进行分析,馆内设有专门的团队进行调研,开设的许多教育活动,既有针对儿童、青少年教育的手工艺术课程,也有专为家庭、成人设计的馆内深度探索,还包括对残障人士的体验式游览,力求保证每一位参观者的优质体验。

三、美国博物馆教育给我国的启示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工作者和学者认识到,作为一种非正式教育,博物馆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式教育,而应该是一种启发式的、可以唤起观众兴趣、引导观众思考的教育形式。中国博物馆应多学习美国博物馆的教育思想,并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求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与美国的博物馆教育事业相比,中国起步较晚,目前尚处在一个不断探索的阶段。在不同的文化水平下,人们的审美、认知等也会有差异。因此,博物馆要有所针对地制定最适宜的教育工作方式。

(一)从美国博物馆得到的启示

“从沈大高速开通的那天起,就为辽东半岛及整个东北筑起了一条振兴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黄金大通道’,带动了辽东半岛的经济发展。”王锡岩自豪地说。

一是增加公教活动内容。相较于美国博物馆包括电影、音乐会、戏剧表演、情景剧、线上线下、馆内馆外多样互动的教育活动,我国的活动种类明显较少,但中国本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足够支撑各类教育活动的实施,国内博物馆需要在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有所创新。

二是培养自主学习理念。博物馆教育的意义在于“学”而不是“教”,在于引导学习,让观众产生学习兴趣。美国的博物馆教育认为,一个教育项目的成功在于它给观众带来了什么。如旧金山探索博物馆,上千件展品都可由观众亲自动手操作,相当于一个个小型实验,观众通过自己的探索和观察得出结论,完成自我的学习成长。产生探索心才是博物馆教育的重点,“当我们可以让思绪漫游其间时,我们发现的将不仅仅是这些碎片化的展品,更是将我们自己的生活与它们联系起来,从而引发共鸣,探索更为广阔的未知世界。”[6]当观众是出于好奇心去参观时,一个博物馆就活过来了。

当前,中国博物馆事业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开始显示出它自身在社会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博物馆已经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典藏、保护、陈列和研究文化遗产的场所,还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面向未来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机构。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日益受到业界重视和社会关注,以教育为目的的多元化现代博物馆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文献[1]规定链路总衰减量为30dB,文献[2]规定链路总衰减量为20dB,相当于本文方法中可调衰减器衰减量分别为20dB和10dB时的情况.

京津冀城镇化对其物流业能耗变动的影响研究 … ……………………………………… 韩 蕾,刘海英(6.42)

四是倡导社会参与。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教育事业,美国社会的极高参与度也是其博物馆事业的一大优势,美国博物馆联盟联合专家学者对2000 多名美国人民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不论政治派别、地理位置,美国人民都对博物馆给予了普遍的信任和支持。这一点也值得国内博物馆借鉴学习。

(二)对我国博物馆的几点建议

博物馆与其他教育机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博物馆的教育不具有强制性。“因此,在中国的博物馆教育不如西方普及的情况下,就博物馆而言,采取何种措施来吸引观众,使观众有兴趣接受来自博物馆的教育是博物馆需要重视的方面。”对于这一点,博物馆需要不断用更有创意的方式利用自己的资源,探求更多样的发展。

1.参观路线的多样化。中国的历史类博物馆中通常都有大型通史陈列,这种展览往往体量庞大、知识密集,对观众来说,将这样的大型展览认真全部逛完其实是一件十分吃力的事。博物馆可以根据不同观众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参观路线推荐,比如按照预计参观时间制定半小时浓缩版、一小时精华版路线,或者按照群体需求制定,如历史发展路线、精品文物路线等等。个性化的观展路线对于观众来说,可以扩大他们的自主性,增加个人学习兴趣。

微课制作方式简单、模式丰富,可以借助多种工具来体现同一教学环节。许多制作者对微课的认识仅停留在“短小精悍”上,认为越优秀的微课越“精炼”。于是在制作时只追求时间的短少和形式的多样化,忽略了知识的凝练。这会造成学习者的主观意识被微课的外在形式吸引,在学习后并未有所收获。久而久之会导致学习者质疑微课学习的高效性,拒绝这一学习模式。仅从时间这一个维度来衡量整个教学模式是片面的,“微”不仅指时间短小,更在于内容精炼。只有能够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消化学习内容,并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主性的微课才能称作合格的微课。

2.教育对象的大众化。国外许多博物馆和医疗保健机构合作,将博物馆作为一个疗愈的空间,比如设置公众瑜伽课等。仍以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为例,馆内有专为视障人士设立的触摸展品的活动,观众可以亲手感受文物的线条和质感,激发他们的思考,丰富他们的体验。当然,在可触摸文物的选择上,会挑选那些不易损坏的展品。对残障人士和社会边缘人士,我国博物馆大多只考虑到了服务设施的准备,而没有相关的教育工作,这一点是做的不够的。

3.博物馆发展的个性化。“不同性质、不同种类的博物馆,其目标和宗旨是不同的,国内博物馆不能简单复制国外博物馆的做法。”同样,大馆的发展方式也不能简单复制给中小型博物馆。中小型地方博物馆往往馆藏不丰,展览内容传统单一、一成不变,难以让观众产生共鸣,无法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这需要博物馆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突破,关注当地社区民情,回应现实问题,努力与当地生活联系,避免制造出“枯燥无聊”的展览内容。

结语

美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在其博物馆行业两百多年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理念和做法,作为社会中成熟的教育机构广泛地参与到了美国全民的终身教育之中,其影响力巨大,是全球视野下各国博物馆事业的风向标。

中国博物馆教育事业早期有一些不足和疏漏,但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正处于一个黄金期。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博物馆的发展进步是社会繁荣后的必然要求。作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无论博物馆的规模与类型如何,它都是国民重要的学习中心,是进行非正式教育和终生教育的理想场所。持续地关注美国博物馆教育,吸收借鉴其优秀经验,这对中国博物馆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未来博物馆在国民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政府、媒体、民众、博物馆界的共同努力,中国的博物馆教育将会愈发活跃,通过多样的展览、丰富的形式、深厚的内涵和各种高新科技手段,让文化教育走进人们的生活。

目前有很多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并没有很高的热情,这不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全面发展与学习乐趣、积极性、教学质量等有着直接关联,鼓励性的评价体系可以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更大的信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进而可以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一定要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批评时也要委婉一些,以平和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突出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探索未知的知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慢慢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提升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

[1]陈黎.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博物馆事业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EB/OL].网易新闻.http://help.3g.163.com/16/1111/09/C5J4S5IH00964J4O.html.

[2]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4]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D].上海:复旦大学,2012.

[5]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昨天谢幕[EB/OL].上海博物馆.http://www.shanghaimuseum.net/museum/frontend/articles/I00004097.html.

[6]王晓蒙.中美博物馆服务功能之比较[D].吉林:吉林大学,2014.

中图分类号 :G2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CN61-1487-(2019)04-0107-04

作者简介 :王增华(1980—),女,汉族,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助理馆员,主要从事文博工作。

(责任编辑:王宝林)

标签:;  ;  ;  ;  

中美博物馆教育比较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